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

德化縣

福建省泉州市轄縣
德化于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縣域面積2232平方公裡,戶籍人口35.43萬,轄18個鄉鎮、217個行政村(社區)。境内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化縣常住人口為332148人。2020年,德化縣生産總值287.66億元,增長4.1%;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9.37億元,增長2.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86億元,增長7.4%;固定資産投資增長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02元,增長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105元,增長6.6%。[1]
    中文名:德化縣 外文名:Dehua County 别名:中國瓷都、世界陶瓷之都 行政區劃代碼:350526 行政區類别:市轄縣 所屬地區:泉州市 地理位置:泉州市西北部 面積: 下轄地區:轄10個鎮、8個鄉 政府駐地:德化縣鳳池街10号 電話區号:+86 (0)0595 郵政區碼:3625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九仙山風景區、岱仙瀑布、石牛山風景區、戴雲山等。 機場:泉州晉江機場 火車站:泉州站、德化站 車牌代碼:閩C 地區生産總值: 方言:閩南語(泉州話)-閩台片 地區生産總值:287.66 億元(2020年) 人口:33214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特産“三黃”:黃梨、黃花菜、山茶油 特産“三黑”:黑雞、黑羊、黑兔 特産“三紅”:紅菇、紅酒、紅米 便民平台:德化網微信平台 世界地位:世界陶瓷之都 面積:2232 km² 縣委書記:梁玉華 縣長:黃文捷 著名高校: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曆史沿革

德化建縣前疆域分屬

尤溪縣、永泰縣管轄。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析福州都督府侯官縣等縣部分地置尤溪縣。永泰元年(765年),析侯官縣西鄉地和尤溪縣東鄉地置永泰縣。貞元年間(785~795年),析永泰縣歸義鄉置歸德場,場址設今德化縣城,轄今浔中、三班、蓋德、霞碧、雷峰、南埋、水口等鄉一帶地方,隸屬永泰縣,初具德化縣雛形。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信臣克泉州,其弟王審知創立閩國。

五代十國之一閩國龍啟元年(933年)由永泰縣析出歸德場置德化縣。

閩天德三年(945年),德化縣隸屬閩國東都(今福州)。

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尤溪縣析常平、進城二鄉歸德化縣管轄,時屬南唐清源軍(今泉州)。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閩國,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曆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

都福州,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泉州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于宋,泉州和漳州始随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複平海軍為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和泉州。元屬福建省泉州路、泉甯府。明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代隸屬興泉永道,《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5.19)改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屬廈門。《世宗實錄·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直隸州來道屬,尋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興化、泉州。直隸州一:永春州。德化隸屬清代隸屬興泉永道永春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劃屬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隸州。

民國年間,曆屬福建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興泉省随之撤銷,廈門恢複思明縣建制。1934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仙遊,轄今德化、莆田、仙遊、惠安、永春,1935年區政府駐地自仙遊移駐同安。

1935年4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政府駐地自同安移駐永春。此後隸屬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等,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并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1949年11月24日解放。

屬福建省第七專區(後改稱永安專區)。

1949年11月24日解放。屬福建省第七專區(後改稱永安專區)。1950年10月劃歸晉江專區;1971年晉江專區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縣仍屬其管轄。

1950年10月,劃歸晉江專區。

1971年,晉江專區改稱晉江地區。

1985年,撤晉江地區建地級泉州市,德化縣仍屬其管轄。

行政區劃

德化縣轄10個鎮、8個鄉:

