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複失地運動

收複失地運動

長達七個世紀的收複失地運動
公元8至15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驅逐阿拉伯人,收複失地的鬥争。8世紀阿拉伯人占領西班牙之後,在西班牙北部海岸地區和山區逐漸形成阿斯都裡亞王國、雷翁王國、卡斯提王國、阿拉岡王國等基督教小國家。他們不斷地向阿拉伯人進行鬥争,收複被占領的土地。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成為鬥争的主力軍,領導權掌握在國王和貴族手中。1212年,卡斯提等國聯軍在多羅薩重創占領軍。到13世紀中葉,半島大部分地區光複。1249—1251年葡萄牙實現了領土的統一。1479年卡斯提和阿拉岡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國。1492年西班牙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島上的最後一個據點格拉納達,結束了長達七個世紀的收複失地運動。[1]
    中文名:收複失地運動 外文名: 發生地點: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各國 主要人員:

簡介

收複失地運動(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是718至1492年間,位于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各國逐漸戰勝南部穆斯林摩爾人政權的運動。史學家以718年,倭馬亞阿拉伯征服西哥德王國,以及阿斯圖裡亞斯王國建國為收複失地運動的開端,以1492年格拉納達的陷落為終。這個事件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名稱“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概況

8~15世紀西班牙人反對阿拉伯人占領,收複失地的運動。又稱列康吉斯達運動。從718年的科瓦東加戰役開始,到1492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共經曆了8個世紀。

711年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原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逃到半島的北部。以後在北部地區建立了阿斯圖裡亞斯、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王國,這些王國時有分合,并從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夫裡亞山區及比利牛斯山區向南推進,開展驅逐阿拉伯人、收複失地的運動。

718年,阿斯圖裡亞斯王國國王佩拉約在科瓦東加與入侵的阿拉伯人發生戰鬥。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也進行了收複失地的鬥争。1479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合并,共同開展了驅逐阿拉伯人占領的鬥争。西班牙人先後收複了托萊多(1085)、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1212)、塞維利亞(1248)、薩拉戈薩(1118)、馬約爾(1229)、巴倫西亞(1238)、薩拉多(1340)和阿爾赫西拉斯(1344)。1492年1月2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王國被打敗,國王穆罕默德十一世(即西班牙稱博阿布迪爾,1482~1492在位)投降,西班牙統一,收複失地運動勝利結束。

伊斯蘭入侵

倭馬亞王朝的入侵與西哥德王國的滅亡:自7世紀起,來自阿拉伯的伊斯蘭勢力不斷增強。而當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建立後,其勢力更開始影響西亞、北非等地。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已經延伸至北非的西端。710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開始跨過直布羅陀海峽,并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他們不時侵擾城鎮,而當時伊比利亞的西哥德王國,對此并不能作出有力的抵抗。因此,穆斯林們立時起擴張之心,于翌年組織軍隊出擊伊比利亞半島。

711年,由塔裡克·伊本·齊亞德所組織的遠征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向伊比利亞半島進攻。同年7月19日,穆斯林在瓜達萊特河一帶擊潰西哥德人,而西哥德國王羅德裡克更戰死。羅德裡克死後,西哥德王國後繼無人,而倭馬亞王朝便趁著西哥德内部的混亂而開始擴大其支配範圍。

直至710年代末,穆斯林已經把伊比利亞南部,今西班牙境内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完全占據。因此,穆斯林便乘勝追擊,開始對比利牛斯山北部作出攻勢。714年,伊比利亞大部份的土地已經落入阿拉伯帝國的手中。阿拉伯帝國在統治初期采取了宗教寬容政策,實現與當地的基督教共存。不過,因為信仰上的差異,當地的社會問題日益增加,這令阿拉伯統治者開始強迫原住民改奉伊斯蘭教,抗拒者則課以重稅。不少前西哥德貴族抵受不住穆斯林的高壓統治,便紛紛向北邊逃亡。

阿斯圖裡亞斯的動亂與後倭馬亞王朝的建立:佩拉約銅像718年,前哥德貴族佩拉約率領阿斯圖裡亞斯的基督教徒進行起事,并建立阿斯圖裡亞斯王國,而這一年就是收複失地運動的肇始。724年,佩拉約在西班牙北部的科瓦湯加取得對穆斯林作戰的第一次勝利。同一時間,坎塔布裡亞的佩德羅公爵也把境内的穆斯林逐出。此後,兩國為了增強反對穆斯林的力量,便進行聯姻。佩德羅公爵之子,阿方索一世與佩拉約的女兒結婚。兩國亦因此統一,阿斯圖裡亞斯王國更穩固了在伊比利亞北部的勢力,并準備向南方反攻阿拉伯帝國軍。

