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節對蝦

斑節對蝦

十足目對蝦科動物
斑節對蝦(Penaeusmonodon)俗稱鬼蝦、草蝦、花蝦、竹節蝦、斑節蝦、牛形對蝦,聯合國糧農組織通稱大虎蝦。分類學上隸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遊泳亞目(Natantia)、對蝦科(Penaeidae)、對蝦屬(Penaeus)、Litopenaeus亞屬,是對蝦屬中最大型種。廣鹽性,能耐高溫和低氧,對低溫的适應力較弱。抗病能力較強。個體大,殼較厚,可食比例低于中國對蝦,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體殼較堅實,經得起用手捉拿。離水後幹露于空氣的耐力很強,可以銷售活蝦。[1]
    中文名:斑節對蝦 拉丁學名: 别名: 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 綱:甲殼綱 亞綱: 目:十足 亞目:遊泳亞目 科:對蝦 亞科: 族: 屬: 亞屬:Litopenaeus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文名:Penaeus monodon 俗稱:鬼蝦、草蝦、花蝦、竹節蝦

形态特征

體表光滑,殼稍厚,體色由棕綠色、深棕色和淺黃色環狀色帶相間排列,額角上緣7~8齒,下緣2~3齒,以7/3者為多,額角尖端超過第一觸角柄的末端,額角側溝相當深,伸至目上刺後方,但額角側脊較低且鈍,額角後脊中央溝明顯,有明顯的肝脊,無額胃脊。其遊泳足呈淺蘭色,步足、腹肢呈桃紅色。

内部構造

骨骼系統

由頭胸甲和體節甲殼組成。

肌肉系統

肌肉發達,多為橫紋肌,分布于頭胸部和腹部,腹部肌肉最為發達。

消化系統

口位于兩大颚之間,食道呈短管狀,膨大的部分為胃。胃分為前後兩部,前部較大呈囊狀,避薄,稱贲門胃或前胃;後胃較小,在贲門胃之後,稱幽門胃,胃避較厚。贲門胃避上有幾丁質齒,形成胃磨,能磨碎食物,然後送入幽門胃。幽門胃内前端有無數剛毛交織如篩,可過濾食物以免大塊食物進入幽門胃。幽門胃後接一條管狀的腸子,自胸部末端向腹部背面延伸。腸分為兩部,即中腸和後腸。後腸或稱直腸,位于第六腹節内,開口于尾節的腹面,即肛門。中腸前端兩側有1對大的消化腺,稱中腸腺或肝胰髒。肝胰髒由小管及分泌盲管組成,呈塊狀,分泌消化酶,消化澱粉、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物質。中腸與中腸腺之間有管相通。

循環系統

循環系統為開放式。心髒為扁平囊狀物,位于胸部背面後端的圍心腔内。心髒的跳動可從甲殼外清晰地看到。心髒上有3對心孔,2對位于心髒背面,1對位于心髒的腹側面。心孔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主要動脈有眼動脈1條,觸角動脈2條,肝動脈2條,腹上動脈1條,胸動脈1條,腹胸動脈1條,腹下動脈1條。由心髒壓迫的血液經動脈及其分支将營養物質輸送到各個組織中去。對蝦的血液無色,血漿内含血藍素,可攜帶氧氣到組織中去。血液進入組織後,由組織間的空隙彙集流入胸血窦,然後進入鰓,經氣體交換後,新鮮的血液經出鰓血管流回圍心窦,再經心孔進入心髒。

呼吸系統

對蝦的呼吸器官是鰓,位于胸部兩側的鰓腔内。鰓由于其着生倍位不同可分為胸鰓、節鰓、足鰓及肢鰓。鰓為枝狀物,每個鰓上具有1個鰓軸及許多分枝的鰓絲。鰓軸内有入鰓血管及出鰓血管,兩種血管都有細血管通入鰓絲。鰓絲内具有分枝很細的血管,構成血管網。第二小颚的外肢(颚舟片)不停地擺動,使水流入鰓腔與鰓絲接觸,通過擴散作用進行氣體交換。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為鍊狀神經系統,包括位于食道前方的腦、食道側神經節、食道下神經節及縱貫全身的腹神經索。腦神經節位于兩眼基部之後方,由3對神經節愈合而成。由腦引出5對神經,即視神經、第一觸角神經、第二觸角神經、皮膚神經、圍食道神經。視神經由腦前側引出通入眼柄,其末端為終髓,終髓周圍分布着多個細胞群,具有内分泌作用,稱X器官。第一觸角神經由腦的前腹面引出,各分為2支,一支到觸角,另一支到平衡囊。第二觸角神經由腦的後側緣引出,進入第二觸角。皮膚神經由腦後側角引出,分布于頭部皮膚。

