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

心意拳

中國傳統拳術
心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是中國武文化和東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1]
    中文名:心意拳 外文名: 别名: 全 稱:心意六合拳 申報地區:山西省晉中市 批準時間:2008年6月7日 遺産編号:Ⅵ-29

起源傳說

簡介

中華武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内涵豐富,是中國古老文化的體現。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這是一門技擊性很強的古老傳統實戰派拳法。十大真形,其動作簡捷,古樸純真;陰陽互濟,内外兼修;剛柔相濟,形神兼備;能快能慢,善顧善打;動靜結合,心意相連;講究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進。是中華武術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種。

十大真形,演練起來,起落鑽翻,束展開合;進退自如,動轉反側,随心所欲;全身應敵,通體為拳。練到上乘境界,可以縱橫往來,迨形遂影,目不及瞬,真所謂動之不見形,擊之不見影。本書詳細介紹了心意拳的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點要領等等。本書内容全面、圖文并茂,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對普及心意拳具有積極的作用。

淵源

據傳心意拳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嶽飛所創,嶽飛剛毅多謀,勇冠三軍。自幼随名師周侗習文練武,随陳廣習刀術、槍術,尤精大槍術。在長期抗金戰鬥中,化槍為拳,訓練将士。此拳剛猛狠毒,奇快無比。意到拳到,變化無窮。實戰中遠可用槍,近則用拳。後嶽飛被害,此拳随之銷聲匿迹,鮮有所傳。

明未清初,山西姬際可,訪名師于陝西終南山,遇異人指教,授予《嶽武穆拳譜》朝夕研練,盡得其妙,中年時期,因參加抗清複明,隐居少林寺10年,傳藝于河南馬學禮,安徽曹繼武。姬際可開宗創派以來,曆經數百年、十餘代人傳承,已形成了龐大的體系。在傳承過程中,因受時間、地域、文化、信仰、宗教、習俗等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具有廣泛代表的三大主流派。

一是以馬學禮為代表的河南心意拳,一是以曹繼武之後的戴隆邦,戴二闾,戴良棟,戴奎為代表的山西祁縣心意拳,三是以戴隆邦,戴二闾之後的李老能,車毅齋,郭雲深等為代表的山西,河北心(形)意拳。各派雖然風格不同,但拳理拳法是一緻的,共同據守着一個拳譜:《守洞塵技》、《六合心意古拳譜》。古訓曰:“師傅可以改拳,但絕不可(或‘可以’)改譜。”,就是心意拳前輩警示後人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傳授中,不緻離譜太遠。

一代宗師、技擊家王鴻先生,就時常告戒其弟子“字典就是老師!拳譜就是老師!不管是誰,資曆有多老,地位有多高,隻要其言行不符拳譜,就不是心意拳真正的傳承者,是極其可悲和錯誤的!"

1:河南派心意拳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心意六合拳,是古傳内家拳。并以功法奇崛,簡單實用,技擊威力強大,勁力雄厚而著稱。自河南洛陽人氏馬學禮得其真傳後,數百年來一直在回族中秘密流傳,外人很難得見。馬學禮,回族,洛陽人氏,河南心意拳祖師,13歲時每天放羊于廛河中遊“十方院”遇一隐士(據傳為姬際可)身高八尺,目朗神健,須發皆白,傳授以“神拳”7年時間,口傳身授。馬學禮盡得其傳。一天,姬師祖告訴馬學禮;“我将遠去,你要努力苦練”,10年後可到少林寺試功。

2:戴氏心意拳發源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戴氏心意拳創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縣小韓村人氏,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慶十四年(1809),享年89歲,他自幼嗜武,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一絲不苟,在武術世家的熏陶下,學文習武,全面繼承其祖師爺戴伯苗所傳的意拳,得意拳之奧妙,後承姬氏所創心意六合拳,并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結合各種武術(螳螂,八卦等)創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将他尊為戴氏心意拳的開山鼻祖。

戴氏心意拳在祁縣的傳播二百年來,戴隆邦父子及其傳人,本着甯肯失傳也不濫傳的宗旨,傳遞範圍極小。早期隻限戴氏直系親屬,後來稍微擴大到同族同姓人士,但為數很少,祁縣人常說:“隻聞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戴家高宅深院,習拳在會在公共場所,況家境富豪,不須以教拳養生。并且,戴氏在傳拳時,僅僅是傳以外姓弟子形意拳和少量會意拳,故戴之後,世人皆知有形意拳,而鮮聞心意拳。