732年,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鐵錘查理在都爾戰役中取得勝利,成功阻止阿拉伯穆斯林軍向北擴展的野心。而在751年後,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滅亡,新興的卡洛林王室轉為傾向擴張的外交政策,令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受到打擊。此外,倭馬亞王朝廣大的版圖亦導緻各地頻繁的叛亂,但是倭馬亞的統治者對此卻束手無策。

750年,叛軍領袖阿布·阿拔斯成功推翻倭馬亞家族,并建立阿拔斯王朝。倭馬亞家族的阿蔔杜勒·拉赫曼一世逃亡至伊比利亞半島,并在西班牙南部的科爾多瓦成立後倭馬亞王朝。他更自稱自己是“科爾多瓦埃米爾”(埃米爾即總督之意),展開了後倭馬亞王朝在當地的統治。

法蘭克王國的入侵與伊比利亞北部的獨立:伊斯蘭及基督教徒的争奪地──薩拉戈薩可是,後倭馬亞王朝在此時正面對着外憂和内患,先有來自北方基督教徒的反對勢力,後有國内阿拔斯王朝支持者的亂事。778年,法蘭克新君查理曼率軍南下,包圍薩拉戈薩。但是,法蘭克王國突然發生叛變,查理曼不得不收兵撤退,而拉赫曼一世便抓着這個機會收複被基督教徒奪回的領土。後來,法蘭克人再次在785年出兵,國王路易一世沿着地中海沿岸攻擊後倭馬亞的軍隊,并取得西班牙南部的吉隆納橋頭堡,繼續南下攻勢。

810年,法蘭克大軍成功占領巴塞羅那,法蘭克君主把該地封給巴塞羅那伯爵,讓他管理奪回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但是,因為法蘭克和加泰羅尼亞在地理上的隔閡,令加泰羅尼亞不久就燃起獨立之心,欲擺脫了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不久後,當地的權貴伊内哥·阿裡斯塔推翻巴塞羅那公爵,取而代之成為當地的統治者。為了獨立,他曾擊退了後倭馬亞的鎮壓軍,以及抵抗欲進一步擴張的法蘭克王國。805年,新興的阿拉貢伯國建立,而阿裡斯塔亦于824年建立起納瓦拉王國。其後,兩國的關系趨于緊密,而阿拉貢王國亦在後來通過聯姻并入納瓦拉王國。

萊昂王國的建國與阿蔔杜勒·拉赫曼三世的治世:

另一方面,科爾多瓦的後倭馬亞政權在9世紀中葉開始動搖。這個時候,各地的總督及貴族紛紛策動獨立,而基督教徒也不斷發生起事,如托萊多的大規模起事,就令後倭馬亞王室費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來鎮壓。阿斯圖裡亞斯王國亦乘後倭馬亞的困局大舉擴張版圖。10世紀初,它就支配了杜埃河以北一帶的土地。914年,阿斯圖裡亞斯國王加西亞四世遷都萊昂,從此改名萊昂王國,盤踞伊比利亞半島北部。

可是,自阿蔔杜勒·拉赫曼三世在912年即位,成為後倭馬亞埃米爾後,後倭馬亞王朝就再次恢複統治能力。他先後多次撲滅了國内的反對勢力,而他亦專注于國内内政。在他的統治下,後倭馬亞王朝的經濟突飛猛進,不但解除了倭馬亞家族崩潰的危機,更令後倭馬亞王朝的國力達至頂峰,成就後倭馬亞王朝最繁盛的時代。同一時間,自稱為伊斯蘭聖母後代的伊斯蘭什葉派首領在北非建立法蒂瑪王朝,而雙方元首都稱自己為哈裡發,并要求對方臣服于己。因此拉赫曼三世不久後越過直布羅陀海峽,直抵摩洛哥,并與法蒂瑪王朝軍進行交鋒。

932年,拉赫曼三世開始剿平基督教勢力,并率軍北上向基督教城市發動攻擊。937年,後倭馬亞軍攻陷基督教重鎮薩拉戈薩。以萊昂、納瓦拉、卡斯蒂利亞三地為中心的基督教勢力再次面對着伊斯蘭的入侵勢力,便開始團結起來,反抗伊斯蘭勢力的再次橫侵。939年,聯軍在錫曼卡斯戰役中大敗後倭馬亞的軍隊,拉赫曼三世敗走北方。此後,拉赫曼三世開始針對北非的事務。他曾經控制摩洛哥的大部分土地,但不久就被法蒂瑪軍奪回。直至963年,拉赫曼退守北非的休達,經曆遠征的失敗後,他再次把擴張的目光投向伊比利亞半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