圍食道神經由腦的後側引出,與食道下神經節相連。食道下神經節位于食道的下方胸部腹避上,由它引出5對神經,通至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和第二颚足。

在圍食道神經節的中後部各有一食道神經節,由此引出2對胃神經,胃神經在胃磨前方膨大為胃神經節,而後分為兩支分布于胃磨肌肉和胃壁。

與食道下神經節相連的為腹神經索,它由兩支神經合并構成,沿身體腹面中線向後延伸,直到腹部第六節炎止。相當于胸部和腹部的每一體節處,均有1對神經節,各神經節發出神經通至相對應的附肢和肌肉上。第一對神經節發出的神經通至第三颚足,以後依次類推,第五對神經節是由2對愈合而成,發出2對神經,分而到第四、第五步足上。

生殖系統

雌性對蝦有2對卵巢,貫穿于身體背面,未成熟時為白色,成熟時為暗綠色,左右兩卵巢相并呈葉狀,各葉分别向前、後、側方延伸。向前伸的2葉達胃區背面,稱作前葉,其頂端折向背面呈屈指狀;向側面延伸的7葉複蓋在肝胰髒的兩側,稱作側葉;還有2葉比較長,向後沿腸的背面延伸,直達腹部的末端,稱作後葉。後葉伸入第六腹節處左右分開,後腸由分開處穿過。由左右卵巢第六側葉上方各發出二條細的輸卵管,向腹面延伸,穿過第三對步足和胸部的肌肉束,在第三對步足基部内側的生殖乳突上開口,即雌孔(或稱産卵孔)。在生殖期間生殖乳突明顯易見。

雄性對蝦的精巢也是1對,所在部位相同于卵巢位置。未成熟的精巢無色透明,成熟後為乳白色,包括1對前葉和1對短小的後葉,8對側葉。由後葉各伸出1條細而短的前段輸精管,而後膨大成粗大半透明的儲精囊。儲精囊位于肝胰髒的後方,橫“S”形,其後部變為細管狀的後段輸精管,伸入第五對步足基部而後膨大成球狀精莢囊。精莢囊下方通1第短的射精管,其開口即雄性生殖孔(或稱雄孔)。雄孔位于第五對步足基部内側的乳突上,成熟雄蝦的每一精莢囊内存有一個精莢;精莢連一薄膜狀精莢栓。精莢内裝有大量成熟精子。雌雄蝦交尾時,精莢傳送到雌蝦的納精囊内,精莢栓留在納精囊外,數月後精莢栓脫落。

排洩系統

對蝦的排洩器官為1對觸角腺,位于食道的前面、腦的背面,觸角腺伸入大觸角基部,由1個多血管的整狀腺體、1個薄壁的膀胱及1條短的排洩管組成,該管開口于大觸角基部内側的薄膜上,即排彙孔。

内分泌系統

主要由Y器官内分泌腺組成。

産地、産季

分布區域甚廣,由日本南部、南朝鮮、我國沿海、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泰國、印度至非洲東部沿岸均有分布。我國沿海每年有2~4月份和8~11月份兩個産卵期。斑節對蝦雄蝦壽命一般為一年半,雌蝦壽命大約兩年。

經濟價值

為當前世界上三大養殖蝦類中養殖面積和産量最大的對蝦養殖品種。我國南方沿海可以養兩茬。該蝦生長快,适應性強,食性雜,巳可耐受較長時間的幹露,故易幹活運銷。該蝦是對蝦中個體最大的一種,發現的最大個體長達33厘米,體重500~600克。成熟蝦一般體長22.5~32厘米,體重137~211克,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名貴蝦類。營養價值與其他主要蝦類相近。

