斑羚

斑羚

野生動物
斑羚是一種動物(Naemorhedus goral)廣泛地分布于中國和亞洲東部、南部等地,屬于高山動物,常置身于孤峰懸崖之上。善于跳躍和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也能縱身跳下10m 餘深的深澗而安然無恙。但是,斑羚雖有肌肉發達的4條長腿,極善跳躍,但也有極限。在水平方向,一般健壯的雄獸最多能跳出5m多遠,而雌獸、幼仔和老年個體隻能跳出4m左右。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有胎盤類。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亞目:反刍亞目(ruminantia) 科:牛科(Bovidae) 亞科:羊亞科(Caprinae) 族:羊羚族(臆羚族、斑羚族)Rupicaprini(Naemorhedini) 屬:斑羚屬(Capricornis) 亞屬: 種:斑羚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斑羚 中文别名:青羊、山羊、野山羊、岩羊、青山羊 英文名:Goral 二名法: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 1825) 分布:尼泊爾、印度、緬甸以及原蘇聯的西伯利亞。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南及西南諸省區。

生物特征

斑羚體型大小如山羊,但無胡須。體長90~130厘米,肩高510毫米,體重35~42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沒有眶下腺,耳朵較長。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較短小,長15~20厘米,最長的記錄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僅有1~2厘米,自額骨長出後向後上方傾斜,角尖向後下方略微彎曲。角尖尖銳、光滑,其餘部分具有10多個橫棱,數目與年齡相關,橫棱之間有淺而細的縱溝,但不割裂橫棱。雌獸的角稍細。頭部較狹而短,面部較寬,吻鼻部裸露區域較大,向後延伸到鼻孔以後。沒有鬣毛,但從頭部沿脊背有一條黑褐色背紋,喉部有白色或黃色的淺喉斑。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有蹄腺。毛色随地區而有差異,一般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紋,喉部有一塊白斑。體毛厚密、松軟且蓬松,通常呈灰褐色,但針毛的毛尖為黑褐色,遠觀時似有若隐若現的麻點,所以也有“麻羊”之稱。尾巴短,鼠蹊部污白、棕白色。鼠鼷部有2對乳頭,但沒有鼠鼷腺。生活環境

斑羚為典型的林栖獸類,栖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布,可見于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于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并在崖石旁、岩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隐蔽。一般數隻或10多隻一起活動,其活動範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它栖居的山地一般都有林密谷深、陡峭險峻的特點。性情孤獨,喜歡單獨活動,或者結成2~3隻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陽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曬太陽,夏季則隐身于樹蔭或岩崖下休息,其他季節常置身于孤峰懸崖之上。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單獨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黃昏覓食活動,一般在固定的範圍内。極善于跳躍、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即使縱身跳下10餘米高的深澗也安然無恙。視覺、聽覺極為靈敏,叫聲似羊。受驚時常搖動兩耳,以蹄跺地,發出“嘭,嘭”的響聲,嘴裡還發出尖銳的“噓,噓”聲。如果危險臨近,則迅速飛奔而逃。以各種青草和灌木的嫩枝葉、果實以及苔藓等為食。

生态習性

斑羚的群族約有4-12頭,有時會一對的生活,較年老的雄羚則有時會獨居的。它們是暮晨活動的,在早上或晚上最為活躍。吃過早餐後,它們會喝水及整日在岩邊休息。它們吃葉子及植物的其他柔軟部份,如草。斑羚非常靈活及奔跑得很快,其毛色可以成為一種僞裝。它們若受到威脅時,會發出嘶嘶聲。

生育繁殖

斑羚于秋末冬初發情交配,雄獸之間以角相抵或用後肢站立、前肢搏擊,争奪雌獸。雌獸的懷孕期為6~8個月左右,每胎産1仔,有時産2仔。哺乳期為2個月。1.5~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5~17年。由于亂捕濫獵,斑羚的數量日趨下降。