在曆史上,山西戴氏心意拳由于受戴氏家族“隻傳戴姓,不傳外家”的“家訓”的影響和制約,保持了古樸的拳術風貌。戴氏心意拳傳系主要以劈、鑽、崩、炮、橫五形拳,龍、虎、猴、馬、蛇、雞、燕、鹞、鷹、熊十形拳,烏牛擺頭、狸貓上樹、餓狗撲食、野馬踐槽、靈蛇拔草、金魚抖鱗、鹞子穿林七小形,裹、踐、鑽三拳,崩、背、炮三棍,養、坐、開、閘、砸、豎、射七步丹田功,一至五趟螳螂閘勢捶,挑頂、雲領、展截、裹胯四把,蹲猴勢樁、渾元樁,三才樁、兩儀樁、童子功等功、技、法、式為其拳法的傳承載體。

3:李老能生于1807年,名能,字能然,自号飛羽.河北省深州窦王莊村人,是形意拳的編創者。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廣泛的傳播,近百年來名手輩出。1914年,形意拳家郝恩光東渡日本,教授留日學生,遂把形意拳介紹到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形意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在全國各地都有開展。此外,在東南亞、日本、美國也有形意拳傳習,并有專門團體和刊物。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鑽、炮、橫)和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鹞、燕、蛇、鼍、鳥台、鷹、熊)為基本拳法,其樁法以三體式為基礎。山西一些地區有以“站丹田”、“六合式”為基本樁法的。其他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以刀、槍、劍、棍為主,多以三合、六合、連環、三才等命名。

發展傳承

四個名稱

心意拳,自古就與太極拳和八卦拳并稱為中國上三門拳法。心意拳、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形意拳,是一個拳種不同的四個名稱。此拳由山西永濟尊村姬龍峰始祖開創以來,曆經四百六十多年的發展,名稱按序有:神拳、守洞神技、無手拳、守洞塵技、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名稱。

無論各種名稱的心意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嚴密的師承關系下,一脈相傳,而形成了同一拳種而不同的風格。看各家的師承圖譜,就可以證明這一觀點。正由于曆代傑出人物和傳承風格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修煉方法,以至産生了不同的名稱。綜上所述,心意拳各種不同名稱,都是随當時的曆史背景,和各派傑出人物的習武心得而産生的。

創立

關于心意拳之創立,舊傳有三說:

一曰“心意拳為印度高僧達摩所創”。相傳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達摩泛海至廣州。武帝聞之,派使者迎其至建業(今南京)。後因話不投機而離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九年後圓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達摩死後,始有其傳播武技之說。後來,又有了關于其創立心意拳的傳說。

民國十七年(1928),淩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形意拳之源流》中雲:“六朝時,天竺僧達摩始挾其所謂西域技擊者來傳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強者群起而趨之。今猶有所謂達摩拳、達摩劍等流傳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又雲:“達摩所傳者,意在于攝生,而刺擊次之。形意拳者,其名譯自梵音,其旨即在于養氣,……寺僧有得其一體者,複興中國固有之武技融會而錯綜之,超逾騰踔,以之勝人。

于是始有所謂少林拳者名于世,而去達摩所傳之意亦日愈遠。北宋時有張三豐者,隐武當為皇冠,究心達摩之術者若幹年,得其玄奧,乃盡棄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練氣為主。有從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為練習初步。成效既著,學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稱少林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為内家所專有矣。”

淩氏此說一出,曾引起了武術界同仁的非議。民國十九年(1930),徐哲東著《國技論略》,唐豪著《少林武當考》,均指出達摩與武術無關,達摩創拳為“僞作”,張三豐傳習形意更屬虛構。徐哲東說:“達摩首開禅宗,本以靜坐證誤而不落文字,言論為旨,其傳慧可,唯雲:楞伽四卷可為心印,如果有易筋、洗髓何不與楞伽同言?豈易筋、洗髓之妙萬勝楞伽耶?此亦足為僞作之證矣。”

有關記載達摩身世經曆的史料《傳說正宏記》和《續高僧傳》以及《景德傳燈錄》等書均無達摩創心意拳之說。考心意諸古譜,如《姬際可自述》、王子誠《拳論質疑序》、曹繼武《拳論·十法摘要》、戴龍邦《六合拳序》、祁縣《戴良棟拳譜抄本》等墨本,都無片言隻字提及達摩創心意拳之事。更重要者,詳考心意拳内容,博大精深,融曆代拳經拳法為一爐,取中華傳統哲理為原理。

