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女人

戀愛中的女人

D.H.勞倫斯創作的長篇小說
《戀愛中的女人》是D.H.勞倫斯最偉大、最有代表性、最臉炙人口的兩部長篇小說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認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國小說中沒有先例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心理問題,代表了勞倫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為了現代小說的先驅。D.H.勞倫斯是英國小說家、詩人、散文家。[1]他與福斯特、喬伊斯、理查森、伍爾芙同是20世紀英國小說的創始人,是中國讀者最熟悉與喜愛的西方作家之一。
    中文名:《戀愛中的女人》 别名: 作者: 類型: 連載平台: 最新章節: 是否出版: 類别:長篇小說 字數:420000 原版名稱:women in love 首版時間:1920年

内容提要

《戀愛中的女人》圍繞兩對戀人的情感糾葛展開:女教師厄休拉和督學伯基懷着對生命的熱愛,沖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終成眷屬;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礦業巨頭傑拉爾德則由于雙方觀念上的巨大差異,經曆了無數次沖突後最終關系破裂,傑拉爾德最終在荒蕪死寂、風雪迷漫的深谷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創作背景

《戀愛中的女人》創作于1916年。一戰給婦女帶來了選舉權,同時使她們進入到原來隻屬于男人的工作領域。工作賦予女性新的社會自由和驚人的經濟獨立性。辛普森指出:“戰争改變了她們的自我意識,也改變了她們在衆人心目中的形象。她們從隻知道關心自己的小團子内的卑微瑣事,從隻供人觀賞的大體無用之物,轉變為有智慧,有力量,有能力的人。”而此時,勞倫斯正緻力于創建他理念中的完美兩性關系。

《戀愛中的女人》創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争暴露出來的人性的醜惡成分、科學技術的破壞力量理性的脆弱與無奈引發了人們嚴肅的思索。先進的技術提高了人類相互屠殺的效率,所謂的文明進步成了人類異化加深的重要根源,機械化生産方式造成了人的丁具化、非人化;先進科學技術的濫用惡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損害了人類生存的基礎:置身于一個忽視人自身存在價值的時代,勞倫斯對人類生存狀态的擔憂更加深切,他似乎看到了所謂科技主義所主導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社會與自然皆是戰場,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人的對立和對抗皆符合邏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與厭惡。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科學技術發展滿足了人的物質欲望,但其本身成為目的的時候,必然導緻人的價值被漠視。其後果是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就得不到發揮,這樣的社會必然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和活力可言。不僅如此,社會生活也必然呈現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對抗—社會科學技術越發展,人的價值越受到漠視和排斥:這就是進化論社會觀的緻命弱點和危害性所在。在《戀愛中的女人》中,勞倫斯深刻揭露了19世紀下半葉西方迅速發展的現代工業生産方式導緻人性的扭曲和人類情感的枯萎。他認為,人類健康成長,必須打碎一切扭曲人性的外在因素,在其廢墟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使人性回歸,自我再生。

傑拉爾德之死表明了勞倫斯對現代工業文明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的徹底否定。厄休拉和伯基之間的結合無疑是勞倫斯心目中較為理想的婚姻,但他們之間的結合隻能說是人類新生活的一個新起點。

兩性觀念

勞倫斯通過厄休拉的第二段感情經曆向讀者诠釋了自己兩性倫理觀念。在工業文明的異化下,人類面臨着淪為失去思想的工具這樣的困境,勞倫斯借主人公伯基之口向讀者表述了他的解決辦法,要解除這種困境,把人從工業文明的壓制下解脫出來,實現社會的變革,還原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需要調整男女間的兩性倫理關系。

厄休拉與伯基是兩個具有強烈個性又都很執着的人,勞倫斯筆下的厄休拉是一個挑剔又不易信任他人的人物,在厄休拉對伯基的挑剔與評判中,伯基自負與執着躍然紙上,但同時,伯基富于同情心的性格也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二人的情感不是建立在肉體欲望之上,而是建立在思想層面上不斷地交流、挑戰與考驗基礎上的。最終,兩人間建立了一種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和彼此坦誠的理想化兩性關系,在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之上達成靈魂的交融,小說中,作為勞倫斯代言人的伯基把兩性行為看作一種基本的人體機能,而非兩性倫理關系的圓滿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種靈魂均衡的兩性倫理關系,在這種均衡的關系中,雙方都保持肉我意識的獨立性,猶如磁鐵的兩極,既被此吸引,又彼此保持平衡,每一方都使對方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誠如勞倫斯借男主人公伯基的思考而陳述的那樣,“他希望自己是獨立的自我,女人也是她獨立的自我。他希望性回歸到另一種欲望的水平上去,隻把它看作是官能的作用,而不是一種滿足。他相信兩性之間的結合,可他更希望有某種超越兩性結合的進一步的結合。那時男女各為單獨的一個整體兩個純潔的人,互相給對方提供自由,就像一種力的兩極那樣相互平衡,就像兩個天使或兩個魔鬼。”可以說,通過對布蘭文家族三代人的情感經曆探索與思考,勞倫斯最終以伯基為代吉人,陳述了他心目中理想兩性倫理關系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中,兩個個體既相互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至此,勞倫斯完善了對兩性倫理關系的探尋曆程,《戀愛中的女人》中的厄休拉掙脫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布蘭文兩性倫理關系的框架,在她與伯基的感情關系中找到了通往象征完美兩性關系的“虹”的途徑。