生态習性

斑節對蝦喜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質,一般白天潛底不動,傍晚食欲最強,開始頻繁的覓食活動。其對鹽度的适應範圍為5~25,而且越接近10生長越快。适溫範圍為14℃~34℃,最适生長水溫為25℃~30℃,水溫低于18℃以下時停止攝食,水溫隻要不低于12℃,就不會死亡。雜食性強,對飼料蛋白質的要求為35%~40%,貝類、雜魚、蝦、花生麸、麥麸等均可攝食。自然海區中捕獲的斑節對蝦最大體長可達33厘米,體重達500克~600克。蝦苗在池塘養殖80天~100天,體長可達12厘米~13厘米,體長日均生長0.1厘米~0.15厘米,體重達25克左右。每公斤蝦可達40尾~60尾,一般畝單産100公斤~200公斤,1年可養兩造。

池塘養殖

蝦池建設

蝦池應選擇風浪小、潮浪暢通、灘塗平坦、水質清澈、沒有污染源的中高潮線附近海區建設,以沙質底最好,沙泥底質次之。一般潮差應在2米~3米之間,高潮持續時間不少于3小時,海水鹽度為10~20,ph值為7.8~8.5。蝦池長方形,長、寬比為2∶1~4∶1,沿着進水渠道作非字形排列。蝦池面積0.7平方公裡~1.0平方公裡為好,池深2.0米,水深1.5米左右,池底要平坦,排水閘底低于池底30厘米~40厘米,便于排幹池水。每口蝦池都要有獨立進、排水閘門。

進、排水閘門的閘牆上設3道閘槽,中間槽用于安裝閘闆,内外槽安裝閘網,槽寬6厘米,3道槽之間的距離0.6米~1.0米,以便操作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按養蝦池面積的1/3~1/2建設蓄水沉澱池。高位池要選擇離海區不遠、易于抽水、水質幹淨穩定、沙質底、有淡水源的地方建設。

清塘消毒

蝦塘的清淤曬塘是健康養殖的主要環節,一定要徹底清塘。每年年底收完蝦後,排幹池水,封閘曬塘,一直曬到塘底龜裂,然後把殘餌、雜物和淤泥移運到堤外,再犁耙池底進行翻耕曝曬。最好在池底鋪一層10厘米厚幹淨細沙,以改良蝦池底質。新建蝦池,應打開閘門讓海水進出沖洗,使池底ph值穩定在7.5以上才能放苗養蝦。放養前20天左右,安裝好60目濾水閘網,使用藥物進行清塘消毒,首先每畝撒施生石灰50公斤~100公斤,然後進水20厘米,用0.2ppm殺滅菊脂兌水噴灑。

3天後排幹池水,沖洗兩次。重新進水30厘米再用茶麸15公斤加水浸泡24小時後,連渣全池潑灑。藥物要均勻施到池中任何地方,以達到徹底消毒的目的。

培養基礎餌料

蝦苗放養10天~20天内,主要餌料是枝角類、桡足類、矽藻等浮遊生物,所以培養好基礎餌料生物是提高蝦苗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的一個重要技術措施。施放茶麸2天~3天後,進水80厘米~100厘米,每畝施放尿素2公斤,磷肥0.2公斤,以後每隔3天~4天追肥1次,用量減半,使池水透明度達到40厘米~60厘米。ph值在8.0~8.5之間,水色為黃綠色或綠色,肥水6天~10天後即可放苗。如果不能及時放苗,肥塘時間達20天以上,水質老化,六須蝦(脊尾白蝦)又繁殖起來,就要重新排水,利用藥物把六須蝦殺死,再進水施肥培養基礎餌料。

投放蝦苗

蝦苗要求個體大小均勻、健壯、活力強、逆遊能力好、體表光潔無附着物,體長1.2厘米以上,第一觸角的前端分叉呈v字形的兩條小觸須經常并攏,體節疏而長。最好是p12~p18的黑殼苗,蝦苗額角上已長有4個~6個刺。放苗密度要根據蝦池的條件、水域環境和管理水平等來确定。一般蝦塘水深1.2米左右,每畝放苗0.8萬尾~1.0萬尾;水深1.6米左右,每畝放苗1萬尾~1.3萬尾。有條件的蝦場,可以提高養蝦密度,畝放苗2萬尾~4萬尾。第1造可于3月下旬至4月初放苗,要選擇晴朗天氣,水溫穩定在25℃以上時放苗。放苗時,先将苗袋放入池内浸20分鐘,使袋内水溫與池内水溫接近(溫差不超過3℃),在上風處水較深的地方順風放苗,蝦苗池水與蝦塘水鹽度差不超過5。第2造可于8月中旬放苗。

