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

漢語漢字
徹(拼音:chè)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鬲從又(或從醜),字形之義是指吃過飯後将食具撤除。本義當為撤去、撤除(以手撤離鬲。或說為布列,相反相成),此義後用“撤”字。引申指穿、透。又引申指通達。又引申指治理。後引申指毀壞。
  • 中文名:徹
  • 拼音:chè
  • 繁體:徹
  • 部首:彳
  • 字碼:
  • 五筆:TAVN(86);TAVT(98)
  • 倉颉:
  • 鄭碼:OIHY
  • 筆順:
  • 字級:一級(0792)
  • 平水韻:入聲九屑
  • 注音:ㄔㄜˋ
  • 總筆畫:3+4
  • 異體字:?、?、?
  • 統一碼:U+5F7B
  • 四角碼:2824

字源演變

會意字。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據圖1的甲骨文字形釋為“徹”:“此從鬲從又,象手象鬲之形,蓋食畢而徹去之。許書之徹從支,殆從又之訛矣。卒食之徹乃本義。訓通者,借義也。”。甲骨文(圖1、2)左邊為“鬲(lì)”,為古時盛食物的器具。右邊像人的手(又,或作醜)。從鬲從手會意,本義為吃完了飯,把食具撤去,收拾幹淨。金文作圖3或作圖4,鬲下加火,增強表意性。戰國時,又字改為攴(屬于形義皆近偏旁的互用),後來從攴成為主流寫法。有的文字在左邊加了意為小步走的“彳(chì)”字(圖9),并改“鬲”為“育”;“育”從肉,也表示食物。飯後撤食時要小步走,這是古代的一種禮儀。加“彳”字就使“卒食之徹”的本義更為彰顯。篆文沿用這一形體寫作圖12。《說文解字》另收一從彳、從攴、從鬲的古文(圖6)。從鬲的古文應當就是甲、金文的遺留字形。漢代隸書沿襲小篆作圖13、圖14,現簡化為徹。

撤除、撤去為“徹”字的本義,這個本義後來寫成了“撤”。《禮記·曲禮上》:“卒食,客身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後客坐。”這是說請客吃飯時的禮節。吃完飯時,客人要從席前坐起,撤下飯食遞給伺候的人。主人也要起身,向客人推辭,然後客人落座。這裡的徹字就是用的本義。《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三家,指仲孫、叔孫、季孫三家。他們唱着《雍》這首詩來撤掉祭祖的祭品。朱熹集注:“祭畢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廟之祭,則歌《雍》以徹,是時三家僭而用之。”撤除祭品,也相當于吃完了飯,把食具撤去。

徹由專指“食畢而徹去之”,進而抽象為泛指撤除、撤消。撤除、撤消意味着整潔幹淨、清除雜物,故徹字可令人聯想為通達、通透。這是徹的引申義。徹由通達、通透,進而引申為徹底、終了。

《說文新附·車部》:“轍,車迹也。從車,徹省聲。本通用徹,後人所加。”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徹,字亦作轍。”表示車迹的字原來就是徹字。轍字是後來才有的。車迹為什麼用徹字表示,因為古代的道路不像現代的路面,以前有車迹的道路才是大路,才是通途。大約是徹字有通達的意思,這才用徹字來代指車迹。

現代釋義

基礎釋義

徹(徹)chè(ㄔㄜˋ)

⒈通,透:貫徹。透徹。徹底。徹骨。徹悟。響徹。

⒉治,開發:“徹田為糧”。

⒊毀壞:“徹我牆屋”。

詳細釋義

chè

⑵同本義[remove]

廢徹不遲。——《詩·小雅·楚茨》

司宮徹之士。——《禮記·燕禮》

徹筮席。——《禮記·士冠禮》

大夫無故不徹縣。——《禮記·曲禮》

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左傳·宣公十二年》

三家者以《雍》徹。——《論語·八佾上》

解車休馬,罷酒徹樂。——《淮南子·原道》

⑶又如:徹案(撤去食案);徹坐(撤去座位);徹兵(撤軍)

⑷拆毀;拆下[dismantle]

徹我牆屋。——《詩·小雅·十月之交》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楚辭·天問》

⑸又如:徹屋(拆除房屋)

⑹通達;明白[understan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⑺又如:徹鑒(明鑒;洞察)

⑻墾治[reclaim]

徹田為糧。——《詩·大雅·公劉》

⑼又如:徹田(墾治田地)

⑽穿透[penetrate;pierce]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⑾又如:徹劄(穿透铠甲)

⑿結束,完結[finish;complete]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⒀又如:徹命(達其使命);徹卷(畢卷;讀章全卷)

(3)人名:漢武帝,劉徹。

詞性變化

chè

[形]

⑴通,達[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徹,通也。——《說文》

果無不徹。——《國語·晉語六》

攝而不徹。——《國語·楚語上》

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國語·吳語》

其何事不徹?——《國語·周語上》

焚煙徹于上。——《國語·魯語上》

其聰能聽徹之。——《國語·楚語下》

⑵又

民之徹官百品。

不敢徹聲聞于天王。——《國語·國語上》

物徹疏明。——《莊子·應帝王》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莊子·外物》。注:“徹,通也。”

⑶又如:透徹(詳盡而深入);洞徹(透徹地了解);通徹(通曉;貫通);徹夜(通宵,整夜);徹内徹外(從裡到外;完完全全);徹朗(清明。指心地清淨光明)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直列切,音轍。《說文》通也。《論語》盍徹乎。《注》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

又《廣韻》徹,達也。《左傳·成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劄焉。《注》發達七劄也。

又《集韻》徹,道也。

又剝取也。《詩·豳風》徹彼桑土。

又治也。《詩·大雅》徹田為糧。《傳》徹,治也。

又去也。《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左傳·宣十二年》軍衞不徹警也。《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于造。《疏》天子食終徹器之時,作樂以徹之。

又毀也。《詩·小雅》徹我牆屋。《箋》徹毀我牆屋也。

又《揚子·方言》徹,列也。《蔡邕·獨斷》羣臣異姓有功封者,稱曰徹侯,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又《唐韻》醜列切《集韻》《正韻》敕列切,闡入聲。義同。《集韻》或作〈足〉。

說文解字

【卷三】【攴部】醜列切(chè)

通也。從彳從攴從育。

?,古文徹。

說文解字注

通也。

段注:《孟子》曰:徹者,徹也。鄭注《論語》曰:徹,通也。為天下通法也。按《詩》徹彼桑土,傳曰裂也。徹我牆屋,曰毀也。天命不徹,曰道也。徹我疆土,曰治也。各随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隐栝。古有徹無轍。

從彳,從攴,從育。

段注:蓋合三字會意。攵之,而養育之,而行之,則無不通矣。《毛傳》所謂治也。醜列切。十五部。

一曰相臣。

段注:疑有譌。铉本無此四字。

?,古文徹。

段注:中從鬲。

廣韻

直列切,入薛定(zhé)

徹,通也。明也。道也。達也。又醜列切。

醜列切,入薛透 ‖徹聲月2部(chè)

徹,通也。

上一篇:不安分

下一篇:倚馬七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