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數

斐波那契數

數學家萊昂納多·斐波那契引入數列
斐波那契數,亦稱之為斐波那契數列(意大利語:Successione di Fibonacci),又稱黃金分割數列、費波那西數列、費波拿契數、費氏數列,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0、1、1、2、3、5、8、13、21、……在數學上,斐波納契數列以如下被以遞歸的方法定義:F0=0,F1=1,Fn=Fn-1+Fn-2(n>=2,n∈N*),用文字來說,就是斐波那契數列由0和1開始,之後的斐波那契數列系數就由之前的兩數相加。
    中文名:斐波那契數 外文名: 适用領域:代數 所屬學科: 英文名:Successione di Fibonacci 又稱:黃金分割數列、費波那西數列 性質:數列 提出時間:1202年

斐波那契

斐波那契的真名是比薩的列奧納多,公元1170到1250活于意大利。"斐波那契"是别名,意思是"波那契的兒子"。除了斐波那契數列以外,他也在歐洲廣泛推廣使用阿拉伯數字(就像我們想在用的數字0、1、2、3、4、5、6、7、8、9)來代替羅馬數字(I、II、III、IV、V等等)。

來源

首先介紹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的排列是:1,1,2,3,5,8,13,21,34,55,89,144……

依次類推下去,你會發現,它後一個數等于前面兩個數的和。在這個數列中的數字,就被稱為斐波那契數。2是第3個斐波那契數。這個級數與大自然植物的關系極為密切。

幾乎所有花朵的花瓣數都來自這個級數中的一項數字:菠蘿表皮方塊形鱗苞形成兩組旋向相反的螺線,它們的條數必須是這個級數中緊鄰的兩個數字(如左旋8行,右旋13行);還有向日葵花盤……倘若兩組螺線條數完全相同,豈不更加嚴格對稱?可大自然偏不!直到最近的1993年,人們才對這個古老而重要的級數給出真正滿意的解釋:此級數中任何相鄰的兩個數,次第相除,其比率都最為接近0.618034……這個值,它的極限就是所謂的"黃金分割數"。

定義

斐波那契數列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1,1,2,3,5,8,13,21,34,55,89,144……這個數列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都等于前兩項之和。斐波那契數列的發現者,是意大利數學家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1240年,籍貫是比薩。他被人稱作“比薩的列昂納多”。1202年,他撰寫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ci)一書。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

通項公式

遞推公式

斐波那契數列:1,1,2,3,5,8,13,21,34,55,89,144……如果設F(n)為該數列的第n項(n∈N+)。那麼這句話可以寫成如下形式:顯然這是一個線性遞推數列。

通項公式

(如上,又稱為“比内公式”,是用無理數表示有理數的一個範例。)

注:此時a1=1,a2=1,an=an-1+an-2(n>=3,n∈N*)

關系

它有一個遞推關系,

f(1)=1

f(2)=1

f(n)=f(n-1)+f(n-2),其中n>=2

3f(n)=f(n+2)+f(n-2)

數列

an=1/√(1+√5/2)n-(1-√5/2)n;(n=1,2,3.....)(√5表示根号5)

這個通項公式中雖然所有的an都是正整數,可是它們卻是由一些無理數表示出來的。

可用特征根法求的這個數列通項公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