鎮:浔中鎮、龍浔鎮、三班鎮、龍門灘鎮、雷峰鎮、南埕鎮、水口鎮、赤水鎮、葛坑鎮、上湧鎮、蓋德鎮。

鄉:楊梅鄉、湯頭鄉、桂陽鄉、國寶鄉、美湖鎮、大銘鄉、春美鄉。11個社區、191個村。

浔中鎮:鳳池居委會、富東居委會,浔中村、世科村、龍翰村、石鼓村、

石山村、蒲坂村、祖厝村、仙境村、樂陶村、後所村、鳳洋村

龍浔鎮:興南村居委會、德新村居委會、龍鵬居委會、金鎖村、南門居委會、浔東村、湖前村、園丁新村居委會,高陽村、英山村、丁幹村、大坂村、丁溪村、寶美村

三班鎮:三班、泗濱、奎鬥、橋内、儒坑、錦山、龍阙、蔡徑、嶺頭、東山洋

龍門灘鎮:碩儒、霞碧、蘇洋、石室、潘坑、碧坑、湖景、内洋、村兜、朱地、大溪、霞山

雷峰鎮:雷峰、朱紫、蕉溪、潘祠、坂仔、格後、溪美、肖坑、長基、瑞坂、李溪、薦解、雙芹、上寨

南埕鎮:南埕、西山、高蔡、半嶺、望洋、棗坑、連山、蟠龍、梓埯、前鋒、許厝、塔兜

水口鎮:湖坂、亭坑、丘坂、鳳坪、上湖、久住、祥光、八逞、樟鏡、村場、淳湖、毛厝、昆坂、梨坑、承澤、榜上

赤水鎮:赤水村居委會,嶺邊村、錦洋村、戴雲、東裡村、蘇坂村、猛虎村、湖嶺村、吉嶺村、西洋村、福全村、永嘉村、蘇嶺村、銘愛村、小銘村

蓋德鎮:蓋德、山坪、下坑、下寮、上坑、有濟、福陽、鳳山、三福、林地、吾華、上地、大墘、仙嶺

楊梅鄉:楊梅、白葉、安村、西蔡、雲溪、上雲、和順

葛坑鎮:葛坑、下玲、邱村、沶頭、湖頭、富地、大正、龍、龍塔、藍田、水門、大嶺

湯頭鄉:湯頭村、格中村、嶺腳村、湯埯村、草村、吉山村、福山村

上湧鎮:上湧村、劉坑村、西溪村、雲路村、黃井村、輝陽村、後宅村、後坂村、曾坂村、下湧村、桂林村、下村村、中洋村、桂格村、傳豪村、東山村、門頭村

美湖鎮:小湖村、美湖村、上岸村、上沶村、洋田村、洋坑村、陽山村、斜山村

桂陽鄉:桂陽村、溪洋村、王春村、彭坑村、安章村、陳溪村、湧溪村、梓溪村、洪田村

國寶鄉:佛嶺村、國寶村、上洋村、南鬥村、祥雲村、内坂村、厚德村、格頭村

大銘鄉:大銘村、聯春村、金黃村、上徐村、瓊溪村、瓊英村、瓊山村

春美鄉:春美村、雙翰村、古春村、上春村、梁春村、新閣村、尤床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東經117°55′—118°32′,北緯25°23′-25°56′。東與永泰縣、莆田市仙遊縣毗鄰,南和永春縣接壤,西連大田縣,北毗尤溪縣。縣境東西長62.1公裡,南北寬60.4公裡。總面積2232.16平方公裡,其中山地面積273萬畝,占總面積的81.6%;耕地面積186168畝,占總面積的5.6%,人均耕地0.62畝。

地形地貌

全縣地勢偏高,地形複雜,地貌以低中山地為主。河流以戴雲山為中心,呈葉脈狀向四周分布,分屬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境内山脈連綿,多呈北東——南西走向,河谷劇烈下切,峽谷十分發育,具鮮明之山地景色。其間偶有散布于群山之中的山間盆地和河谷階地。地勢大抵由中部微向四周傾斜,呈層狀梯級下降。福建省第二高山戴雲山雄居中部,海拔1856米。最低點僅217米。

德化縣中部高聳,往四周呈階梯狀漸降,東南低于西北。全縣75%以上的村駐地海拔在600~9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800-1856米的山地,占土地總面積的39.24%,約131.29萬畝,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湧、桂陽、葛坑、湯頭、大銘、雷峰、南埕等鄉;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占土地總面積的46.43%,約155.34萬畝;海拔在217-500米的山間丘陵、盆地、河谷階地僅占總面積的14.3%,主要分布在雷峰、浔中、三班等鄉。

氣候特征

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無霜期270天左右。同時,由于海拔高低懸殊、地形複雜,又具有氣候垂直變化大、小氣候突出等特征。城關年平均氣溫18.0℃,平均最高氣溫23.3℃,平均最低氣溫14.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9℃,極端最高氣溫36.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2℃,日照年平均1802.4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70天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1789.0毫米。春雨季(3~4月),平均雨量3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3%;梅雨季(5~6月),平均雨量5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1%;台風雷陣雨季(7~9月),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6.3%;少雨季(10~2月),平均降水量2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曆年來年最大降水量2485.7毫米(1961年)。