如内功理論,本源于殷周時産生的易學;五行拳也是依據殷周時産生的陰陽五行學說所創;至于十二形拳中的龍、虎、蛇、馬、猴、雞等形象,則早在原始社會中便是部落所尊奉的圖騰了。達摩作為一個外國人,既然是“挾其所謂西域技擊者來傳之于中土,”為什麼其内容沒有一點西域特色,而完全體現的是中國風格呢?可見,心意拳并非來自印度。再說,達摩來到中國後僅僅八年時間,怎麼可能創編出一個溶鑄了中國古老文化精華,又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拳種呢?更何況達摩到達中土後是在少林“面壁九年”後即圓寂的呢!

不難看出,達摩創立心意拳之說實為妄傳。究其原因,不過是托神名以示拳貴,使之易于傳播而已。民間尚有尊如來佛為心意拳之老祖者,可為一個佐證。

二曰“心意拳為嶽飛所創”。此說最早見于文字的是曹繼武的“十法摘要”。曹氏雲:“惟此六合拳者則出自宋朝嶽武穆王。嗣後金元明數代,鮮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東諸馮姬隆風先生……遍訪名師,至終南山,得嶽武穆王拳經。”戴龍邦承其師曹繼武之說,于乾隆十五年(1750)為“六合拳”作序雲:“嶽飛當童子時,受業于周侗師,精通槍法,以槍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從古未有之技也。”以後,便有了“心意十二形為嶽飛被困牛頭山時所創”之說。此說順應了人們對清王朝統治的不滿和對民族英雄嶽飛的敬仰心理,因而很快地被人們所認定,并廣泛地傳播開來。

民國時期,許多國術專著先後問世,比較有影響的有孫福全著《形意拳學》、《拳意述真》,劉殿琛著《形意拳術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颠著《形意拳術講義》等等。有的專著中,對嶽飛創立心意拳的傳說予以肯定。如劉殿琛在其所著《形意拳術抉微》中雲:“形意拳術一門為最合軍用,蓋該拳為嶽武穆所發明。”然而,多數著作在述及嶽飛或者周侗創心意時,均持謹慎态度,冠以“相傳”二字。

如李燭塵之《國術史》,吳圖南之《國術概論》,高降衡之《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墨本)等,均取“相傳”、“或謂”之說。有的著作則對嶽飛創立心意拳提出了質疑。姜容樵雲:“形意拳,相傳創始於宋之嶽武穆,第考諸史冊,僅載其知拳,而未詳其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傳與何方,學者憾焉。”徐哲東在其《國技論略》中進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傳自嶽飛,其事終出于依托。蓋形意拳家借嶽飛以增重也。形意拳是否嶽飛之傳,亦可疑也。”徐哲東最早提出了嶽飛創立心意拳乃是“依托”之說。我們深以為然。

首先,考諸史冊,《宋史》卷365《嶽飛全傳》,洋洋近萬言,多記其作戰的經曆和戰功,隻在開頭一段提到嶽飛學文習武的情況:“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于周侗(編者注:這便是心意拳為周侗所創之由來),盡其術,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設祭于其家。父義之曰:‘汝為時用,能殉國死乎?’宣和四年,真定宣撫劉耕募敢戰士,飛應募。”時嶽飛19周歲,其學業、武術都是在這以前打下的基礎,以後便是緊張的19年戎馬生涯。

嶽飛三子嶽霖之子嶽珂,字肅之,南宋時文學家、史學家,官拜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史。曾編撰《鄂王行實編年》以記嶽飛大事,又編《金佗粹編》和《金佗續編》共58卷,為嶽飛傳記的資料彙編。書中收集有詩文、表奏、戰報,以及高宗的禦劄、宋王朝的命令、劄子等原始資料,以及傳記、轶事等,均未見嶽飛創立心意拳的記載。再考一些私人著述,如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熊克的《中興小紀》,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甚至查閱元代孔文卿的《地藏王證東窗事犯》及明代成化間的傳奇之作《精忠記》等,都無一字提及嶽飛創心意拳術。

其次,再考嶽飛生平。嶽飛(1103-1142),字鵬舉,河南湯陰人,15歲結婚,16歲得子。15至19歲做韓家莊客。19歲初次投軍,不久回家,料理父親喪事。靖康元年(1126)應樞密院官員劉浩招募,再次投軍。其時,嶽飛23歲。建炎二年(1128),嶽飛以兩千兵破敵數萬于南薰門。建炎四年(1130),大敗金兵于靜安,收複建康。紹興元年(1131),大破曹成軍于嶽州。紹興四年(1134),收複郢、襄陽、唐諸、随州等地。

