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

我靠

流行詞
無厘頭的語言,表示發洩不滿、驚奇,以及無所謂的口氣。“我靠”這詞的流行與周星馳所主演的《大話西遊》有着密切聯系。“我靠”也作“哇靠”;[1]“哇”,音譯詞,即閩南語中的“我”。八九十年代,港台電影流入大陸,特别是周星馳的電影,其國語配音多為台灣人配音,比如周星馳常常就是石班瑜配音的,所以确實經常有台語穿插,産生搞笑效果,周星馳也學台語演員,說“靠背”,“我靠”,因此變成流行語。記者從“李元勝”發布的圖片看到,該廣告的背景是一張風景區圖片,上面印有“龍船調的故鄉——我靠重慶”字樣。[2]
    中文名:我靠 外文名:Cor 别名: 拼音:wo kao 近義詞:操 性質:俚語 相 關:“我去”等

詞語探源

“我靠”的來源大緻有以下幾種說法。

1、walker(美語俚語裡是“不會吧!”意思,輕微感歎詞)——我靠。

2、cor是英文裡面的表示驚訝的詞!發音同“靠”。

3、北方某些地區“靠”發音同“操(肏)”,因語音變化,故同義不同音。

4、我靠起源于1995年拍攝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當紫霞為救至尊寶而最終死在他懷中時,周星馳同學用“我靠”這兩個字表現了内心無以言表的憤怒與悲傷。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我靠流行于大江南北!

5、“我靠”為閩南語中的“我哭”,閩南話(台語)的對話中,經常會說“靠背”,翻譯過來就是“哭爸”的意思,就是很衰,哭老爸,喪父的意思。表達的是一種很倒黴的狀态。八九十年代,港台電影流入大陸,特别是周星馳的電影,其國語配音多為台灣人配音,比如周星馳常常就是石班瑜配音的,所以确實經常有台語穿插,産生搞笑效果,周星馳也學台語演員,說“靠背”,“我靠”,因此變成流行語。

“我靠”也作“哇靠”,“哇”,音譯詞,即閩南語中的“我”。

從“我靠”詞語出現的語境和表達意願來分析,第三種來源的表述更為貼切。同時“我靠”一詞僅出現在周星馳電影的國語配音中,考慮影片國語配音為了貼近北方人語言習慣而做出的意譯改動,第三種解釋更為貼近。“靠”又音同河南話中的“尻”。而該詞由于是自學生中間流行開來,源自缺少使用環境的英文俚語或晦澀的外來詞彙的可能性極低,第一二種解釋更多是少數人的臆斷或對英語言文化滲透的慣性思維。

演化流變

再分析一下“我靠”在社會中的發展變化。

在青少年及大學生群體中的發展特點。

這個群體的特點就是認同更多的來做周圍的同學朋友而不是家庭。因而,個體的喜好往往受到群體偏好的影響。周圍的同學都說“我靠”,你不說就感覺很難融入環境。如果你也講“我靠”就很容易被群體接受和認同。

這個群體喜歡追求個性,但價值觀不成熟,所以往往通過捕捉社會的流行元素來裝飾自己,以顯示自我。“我靠”這個口頭語就是這個群體标記自己的一種文化符号,因而被群體中的個體廣泛接受。

流行群體

80後女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較前代女生更為大膽,也更加無視社會對女生的成見,敢于更直接地表達情緒,挑戰男生的特權。但是,如果真像男生張口閉口“我X”,到底不雅,粗鄙難堪。“我靠”就成了一個很好的替代品。這樣既可以像男生一樣顯拽,又不失淑女的風度,妙得很。

所以,“我靠”在這個群體中的流行,不是因為其特殊的文化符号,而是現實的替代意義,也就不會随着這個群體年齡的增加而很快淡出,會在這個群體中存在稍長一些時間。

使用特點

雖然“我靠”一詞在90後、00後距使用得比較多,特别是網絡上,論壇、小說、IM中時常出現,但是它終究不能就此歸為中性詞中。你可以在大衆化的電視節目中聽到“給力”“暈”等詞語,但是卻基本聽不到誰說“我靠”的,原因就在于此。因而在公共場所,最好還是不要說“我靠”,特别是女孩子,以免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車身廣告

“我靠!重慶。這是近十年我看到的最牛的車身廣告,你們看到沒有?”2012年7月1日,實名認證的網友“李元勝”在微博上發帖,并附上公交車車身廣告的圖片,立即引起網友關注。“李元勝”介紹,這輛公交車的終點站為南坪中學站,屬于重慶市第三公交公司。

記者從“李元勝”發布的圖片看到,該廣告的背景是一張風景區圖片,上面印有“龍船調的故鄉——我靠重慶”字樣。

記者查詢得知,《龍船調》是一首民歌,原是群衆逢年過節劃采蓮船時常唱的,在與重慶交界的湖北利川市柏楊、謀道、汪營一帶傳唱,而利川則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

記者聯系上第三公交公司車輛車身廣告商——重慶媒體伯樂公交廣告有限公司。該公司媒體運營部一位王姓工作人員證實,該公司的确發布過“龍船調的故鄉”這條廣告。

“廣告中出現的‘我靠重慶’字樣,‘靠’字本意為‘依靠’,并非網友所理解的‘靠’。”王姓工作人員說,“我們所有的廣告内容都是通過正規程序審批的,廣告語是否有歧義,現在還不能評判。”

上一篇:工具欄

下一篇:自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