科學投餌

科學投餌就是要按照對蝦生活、生長的生理需要進行投餌。投餌量過多,容易敗壞水質,增加餌料成本。反之無法滿足對蝦的營養需要,影響對蝦的正常生長。投喂要合理化,首先要準确估算池蝦的數量。可采取幾個辦法估算:一是采用網箱暫養法;二是用旋網抽查法;三是通過對蝦攝食、活動情況進行估算;四是根據對蝦的生長速度進行估算。

斑節對蝦餌料以人工配合餌料為主,養殖後期可投喂江蚬、尖尾螺等鮮活小貝類。蝦苗入池兩天後,可投放适量的餌料,以彌補基礎餌料的不足。投喂采取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勻投撒,合理搭配,交替使用,先粗後精的方法,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和對蝦的成活率,促進對蝦生長。一般每天投喂4次,時間為5∶30、9∶30、18∶00、23∶00,各次投餌量分别占日投餌量的20%、15%、35%、30%。投餌後1.5小時有70%以上對蝦達半飽胃或飽胃,蝦又沒有群遊覓食,說明投餌适量;若所投的餌料很快攝食完,池蝦還大量群遊,空胃殘胃超過30%時,說明投餌不足。可在池邊及池中央設置小缯網檢查攝食情況。8.5畝的蝦池可設置4個~6個缯網觀察。

日常觀測及管理

每天觀察對蝦攝食活動及生活環境的變化情況2次~3次,觀察水體和池底顔色、氣味,檢查活動狀态和攝食情況,檢查堤基是否安全,閘門是否滲漏,網具是否破損,對蝦是否發生病害等。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相應的管養措施。每隔15天對池蝦的成活數及體長、體重進行測定,觀察對蝦蛻殼生長是否正常。

根據對蝦不同生長階段,适時更換進排水網具。蝦場要購置ph比色器、比重計、溫度計、測氧儀等水質監測儀器,測量池水水溫、比重、ph值、透明度、溶解氧等理化指标,并做好記錄,以便監控調節水質,維持池水ph值8.0~8.5,水溫25℃~30℃,鹽度8~15,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60厘米,水色淺綠色或黃綠色,并保持對蝦良好的生存生長環境。有條件的蝦場,可使用水車式增氧機增氧,使養蝦獲得高産、高效。

斑節對蝦養殖

場地選擇适合斑節對蝦生活習性的沿海、河口灘地,都可用來建池養蝦,水源要純淨,無工業污染,溫度、比重、pH值的變動範圍要适合于斑節對蝦的生物時限範圍之内。附近有淡水注入或有地下水,便于引導或打井與海水混合來調節比重。以砂為主,砂泥混合,砂的成分占60%以上。蝦苗餌料供應方便。以減少運苗的死亡率及有廉價餌料而降低生産成本。有電力供應、交通方便。便于排灌、增氧以及生産資料、産品(尤其活蝦)運輸。

蝦池建造建蝦池是人為地模拟适合斑節對蝦的生長環境,盡量創造條件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精養和半精養池标準:蝦池内外堤是一定要牢固,外圍大壩的堤頂建3~5米,壩高要比當地最高潮位和洪水水位多1米以上,面海堤坡以1∶2~1∶3傾斜,并用石砌護坡,保持堤岸不被潮水沖刷;池塘面積以20~40畝為宜,蝦塘内堤堤頂為50~70厘米(沙質地則需加寬)一般坡度為1∶1.5,(沙質底為1∶2~3),堤高以池水深度加大雨時水量所增加高度及因波浪所湧升的高度為準,池形以長條形為宜,池深能保持1.5米以上;有獨立進、排水系統,進出水閘門對立而建,其大小視池的面積而定。

一般40畝池進水閘門的寬度1.2~1.5米,排水閘門為進水閘門的1/3~1/2。沙質土閘門的基礎應加牢,閘門上要留有三道閘闆槽,做為挂鐵絲網、水門闆及綱尾用。若使用抽水機抽水則于堤岸上使用塑膠管或磚切小水溝,其注水口應伸入水池,避免沖激到堤岸;池塘内要挖環溝或中央溝,以增加水流和水深,也利于高溫時避暑,池子外圍要建引、排淡水渠,既排洪,又可引淡調節比重。總之,要按照以上标準,統一規劃,修建或改造蝦池,以利斑節對蝦生長。

