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榛雞

斑尾榛雞

榛雞屬松雞科動物
斑尾榛雞又稱羊角雞,為中國特有品種,隻産于中國甘肅、青海、四川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鱗芽、葉和雲杉種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葉、嫩枝梢為食。亦捕食小毛蟲、僞步行蟲、金花蟲等。肉卵可食,為野味中的上乘。但分布區狹窄,加上人為和天敵的破壞,數量日少,處于瀕危,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今颚總目、雞形目 亞目: 科:松雞科 亞科: 族: 屬:榛雞屬 亞屬: 種:斑尾榛雞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斑尾榛雞 中文别名:花尾飛龍,羊角雞,飛龍 英文名:Chinese Hazel Grouse 二名法:Terastes sewerzowi 分布:中國特有品種,隻産于中國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演化曆史

斑尾榛雞是松雞科鳥類分布最南的一個種,與環北極分布的松雞科其他種類不同,它的分布區域已經達到亞熱帶地區,但仍具有松雞類所共有的特征,說明它的祖先也曾在北方寒冷地區生活過。而當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新生代以後,強烈的冰川吞噬了大批古老的動物和植物,其餘的則被迫南遷。斑尾榛雞的祖先和其他松雞科成員,以及其他一些動物種類的分布區則随着冰川邊緣的進退而變化。

在更新世中期時,青藏高原開始形成,并逐漸升高,使這一地區的氣候變冷,更新世早期就已出現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等高山森林帶得以進一步發展。而當時斑尾榛雞的祖先正随着北方大陸冰川向南推進,遷入青藏高原東緣和東南緣一帶山地。由于這些地方的低溫和适度的冰雪環境,發育良好的山地森林植被,與斑尾榛雞的祖先所要求的十分适宜,又沒有相同生态位的種類競争和排擠,生存壓力較小,它們就在這裡定居下來,進而演變為現生的斑尾榛雞。

斑尾榛雞南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受到它的相近種,更适應冰雪環境的花尾榛雞的排擠。所以說斑尾榛雞是冰川時期在中國西南山地的泰加林的遺留種,它的存在對于研究動物地理,物種形成和演替,特别是鳥類種類發生和演替的曆史是很有意義的。

更新世晚期以後,中國東北、華北和黃土高原一帶的氣候向着幹熱的方向發展,使雲杉、冷杉為主體的森林退縮,僅在山地高海拔地區殘存,在平原演變為草原和荒漠。人類出現已後,加速了生境的破壞,并且進行了大量的獵捕,使斑尾榛雞的分布區進一步退縮,并與花尾榛雞和其他松雞科鳥類的分布區間斷。

形态特征

雄性成鳥

鼻孔羽黑色;額白,各羽端黑;頭頂和枕部深栗色,雜以黑色或淡橄榄綠的灰色點斑;眼後具一條散有黑斑的白色縱帶,伸展到後頸;眼下左右各有一條同色縱帶自額開始,通過眼先,延至頸側,并與喉的後部相連;耳羽深栗色。

背、腰、尾上覆羽均為栗色,具清晰而有規則的黑色橫斑,各羽具狹窄的淡灰色羽端;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幹狹形白色橫斑和羽端,中央一對尾羽栗棕色,雜以黑色蟲蠹狀細斑,并具7—8條黑和棕白并列的橫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蟲蠹斑或塊斑,并雜以白色羽幹紋;初級飛羽暗褐色,外嘲雜以淡栗色邊緣;次級飛羽暗褐,外翈具有不規則黑斑的淡棕色寬闊橫斑,羽端亦淡棕色。

颏、喉黑色,邊緣圍以上述的白色縱帶;胸與兩脅均淺栗,具黑色橫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雜以白色羽幹紋;腹羽均呈黑、白相間的橫斑,形成耀眼的斑駁;尾下覆羽淡棕栗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端和狹窄的黑色次端斑。n

雌性成鳥

與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暗鈍,不鮮豔。鼻孔羽毛不呈黑色,而與額同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後縱帶淡黃綴白;颏、喉淡棕黃色,羽端沾黑,其周圍不具白色縱帶。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腳呈角黃色。

分布範圍

中國中部特有種。指名亞種分布在青海、甘肅中部祁連山脈至四川北部。四川亞種分布在四川西部及西藏東部。

具體分布:甘肅肅南、祁連山東段、天祝、永登、康樂、卓尼、叠部,青海祁連、同仁、玉樹、斑瑪,四川青川、北川、平武、木裡、康定、白玉、巴塘、馬爾康、松潘,西藏類鳥齊、江達、貢覺、芒康,雲南中甸。

生活習性

與花尾榛雞類似。随着分布區的不同,斑尾榛雞的栖息地高度亦不同。在雲南迪慶州,主要栖息于3400-3900米的山麓林緣稀疏灌木林中。在甘肅祁連山區見于2600-3850米的山地灌叢中,随季節不同出現垂直遷移現象:4-5月,随着山地積雪融化,向上移至2650-2850米的雲杉林中;7-8月多見在2650米處的灌叢中進行繁殖;8-9月又上移至雲杉林帶;10月至翌年3月,下移至26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灌叢中。

