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搭橋

心髒搭橋

醫學術語
心髒搭橋即冠狀動脈搭橋術,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心髒搭橋手術可分為:心髒不停跳搭橋手術和心髒停跳下搭橋手術兩種。冠心病的冠狀動脈狹窄多呈節段性分布。且主要位于冠狀動脈的近中段,遠段大多正常。冠狀動脈搭橋術就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建立一條通道,使血液繞過狹中位而到達遠端。心髒日夜不停地泵出血液,将營養成分輸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中去。心髒搭橋手術是公認的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心肌血液供應,達到緩解心絞痛症狀、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目的。
    中文名:心髒搭橋 外文名:Heart bypass operation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醫學 英文名:Heart bypass operation 俗稱:冠脈搭橋術 西醫學名:Heart bypass operation 發病部位:心髒供血血管,冠狀動脈 主要症狀:心絞痛,心悸,胸悶 主要病因:過勞,暴飲暴食,吸煙,過度飲酒 多發群體:中老年 所屬科室:外科 - 心髒外科 傳染性:否

概念

心髒搭橋手術全稱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在充滿動脈血的主動脈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間建立起一條暢通的路徑,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其稱為在心髒上架起了“橋梁”,俗稱“搭橋術”。

心髒搭橋術是取病人本身的血管(如胸廓内動脈、大隐靜脈、乳内動脈、胃網膜右動脈、桡動脈、腹壁下動脈等)或者血管替代品,将狹窄冠狀動脈的遠端和主動脈連接起來,讓血液饒過狹窄的部分,到達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應,進而達到緩解心絞痛症狀,改善心髒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的目的。

發展曆史

第一例冠脈搭橋術于1960年5月2日,在美國AlbertEinstein醫學院-Bronx市立中心醫院施行的。由RobertGoetz醫生和胸外科醫生MichealRohman領隊,以及JordanHaller和RonaldDee醫生為助手的小組完成。這個技術是将血管通過環形嵌入的金屬環相連。以乳内動脈用作血管橋,吻合于右冠狀動脈。真正使用Rosenbach環的吻合術進行了15秒,沒有依靠體外循環。使用乳内動脈的不足在于,9個月後的屍檢發現吻合口仍通暢,但是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了乳内動脈的起始端。

1964年,俄國心外科醫生VasiliiKolesov通過标準的縫合技術,成功實施乳内動脈-冠狀動脈吻合術。Kolesov在之後的五年中,他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完成了33例相關的縫合及機械吻合。

1967年,阿根廷外科醫生RenéFavaloro,首先在美國Cleveland醫學中心應用大隐靜脈進行了升主動脈冠脈搭橋術,奠定了現代冠脈搭橋術(CABG)的基礎。

1974年北京阜外醫院的郭加強教授在國内率先開展了冠脈搭橋術。到20世紀80年代後,冠脈搭橋手術日趨成熟,顯示出了比單純藥物治療更顯著的療效。

1987年以後冠脈内介入治療的開展對冠脈搭橋手術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微創冠脈搭橋術的産生使冠脈搭橋術顯現新的優勢,微創冠脈搭橋術包括不停跳冠脈搭橋、小切口冠脈搭橋、胸腔鏡下冠脈搭橋及局麻下冠脈搭橋等。

20世紀90年代後,冠脈搭橋合并冠脈内支架的“雜交”手術也為不少患者提供了治療的好方法。

手術指征

對于冠狀動脈疾病有一些替代療法。它們包括:藥物治療(抗心絞痛藥物附加他汀類藥物,降壓藥,戒煙以及糖尿病者的血糖嚴格控制)和支架介入治療(PCI),在症狀(如心絞痛,呼吸困難,疲乏)緩解方面,介入治療和冠脈搭橋都要比藥物治療更為有效。對于一些多支冠脈病變的患者而言,冠脈搭橋的療效要優于介入治療。

2004年及2005年ACC(美國心髒病學院)/AHA(美國心髒病協會)指南中說明了冠脈搭橋在以下情況中作為首選治療:

1、左主冠狀動脈病變

2、所有三支冠狀動脈病變(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和左回旋支)

3、不适合通過介入治療的彌漫性疾病

4、在合并其他高風險疾病比如嚴重心功能不全(如低射血分數)或糖尿病的患者中,冠脈搭橋是首選治療。

手術方式

冠脈搭橋術按是否需要體外循環輔助分為心髒停跳下搭橋和不停跳下搭橋兩種方式:

體外循環術式

停跳(或室顫)下搭橋是過去常用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同時需要心内操作的病變,如室間隔穿孔、二尖瓣關閉不全、左室室壁瘤合并血栓等情況。這種術式的特點是靶血管顯露清楚,手術操作相對容易,但體外循環帶來的并發症也相對較多,住院時間較長,住院費用也較高。

非體外循環術式

非體外循環(心髒跳動下)搭橋對于無需心内操作的患者,尤其是心功能較差的患者尤為适用,其優點是心肌保護較好,無體外循環并發症,但技術條件要求較高,目前隻有少數醫學中心開展此項技術,尚有待普及。

手術步驟

術前準備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是一種非常複雜、病人損傷大的高難度手術。手術前必須做冠狀動脈、左心室和乳内動脈造影檢查,以明确冠狀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據此決定搭橋的數目和準确的位置。同時,還需要做超聲心動圖、心電圖、血生化;肺、肝、腎功能及大小便常規等檢查,了解全身各髒器的功能狀況。手術前要嚴格控制感染,病人要練習腹式呼吸,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等藥物,避免精神過度緊張,這容易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産生心肌梗死而增加手術危險性。

手術過程

1、患者進入手術室,移上手術台。

2、麻醉師給患者置入各種靜脈導管,注射誘導麻醉劑(通常是丙泊酚)使患者處于無意識狀态,數分鐘後注射鎮痛劑(通常是芬太尼)。

3、氣管插管,由麻醉師或者助手(如呼吸治療師或護士麻醉師)監護,以及呼吸機啟動。丙泊酚的緩慢持續注射以維持全身麻醉。

4、外科醫生經胸骨中線切開打開胸腔,檢查心髒。

5、截取搭橋用的血管──一般選取的是乳内動脈,桡動脈和大隐靜脈。當選取完成後,病人給予肝素以防止血液凝固。

6、如果是“非體外循環”手術,外科醫生放置裝備以穩定心髒。

7、如果是“體外循環”手術,外科醫生先在心髒處縫合套管,指示灌注師開始體外循環。一旦體外循環建立,外科醫生于主動脈處放置主動脈鉗,并指示灌注師向心髒注入停搏液(通常是特殊的鉀混合液,冷的)以停止心跳,減緩新陳代謝。通常患者體外機械循環的血液被冷卻至大約84°F(29°C)。

8、血管橋的一端縫合至冠脈阻塞處的遠端,另一端連接于主動脈。

9、心髒恢複搏動;或在“非體外循環”手術中,穩定心髒的裝備移除。在某些情況下,在主動脈的一部分由C形鉗鉗住後,使心髒恢複搏動,鉗住部位在心髒搏動的情況下用于縫合血管橋。

10、魚精蛋白用來逆轉肝素的作用。

11、連接胸骨,縫合關閉胸腔。

12、患者被移至重症監護病房恢複。在重症監護病房蘇醒和穩定後(大約1天),患者轉入心外科病房直至出院(大約4天)。

療效及預後

冠脈搭橋手術在緩解患者心絞痛症狀,改善心功能狀況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大多數患者術後有比較滿意的生活質量。許多患者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後幾天便能上下樓梯。若恢複良好,一周後便能上街。術後1-2個月一般能勝任輕便工作。3-4個月後基本能複原。一些研究證明,術後2至3年有50%的患者能從事中等量或劇烈的活動。

冠脈搭橋手術後血管橋中,靜脈橋10年通暢率約為50%至60%,乳内動脈10年通暢率約為90%。美國心髒病學會統計患者術後1個月、1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為96.5%、95%、88%、75%、60%。影響術後生存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植的血管閉塞及本身冠狀動脈病變進展所緻,還與患者術前心絞痛的程度、類型、冠脈病變的程度、範圍,心功能狀況、是否存在糖尿病、肺功能不全等相關。

冠脈搭橋的預後取決于各種因素,但成功的搭橋通常能維持10–15年。通常冠脈搭橋提高了高危病人(心肌缺血而導緻心絞痛)的生存機率,但是在統計學上,關于冠脈搭橋和藥物治療的生存率,兩者的差異在五年後遞減。冠脈搭橋的年齡對于預後很重要,年輕且沒有合并症的患者有更高長壽的機率。年老的病人通常會經受進一步的冠脈阻塞。