水文特征

境内河流以戴雲山為中心,呈葉脈狀向四周分布,分屬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全縣溪流總長495.06公裡(溪面寬在10米以上),河網密度0.222公裡/平方公裡,年徑流深在1000-1300毫米,徑流總量22.95億立方米。

境内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裡、長度在10公裡以上的有浐溪、湧溪、大張溪、小尤溪等12條。其中浐溪、湧溪集雨面積最大、河流最長、流量最大。城區内河流有穿越中心城區的浐溪及其支流丁溪、纓溪。

浐溪:位于大樟溪上遊,全長101公裡,是境内最長的河流。發源于戴雲山南坡,環繞縣境東南部至水口鄉湖坂村的湧口與環繞縣境北部的另一條主要河流——湧溪彙合經永泰、閩侯入閩江,流域面積958平方公裡,河道平均比降為6.5‰,年平均徑流量為11.72億立方米,是德化縣縣城供水的主要水源。

丁溪:發源于蓋德鄉雪山下,流經福陽、有濟、英山、丁墘、丁溪村至縣府前入浐溪,流域面積35平方公裡。河道長度13.4公裡,河床坡降平均為31.88%。

纓溪:發源于浔中鎮格仔後金雞山下,流經仙境、龍翰、浔中村南流入浐溪,流域面積17平方公裡,河道長度8.6公裡,河床坡降平均為44.16‰。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有林地面積250.7萬畝,森林複蓋率77.3%,全市第一:森林蓄積量1038.2萬立方米。占泉州市森林總量的51%。水電資源充足,全縣擁有電站155座,總裝機容量24.77萬千瓦,小水電裝機容量位居中國前列,被授予“中國小水電之鄉”榮譽稱号。

因具垂直氣候特征,樹種繁多,有維管束植物864種;國家級珍稀植物有水松、銀杏、南方紅豆杉、金毛狗、刺桫椤、鵝掌楸、花榈木、福建柏、樟樹、紅豆樹lO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江南油杉、油杉、福建青岡、福建酸竹、長袍鐵杉、黃檀等。此外,還有蘭花、杜鵑花、茶花。

動物資源

國家級珍稀動物有蟒蛇、雲豹、黃腹角雉、虎紋蛙、蘇門羚、猕猴、穿山甲、水獺、毛冠鹿、黑熊、金貓、大靈貓、小靈貓、蛇雕、白鹇、鴛鴦、蝾螈、蜂鳥等;省級珍稀動物有棕鼯鼠、大頭平胸龜、棘胸蛙等;高經濟價值動物有龜鼈、河螺等。

礦産資源

礦産資源豐富,擁有高嶺土、煤炭、石灰石、泥煤、葉蠟石、金、銅、鎢、錳等礦藏40多種。

縣名由來

唐貞元年間,析永福(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933年,閩王王延鈞令場升縣,取“歸德”之“德”,鳴琴布化萬民,所以命名德化縣,并将善業寺辟為縣治之所(即今址),傳說宋代德化第一任縣官劉文敏為“德化”寫下一副冠聯:“德風吹草綠,化雨潤花紅”,但德化縣隻産陶瓷,卻不出文人。有個陳半仙雲遊到德化,見縣治前二水平行東流,說要改二水平流為丁字形,谶言:“水流丁,歲簪纓”。

楊梅富戶林程聞言,即獻資五十萬民缗買田改溪,開鑿未竣,夜間暴雨,洪水直沖,二水合流,“一夜成丁溪”,所以德化縣治前就定名丁溪,丁溪既成,陳師文、蘇祥、林揚休三人遂中進士,德化斯文則從此始。有人仿撰一聯:白瓷映草綠,舉子襯花紅,這更體現了德化瓷都的特點。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0.20萬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浔中鎮46126、龍浔鎮84494、三班鎮17675、龍門灘鎮10006、雷峰鎮11854、南埕鎮9279、水口鎮12910、赤水鎮11036、楊梅鄉6045、葛坑鄉13997、湯頭鄉7011、上湧鎮17208、桂陽鄉6700、蓋德鄉13936、國寶鄉7876、美湖鄉12353、大銘鄉4663、春美鄉8665。

2011年全縣常住人口為27.7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0.20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41萬人,減少7.98%,年平均減少率為0.83%。

民族德化先民屬閩越族。德化縣有漢族,畲族,阿美族,高山族,壯族,苗族,滿族,瑤族,水族,蒙古族,哈尼族,土家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化縣常住人口為332148人。

