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

扁食

中國傳統食品
扁食的俗稱有很多,北方統稱扁食,也稱餃子或水餃,廣東一帶納入馄饨的範疇,沙縣小吃稱之為扁肉,部分地區的人們也稱之為扁食,在甘肅天水一帶把扁食和餃子是分開的,餃子的皮是圓形的,而扁食皮是梯形的。[1]因為在閩南,小吃衆多,扁肉和餃子的區别還是比較大的。在福建省、台灣省等地被稱為扁食。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時期稱“馄饨”,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馄饨”,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中文名:扁食 外文名: 分類:面食 口味:香 英文名:dumplings 主要食材:面粉,肉餡 俗稱:馄饨 流行地:山西、山東、福建、河南 發明人:張仲景

介紹

扁食就是餃子,這是山西人的傳統叫法,直到今天,有許多地方還在沿用。

中國北方小吃,北方居民以面食為主,過年有吃扁食的習俗,其他節日或者重要日子也常吃扁食增添喜慶氣氛,扁食又稱為馄饨,(在北方扁食和馄饨不一樣的、和水餃是一樣的)叫法不同,各地的形狀也不盡相同。

霞浦扁食與福州肉燕做法及其相似,區别主要在皮的原料上,霞浦扁食的皮是面粉加番薯澱粉,福州肉燕的皮是豬肉加番薯澱粉,皮的傳統純手工做法都是撒上一層澱粉折疊擀一次,反複多次,把皮擀得很薄,這樣做出的皮薄而韌,包餡也和福州肉燕一樣,隻用薄竹片抹一點餡在皮上,單手攥緊即可,因此霞浦扁食吃的是皮和湯。福建其他地方的扁肉及全國其他地方的馄饨相比之下就厚皮大餡,近似小餃子。

由來

一說是“醫聖”張仲景,為濟世救人“冬至舍藥”而發明。當時,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讓民衆食用,以治凍耳。民間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爛耳朵沒人管”的俗語,可見冬至吃餃子,早已成俗。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卻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面皮包了水煮。結果,唐太宗吃過大喜,連連稱贊,問:“其為何物?”廚師答曰:“為烹時牢固,用面皮包丸,故叫‘牢丸’。”這便是唐朝的餃

子。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着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曆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馔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饽饽,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锞藏之饽饽中,以蔔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各地風味

山西

山西扁食既保留了古時湯食的傳統,又增添了新鮮時蔬,集主食、湯菜于一體,可謂葷素搭配,營養全面,有吃有喝,美味可口。

上黨扁食所用原料比一般餃子用料要豐富得多。以500克面粉為例,配料如下:精粉500克,豬肉250克,白菜250克,香油50克,油炸豆腐100克,粉條100克,還有木耳、蔥花、姜末、海帶、菠菜、熟雞絲、食油、花椒水、味精、醬油、精鹽、胡椒粉、香菜、辣椒油、醋、水澱粉各少許。

上黨扁食的烹制方法共分四步,操作要領如下:

第一步,拌餡。将豬肉剁泥,加花椒水、姜末、味精、精鹽、醬油、香油喂起,白菜洗淨剁碎拌入肉中,即成餡料。

第二步,捏制。将精粉納入盆内,用250克清水和成面團,揉光後蓋上濕布稍饧。饧後,搓條,揪劑,擀成餃子皮,包餡,捏制成扁食。

第三步,備湯菜。将油炸豆腐切成細條,水發海帶洗淨切成細絲,菠菜洗淨切成段,幹粉條用溫水泡軟,香菜、木耳洗淨備用。

第四步,煮扁食。湯鍋上火,添入清水燒開,投入扁食煮至半熟,加入姜末、油豆腐條、海帶絲、粉條、菠菜、木耳、熟雞絲,再加入醬油、精鹽、味精、胡椒粉,待時蔬煮熟後,勾入流水芡,放入蔥花、香菜、醋、辣椒油,攪勻即成。

福建

俗稱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面皮。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與北方馄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餡上。“建郡扁肉”制作過程主要特點是“打肉”,與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肉質純淨,新鮮脆嫩。

一般取淩晨宰的生豬新鮮腿純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過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順肉纖維橫切成較大塊狀或條狀,放在木墩上用木錘敲打,敲打時要掌握關鍵技巧,即将瘦肉豎打,這樣可保留肉纖維中水份,直至爛如綿、粘如糊,然後加适時小蘇打水、鹽、味精,用筷子攪成糊狀。

包扁食的皮用面粉和少許堿水,打成薄皮,每張切成邊長7公分左右方塊,每個扁肉僅桂圓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狀。扁肉湯以豬骨頭在溫火中熬出清湯,将扁肉放入清水鍋中煮開,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籬撈起,放入有醬油、新鮮豬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沖入沸清湯,撒上香蔥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江蘇

七月半,鬼節。祭祖用品之一,扁食。

面粉制品,跟饅頭類似,有糖餡兒。蒸熟可直接吃。祭祖時一般需要油炸一遍。

特點

此菜皮薄餡多,湯鮮味美。

上一篇:哈吉斯

下一篇:塘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