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蚊幼蟲

搖蚊幼蟲

雙翅目搖蚊科幼蟲
搖蚊幼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據一般估計,搖蚊的種類大約可占湖泊生物區系的25%。個體數量常極為衆多,栖息密度每平方米達到5萬隻幼蟲的情況并不少見,因而成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雙翅目 亞目: 科:搖蚊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搖蚊幼蟲

簡介

搖蚊幼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幼蟲生活在水中,搖蚊幼蟲呈蠕蟲狀,體内有血紅素呈血紅色,又名紅蟲,俗稱魚蟲,是水體中魚、蝦等食物鍊中的一環。搖蚊幼蟲依靠水中浮遊生物為食,不污染水體,還能夠淨化水質。搖蚊的生活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有的兩年隻有一個世代,有的一年卻有七個世代,但大多數每年有兩個世代,第一個在春季(5~6月),第二個在夏季(8~9月)。搖蚊的卵産于水面,卵塊内有300~700個卵。

幼蟲:搖蚊幼蟲圓柱形蠕蟲狀,身體細長,全長2-30mm。由頭殼和12個體節組成,前3個體節為胸節,後9個體節為腹節。各體節粗細相近,外形無甚差别。初孵的搖蚊幼蟲具趨光性,經過3~6天浮遊生活後,轉入底栖生活,利用藻類、腐屑、細沙、淤泥、唾液腺所分泌絲狀物築巢,多數種類築成兩頭開口的管型巢。随着幼蟲轉入底栖,幼蟲由趨光性改為背光性。幼蟲經四次蛻皮後進入蛹階段,每蛻皮1次,體色加深,從淡紅色、鮮紅色、深紅色至變成黑褐色的蛹。

幼蟲的食性,除了環足搖蚊屬Cricotopus中某些專吃植物的種類外,其餘種類可分肉食性與雜食性兩大類。肉食性種類以甲殼類、寡毛類和其他搖蚊幼蟲為食。而雜食性則以細菌、藻類、水生植物和小動物為食。幼蟲的攝食方式有:粘食、濾食、沉食、采食和捕食幾種搖蚊幼蟲又名血蟲,在各類水體中都有廣泛的分布,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動物總量的50%~90%,是多種經濟水生動物如鯉、鲫、鲮、鲟、青魚、黃鳝、泥鳅、河蟹、鼈、龜等的優良天然餌料。

世界上已知的搖蚊科昆蟲約有5000種,與常見的蚊子比較相似,但主要的不同在于觸角上密生細毛,就像羽毛一樣。另一個不同是,它的嘴(口針)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說它不會咬人。紅蟲還有一個本領,它可以在相對缺氧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它體内擁有血紅素,這也是為什麼它呈血紅色。

搖蚊幼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它在各類水體中都有廣泛的分布,而且數量較大,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動物總量的50%~90%。紅蟲是水體中重要的食物鍊中的一環,是多種經濟水生動物如多種魚、蝦、蟹、鼈、龜等的優良天然餌料。搖蚊幼蟲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占幹物質的41%~62%,脂肪占2%~8%。

作用

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機物碎屑為食,且攝食量相當可觀,因而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污染方面具有顯着作用。搖蚊科昆蟲又因種類豐富,個體衆多,不同種類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搖蚊幼蟲又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與養漁業的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數植食性種類的幼蟲可以對水生經濟作物造成侵害。

形态特征

搖蚊幼蟲由頭部和13個體節組成,前3節為胸部,其餘為腹部。幼蟲第一胸節腹前方和腹部末節端部各有一對有趾鈎的原足,分别稱為前原足和後原足。兩後原足之間,有2~3對肛鰓。幼蟲的呼吸系統為閉合式無氣門型,通過體壁(及鰓)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

種群分布

稻田搖蚊在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的稻田中為害很大,往往需要進行防治。我國稻田中發生的搖蚊種類豐富,且發生數量巨大。

生存方式

污水及死水可滋生大量的幼蟲。多數搖蚊幼蟲取食水體中的有機物。

在淤泥或有機質豐富的水體中,由于缺少魚蝦等天敵,它們可以大量繁殖(有些搖蚊的幼蟲甚至有繁殖能力,這在達爾文“物種起源”14章有論述)。

搖蚊成蟲幾乎不取食,或攝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體。夜間有強向光性,燈下常見。羽化後常有婚飛習性,雄成蟲成大群在清晨或黃昏群飛,雌蟲被吸引入群後即行交尾,常在數秒鐘内完成。雌蟲一生一般隻産一次卵,直接産于水面,或将膠質卵帶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數日至數周不等,但多數種類卵期很短。幼蟲期占據整個生活史的大部分時間,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為4~5月。