紹興五年(1135),攻洞庭胡義軍。紹興六年(1136),下蔡州,還軍鄂州。紹興八年(1138),嶽飛主張和金人決戰,上書力阻議和。紹興十年(1140),大敗金兵于京西、颍昌,收複河南等地,又大敗金兀術于郾城,進軍朱仙鎮。宋帝聽秦桧議,诏嶽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嶽飛被害。

從諸多史家對嶽飛生平的簡介中可以看出,嶽飛23歲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學文習武。這時,要創立一套拳術,從其年齡尚輕,閱曆有限等條件看,是不可能的。23歲之後,東征西讨,南攻北戰,幾乎年年都有戰事。嶽飛二次從軍後的十數年間,是在戰鬥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渡過的。前要以刀槍顧敵後要防奸佞陷害,常常晝夜不得解甲,數日無稍事休息的機會。而創拳立說,除自身條件外,尚需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從創拳原理到拳法與套路的和諧統一,從由簡到繁的拳路創編,再到各拳的技法實用等等,都是短時間内不可能完成的。

再說,假如嶽飛真的“以槍為拳,立法以教将佐”是事實。那麼,習此心意拳者總該有成千上萬人吧?雖然嶽飛被害後,嶽氏家庭受到了株連,但是二十年後即紹興三十二(1162),宋孝宗趙慎已為其“平反”,并贈封為太師,賜谥“武穆”,遷葬于杭州栖霞嶺下。宋甯宗時,又追封為鄂王,死者嶽飛及生者嶽家子孫,均得榮寵。宋代武術大興,頗受統治者重視,由于戰亂頻繁,尚武的社會風氣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民間有“錦标社”、“英略社”等練武組織,武藝高強的人可以上待“賣藝”,拳術套路已經成為拳師傳授武藝的主要内容,甚至還出現了以表演套路為職業的女藝人。詩人歐陽修曾作“日本刀歌”,北宋成書《武經總要》。宋太祖之拳,李全之槍,張威之棍,呼延贊之鞭等等都被記載而流傳下來。在這種濃郁的武風下,嶽飛平反後,其拳應該和他的英名一樣,被廣泛傳播。然而,在他平反後直到宋王朝滅亡的一百多年間,竟沒有流傳嶽飛所創之拳。相反,遠不知嶽飛英名的許多人的武藝反而流傳下來了,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元朝統治者深怕人民造反,因而嚴禁民間習武。但是,不少武術還是輾轉流傳下來。民間藝人把武述帶到戲曲裡,保留了一些套路和技藝,如“關大王單刀會”、“追韓信”等。這時,嶽飛仍然被戲曲家作為英雄人物描寫,他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但仍不見其創拳之事,民間更不複有其傳。元朝取代宋王朝還不到九十年,元末,随着農民起義的不斷發展,許多武藝逐漸複活起來。

明代是武藝集大成的大發展時期。由于統治者的提倡,各門武藝蓬勃興起,習武弄棒蔚然成風。平倭大将戚繼光甚至說:“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到了明末,已出現了“内家”與“外家”的說法。明代成化年間,出現了歌頌嶽飛的《精忠記》,但無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均不見其創立心意拳一說。戚繼光著《紀效新書》十八卷,可謂是中國古代軍事武學典籍中的名著,但仍無提及嶽飛創心意拳之事。

該書《拳經捷要》節中述及拳種時雲:“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溫家七十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試想,如果當時确有嶽飛之心意拳,戚繼光是不可能不大書一筆的。

另外,清雍正十三年(1735)王自誠所作的《拳論質疑序》,也沒有提及心意拳為嶽飛所創。嶽飛創立心意拳之說,是曹繼武首先在他的《拳論·十法摘要》序中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嶽飛已經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後,才有了其創拳之說。

從以上史事可以看出:嶽飛創意心意拳之說實為虛傳。究其原因,無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貴”而已。翻閱史冊,幾乎随處可見,民間結團集社、操辦大事以至于揭竺而起,都要依托于某一神靈或某一聖人。如太平天國托之于上帝,梁山好漢假托為星宿下凡,二郎拳托之于二郎神等等,實在是不足為怪的。不能否認,心意拳之于否認,心意拳之于嶽飛所創,為其廣泛傳播确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三日“心意拳為姬際可始創”。此說自民國以後,尤其是近十數年來,已逐漸為廣大的形意界同仁所認定。

