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禮

拱手禮

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禮節
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時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于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1]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别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 中文名:拱手禮
  • 别稱:作揖
  • 地區:中國
  • 起始時間:西周
  • 類别:禮儀

曆史記載

拱手禮又叫作揖、揖禮, 是古時漢民族的相見禮, 其曆史非常悠久。《論語· 微子》曾載“ 子路拱而立。” 這裡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據說中國古代的禮儀大多數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 周禮” 。《左傳· 文公十八年》記載“ 先君周公制周禮” ,而周公所“ 作” 的禮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且非常的細緻。周代禮樂文化的主要内容都保存在到《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三本書中, 即通常所說的“ 三禮“ 。其中《儀禮》一書對當時人所要遵守的日常禮儀細則記載的十分詳細,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這本書, 以窺見那個時代貴族生活的精神風貌。在《儀禮》中,規定士與士之間的交際禮儀的這一部分叫做相見禮, 而揖禮就是相見禮之一。

形式

手位

拱手禮之核心動作便是“拱手”。 《爾雅·釋诂》郭璞注曰:“兩手合持為拱。 ” [2]  即雙手相交而握。 具體如何握;十指是否互有交叉;哪隻手在外;男子和女子行拱手禮手型是否相同;中國古禮有吉兇之别,拱手禮又以何為吉兇之别。 這些細節在中國傳統社會都有較為嚴格的規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部》曰:“謂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兇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 [3]  據此記載可以得知,行拱手禮時,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 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女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若遇喪事行禮,反之。

兩手相握置于何位? 有拱手齊眉; 有拱手置前胸。前者兩手相握,雙臂前伸如環抱,舉手過額,此乃“帝揖”。在中國傳統社會用于祭祀,後被用來向皇室行禮。 後者雙手正對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禮。兩者共通之處在于皆是兩手相合,向上舉。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拱,兩手相合,臂的前部上舉。 ” 并未對具體拱手位作統一的約定,但日常行拱手禮置胸前居多。 [4] 

手型

拱手禮可有捧手、抱拳等基本手型。

捧手。捧是拱手禮的基本手型。《辭源》釋義:“捧手,猶拱手,表示敬佩。 ”這就是說捧手的動作應為兩手相拱。 基本動作是雙手在胸前疊合,手型如拱,立而不俯。

抱拳。一手虛握,用另一隻手抱住。

身形

行拱手禮時,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兩種。直立拱手在傳統典籍可見到相關記載。如《禮記·曲禮上》載:“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 ”又如《論語·微子》載:“子路拱而立。 ”即行拱手禮時,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古之拱手禮還可拱手至額,俯身向前。此論在本文“拱手禮與鞠躬”段落已有引證,此不再述。

注意要點

拱手禮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拱手禮的正确做法是,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後,兩手合抱于胸前,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并微笑着說出您的問候。因為古人認為殺人時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殺氣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而對于女子來說,應該是右手在前、左手握拳在後。 拱手禮也叫作揖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曆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采用了。拱手禮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意為願作對方奴仆。後來拱手逐漸成了相見的禮節。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 行拱手禮時,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 拜年時最好避免在着裝和行禮上的中西結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時最好行鞠躬禮,而不行抱拳拱手禮或作揖,否則反差過大讓人覺得别扭。

說明

中國古代拱手有吉兇之分,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女為陰,尚右;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并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甯》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

隻不過到了現代,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社會交際比過去頻繁得多,且存在大量兩性之間的往來,此刻再為女士專門設計一種禮儀,意義不大。因此,為了更方便地在現代适用作揖禮,無論男女,一律采用傳統中最常見的左外右内,是可以接受的。

禮儀姿态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節奏的晃動。 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正對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内貼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士揖”“下揖”。

上位者還禮,雙手平伸指間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内,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颚,欠身行禮,此乃“天揖”“上揖”,最适合向長輩行禮。以此手勢直身舉手過額,此乃“帝揖”。過去為祭祀用禮 後來被用來向皇室和宰相行禮。

雙手抱拳(注意隻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後為武者專用。

常見的手法就這五種,當然還有“側揖”“旁三揖”“旅揖”。

适用場合

民間見面或約會朋友,雙方告别等,拱手表示寒暄、打招呼、恭喜,和有大人物。

各國禮儀

大約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禮的中國人行起握手禮。握手禮來自英國。就民俗而言,隻有英國(以及受英國影響的英聯邦國家)等少數國家有見面握手的民俗習慣。意大利、法國等施行混合禮節(有握手,也有其它)。其它大國家,日本人行鞠躬禮(お辭儀),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行擁抱禮,都不行握手禮。由于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握手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

相關禮儀

滿族人日常相見多行“打千”,學名請安禮,清朝時流行于全國。至今仍是錫伯族人日常生活的禮節。

萬福:一種古代婦女相見行禮的方式。此種行禮方式多口稱“萬福”,故又稱萬福禮。姿勢是雙手交疊放在小腹,目視下微屈膝。行禮方式在各個朝代也在變化。曆史文化界對萬福禮的具體細節還有争議。另外注意:雖然滿族建立的清朝也有道萬福的說法,但與漢族傳統的萬福禮是不一樣的:“女子叩首稱行‘萬福’之禮, 用手按腿三叩首後, 手撫鬓角後起身。後又以平輩人撫鬓點頭行禮稱之為撫鬓禮。”滿族的萬福禮實際上隻是套用了漢族的萬福禮之名。

上一篇:聖典

下一篇:世紀金源集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