在水産養殖中,搖蚊幼蟲具有許多優點:大小适宜,适口性好;營養全面;不會污染水體,而且殘存的搖蚊幼蟲不會對養殖對象産生危害,由于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碎屑,還能淨化水質。因此,大量培養搖蚊幼蟲來培育經濟水生動物的幼體具有重要意義。

多數搖蚊幼蟲取食水體中的有機物。在淤泥或有機質豐富的水體中,由于缺少魚蝦等天敵,它們可以大量繁殖(有些搖蚊的幼蟲甚至有繁殖能力,這在達爾文"物種起源"14章有論述)。在北方,通常一年發生2代,4-5月和9-10月可見搖蚊,黃昏時搖蚊在一起成群飛舞,雌雄進行婚配。有時數量之大,看上去似黑煙。

養殖方式

養殖池建設

養殖池用磚塊漿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漿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積為50平方米~300平方米,但益小不益大。池形為長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設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邊,排水管用直徑為10厘米的PVC管制成。排水口可垂直插一直徑相同的PVC管,用以調節水位,使每個養殖池水位控制自如。每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設化糞池1個,面積50平方米—80平方米,深60厘米。

養殖前準備

底泥以池塘淤泥最佳,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質土,泥土粒徑<80目。底泥厚度5厘米~8厘米,鋪設均勻。水深為12厘米~15厘米。每100平方米施用經發酵的豬糞等有機150千克。在施用有機肥後,用1ppm漂白粉帶水消毒。

日常管理

根據天氣和氣溫情況調節水位,氣溫≥35℃,<10℃時,水位保持在15厘米~20厘米,<35℃,≥10℃時,水位保持在12厘米—15厘米。

當養殖池的搖蚊幼蟲采撈高峰期過後,要補充一定量的經發酵的有機肥,數量為每100平方米施用50千克。

病害防治

養殖過程中,搖蚊幼蟲生長情況良好,沒有發現病害,但是任何生物體都會有病害發生,随着搖蚊幼蟲集約化養殖的實施,病害也将增多,并影響到産量的提高和攝食對象的安全。日前在據有關資料介紹蘇雲金杆菌以色列變種對搖蚊幼蟲有害。日前在養殖過程中亦有病害現象發現,還沒有具體措施進行防治,建議在每次加入糞肥的同時用1ppm漂白粉帶水消毒,進行預防。

采收

使用工具

a、撈子:用60目尼龍網片制成,從底泥中撈取搖蚊幼蟲,并初步漂洗用。b、小撈勺:為80目—100目不鏽鋼勺子,用于撈取經撈子初步漂洗的搖蚊幼蟲。c、水桶:為普通塑料水桶,用于裝搖蚊幼蟲

采收時間:根據搖蚊幼蟲生長情況而定,一般為初次采收時間為施入底肥的15天後,或為添加糞肥後的4天—5天,當搖蚊幼蟲個體長到最大,還未羽化前進行采收最佳。每個養殖池在其搖蚊幼蟲高峰期可連續采收3天—5天。

方法

2人—4人一組,以3人一組最佳,全池采捕。采捕時2人—3人用撈子撈取底泥并進行初步漂洗,另一人在邊上用小撈勺将初步漂洗出來的搖蚊幼蟲撈出,裝入水桶。

漂洗

将泥桶裝滿清水,采收的搖蚊幼蟲放入網撈(80目~100目),并靜置于泥桶中,讓搖蚊幼蟲從網撈中自行爬入泥桶,靜置3分鐘~5分鐘,将網撈及網撈的搖蚊幼蟲取出,放入另一裝滿清水泥桶中繼續靜置3分鐘~5分鐘,這樣3次~4次,直至再搖蚊幼蟲基本從網撈中爬出為止。爬入泥桶的搖蚊幼蟲根據雜質多少情況繼續漂洗直至沒有雜質為止。

價值

搖蚊幼蟲營養豐富,蟲體含幹物質為1.4%;幹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41%~62%,

脂肪為2%~8%,熱量為4卡/克。搖蚊幼蟲可作為多種經濟水生動物的生物餌料,特别是在鳝苗、蟹苗的培育及稚鼈的飼養過程中,大量投喂搖蚊幼蟲,具有重要作用:搖蚊幼蟲大小适宜,适口性好;營養全面,能促進經濟動物幼體的生長發育;不會引起飼養池的水質污染;殘存于飼養池中的搖蚊幼蟲不會對養殖對象産生危害,因其大量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碎屑,還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

早在1951年,前蘇聯就建有專門的培育背搖蚊幼蟲的“工廠”。在我國水産大發展的今天,大量培育搖蚊幼蟲作為一些名特優水産品幼體的生物活餌料,一定會起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瓦罐煨湯

下一篇:經典公主童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