放養前準備做好苗種、清塘、肥水準備。判斷蝦苗優劣的标準是,個體大小要整齊,規格1~1.5厘米以上;體表幹淨,切忌附着細菌、髒物;額角的第一觸須前端分叉呈V字形,其中兩條小須是并攏的,偶而分開稍做功能試探,即又合并,若見兩條觸須經常分開,甚至無法并攏的即非健康苗;腹節(斑節對蝦有6個腹節)較長,呈甘蔗長節,蝦體成長快,較為短節的為較差之蝦苗;尾扇在遊泳時,經常張開呈扇形,張開的程度愈大,表示蝦苗的生長度夠;肌肉飽滿程度好,遊泳速度快為好苗。

幼蝦有“沾壁”行為,若用水瓢舀起時,蝦苗會很快向瓢邊遊去,緊靠瓢邊靜止不動或遊動不快則為不健康的苗。不具備育苗條件的養蝦場需進行運苗,運輸方法視路程遠近及交通條件而定,陸運、水運、空運均可。裝苗容器可用方形或圓形的敞口帆布桶、聚乙烯薄膜袋等。一個容量為10升的袋内盛水1/3,放苗1~1.5萬尾左右,擠出空氣,充氧2/3,紮緊袋口,置于桶内或紙盒内便可運輸,如果距離較遠,途中尚需補充氧氣。

清塘包括清底和除害兩個方面,具體是清除和殺滅病原體,與蝦争餌、争氧、争水體的競争生物和直接危害草蝦生命的捕食性動物;鏟除池底的有機沉積物等。首先進行清淤。在對蝦起捕後敞開水閘,讓海水反複沖洗溝底,盡可能帶走一部分有機沉澱物。排空池水、封閉閘門,使塘底經過霜凍日曬。

養過蝦的池塘,一般1~2年應将灘面翻動1次(即翻耕),翌年開春再反複注排水浸洗數次。池底污染程度較重的池塘,還應組織人力或使用機械将淤泥搬到塘外。清淤工作可結合冬季修理塘壩、溝渠進行。進排水溝的清淤也應同樣重視。其次要進行除害。其防除措施是在收蝦後将塘水排空,霜凍和照曬一冬,讓各類生物基本死去,翌年注水時,在閘門需設置嚴密泸水網,防止有害生物進入蝦塘。

在蝦苗放養前施放藥物毒殺也即清塘。清塘藥物選擇速效性的,即藥性在幾天内能消失,不留餘毒,并根據用藥濃度和剩餘水體精确計算用藥量。要注意安全,避免傷害人體和皮膚。常用的藥物和用量為漂白粉30~50ppm,生石灰375~500ppm,茶籽餅15~20ppm。根據需要,這幾種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交叉使用,一般是在施用藥1星期後,待藥性消失後才能放苗入塘。

肥水養蝦塘内繁殖基礎餌料是解決斑節對蝦早期餌料、加速生長的一項有效措施,是其生産程序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可以從清塘進水後,放苗前5~7天内進行。首次進水不要太深,20~30厘米即可,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減少施肥量。以後每隔3~5天施肥1次,使水保持黃綠色。如水色适宜就可以不施。目前多用有機肥料,氮肥有尿素、硫酸胺等,磷肥有過磷酸鈣。氮磷比例為10∶1。尿素用量為1~3ppm。

放苗放苗密度取決于苗種規格、蝦塘面積、池水深淺、塘底狀況、換水條件、餌料種類、飼養方式、生産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時應參考生産者提出的畝産要求和規格指标來确定。放苗密度的掌握十分關鍵,過高過低都會影響産量和質量。一般精養和半精養池每畝放苗量應掌握在1.2~1.5萬尾左右,粗養池則應減少。

由于出室蝦苗規格小,放入大池養成不能适應大水體的環境,容易造成死亡,必須利用養成池的暫養池(可按10∶1的比例在大池圍建一暫養池),如無建暫養池,可用尼龍篩絹布或彩條塑料布按上述比例,在進水口處臨時圍一角落暫養蝦苗。暫養時間為10至20天,待蝦苗長至3厘米以上再放入大池養成。放苗時,應選擇蝦塘避風的一邊,切忌迎風放苗,也要避免在淺水處或閘門附近放苗。1個蝦塘應1次放足,避免多次放苗。