但是,厄休拉意識到自己生活的陳舊,渴望不受婚姻約束的愛情,然而她屈服了,為了和伯基結婚,她作出了莫大的犧牲,放棄了自己一貫的想法并與家庭決裂。勞倫斯這樣安排故事情節,看似證明了他的“血性意識”優于“理性意識”的理念,實際上是他使女性的一方妥協從而滿足男子的排他主義,這就是勞倫斯構建的兩性和諧世界之童話,其模棱兩可的結局正好揭示了勞倫斯思想矛盾、混亂和虛弱無力的真相。伯基從頭至尾都沒有肯定過厄休拉給予他的愛,勞倫斯精心建造的完美婚姻童話在伯基最後堅定的否定聲中轟然坍塌。

藝術特色

小說三十一章、四十餘萬字,并非按時間順序或事件進程描述,是截取人物三十一個片斷。表面看缺少邏輯上因果聯系,實際卻組合成一系列彼此對立的生活化情景,讓建立于該松散表層結構上的小說富有深層次力量。讀者發現大量看上去顯得分散而獨立的場景,但其所蘊涵象征意義具備内在聯系,成了深層次結構上的經與緯。如第九章,在鐵道的交叉口處,傑拉爾德就在厄休拉、葛珍的面前用殘忍的手段制服一匹母馬,借此向古德蘭展示勇氣與力量。在第十四章,葛珍則運用十分瘋狂的方法吓走了傑拉爾德的公牛,從而回應了傑拉爾德發出的挑戰。在第十八章,傑拉爾德與葛珍協力弄傷一隻充滿了野性的兔子。盡管以上三組場景處于三個各不相同的章節,從表面上來看缺少直接的聯系,卻在小說的深層次結構中具備了統一的象征性意義。兩位主要人物潛意識當中的激烈沖突是通過以上場景揭示出來。

小說中看上去散亂的各個場景似乎毫不相幹,實際卻是彼此呼應的,讓小說獲得内在結構上的和諧,展示出勞倫斯在謀篇布局上所具有的現代主義思想之美感。同時,表層結構上的松散性還表現為《戀愛中的女人》的開放性結尾之中。兩對戀人當中的傑拉爾德與葛珍之間的關系由于前者的死亡而宣告結束,但伯基與厄休拉盡管已經結婚,但是其情感沖突卻還是在繼續,伯基還是在追求其理想當中的完美男女兩性關系。

《戀愛中的女人》全文幾乎都為意象象征所複蓋,解讀象征意義也就成了重點。月亮是勞倫斯小說當中最為常見的意象,象征着女性所具有的力量。在小說中,伯基用石擊水的情景就通過象征形式來表現出男女間的占有與反占有、支配與反支配等心理活動。在第十九章,某日伯基獨自漫步至威利湖畔,看到水中月亮倒影後,燃起對女人強烈厭惡之情。他覺得愛情中的女人總有極強占有欲,一心一意要占有與控制對方,她就如同萬物之母一般,自以為一切均應由她決定。以上展示出伯基和厄休拉間的激烈心理戰,将應用傳統的手法難以表達出來的人類内心世界深刻地展現出來。馬也是常見的意象,表達主人公十分隐秘的精神世界的起伏。在第九章中,傑拉爾德制服母馬,那種血淋淋的場景讓葛珍産生天旋地轉感覺,進入到虛空失去知覺。這場景揭示兩人潛意識中爆發出激烈的沖突,預示這對戀人的結局。

簡介

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的作品,《戀愛中的女人》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心理問題。小說以兩姐妹為主人公,描述了她們不同的情感經曆和戀愛體會。姐姐歐秀拉是一個溫柔美麗的中學教師;妹妹古迪蘭則是一個小有名氣、恃才傲物的藝術家。古迪蘭遇上了礦主的獨生子傑拉德,原始的欲望點燃了愛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過後,失望而痛苦的她與另一位藝術家又陷入了愛的狂歡。歐秀拉與本區督學伯基相愛了,她一心要讓對方成為愛情的囚鳥,而對方卻希望在靈與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靈上的距離……勞倫斯畢生緻力于男女性愛題材小說創作,他在蠍示男女情愛的同時,将性愛描寫上升到哲學和美學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熾烈的性愛體驗的,是對曆史、政治、宗教、經濟等社會問題的嚴肅思考。