姬際可,字龍峰。朱祖姬從禮于明初由洪洞選定對蒲州。姬際可為八世姬訓之次子。自幼學文,13歲開始習武。五後年,父母相繼去世。姬際可20歲左右時,離家奔少林寺,出諸馮,過解州,翻越中條山時不幸馬前失蹄,跌入深澗。他手抓樹枝,沿峭壁攀登,險裡逃生,終于到達少林。姬際可在少林寺學藝十載,頗得少林秘法,萬擅大槍絕術,有飛馬點椽并沒有之絕技,人号神槍。後來,少林寺主持請他做了師傅,專授武功。

是時,清軍南下,各地反清志士雲集少林。姬際可素來敬仰嶽飛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反清複明為已任,遂與各路豪傑相商反清大計。後被清廷獲密,派親信入寺,姬際可險遭不測,于是下山出遊。先到南方,遍訪技擊名家,輾轉到峨嵋,又入漢中,逾秦嶺,上終南。“彼時因落魄江湖,毫無寸進,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園,生趣毫無,遂生遁世之心”(《姬際可自述》)。可見,當時的姬際可既難遂反清複明之志,又有被清廷緝捕的危險。因此,他将希望寄托于創拳立法之上,以傳播其反清複明思想。可以說,這時的姬際可已經具備了創拳立法的主客觀條件。

首先,姬際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強烈的民族意識。他不能直接從事反清鬥争,便創拳立法,以傳播反清思想。為達此目的,于是産生了終南山得嶽武穆《六合拳經》這一托詞。《姬際可自述》雲:“老朽備受艱辛,真乃言莫可喻。隻身宿古刹,四壁肅然,單将東配殿修葺以避風雪,深夜為猛獸咆哮所驚,難以就寝。一夜掣劍逐獸返歸,偶見西配殿内隐隐有光。當時明月皎潔,老朽疑由破窗射入。

仔細辨别,更為可疑,頓生好感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塵封,顯出點點微光。縱身一跳,跨上橫陀,竟見承塵之上有一柄古劍,一個木匣。老朽捧來端詳,劍鞘古雅,劍光耀目,鋒利異常,上嵌‘湯陰嶽氏’四字,并無劍名。老朽不識其劍,實知其人。再啟木匣,卻是一部手冊,題名《六合經拳》,其中五行變化災害原理,陰陽造化之樞機,起落進退虛實之奧妙,武技之精華盡集于此。

老朽感焉,悉心研習其精義,十易寒暑,會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萬殊,以六合為法,五行十形為拳,以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名曰心意六合拳。“字裡行間,可見姬際可用心之良苦:一方面以嶽武穆為榜樣來勉勵自己,以實現其反清複明之志;另一方面将自己所創之拳托之于武穆拳經,以示拳貴,使之後學者珍重此拳。值得注意的是:姬際可依據所托的“六合拳經”,“以六合為法,五行十形為拳”将此拳名之曰“心意六合拳”。可見,“心意”一拳确為姬際可始創,并由其命名。

其次,姬際可具備創拳的文韬武略。姬氏上少林寺前已是文武全才,加上少林寺有豐富的秘笈資料,寺僧可精奧的拳法技藝,這種主客觀條件的結合,為姬氏創拳立法奠定了基礎。姬際可在少林寺十年間,又苦鑽少林秘笈,并涉足名山大川,遍訪技擊高手,從理論到實踐,逐漸使他成了一名武學大家。他承襲了中國古代武學的傳統和衆多拳經之精華,諸如陰陽、五行、六合等原理,參照元代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創編的龍、虎、豹、蛇、鶴等五拳,并根據對栽些飛禽走獸的細臻觀察與技擊要道,遂創編了五行拳和十形拳。

再次,創拳需要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清王朝立國前後,姬際可經曆了在家學大前提、少林學藝、進行反清複明活動,四出遊訪幾個階段。第一、二、三階段姬際可創拳的條件還不成熟,到了清康熙初,即第四階段,他目睹清王朝立國業已穩固,複國無望,于是雲遊天下,遍訪名家。這時,姬際可創立心意拳可謂瓜熟蒂落,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進士王自誠作《拳論質疑序》。這是繼《姬際可自述》之後最早的傳世墨本。《序》雲:“拳之種類不同,他端亦不知創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則出自山西姬龍、姬鳳,二師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槍法,人皆以為神,而先生猶有慮焉。以為吾處亂世,出則可操兵,歸則執槍可自衛,若當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測,将何以禦之。