斑羚性怯膽小,屬神經質型動物,從野外捕獲而進行人工馴養具有一定難度。湖北十堰市某動物園近幾年來先後從野外獲得成年斑羚6隻,經過馴化成活2隻(1公1母),并自1998年開始繁殖,至今已成功繁殖5胎。  

生物分布

斑羚分布在喜瑪拉雅山及興都庫什山脈的森林,介乎海拔1000-4000米。它們一群一般會占有約100公頃的地盤。

斑羚廣泛地分布于亞洲東部的俄羅斯東部、朝鮮、印度北部、尼泊爾和克什米爾等地。

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南、華南等地。

亞種分布

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曾将斑羚分為7個亞種,後Gloves和Grubb(1985)将caudatus從中分出,成為一有效的種。

總起來說,在中國有分布的有(Wang,S.etal.,1966;Shackleton,1997):華南亞種N.g.arnouxianus(=N.caudatusgriseus)分布于中國中部地區,包括陝西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江西東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貴州大部分地區和廣西(Luoetal.1985)西南亞種N.g.griseus(=N.c.griseus)分布于西藏高原東部邊界的高原和中國西南地區,包括西藏東南部、青海東南部、甘肅東南部和陝西東南部、四川西部、湖北西部和雲南東部。華中亞種N.g.caudatus(=N.caudatusraddeanus)分布于甯夏、山西、河北北部、吉林、黑龍江和遼甯。喜馬拉雅亞種N.g.goral(=N.g.hodgsoni)僅分布于西藏南部邊境的狹窄地帶。

種群現狀

迄今對斑羚種群的現狀尚未作過專項調查,全國儲量難以估計。但據目前零星資料,獲悉四川省在過去幾十年間平均年産毛皮8000張,其中四川西部橫斷山區及川北為其重點産地,估計過去野生種群至少有2~3萬隻。目前西藏自治區約有2485隻±629隻;廣西東北部山區的斑羚,其種群數量均十分稀少;本種曾記載于廣東北部山地,但從50年代始的曆次考察中均未獲過标本,說明數量十分稀少。浙江和安徽地區也已難見到。至于東北和華北地區的種群數量情況迄今不詳。

據初步統計,現有20餘處的自然保護區栖居着斑羚,它們可值此得到較好的保護:

1、華南亞種在佛坪保護區(陝西)得到較好的保護,另外在至少十個保護區有其蹤迹,包括,九連山保護區和武夷山保護區(江西);花坪保護區、千家洞保護區、壽城保護區、西嶺山保護區和銀錠山保護區(廣西);梵淨山保護區(貴州);太白山保護區(陝西)等。

2、灰斑羚出現在墨脫和Xiaca保護區(西藏);白水江和頭二三灘保護區(甘肅);白河、蜂桶寨、黃龍寺、九寨溝、喇叭河、馬邊大風頂、塘家河鐵布、王朗、卧龍和小寨子溝保護區(四川);神農架保護區(湖北);哀牢山、白馬雪山、大圍山、大雪山、高黎貢山、黃連山、南滾河、銅壁關和玉龍哈巴雪山保護區(雲南)等。

3、華中亞種在其分布區的大部分保護區都可見到,例如鏡泊湖和茂山保護區(黑龍江);長白山和左家保護區(吉林)等。

4、喜馬拉雅亞種在與尼泊爾交界的邊境的珠峰保護區得到保護。

緻危因素

斑羚栖于森林中,由于過去的林木被大量砍伐、導緻适宜栖息地不斷喪失,生存空間日益縮減、分割,這是主要的緻危因素。自1962年起,國家主管野生動物的有關部門已把斑羚列為保護動物,但因宣傳教育不夠,當地獵民為獲取其肉、皮和制藥的原料而大量捕殺,這是造成野生種群日漸稀少的另一原因。例如每年僅陝西省就收購灰斑羚的皮毛1,200元~1,300元/張,自60年代到80年代,本種一直被列為受保護的種類,但執法不力。