經濟概述

綜述

德化縣納入《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範圍和2014-2018年省級基本财力保障縣範圍。

2018年,德化縣地區生産總值246.2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8.26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83億元。

2019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278.15億元,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8.82億元,增長3.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7億元,增長1.2%;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08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984元,增長9.8%。

2020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287.6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9.37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86億元。

第一産業

德化縣西部、北部、中低山為用材林、糧食、畜牧區。東部低、中山為用材林、水源涵養林、糧食、經濟作物、畜牧區。南部高丘、低山為糧、經、林、牧區。

德化在宋代以前就種水稻。民國時期大多為單季稻(又稱中稻),小部分是雙季稻。1956年後雙季稻發展到5萬畝左右,1987年僅有3萬畝。

德化以種植春花生為主。1949年,全縣春花生34畝,畝産78公斤。1959年,全縣種植6364畝,畝産49.5公斤。1987年341畝,畝産106公斤。

有林地面積2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3%,森林蓄積量1038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總量的51%。2005年陶瓷産值40.81億元,納稅2.20億元,占全縣納稅額的44.30%。

2011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産值17.13億元,現價增長19.5%,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後實際增長3.0%。全年第一産業(農業)實現增加值8.91億元,增長2.9%,增速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得益于農副産品價格高位運行,2011年農業增加值實現與GDP同步增長,占GDP的比重穩定在7.4%。

2014年,糧食生産保持穩定,特色農業提升壯大,林下經濟加快發展,新增“三品一标”産品4個,獲評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6家、省級5家,冠林竹木列入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棘胸蛙養殖取得3項國家專利,十八格黃花菜入選國家名特優農産品名錄。特色農林業成為“三農”發展的主渠道,合計實現産值8.9億元,占農業總産值的46.6%。

2019年實現農業總産值22.89億元,增長3.9%。

第二産業

德化縣規劃可利用水力發電資源總裝機容量1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4.47億千瓦小時。1988年共建成小水電站288座,(其中淘汰報廢的40千瓦以下的小水電站180座),實存108座,容量18071千瓦,其中100~1600千瓦骨幹電站41座,容量15294千瓦。

1960年,生産水泥185噸。1961年停産。至1976年,年産水泥僅2217噸。1966~1976年虧損38萬元。1985年,年産水泥3.04萬噸,産品質量達425标号。

1979年,日用瓷産量為2186.3萬件,其中出口瓷647.41萬件,産值154.3萬元。1987年,年産日用瓷7830.77萬件,占全縣日用瓷總産量的74%,産值1736.6萬元,占全縣陶瓷工業産值的57.36%,到1989年,生産日用瓷5573萬件,占全縣日用瓷總産量的60%,并改變産品結構,轉向生産工藝瓷、擺設瓷,總收入3400萬元,其中出口瓷收購總額2351萬元,占全縣出口瓷收購總額的65%。

2001全縣陶瓷産值38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的69.72%,陶瓷業納稅占全縣稅收總額的50.11%。2003年陶瓷産值達53.1億元,出口交貨值達42.1億元。

2011年,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57.21億元,增長20.2%,比GDP增速快7.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1.0%。2011年,陶瓷、礦山冶煉及電業實現工業産值分别達101.51、25.00和5.97億元,三大産業合計實現工業産值132.49億元,較2010年同期現價增長35.3%,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89.1%,拉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現價增長31.2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3.0%。

2014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7.3億元,納入市級萬家企業成長庫企業163家,規下轉規上企業7家,列入省市級龍頭企業9家。與華僑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範區,陶瓷産業園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通過評審,全省唯一列入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範基地。

陶瓷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建成德化陶瓷藝術駐地中心、中國白推廣展示中心,創建陶瓷工業設計研究院并被列入首批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培育對象名單,實現陶瓷産值363億元,增長10.5%;工業增加值129.77億元,增長9.1%;德化陶瓷品牌價值達1086億元,居全國陶瓷産區第一位。

第三産業

2018年,德化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24億元,增長13.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累計消費品零售額19.65億元,增長25.9%,限下企業累計消費品零售額為58.6億元,增長9.6%。71家聯網直報的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零售額15.73億元,增長31.4%,其中24家限額以上電商企業實現零售額8億元,增長32.5%。