于是将槍法為拳法,會其理為一本,通基形于萬殊,名其拳曰六合。”王自誠肯定了“六合拳”出自山西姬氏,并肯定了其“将槍法為拳法”的立拳依據,隻是未寫“心意”二字。而且将姬龍峰誤作姬龍、姬鳳二人。這種傳抄中的訛誤,正如《姬際可自述》一樣,傳到後來,由于字迹模糊,人們連現代漢語也加進去了,此實不足為怪。近年來,在《姬氏族譜》中查證出姬際可的生平,為心意拳創自姬際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心意拳創立于反清複明的民族鬥争十分激烈的清王朝立國之初,為山西永濟人姬際可所創。姬際可是一位崇尚嶽飛精神,文武兼備的武術大家。而達摩創心意拳之傳說,則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心意拳與少林寺的關系。民國十四年(1925)立的《車君毅齋紀念碑記》碑文開宗明義指出:心意拳為“少林外家支派”。可見姬際可創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國曆代武術大家的拳理、拳法精華(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為一體,而又别于少林拳的一種具和獨特風格的拳術。

修煉含義

《心意拳六合譜》内的所謂“守洞”,從心意拳的技擊角度來說,“守洞塵技”是“鷹熊競技”而引發出此名稱,所以一般人會單純地認為“守洞”即為“熊守洞”或者“虎守洞”。因為心意拳的形法是“鷹熊鬥智”,或者說是從“鷹熊競技”而創造出來的拳術,當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故《拳譜》中有:“山麓精靈熊守洞,兩掌且防鷹熊争”、“為要提防不勝心,好似猩猩出洞門”、“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勁随身”等,這就是從心意拳的技擊上來說的。

上面已經說過,心意拳術裡熊為顧、為守、為退;鷹為打、為攻、為進,這是心意拳的一般攻守之道和拳義,是心意拳術内涵的一個方面。而心意拳術的另一個方面,或者是說從心意拳術修煉的角度來說,“守洞”則是“閉口扣齒,舌頂上颚”。而實際上,“守洞塵技”是從道家的理、義、法、功、術等修煉方面借鑒過來的,我們不能平淡的、淺顯的去理解心意六合拳“守洞塵技”的高深和玄奧内涵。

盤根

心意拳的所謂盤根是指盤煉根本,修養靈性。心意拳在技擊上是“欺根拔節”的,修養靈根,是指心意拳的“内修外練”。道家的所謂“靈根”,其内是“堅髓骨、煉靈根,片片桃花洞裡春”。我們認為不論是對道家還是心意拳武術修煉家,這裡所指的“靈根”均是指人類本來的良知良能,是人類的一點輕靈中和之氣。練心意拳術的人對靈根的修煉,是指要從拳術的動作中體悟出每形每式的靈魂所在。靈根得到鍛煉,愈煉愈明,可以光輝倍增,自然就有“片片桃花洞裡春”了。

心意拳武術家更有其外的“根”,這個根就是從技擊的角度來說,久練可以站立如樹,不動如山,也就是功力,也就是“根”。我擊敵,要欺敵根,拔敵節,這也就是心意拳的“欺根拔節”。心意拳的“盤根”也就是擊敵時像拔一根草一樣,輕輕地就将對方這顆草連根拔掉。所以,心意拳不管是練“守洞”還是練“盤根”,這些都是心意拳修煉家必修的根本和關要,也同樣是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之一。

拳法内容

真言解析

一、勇

勇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有膽量,即勇敢。拳諺雲:一膽、二力、三功夫;又雲:與對手奮戰,放膽進成功。說的都是與敵交手時隻有放膽進擊,毫不畏懼,才能搶敵機先,占據主動。如果沒有足夠的膽量,交手之前就已經心寒手軟,即便有滿身的功夫,也施展不出來。常言道:一夫拼命,萬夫莫當。若是具備了敢打敢拼,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敵方縱多,又奈我何?所謂膽量的核心,就是這種大無畏的豪邁氣概。

其二,是指果斷。搏擊實戰之中,敵我雙方拳腳交加,你來我往,進攻和防守都必須堅決果斷,毫不猶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惜過了一次機會就可能招緻失敗,亡羊補牢之心是絕不可有的。拳諺雲:交勇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即言此也。