并發症

經冠脈搭橋的患者,術後除了會有和其他手術一樣的并發症外,外加一些冠脈搭橋中更常見或特有的風險。

常見的會出現傷口感染。主要是術後血管通暢,防止堵塞,需要長期使用抗凝藥物。使用抗凝藥物後,會使附壁血栓脫落,随血液流到大腦,堵塞腦血管。因此,對抗凝藥物的使用是遠離心髒搭橋手術并發症的關鍵。與此同時,還應該做好抗血栓的治療。因此,對于心髒搭橋手術并發症,廣大患者應該有一個恰當認識和心态。

一.與冠脈搭橋相關

1、灌注後綜合症:是與體外循環相關的一過性神經認知功能障礙。一些研究表明,最初的發生率在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中下降,但術後三個月後就與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沒有差别。随着時間推移,無論什麼治療(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術,傳統冠脈搭橋術或藥物治療),神經認知功能降低皆已體現在冠脈疾病的患者身上。然而2009年的研究表明,長期(超過5年)的認知功能下降不是由于冠脈搭橋引起的,而是血管病變的後果。

2、胸骨不愈合:胸廓内動脈的截取使胸骨缺少血供而增加風險。

3、由于栓塞,低灌注或者搭橋失敗導緻心肌梗死。

4、晚期血管橋狹窄,大多發生于大隐靜脈橋,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經常性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5、由于栓塞或低灌注導緻的急性腎衰。

6、中風,由于栓塞或低灌注。

7、血管麻痹綜合征,由于體外循環或低灌注。

8、搭橋維持8-15年後,需要替換。

9、氣胸:空氣聚集在肺周圍且壓迫肺。

10、血胸:血液聚集在肺周空隙

11、心包填塞:血液聚集在心髒周圍且壓迫心髒,從而引起體循環及大腦灌注低。胸腔引流管置于心肺周圍可以避免此發生。如果胸腔引流管在術後早期阻塞,而出血仍在繼續,那麼這會導緻心包填塞、氣胸或血胸。

12、胸腔積液:液體在肺周圍滲出。這會應引起低氧血症且恢複緩慢。

二.與心髒手術相關

術後房顫:心髒手術後有時會出現心律失常。

三.與普通手術相關

1、切口感染或敗血症。

2、深靜脈血栓。

3、麻醉并發症如惡性高熱。

4、瘢痕疙瘩。

5、切開口慢性疼痛。

6、應激相關的慢性疾病。

7、死亡。

術後護理

1、傷口勤護理

出院時傷口處有輕微的發紅、疼痛、腫脹,有時甚至會持續幾個月,這是正常現象。回家後要經常檢查傷口,若發現有感染迹象,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傷口處每日要用清水或抗菌皂沖洗,傷口要用無菌敷料覆蓋。術後腳踝部可能會腫脹數星期,可以穿彈力襪或在休息時将患肢擡高,以減輕腫脹。

2、科學安排飲食

手術後每天應保證攝入适量的水果和蔬菜,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魚類、蛋類等)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玉米油、橄榄油、葵花子油等),少吃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油、奶油等)。

3、少量飲酒和嚴禁吸煙

術後最好不飲酒,每天最多喝50毫升紅酒。吸煙是心髒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故應嚴禁吸煙。

4、多多休息

在術後4-6星期的恢複期内,每天要保證8-10小時睡眠。所有活動應該安排在充足睡眠之後,活動量以不感覺勞累為宜。

5、适當參加活動

出院後先可早晚各散步10分鐘,數天後逐步提高速度,并延長距離。增加運動量過程中,若有輕微頭痛、疲勞、出汗、全身酸痛等症狀是正常現象。若在運動(如散步)時心絞痛發作,應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仍不緩解,或伴有氣急、大汗、疼痛超過15分鐘,應盡快到醫院就診。夏天鍛煉時宜選擇在早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冬天可選擇在體育館内。上樓是一種中、重度體力活動,家住樓上的患者,可以自行緩慢上樓。以後可改為做一些輕微的家務,如打掃衛生、做飯、洗菜等。要避免擡舉重物,如搬家具、擦地闆等。術後4-6星期内避免牽拉胸部的動作,包括抱小孩、推移重物、開車等。

6、注意記憶力和視力的改變

手術後可能出現記憶力暫時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通常在幾星期内可以恢複正常。術後一般都有輕微的視力改變,但6個月後都能恢複至術前視力。

7、注意心理的負面影響

手術不僅對身體創傷較大,而且對精神心理也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少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如果出現睡眠障礙、乏力、嗜睡、冷漠等症狀及絕望和自殺傾向,這些都是抑郁症的表現,應當及時到正規醫院心理咨詢科就診。

上一篇:非洛地平緩釋片

下一篇:周詩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