主要以柳、榛的鱗芽、葉和雲杉種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葉、嫩枝梢為食。食性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春季以柳、桦的鱗芽、葉為食;夏季除柳、桦芽、葉外,還吃小檗、忍冬、構子的花和嫩葉;秋季主要食寥的花序和問荊的嫩枝梢;晚秋和未降雪前幾乎全以雲杉種子為食。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海拔2700-2750米的雲杉苔藓林或雲杉、圓柏混交林的地面上凹坑中,用幹枯雲杉細枝或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莖、葉做成巢底和壁,内墊以苔薛、柔枝細葉、絨羽。每窩産卵5-8枚。

繁殖交配

春季斑尾榛雞雄鳥會在森林中占據一塊領域,通過振翅跳躍标志領域,并吸引雌鳥。到山上林中積雪将要化盡的時候,多數斑尾榛雞雄鳥已經找到它們的配偶了。這一時期雄鳥在雌鳥面前的炫耀欲望非常強烈,它會聳起頸部的羽毛,下垂翅膀,豎起扇形的尾羽,抖動全身的肌肉,踩着急促的碎步圍繞繞雌鳥轉圈,并發出沙沙的磨擦聲,使出全身解數吸引雌鳥的注意。此時雄鳥喉部的黑色羽毛特别的張揚,尾羽在白色斑點的襯托下格外醒目。

有時雄鳥還會蹲在地上快速地搖頭,乞求雌鳥同意和它交配,如果雌鳥對雄鳥的表演表示滿意,也蹲下來搖頭,雄鳥這時就會昂起頭從後面走上雌鳥的後背,咬住雌鳥頭部的羽毛進行交配。交配行為一般隻持續幾秒鐘,雌鳥便會急速地脫離雄鳥的身體。在繁殖季節雄鳥總是守候在雌鳥的身邊,直到開始孵蛋以後雌鳥還在雄鳥的領域内取食。雄鳥保護着它們的領域不受侵犯。

一般5月上旬斑尾榛雞雌鳥就開始築巢繁殖了。斑尾榛雞的巢結構簡單,一般緊貼樹根的基部。巢築好後,雌鳥就開始産卵了。雌鳥的産卵間隔為2天,一般都是在中午11點到下午3點到巢産卵。為了提高巢址的隐蔽性,雌鳥産卵後會用幹樹葉、細枝或樹皮等将卵蓋上,減少巢被發現的可能性。斑尾榛雞平均窩卵數為6枚,雌鳥産卵期一般要維持12天左右。斑尾榛雞孵卵的任務由雌鳥單獨承擔,雌鳥的身體與周圍環境的顔色非常協調,形成很好的隐蔽色。

在野外,有時你即使走到斑尾榛雞的巢前也不會發現它,因為斑尾榛雞雌鳥非常戀巢,人走到離巢1米時仍紋絲不動,有的雌鳥即使用手摸它也堅持不離開,還會用嘴啄你的手。斑尾榛雞的孵卵期為27-29天,這一階段對于斑尾榛雞雌鳥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時期,不僅烏鴉等鳥類天敵會對卵構成威脅,而黃鼬等夜行哺乳類更是巢被破壞的主要因素。斑尾榛雞的孵卵期正值當地群衆采蘑菇的時間,有些群衆會撿拾斑尾榛雞的卵,甚至傷害孵卵的雌鳥。通過宣傳,當地群衆發現斑尾榛雞巢後,大多會主動向我們報告,并獲得一定的酬金,因而破壞斑尾榛雞巢卵的情況越來越少。

斑尾榛雞秋季的領域行為也較強烈,雄鳥也會振翅飛行,振翅跳躍,但沒有春季強烈。陝甘花楸白色的果實是斑尾榛雞秋季最喜愛的食物,清晨和傍晚是它們取食花楸果實的集中時間,有時雄鳥會相對密集而發生争鬥。秋季新生的斑尾榛雞幼鳥會進行擴散,融入冬季的集群中,迎接冬季嚴寒的考驗。

保護措施

2003年3-4月、在甘肅省蓮花山自然保護區,利用無線電遙測和直接觀察,分析了斑尾榛雞的栖息地選擇特征。

結果表明,斑尾榛雞春季栖息地一般在東北坡向,并具有高大喬木、下層植被蓋度較高、灌叢較豐富的特點。這與食物豐富度較高及環境隐蔽性較強有關。栖息地質量對于配對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

分析表明,息地内0.5-—2.5m植被水平遮擋度、柳樹數量、箭竹數量是影響斑尾榛雞春季栖息地選擇的關鍵因素。

建議在對斑尾榛雞栖息地采取保護措施時,不僅要保護原生喬木,還要加強對灌叢生境的保護。

上一篇:廣翅目

下一篇:罕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