2018年,德化縣完成出口自營出口商品總值21.52億元,增長19.6%。從出口國家和地區看,對美國、歐盟等主要出口市場呈持續增長态勢,出口額分别為9.24億元、6.62億元,分别增長20.8%、18.3%;對“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合計出口2.88億元,占全縣自營出口總值的13 %,其中對馬來西亞、叙利亞、格魯吉亞等國家出口快速增長,增速分别達615.7%、477.5%和316.1%  

2019全年接待遊客580.3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3.15億元,分别增長21%、28.6%;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27.6億元,增長20.1%;房地産、金融業等穩步發展,實現第三産業增加值97.69億元,增長6.5%。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縣醫院成為華僑大學附屬醫院,投入5530萬元完成縣中醫院新院區主體工程。

縣鄉醫療衛生一體化加快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正式啟動,藥品、耗材零差率和醫療價格、醫保支付改革全面開展。

投入1億元加快建設縣醫院醫技樓、立體停車樓、婦幼保健院、第三醫院和16家中醫館。投入2844萬元,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信息化,成立縣總醫院,建立與三級醫院協作網絡,組建2個緊密型醫共體,建設22家醫療機構協作共享的分級診療平台。深入開展健康扶貧、上門評殘、“暖心服務”行動、巡回醫療健康服務,“健康德化”建設持續推進。

教育

投入8000萬元完成城區學校新改擴建8所,新增學位5200個。

投入4億元推進16個教育項目建設,7所公辦學校交付使用,新引進4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新增校舍面積5萬多平方米、學位5280個,中、高考質量穩步提升,教師進修學校創建“省示範性學校”和縣教育“兩項督導”分别通過省級評估。

文化

成功舉辦東亞文化之都·德化文化活動周、“百态觀音·慈航普渡”德化瓷藝大師作品巡回展、中國矽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年會以及多位陶瓷大師海内外作品展,在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的德化窯陶瓷精品展、由國家博物館首次舉辦的陶瓷藝術個展——連紫華瓷藝作品展反響良好,申報“世界陶瓷之都”通過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初評,瓷都德化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成立縣融媒體中心。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紮實推進,建成桂祥圖書館,提升改造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31個,創建非遺和文創展示基地3家。舉辦第十屆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讨會,戴雲山保護區獲批省級對台交流基地。

社會保障

培訓各類勞動者1.5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819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632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長9.6%、8.7%。社保體系不斷健全。新農合、新農保等繼續提高标準,将外來務工人員及其配偶、子女納入新農合,社保卡制作發放基本完成,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安置房建設等有序推進。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累計發放3300多萬元,惠及低保對象8293人,救助困難群衆1.6萬人。

民生支出21.3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脫貧成效持續鞏固。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建立防返貧、控新貧、穩脫貧長效機制,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出現返貧現象,實現村财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消除、10萬元以上的村達127個。

鞏固擴大醫保覆蓋面,推進社保擴面提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标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在全市率先試行非公初級職稱自主評聘工作,積極落實就業創業政策,廣泛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安置公益性崗位83個,加強治欠保支力度,防範和打擊虛假仲裁做法在全省推廣。新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4個、農村幸福院15個。廣泛開展臨時救助和慈善救助。老齡、老幹部工作得到加強。

旅遊資源

九仙山

九仙山在赤水、上湧、大銘三鄉交界處,海拔1658米,面積約35平方公裡,在尤溪之南,山有九峰。曆史最低氣溫達零下13.6攝氏度,當氣溫低于0℃會有霧凇,年霧日達300天。景區内的靈鹫岩和永安岩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鹫岩位于九仙山巅東側,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尚存“甘泉”、“說法台”、“回照池”等勝境。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淨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迹維新”題匾于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仆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挂于主殿兩側。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岩田。16—18世紀,這裡曾是省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個支系,發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