二、猛

拳諺雲:硬打硬進無遮攔,渾身齊到人難當。就是說與敵格鬥之時,不動則已,一動則奮不顧身,一往無前,甯有一進,勿有一退,強攻硬開,大打出手,不獲全勝,決不罷休。有人把“猛”字形容為惡虎竄澗之勢,大海揚波之威,其體現出來的這種舍生忘死的精神和震撼天地的氣概,的确道出了“猛”字的精義所在。心意六合拳的搏擊實戰,強調使用剛勁雄渾的力量給敵人以緻命的打擊。在這裡,“猛”是一種力量的體現。動則七星并用,肘頂膝撞,密集猛烈,不給敵手喘息的機會;恰如狂風掃地一般勢不可擋,當者披靡。

三、短

短有兩種含義:一謂勁短,二謂勢短。勁短就是強調發勁要短促,腰胯催動,手足随之,猝然一抖,内勁出矣。這種短勁俗稱“寸勁”、“激凜勁”或“抖擻勁”,是一種穿透力和震撼力極強的勁力,拳諺雲:長勁不傷人,短勁才傷人。頭、肩、肘、手、胯、膝、足都具備了這種可怕的打擊力量,運用在搏擊實戰當中,可謂威力無窮。勢短就是強調招法動作的短小精悍。心意六合拳是短打拳,尤擅長頭、肩、肘、膝的實戰運用,即所謂“中節”和“根節”的格鬥使用技巧。拳經雲:“梢節打人如拔草,中節打人如親嘴,根節打人如走路。”

四、毒

眼要毒,心要毒,手要毒,如蛇蠍之毒也。眼有監察之精,震懾之威。眼毒就是面對敵人的淩厲攻勢,處亂不迷,明察秋毫,将敵人的一拳一腳,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心意六合拳上乘打法中有“截”字一法,最能體現眼毒的技擊意義。“截法者截手截心截面截身截言而已。截手者,彼先動而截之;截身者,彼未動而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另外,眼毒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功夫深湛的内家拳高手;臨敵時目露精光,殺機盈盈,可使敵未交手即心虛膽顫,其戰必敗也,此謂之以神打人。心為一身之主宰,心念一動,手腳随之,心毒則手必毒。“上打雙眼下打裆”,遇敵不毒則必被敵傷,猶如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也。

五、急

急者疾也。遇敵好似火燒身,心急火了,不可不疾。拳經雲: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腳要疾,意要疾,出勢要疾,進退要疾,身法要疾也。疾非快也,盡管兩者表面意義近似,極易混淆,但從嚴格意義來看,其區别還是顯而易見的。快是指出手的速度短促,即從發動到觸及打擊目标的絕對時間短促,疾則是指對于敵方突發動向的猝然反應,猶如火星突然落于肌膚時的驟然一驚。

六、快

快之有二:心快與手快。心快:對方稍露攻擊端倪,抻手即打,毫不猶豫,打倒再說,先下手為強,決不給敵人以搶占機先的可能。手快:意到則手到,猶如電光火石之一閃,被擊者倒地尚不知你使用的是何種動作招法。

心快與手快合而為一即為速度,速度是拳家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特别是内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在這種獨特的實戰打法中,如果速度稍有欠缺,非但制敵不成,反而容易為敵所乘,遭受猛烈的還擊。拳經雲:教師打教師,手快打手遲。又雲:起手如閃電,閃電不及合眼,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又雲:打人不漏形,漏形不為能,皆言此義也。

七、狠

狠者,動辄不容情也。俗語說:上拳場猶如上戰場,上場不認親兄弟。臨敵格鬥,不是你死即是我傷,半點不可容情,若心慈手軟,網開一面,必反受其害。所以,拳家修養忍字當頭,不動則已,一動則下手狠辣,絕不留超生之念,此謂之心狠。狠的另一層含義是:拼搏到底、不屈不撓。在激烈的搏擊實戰中,隻打别人而不被人打的事是沒有的,而且往往可能遇到勢均力敵或技高一籌的對手。這時,就需要發揚拼搏到底,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即使已頭破血流,筋疲力盡也決不退縮屈服。堅持,堅持,再堅持,敢于堅持到底的人永遠不會是失敗者。