勞倫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無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勞倫斯的作品開禁之後,他在西方便立即成為被研究的最多的作家。現在,勞倫斯協會的規模僅僅次于莎士比亞協會,可與之媲美的或許惟有喬伊斯協會。勞倫斯也已經成為中國讀者最熟悉與喜愛的西方作家之一。

《戀愛中的女人》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心理問題。小說以兩姐妹為主人公,描述了她們不同的情感經曆和戀愛體會。姐姐歐秀拉是一個溫柔美麗的中學教師;妹妹古迪蘭則是一個小有名氣、恃才傲物的藝術家。古迪蘭遇上了礦主的獨生子傑拉德,原始的欲望點燃了愛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過後,失望而痛苦的她與另一位藝術家又陷入了愛的狂歡。歐秀拉與本區督學伯基相愛了,她一心要讓對方成為愛情的囚鳥,而對方卻希望在靈與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靈上的距離……勞倫斯畢生緻力于男女性愛題材小說創作,他在揭示男女情愛的同時,将性愛描寫上升到哲學和美學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熾烈的性愛體驗的,是對曆史、政治、宗教、經濟等社會問題的嚴肅思考。

作者簡介

勞倫斯(1885~1930),20世紀英國最獨特和最有争議的作家。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勞倫斯的創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其中對于情愛的深入描寫,一度引發極大的轟動與争議,對20世紀的小說寫作産生了廣泛影響。在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這位不朽的文學大師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說、三本遊記、三本短篇小說集、數本詩集、散文集、書信集。小說代表作有《戀愛中的女人》、《萊夫人的情人》、《虹》、《兒子與情人》等。《戀愛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問題,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勞倫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無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從20世紀60年代其作品開禁之後,他立即成為人們最熟悉與喜愛的著名作家之一。勞倫斯出生于礦工的家庭,沒有名門望族的聲譽,也沒有名牌大學的文憑,他所擁有的僅僅是才華。

天才,用這個詞來形容勞倫斯是恰當的,當時的英國社會很注重人的出身、教養,社會上還彌漫着從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清教徒風氣,生長在這個時代裡的勞倫斯是與衆不同的,有史以來的勞倫斯評論第一人——福特·馬多克斯·休弗就這樣評價他:他是個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

英國人理查德·奧爾丁頓的這本《勞倫斯傳》從他的《兒子與情人》寫起——這是一本被普遍認為具有自傳性質的勞倫斯名着。D.H.勞倫斯的父親阿瑟·勞倫斯是一位礦工,他所受的教育僅僅夠他艱難地讀報紙,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

在滾滾的炊火前,一邊烤早餐臘肉,用面包接着臘肉上滴下來的油,斷斷續續地讀着當天的報紙。母親莉迪亞則是一位經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讀了很多書和詩歌,崇尚思想,喜歡和有教養的男人讨論宗教以及哲學、政治等問題。這樣的一個家庭是十分不和諧的,父親喜歡和礦工們去喝上幾盅,喜歡縱欲享樂;母親卻一生戒酒,古闆拘謹。

D.H.勞倫斯生活在家庭的飄搖之中,他所記得的是家門外的沃克街上白臘樹的樹枝在大風的呼嘯中發出尖叫聲,與家裡母親的尖聲争吵、父親的雄壯的男人聲音和咒罵聲混合在一起。在這樣的家庭中,他身體孱弱,敏感,富觀察力,記憶力極佳,同時——為母愛所控制着。《兒子與情人》中有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子,書中的母親成功地阻礙了兒子與米麗安姑娘的愛情,并為自己“勝利了”而額手稱慶。在這裡,如果兒子擺脫不了戀母情結,他就無法真正地戀愛。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則因公然違背了時代風氣而遭禁數年,直到不久之前,人們才認識到該書的價值,并把它翻譯成多種文字、拍成電影廣泛流傳。

勞倫斯的書語言優美,氣勢恢宏,但除了《虹》在末尾勾勒出一幅彩虹似的帶着希望的遠景以外,其餘的書都顯得色調暗淡,冷漠,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勞倫斯式的色彩勞倫斯,20世紀英國最獨特和最有争議的作家。被稱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勞倫斯的創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其中對于情愛的深入描寫,一度引發極大的轟動與争議,對20世紀的小說寫作産生了廣泛影響。

在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這位不朽的文學大師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說、三本遊記、三本短篇小說集、數本詩集、散文集、書信集。小說代表作有《戀愛中的女人》、《萊夫人的情人》、《虹》、《兒子與情人》等。《戀愛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問題,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勞倫斯生前曾抱怨,三百年内無人能理解他的作品。但從20世紀60年代其作品開禁之後,他立即成為人們最熟悉與喜愛的著名作家之一。

上一篇:雪國

下一篇:魅惑娛樂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