永安岩位于九仙山南麓、德化縣赤水鎮銘愛村與大銘鄉大銘村的交界處。唐代開元年間,該地系九仙山僧鄒無比墾種荇菜之處,故稱“荇菜岩”。後來蛇神嶽氏修煉成真,建有寺宇,奉蛇氏尊王。明代天順年間,青年儒土史雲濟,法号妙應,到此地出家,并與銘山周進宗結誼。天順八年(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莰化前曾囑其徒日:“吾大劫未盡,化後懸我骸于大椿杪,六十年後則永安于此。”周進宗遵囑,将其化後骨骸挂在銘山周氏祖字旁的大椿樹梢。嗣後,侄兒周瓊捐獻山場,籌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時捐田千擔作為岩租。明嘉靖初,椿樹梢發光,周進宗孫孟士等取其骸塑佛像,祀于永安岩。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林順七及住持僧應經再次募緣修建,正殿佛龛尚保存當年修建的文字,民國初重修,岩字系木構,歇山頂式,由正殿、中殿、觀音樓、飯堂、地藏殿、護界亭等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829平方米。正殿供奉雲濟史公祖師,左邊蛇嶽尊王伽蘭佛,右邊安放着檀越主周進宗、周瓊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組成的藻井,圓天畫着太極圈,結構精彩别緻,獨具一格,明、清時期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讨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桧偕其侄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後為該岩題贈牌匾。現尚保存的有賴垓的“法雲真際”牌匾和民國時期的兩對木刻楹聯,寺字東側有護界亭1座。

戴雲山

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裡山遙遙相望。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德化縣境内的宗教寺廟、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鬥争遺址等旅遊資源衆多,比較著名的有:建于南北朝時期的戴雲寺,屈鬥宮古窯址、五代後唐的周香林寺以及蘇十萬抗元鬥争遺址群、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活動遺址等,岱仙瀑布更是令人歎絕。

還有以生态觀光,史載,遠在南北朝,就有僧到此開基建寺。唐時,泉州開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鐘靈毓秀的戴雲山,常自言曰:“身在紫雲,顯在戴雲。”大中十二年(858年),他逝世後,徒弟将其遺體運往戴雲山寺,塑像來祀,後其師慈感亦在此坐化。兩位僧人同被崇奉為戴雲寺的始祖。該寺始建于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懷整重建。今寺宇附近尚存有南來淳祜四年(1244年)建的石闆橋,大殿正中有明洪武二十年二月建的拜壇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1684年)、乾隆庚辰(1760年)、乾隆己醜(1769年)部分維修的記載碑石。殿宇系木構歇山頂建築,梁架結構簡單。

石牛山

石牛山位于福建省德化縣東部,海拔1782米。主峰海拔1782米,是我國兩處古火山放射狀爆發口之一,是火山口保存較好的活标本,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有龍泉洞、飛鳳石、老龜征途等景點百來處。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家珍貴樹種郁郁蔥蔥,山中名觀——石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聖地,流傳着甚為廣泛的神奇故事。

石牛山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該山是個典型完整的放射狀的火山塌陷盆地,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構成豐富多姿、奇妙無窮的岩石山洞。

石牛山加上人們賦予種種的神話傳說,使這一自然景觀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懸立如碑坊,如城門,有的如筆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飛鳳等各種動物。這裡洞群密布,大小多達一百多處,洞中有洞,迂回曲折。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永泰道人張自觀、仙遊道人肖朗瑞和閩清道人章朗慶曾在此鬥魈魅。

岩石上數十處的腳印、指印以及劍插石、鐵砧石、洗劍泉、石面盆、演法台等遺迹。山麓的石壺古寺,始建于明崇幀庚辰年(164O年),1939年兵亂中燒毀,近幾年來已由僑胞、本縣鄉民集資修複。寺前有龍池,池内卧着石牛,在水中似沉似浮,形态逼真。石牛山還留有古代“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長生塔”、“石壺福地”、“洞天”、“大客台”和一些字迹模糊不清的摩崖詩刻和字刻。

據說,周代楚邑苦縣有一位清正的禦史官姓李名幹,娶妻洪氏名嬰敷。洪氏夫人懷胎12年之久,臨盆時又遇難産,聖母娘娘攀樹之枝,便剖左腋而産下一個黃面鹄首的男孩子,李禦史心裡越想越高興,就把他取名為李耳,号伯陽,因懷胎12年才生下來,出生後黃面,因此,又把他叫做“老子”。