狠的第三層含義是藐視敵人,面對突遇之敵,不知其功力深淺,必先存藐視敵人之心,方可勇氣倍增,揮灑自如。拳經雲:起手不留情,留情不起手。

八、利

利就是利落,講究上下一體,内外相随,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節節貫通,協調一緻。一動則無所不動,一靜則四梢俱靜。與敵格鬥時指上打下,擊左示右,進則節節跟進,退則和身而退,勁整如一,渾然如鑄,猶如海濤擊石一般,轟然而起,轟然而落,幹淨利索,決不拖泥帶水。

實戰之魂

人之生命在氣血,拳之靈魂在勁捷。勁力越豐富,拳法越有生命力,勁力越藝術,生命力就越強盛。太極拳以勁力上的纏連綿柔,潇灑飄逸而風靡全球,少林拳以勁剛勢猛,氣勢磅礴,風行大江南北,心意拳則以富含科學意蘊,由内催外勁達四梢而享譽華夏。故曰勁力衍變是心意拳實戰之魂。

運行軌迹

勁力即内勁之力,是精氣神聚合為一的抽象“衍化物”,是意識對動作産生反射的紐帶,是拳法變化的内在動力。靜若處子,動似電流,通過丹田的催動,它将使肢體産生生理性震動,可謂拳法之靈魂。

衆所周知,心意拳是由内催外以根帶梢之内功拳,拳法以“内向”為特征,外形變化來自于内在動力牽動,故在内勁上既講究内容又講究藝術,因而有無“法”不含勁,無勁不見“法”之說。形變是勁變的表現,勁變是形變的母源,演練心意拳實質上是修煉内勁也。難怪老拳師如是說“一日可練三式,三年難悟一勁”。心意拳統稱勁變為“輻射”和“通達”,輻射系指勁力的走向,通達系指勁力的應用,故有“勁向六說”和“勁用三法”之說。勁向六說是上押、下押、左旋、右轉、前擰、後拽。六說之中各具諸勁,都是以勁向而言,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

七拳

心意拳的打法很兇狠,其源自于它開創與抗金的戰場上,而後曆經戰火風煙的洗禮,終成一門曆經數百年而不變的原傳殺手掌法!!!它講究一招之内周身七拳打人,一個心意拳高手在一秒内起碼可以毖殺對手3處以上要害,簡單的說就是1秒内讓對手死上3次!心意六合拳内動無形,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足,長短互用,相助為友。

優勢特點

養生

心意拳是一個内容豐富而又系統的拳種.籠統的說.拳術運動都是有利于養生的.心意拳的理論基礎就是内外兼修.隻要訓練方法得當.程序合理.循序漸進.是有養生效果的.養生的過程是随着訓練的由淺入深而進行的.不過也得注意.度的把握.畢竟,練心意拳練出毛病的也是常有的。

學習

我們知道心意拳中主要是“十大真形”和它們的“十大靈法”。在心意拳形架中有動物爬行類:龍、蛇;有禽鳥飛行類:鷹、鹞、雞、燕;有走獸類:虎、馬、熊、猴。這些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雖為動物,其特長是人類不能比拟的。動物在自然界都有各自的真靈和真性,人善走不如熊、虎、馬;善飛不如鷹、鹞、燕、雞;爬不如猴、蛇類。如虎的登山勇猛,熊的力大無窮,馬的俊美飄逸,猴的靈活多變,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要學習的。

它們的一些本領比人類大,與我們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所以,我們一面要學習它們的優點和長處,一面還要和他們交朋友。人類由于受到紅塵世界的污染,人的本能靈性在逐漸地泯滅,人的靈活不如猴類,勇猛不如虎、豹,力大不如熊類,疾快不如駿馬,人類沒有翅膀不能像鳥兒那樣飛翔,不如魚兒那樣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是人類需要向動物學習的。我們練心意拳的人有一句口頭禅說“學習動物拳,打挑領,放丹田;一去天朝前,再去地朝前”。所以我們在學習心意拳時,要學好拳術中動物的靈性和捕食技巧,還要研究動物,既要學習這些動物的長處和靈性,也要學會和動物相處,并和動物成為好朋友。

俱樂部

心意拳俱樂部于1997年在中國山西省成立,由第六代傳人,也是首位外國人傳人的,北西勝海任代表。心意拳俱樂部遵照中國的傳統方式進行學習。超越國家,民族,以及語言,文化和習慣上的差異,傳播正确的武術。教授學習山西省祁縣為中心傳承下來的戴氏心意拳。

上一篇:三皈依

下一篇:武漢十七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