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魚

扒皮魚

海産魚類
扒皮魚,學名綠鳍馬面鲀,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與馬面相象,一般體長10~20厘米、體重400克左右。為我國重要的海産經濟魚類之一,其年産量僅次于帶魚。營養豐富,除鮮食外,經深加工制成美味烤魚片暢銷國内外,是出口的水産品之一。
    中文名:扒皮魚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英文名:Navodon septentrionalis 主要食材:扒皮魚 特 點:細幼、無腥味 口 味:香

形态特征

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與馬面相象,一般體長10~20厘米、體重400克左右。頭短,口小,牙門齒狀。眼小、位高、近背緣。鰓孔小,位于眼下方。鱗細小,絨毛狀。體呈藍灰色,無側線。第一 背鳍有2個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 臀鳍形狀與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門後附近;尾柄長,尾鳍截形,鳍條墨綠色。第二 背鳍、 胸鳍和 臀鳍均為綠色,故而得名。

産地、産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國主要産于東海及黃、渤海,東海産量較大。其主要漁場和漁期如下:在溫台外海、對馬海峽和閩東漁場,旺汛期為12月至翌年3月;釣魚島漁場旺汛期為3至5月;舟山漁場和舟外漁場的盛漁期為5至6月;在黃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漁期為4至10月。

經濟價值

綠鳍馬面鲀加工制做的魚片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Bluefin leatherjacket,日文名為ゥマッテハキ。輸往國别和地區: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甯、上海、廣東。

扒皮魚是一種頗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每年12月至隔年3月為其泛期,這魚除了那根突出于魚背的硬骨外,最特别的是身上那張粗糙如砂紙的魚皮,因為這一緣故,必須把皮扒掉才能烹煮,也因此換來了“扒皮魚”這一俗稱。此外,它還有馬面魚、象皮魚、孜孜魚、皮匠刀、面包魚、羊魚、燒燒魚、老鼠魚、耗兒魚(四川)等别名。

營養價值

扒皮魚是一種營養相當豐富的魚類,它的蛋白質含量特别高,每100克魚肉就含1.92克的蛋白質,其他營養成分包括微量的脂肪、鈣、磷、鐵等。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不比其它魚類差,是一種價廉物美的食用魚類

扒皮魚肉可做藥用,治療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它的皮則可制成明膠。

作為菜肴,中醫師黃懷得特别欣賞 扒皮魚的細幼、無腥味。由于此魚魚肉比較淡,因此用 豆豉、醬油、姜絲、蒜蓉焖煮最好吃。切片煮湯,用一點芫荽和姜絲調味,聽說比 生魚片還好吃,切片煮面線湯也非常可口,不妨一試。

烹饪

需要準備蔥,尖椒,料酒,老抽,生抽,醋,糖,雞精,胡椒,鹽,油,生姜以及扒皮魚,先把扒皮魚清洗幹淨處理好,把水分擦幹,上面撒一些鹽腌制一下,鍋中加入适量的油燒熱,把生姜放進去翻炒一下,再撈出來,把扒皮魚放進去,小火煎到兩面金黃。

然後再加入适量的料酒,老抽,生抽,醋,糖,胡椒,加入适量的水調成料汁,和尖椒一起倒進鍋中,用大火煮開後蓋上鍋蓋,再用小火把湯汁收濃,需要加入适量的雞精調味,最後再撒上一些蔥花就可以吃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