傳說,老子一生下來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就開口說:“唯道獨尊”,到了第九天就長成九尺身材的漢子,雙眼方瞳,長眉,鼻子生雙柱,聰慧穎悟,以三十六法心理性,究忠盡孝。後來做了周朝守藏史的官,又出任周室柱下史,周昭王時駕着青牛西出函谷關,函谷關令尹請他著《道德經》五千餘言。有一年七月的甲子日,有人看到老子是個大耳長須,童顔鶴發,氣宇超凡,仙風道骨,身騎青牛之上的仙人,手執雲帚出遊東瀛,把青牛放在東海之濱,自己駕雲到東瀛州去了,有一天,老子急于回太清宮,忘記了收回青牛。後來青牛見不到主人,就在海濱的一個小山頂上,仰首向天長叫,叫一聲小山就升高一寸,它想借此山直接通達天上太清宮去見它的主人。因此,一聲一聲地叫,叫了六萬聲,這個小山升高了六萬寸,這時叫得聲啞口渴,當它鳥瞰山下時大海不見了,腳下盡是層巒疊嶂,再往天上一看,離天大約還有三尺三,因此,它又張口想再叫,可是口太渴發不出聲來,沒有聲音山就再不升高了。青牛的口也合不上了,從此,它就變成一頭張口向天長叫的石牛。後人見此座山似牛,又盡是石頭,人們就把它叫做石牛山,其牛頭向天張開的牛嘴成為石牛山風景點的一絕。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岚襲人。岱仙瀑布号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岱仙湖休閑區位于德化縣水口鎮中心,船島山、下獅山、背腰裡内湖、大雲山内湖、葫蘆坑内湖、虎尾山農田。

岱仙瀑布有“華東第一瀑”之稱,發源于泉州市德化縣石牛山的赤石溪,溪水流經山勢雄渾的飛仙山峰,飛瀉直下139米,被譽為“華東第一瀑”,奇妙的是,部分溪水流到邊崖,形成一道更寬的、水流似油從漏鬥穿過狀的油漏瀑,因此岱仙大瀑布也稱岱仙雙瀑。整個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晴天,陽光直射,水簾發光,彩虹時隐時現,似巨幅珠簾下垂,象彩綢飛舞。蟬鳴、鳥語、流水聲互相應和,象演奏交響樂,妙趣橫生。通往石牛山的公路從瀑布崖頂穿過,下車鳥瞰瀑布,更使遊客流連忘返。沿赤石溪而上,一路溪水潺潺,濃蔭複郁,林木蒼翠,藤蘿虬結,蘊深涵幽,鳥鳴谷應,峰回壑蕩,沿路神形俱備的自然奇觀,構成了獨特的原始生态幽境。岱仙瀑布的右上方有一座飛仙亭,傳頌着仙女顯聖救民的美麗故事。憑欄探首,下臨深淵,岱仙雙瀑左右烘托,氣勢非凡。陰天,飛瀑濺沫,彌漫着乳白色的濃霧,煙波浩渺,蒼茫一片。近觀如漂浮空中,暢遊仙山瓊閣;遠觀似珠簾襟帶,虹霓霞霧,輕盈飄渺。夏時,涼風微拂,霧岚輕揚,清新怡人;冬天,冰棱千丈,凝固着動态的美,折射着七彩陽光,更是一幅奇異的景觀。山谷裡,翠竹連綿,喬木挺立,灌木叢中點綴着野花,有龍潭虎穴、河馬石、浴仙池等數處景點,與瀑布相互映襯。

廣濟橋

廣濟橋位于雙翰村,又名水尾橋、雙翰橋亭。廣濟橋橫架于古木參天的雙翰村水尾峽谷之間,官道稱它為風雨橋。這座曆盡淪桑的古橋始建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該橋兩邊橫置一座座闆椅,直豎一條靠背椅,可供行人休息、避雨、納涼時息坐,橋中頂仿宮殿建築,搭個小巧玲珑的藻井工藝清湛,獨具一格而聞名遐迩。橋廊屋頂蓋青瓦片,中央再起一座歇山式小殿樓,猶似空中瓊樓仙閣,壯麗非凡。這座橋曆經500個春秋的古橋建築,完好無損,成為勝迹。

獅子岩

獅子岩又名獅峰岩,始建于南宋淳熙己酉年(1189年),距今已有800多年,該岩寺為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古樸古香,富有宋代古刹建築風格。該岩周圍布滿奇觀,神話多多,有“世外桃源”之稱的獅喉,有自然伸縮的“獅舌”,還有“仙人迹”、獅子寨、千年羅漢松、方竹、“樹中樹”等等,招來無數文人墨客至此領略旖旎風光,借景賦吟。該岩1942—1945年曾建立中共地下交通站,一度成為德大邊委與省委機關聯絡中心。

交通條件

鐵路

建設中的興泉鐵路貫穿縣域,在縣城附近(蓋德鎮)設有德化站,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