常遇雨季,若池水比重過低,在放苗前應用鹵水或食鹽調節(每立方米水加進1千克食鹽,可提高1‰鹽度)。放苗時,應注意使大池的水溫、鹽度與育苗室條件接近。

投餌草蝦的食性雜,除魚貝蝦等可攝食外,花生粕及米糠等亦可攝食。但由于生餌易污染水質土質,應提倡以人工配合餌料為主,生餌為輔。在蝦苗暫養階段,由于蝦苗攝食能力差,除了肥水提供生物的餌料外,可搭配投喂蛋黃、磨漿的貝肉、魚肉等。投餌量主要根據對蝦攝食量來确定。攝食量因對蝦發育階段而異,随體重變化而變化,随着個體生長而逐步增加。而日攝食率(即對蝦日攝食量與自身體重之百分比)則随對蝦體重增加而下降。

投餌量要通過日常觀察:即定點投喂來觀察投餌多寡,觀察斑節對蝦胃飽滿度、洄遊尋食等情況而調節。斑節對蝦有白天潛砂,夜間遊動攝食的習性,遊泳時喜歡沾邊倚壁,因此,投餌時應掌握夜間多投,白天少投,旁邊多投、中間少投。按其發育階段,日投餌次數從3~4次,逐漸增加,在适溫育肥時應增加到6次。投餌時,要順風而投,并做到定時定點。為便于觀察對蝦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可在蝦塘的不同角落安裝一些傘形吊籃,在籃子裡投上餌料,一般地說,配合餌料在1.5~2小時、烏埝、6~8小時,小雜魚2小時吃完,說明投餌量基本合理,否則就要适當增減。

投餌時,還應注意:腐敗變質的餌料不投,水質嚴重惡化時、對蝦浮頭時不投;水質惡化時、對蝦大量蛻皮時少投,蛻皮後大量進食時多投;大潮汛時,蝦塘内競争動物多時應适當多投,發現對蝦個體大小懸殊時也應适當多投,另外,在1天中,有時适停食一二餐,還會促進草蝦攝食,對其生長有促進。

水質控制斑節對蝦最适宜的鹽度為12‰,而蝦苗早期的培育鹽度在30‰左右,所以剛放養的池水鹽度應與蝦苗池相近,放養過後可漸漸添水使鹽度降到适宜範圍。因此有良好的水源及完善的排水系統是至關重要的。養蝦的地方有淡水水源(包括地下水)又無大河流出口最佳。斑節對蝦可忍受水溫在10~35℃左右最适溫度為25~30℃。養成期若水溫度變化過大,短期内可抽取地下水灌注,如長期性水溫在20℃左右時又無太大風浪,可将水位降低,利用日光能以提高溫度;水溫過高可以提高水位或注入地下水。

池水顔色受浮遊生物密度而變化,綠藻類呈綠色,矽藻類、褐鞭毛類呈褐色。浮遊生物的呼吸活動是水中溶氧的主要來源,但夜間即消耗大量的氧氣,繁殖太多不一定好,如達一定量即死亡腐敗大量消耗氧氣。池水鹽度較低,較易使綠藻産生優勢,綠藻較為安定。但矽藻繁生快,消失也快,不容易控制,一般池水以保持綠色為好,淺褐色也可。如果水色濃度太高,就要換水。除了用儀器進行浮遊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外,了解浮遊生物量,還可用肉眼看、口舐等加以辨别,一般的是用透明闆測定水的透明度,以30~40厘米為宜。

斑節對蝦适宜在酸堿度7.5~8.5的範圍生活,過高或過低都會受到影響。池塘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用産生的二氧化碳和氧,都會降低或升高水中的酸堿度,加上有機物質的腐敗分解産生的氣體,都會直接影響酸堿度。為此,從池塘開始就得注意,養蝦過程要通過觀察水色來判斷浮遊生物量,并可用石蕊試紙等測試手段掌握酸堿度。池水中铵鹽、硫化氫主要由殘餌生物屍體之腐敗分解而來,并随養殖日數而增加。