保護級别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一級

生效年代:1989年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6年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2003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為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亞種簡介

中華斑羚

别名 青羊、山羊

學名 Naemorhedus goral

英文名 goral

牛科 Bovidae

分布 東北、華北、西南、華南等地

體大小如山羊,但無胡須。體長110-130厘米,肩高70百米左右,體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長15-20厘米。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毛色随地區而有差異,一般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紋,喉部有一塊白斑。

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單獨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極善于在懸崖峭壁上跳躍、攀登,視覺和聽覺也很敏銳。以各種青草和灌木的嫩枝葉、果實等為食。秋末冬初發情交配。孕期6個月左右,每胎1仔,有時産2仔。

赤斑羚

别名:紅青羊、紅山羊、紅斑羚

學名:Naemorhedus cranbrooki

英文名: red goral

分類:牛科(Bbvidae)、斑羚屬

分布範圍:赤斑羚在國外分布于緬甸和印度的阿薩姆邦,我國境内直至1973年才發現,分布于西藏波密、易貢、察隅、米林、墨脫、林芝和雲南貢山等地。

外形特征:體長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體重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壯,蹄子較大。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短而圓,向上後方傾斜,基部有環棱。體型與斑羚相似,但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除外側上段污白色外)均為紅棕色,腹面黃褐色,體側稍顯淺淡。上、下唇灰白色。尾巴較短,褐黑色,長度不超過10厘米。

生活習性:赤斑羚為典型的林栖動物,終年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高山、亞高山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内,喜歡在山勢險峻、水急林密、巨岩陡坡的深山峽谷地區活動,寬大的蹄子适于攀登,能在懸崖峭壁上奔跑跳躍,如履平地。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一般成對或幾隻結成小群,外出覓食和飲水,主要以草本植物和樹葉等為食。中午大多在隐蔽的石闆上休息。性情機警,活動前先要在四處窺探,确認沒有危險才慢步前進,一旦受驚便立即竄入附近的隐蔽處躲藏起來,很少作長距離的奔逃。

生長繁殖:赤斑羚一般在11~12月份發情,雌獸的表現為活動遲鈍,願意接受雄獸的嗅聞,高潮時每天接受爬跨10~15次。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此時乳房開始膨大,周圍的被毛變稀,喜歡休息。分娩大多在翌年5~6月份,時間需要1個小時左右。幼仔出生後即可站立、吃奶,100天以後能夠獨立生活。

保護級别:目前,我國的赤斑羚總數僅有1500隻左右,但是因為赤斑羚肉味鮮美、毛色豔麗和皮質柔軟,1980年後每年獵殺的赤斑羚就高達150隻以上,所以亟待加強宣傳教育和積極保護,使亂捕濫獵的現象得以控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自然保護區

林芝東久赤斑羚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動物類型,面積2.3萬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赤斑羚等珍稀動物及生态系統。保護區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背後,位于川藏公路幹線上,距拉薩500公裡,距林芝地區行署駐地八一鎮約97公裡。

以保護赤斑羚等野生動物及其生态環境為目的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加拉白壘峰北坡,東久河流域南岸。1985年建立,保護區屬高山峽谷地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森林茂密,有冰峰雪嶺,也有溪流瀑布,具有完整的山地亞熱帶森林生态系統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平均坡度50°以上,坡面物質移動強烈,局部地區山崩、雪崩、滑坡、泥石流等物理地質現象頻繁發生。冰川類型為海洋性冰川。年降水量達900毫米以上,年均相對濕度70%左右,年均溫8.5℃。

