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塔

文筆塔

中國雲南省市轄區景點
文筆塔位于素有“千古讀書地,現代創新城”常州市紅梅公園南端,始建于南朝齊高祖蕭道成建元年間(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稱塔下寺,後改稱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筆,又稱文筆塔,被常州文人視為筆魂。該塔高48.38米,底層外徑為9.58米,塔身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每層有拱門,中有旋梯環繞而上,登塔遠眺,全城的景色将盡收眼底。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長江中下遊、太湖水網平原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中文名稱:文筆塔
  • 外文名稱:Wenbi tower
  • 行政區類别:江蘇省常州市天甯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号:0519
  • 郵政區碼:213000
  •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
  • 機場:常州機場
  • 火車站:常州站、常州北站、戚墅堰站
  • 車牌代碼:蘇D

雲南廣南文筆塔

文筆塔——又稱雁塔,位于廣南縣城南13公裡的壩灑東側三台坡之颠,與蓮城遙相對望。建于清道光末年。塔共有11層,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筆形。台基呈六方,條石砌築,高1.8m,每方寬4.8m;塔體青磚砌築,底層内空直徑4.8m,壁厚1.48m,塔的每層前後有圓拱裝飾假窗,唯七、十兩層前窗内較深。該塔結構嚴謹挺拔,曾被稱“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筆塔塔身為磚木結構,高48.38米,七級八面,各級有四個拱門,中有旋梯環繞而上,遊人登臨塔頂,全城一覽無餘。“文筆夕照”為常州名景之一。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筆,又稱文筆塔,被常州文人視為筆魂。塔寺曆經興廢,宋代詩人楊萬裡有“太平古寺劫灰餘,夕陽惟照一塔孤”的詩句。現塔為美籍華人劉璧如等資助,于1982年11月修複對外開放。塔高48.38米,磚木結構,7級8面,中有旋梯,登塔遠眺,令人賞心悅目。塔區内另有文筆樓、塔影山房、筆架山等建築景物。

迄今已有1500餘年曆史,傳說每當塔頂有強光出現,常州地區必有文人中狀元。北宋大觀年,常州一地中進士53名,占1/5強,據說皇帝下令改太平講寺塔為文筆塔,因此,該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筆魂,每次上京趕考前一定要登塔祈禱。自從此塔建成後,常州先後出現了皇帝、狀元和進士,還湧現出了一大批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因而就成為常州文化的象征。這也就是文筆塔的來曆,文筆塔曆經滄桑、幾度廢興,一九八一年在愛國人士劉國鈞先生的遺孀劉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資助下,古塔修建一新。這就是文筆塔的來曆和變遷。

東郊文筆塔

據資料記載,東郊文筆塔,因形如“文筆”而得名,建于清朝光緒1875年,此塔挺拔俊秀,塔座東朝西,呈八面體,高20餘米,共七層,塔體為樓閣式磚石結構。塔身由底層向上依層收縮,頂部漸小,塔形顯筆狀。塔内有螺旋形石階,在塔的第二層還設有觀景台和護欄,這種設計風格獨具一格,是我省現存百年古塔中的極品。自清末以來,往來清瀾港的漁船都以文筆塔作為歸航航标,此塔又有“重教興文”之意,許多祖籍文昌的海外華僑以及在外工作和求學的文昌人都對此塔有着深厚的感情,文筆塔也成了文昌标志性建築和傳統文化象征之一。

文筆塔建造原由的傳說至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的是後人根據文筆塔、青龍橋和甘龍潭的建造,把它們合起來進一步形

傳說之一:“懾服石虎”。據傳建文筆塔是因魚塘村小箐丫口安信槽山有一隻石虎,面對班卡,擡頭仰望,虎視眈眈,被認為是壓制(吃)班卡。而當時班卡人又怕安信槽人,班卡人經幾次較量都難以取勝,因此,對石虎吃班卡的說法深信不疑,無奈之下還偷偷地把石虎的下巴打掉。為了扭轉這一局面,而建造文筆塔,以此來懾服石虎對班卡的威脅。

傳說之二:以懾服石虎為由,鼓動民衆集資。據傳因當時的十戶把總魯光榮,受外界文化的影響,他為了發展班卡文化,設想要修建文筆塔,但憑一個人的力量又建不起來,所以,就以石虎吃班卡為由,來鼓動衆姓老幼集資,實現建造文筆塔振興班卡文化的目标。

傳說之三:因文筆塔建造後,續建了青龍橋和甘塘(一個圓池塘),人們又把文筆塔比喻為“箭”和“筆”,把青龍橋比喻為“弓”,把甘塘比喻為“硯”。稱之為“弓橋箭筆”,有“筆”有“硯”。以啟示人們團結一緻,奮發上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