铵鹽在1.6ppm、硫化氫在1.3ppm以下不緻造成死亡。如超過,對其成長攝食有影響,甚至死亡。必須注意清理污爛底質,科學掌握投餌量和投餌方法,保持水質新鮮。氧氣是斑節對蝦生命體重要因素之一,池中溶氧量在3.8ppm以上就适合需要。但由于有機質增加之殘餌糞便分解;天氣的變化,如雲雨天、高溫、多霧、早晚氣壓低等原因常導緻斑節對蝦缺氧浮頭,此時就需大量換水或使用機械(抽水、噴水、水車)增氧。

養蝦最怕天氣悶熱下小陣雨時,池面無風浪加以混合,雨水比重低而蓋在水面上,形層分層現象,這樣上涼下熱,氧氣不易溶到底層,造成缺氧引起死亡。遇到此情況就急需開水車(增氧機)增加攪拌機會,打破分層。在整個養蝦的過程中,水量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暫養期間水位應保持在50~70厘米,不必交換水,以少量涼水為主。養成期在蝦體5~8厘米時,換水量10~20%,8厘米後可增加到30%,水位保持1.2~1.5米,養殖的中後期,尤其在高溫階段要根據情況多換水,水位保持1.5米以上。

病敵害防治敵害主要有五須蝦、鰕虎、鲈魚等争食、争氧和直接傷害斑節對蝦的魚蝦類;在納水時其卵或稚幼體随水進入蝦池,大量繁殖時會造成危害。防治的辦法是,避開其繁殖季節進水;進水時在閘門的閘槽上安裝濾網(網目要小于這些敵害生物),嚴防其進入蝦池。對五須蝦等可用分段養殖法,縮短其養殖期間,以避免其大量繁殖;在池内設吊網,内置餌料誘集,或利用夜間四遊習性使用定置網捕獲。

對害魚可使用茶仔餅殺除,在每個月的大潮水期間撒上10ppm以下茶仔餅,既可除魚害,又可促進蝦脫殼和起肥水作用。絲藻的大量發生會阻礙蝦的行動并導緻水中透明度下降,水清和低鹽是其發生的條件,故保持水中肥分讓微細藻略為發生減低其透明度,如發生應用人工清除或放入大型草食性魚類(如虱目魚)攝食。蝦病應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建立起蝦情、蝦病記錄、分析、報告等蝦病防治檔案,及時預報測報蝦情、蝦病,以利各養殖場進行管理和防治。

成長和收成斑節對蝦的成長依放養時間水溫、鹽度、投餌的量和質、放養密度、水流好壞、管理等情形而不同。因此,必須每隔1星期或10天測定蝦塘中蝦的成長情況推測池蝦重量以做為每日投餌量的參考。一般在有淡水來源的夏季無特殊情況下,從0.2克養到33克(即每千克30尾蝦)需100~120天。

斑節對蝦的捕獲在台灣省均以捕獲活蝦為主。主要方法有:定置網,網前另架設1~2個網口,使蝦能進不能出;投網,在蝦池一定點投餌誘集後利用投網收獲,也可用底曳網拖和電器蝦拖網

防治病害

養蝦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方針。預防蝦病要貫穿于養殖管理的全過程。放苗前要徹底清塘消毒。養殖期間要定期潑灑0.3ppm~0.4ppm強氯精或1ppm~2ppm漂白粉溶液,對池水消毒殺菌,還可以定期施放沸石粉以淨化水質和底質,每畝用量為15公斤~20公斤。每半個月投喂一次藥餌,按照維生素c3‰~5‰、大蒜素2‰、魚肝油3‰~5‰添加于餌料,每天喂藥餌兩次,連喂5天~7天。用這些方法防病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杆狀病毒

病因:由MBV杆狀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對蝦肝、胰髒破壞,使之變白、萎縮或腫脹腐爛。

症狀:厭食、不脫皮,生長緩慢,外觀無特殊病狀,一個月左右的幼蝦易被感染,死亡率高達100%。

防治:同“白斑病”。

處理:同“白斑病”。

★緻病細菌感染病因病狀:對蝦發生斷須、紅腿、爛眼、熒光、黃鰓、黑鰓等細菌性感染症狀。

①防治:根據病情施用“增氧水底淨”500~800克/畝,第二天施用“綠威”1ppm全池潑灑,排毒解毒,穩定水質。

②按1%比例,用“強力威”拌餌,連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強力素”拌餌,每天喂餌三次,連用十天後改為1%拌餌,每天傍晚一次,直到對蝦收獲。