特有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環境造就了保護區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系列明顯。海拔2500米左右河谷為植被基帶,有部分通麥栎和西藏箭竹等組成的常綠闊葉林帶;海拔2500~3500米是以林芝雲杉林為主的地帶;海拔3500~4100米之間分布了急尖長苞冷杉林;海拔4100米以上是高山灌叢草甸帶,由雪層杜鵑、藏十柳等矮灌叢組成;海拔4500~4800米多流石灘,主要有雪蓮花屬、矮垂頭菊等;海拔5200米以上為雪線。保護區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動物的垂直分布呈現古北界與東洋界并存的現象。除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赤斑羚外,還有雲豹、熊猴、黑熊、小熊貓、小爪水獺、大靈貓、麝、岩羊、大绯胸鹦鹉、藏馬雞等。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二級保護動物40種,珍稀植物5種。赤斑羚是珍稀保護動物之一,1973年在西藏首次發現,其分布區域十分狹小,西藏境内赤斑羚總數不足1500隻。因此,該保護區已成為赤斑羚的保護基地。

延伸閱讀

視死如歸的斑羚

斑羚廣泛地分布于中國和亞洲東部、南部等地,屬于高山動物,常置身于孤峰懸崖之上。善于跳躍和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也能縱身跳下10m餘深的深澗而安然無恙。但是,斑羚雖有肌肉發達的4條長腿,極善跳躍,但也有極限。在水平方向,一般健壯的雄獸最多能跳出5m多遠,而雌獸、幼仔和老年個體隻能跳出4m左右。

當斑羚群體被敵害逼迫到超過6m寬的山澗前面時,它們卻能表現出出奇的冷靜。 随着“頭領”的一聲吼叫,整個斑羚群體迅速分成數量大緻相等的兩群,老年個體為一群,年輕個體為一群。在老年斑羚隊伍裡,有雄獸,也有雌獸;在年輕斑羚隊伍裡,年齡參差不齊,有剛剛踏進成年行列的雄獸和雌獸,有稚氣未脫的幼仔,也有身強力壯的中年個體,但其中的一些中年個體也會自願的加入到老年班羚的隊伍中,以保持兩個群體數量的大體均衡。

然後,從那群老年斑羚隊伍裡走出一隻雄獸來。它朝那群年輕斑羚示意性地鳴叫了一聲,1隻年輕的斑羚應聲走出來,一老一少走到懸崖邊,後退幾步,突然,年輕的斑羚朝前飛奔起來,差不多同時,老年斑羚也揚蹄快速助跑,年輕的斑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老年斑羚緊跟在年輕斑羚後面,頭一鈎,也從懸崖上蹿躍出去;這一老一少跳躍的時間稍分先後,跳躍的幅度也略有差異,年輕斑羚跳躍的角度稍偏高些,老年斑羚跳躍的角度稍偏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後,一高一低,老年斑羚憑着娴熟的跳躍技巧,在年輕斑羚從最高點往下降落的那個瞬間,身體出現在年輕大斑羚的蹄下。這個老年斑羚的跳躍能力顯然要比年輕斑羚略勝一籌,當它的身體出現在年輕斑羚蹄下時,剛好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就像兩艘宇宙飛船在空中完成了對接一樣,年輕斑羚的4隻蹄子在老年斑羚寬闊結實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塊跳闆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奇迹般地再度騰空,而老年斑羚就像燃料已輸送完了的火箭殘殼,突然筆直地墜落下去。而年輕斑羚的第二次跳躍力度雖然遠不如第一次,高度也隻有地面跳躍的一半,但足夠跨越剩下的最後2m路程了。瞬間,隻見年輕斑羚輕巧地落在對面的山蜂上,興奮地鳴叫一聲,鑽到磐石後面不見了。

這次試跳成功後,緊接着,一對對斑羚淩空躍起,在山澗上空畫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亂的弧線,每一隻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着有一隻老年個體摔得粉身碎骨。

沒有擁擠,沒有争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年斑羚從頭至尾,沒有一隻為自己調換位置。在面臨種群滅絕的關鍵時刻,斑羚竟然能想到犧牲一半挽救一半的辦法來赢得種群的生存機會,這凄美、壯烈的一幕,表現了種群延續的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個體犧牲的高尚的利他行為,交織成了自然界一曲生離死别、驚天動地的千古絕唱。

上一篇:旋雞尾

下一篇:雪濃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