④如使用漁樂(白斑淨)拌餌口服,效果更好。

線蟲寄生症

由于線蟲大量寄生于表殼和鰓部,使蝦體行動遲緩,活力降低,攝食量減少,嚴重時不能蛻殼,久則死亡。線蟲多由中間宿主如下雜魚、桡足類等将蟲體或卵帶入池中,育苗期間則多由豐年蟲或藻類帶入引起。

防治方法:餌料必須嚴格消毒,做好水質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銅1×10-6-2×10-6或高錳酸鉀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白斑綜合症

病蝦浮于水面,遊動緩慢,體色微紅,體表的甲殼上有稍帶粉紅色的白斑。白斑的大小和形狀不規則,最容易出現在對蝦的頭胸甲上,嚴重者整個頭胸甲都變白色。其次是腹部背面和兩側白斑處的甲殼表面無明顯變化,隻是失去透明性。

預防方法:内服:氟苯尼考3‰、維生素C5‰、維生素E5‰、酵母5‰、紅糖10‰,連續5-7天。

注意事項:嚴禁排灌水,嚴禁消毒刺激對蝦應激,每日投喂飼料減半。若是後期應及時安排收蝦以減少損失,同時應注意隔離,以免傳染周邊蝦塘。

紅鰓、黑鰓病

長期缺氧或體弱、抵抗力差時,若鰓部組織受損,容易受細菌的二次感染,使鰓變紅、變黑,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鰓部有樹枝狀的紅色素,鰓絲局部彌爛性壞死,病症越重,顔色越變深,病蝦活力較差,但仍能正常攝餌。

防治方法:用3‰氟苯尼考拌料内服,同時用二氧化氯連續消毒3次,每日1次。消毒前排掉水位20%,消毒後2-3天補水到原水位,并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

軟殼病

病蝦甲殼明顯變軟,體形消瘦,活動減弱,生長緩慢,嚴重時可緻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機質過多、pH值較低及長期營養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注新水,改善水質,用5kg/667m2石灰加水潑灑,提高水的pH值,投喂優質配合飼料。内服活性鈣、維生素C,強化補鈣,促進脫殼,增強體質。

藍體

蝦體呈藍色,甲殼薄,收獲時該品相的個體特别不耐打活從而減低經濟效益。具體原因不詳,多傾向于病因是營養性失衡。

治療方法:外用:定期全池潑灑2-3g/m3磷酸氫鈣。

内服:維生素E+維生素C+酵母+紅糖,每日1餐,連續7天。

肌肉壞死病

病蝦消瘦,肌肉萎縮并與甲殼分離。發病初期腹部的背面出現白斑,以後整個腹部變為白色,鰓和肌肉壞死,最後死亡。發病率為2-3%。活蝦運輸過程中死亡率極高,甚至高達90%,極大的影響售價。病因未詳,此病不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

治療方法:1、養殖池塘在高溫季節要防止水溫過高或突然變化,應經常調換水,保持一定水位及充足溶氧。2、内服:氟苯尼考3‰、維生素C5‰、維生素E5‰、酵母5‰、紅糖10‰,連續5-7天。

适時收獲

斑節對蝦養殖是高投入的産業,有一定風險。特别是到養殖後期,池底積累殘餌、蝦排洩物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池蝦患病、缺氧造成損失的危險性就随着增長。因此,斑節對蝦養殖80天~100天,平均每公斤蝦40尾~60尾,90%以上達商品規格時就應收獲出售。常用收獲方法是使用錐形網袋排水收蝦或電推網與裝撈相結合收蝦。

國家标準

标準号StandardNo.:GB/T26619-2011

中文标準名稱StandardTitleinChinese:斑節對蝦

英文标準名稱StandardTitleinEnglish:Gianttigerprawn

發布日期IssuanceDate:2011-06-16

實施日期ExecuteDate:2011-11-01

首次發布日期FirstIssuanceDate:2011-06-16

标準狀态StandardState:現行

計劃編号PlanNo.:20068426-Q-326

采用國際标準AdoptedInternationalStandard:無

國際标準分類号(ICS)

中國标準分類号(CCS):B51

标準類别StandardSort:産品

主管部門Governor:農業部

歸口單位TechnicalCommittees:全國水産标準化技術委員會

起草單位DraftingCommittee: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

上一篇:南美白對蝦

下一篇:黃颡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