公路

後茅公路——德化段:泉州後渚港至永安茅坪公路,又稱13~305線,原稱晉永線(晉江至永安),從永春蘇坑入德化英山格經城關、浔中、國寶、赤水、美湖會龍橋、聯春、春美、過十八格、出石嶺入大田仙峰,長74.78公裡。

水漳公路——德化段:福州南門兜至永定三層嶺公路,又稱13~103線,原稱水漳線(古田縣水口至漳平),德化路段起自德化與永泰交界山土窟坂,經水口、南埕、雷峰,至城關塗厝格,長57.5公裡,接晉永公路出英山格經永春至漳平。

水路

浐溪是縣内主要水路,全長101公裡。經永泰縣境入閩江,距福州230公裡。

湧溪水路自桂陽鄉湧溪開始可以放木,流經久住、丘坂,至湧口與溪彙合。

德化特産

德化——中國早熟梨之鄉

德化梨主要分布在美湖鄉、上湧鎮、葛坑鄉、國寶鄉等4個鄉鎮,年産量達8000噸。該品種具有成熟期早、果型美觀、汁多、肉脆、酸甜可口、風味獨特、産量高等特點,可比其它地區早熟20天左右。1999年參加福建省早熟梨評比以成熟期全省最早、品質全省最優獲得全省第一名。

文化藝術

德化城雕

德化為中國陶瓷名城,已有上千年輝煌的陶瓷制造史外銷史,卻長久以來沒有城雕。早在1993年10月舉辦首屆中國德化國際陶瓷節期間,就有陶瓷界和文史界知名人士鄭重提出要有德化城雕。經過十多年來向各界人士廣泛征求意見,最終選定德化明代瓷聖何朝宗的代表作、泉州海交館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渡海觀音”作為城雕原型。

渡海觀音

德化大型瓷雕“渡海觀音”坯體高度7.5米,由137塊部件組成,燒成後高達6.4米,用瓷土8噸多,僅頭部用土就達半噸。石雕、木雕達這個高度已屬不易,瓷器達此高度迄今尚無文字記載。由于工程巨大,現代的注漿方式不适合這尊觀音的坯體成型,所以制坯方式是采用傳統的手工印坯方式,這樣就導緻同一塊部件内的坯體厚薄不一,最厚的部位達20厘米,而最薄的部位僅3厘米,燒成後的成品每塊重近百斤,這就增加了燒制的難度。德化科技團隊應用了現代自動化科技,專門研制了計算機自動化控制系統,通過計算機編輯設置各程序段時間、溫度目标值,升降溫度速率自動運算,自動運行,勻速升溫,勻速降溫,聲光自動報告窯爐運行狀态。

陶瓷曆史

德化的瓷業,曆代燒制規模之大,分布之廣,确實壯觀,從人口密集的城關到偏僻的山村,從田野到叢山密林,經常可以發現古瓷片和古瓷窯的遺址,白瑩瑩、花豔豔的瓷片,象顆顆星鬥撒在人間,似片片白玉鑲織大地,把青翠翠、綠蔥蔥的山鄉點綴到更加美麗。全縣已發現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窯址達238處,全縣十八個鄉鎮都有古窯址分布,其中“屈鬥宮德化窯址”(包括浔中、龍浔、三班、蓋德,4個鄉鎮宋至明代的窯址)1988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後期即開始生産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後期,德化三班、泗濱一帶制瓷業已開始發展。唐末五代出現陶瓷專着《陶瓷法》、《繪梅嶺圖》。

宋元時代

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業的系統工程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彩輪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盤、杯、碟、瓶、罐、壺、盒、洗、花瓶為主,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

裝飾方法以刻花、劃花和印花為主,于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以及篾紋、菊瓣、葵紋、麥穗、卷草等紋飾,這些産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月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釉色滋潤、白度高、透光度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出現了一種介于龍窯和階級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焰的“雞籠窯”。

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采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鬥宮宋元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有17間窯室,出土了800多件生産工具和6790多件完、殘瓷器标本。這座窯的發現,特别是大量外銷瓷器的出土,對研究德化穴元時代的燒造規模、燒制工藝、窯爐發展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填補了過去德化龍窯的空白。

明代

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産品質量、生産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調素雅,被稱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别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

明代,德化窯爐也有新的創新,在全國首先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窯的進步産生了巨大影響。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奪鬥豔,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躍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内容取材很廣,有曆史故事、人物仕女、生産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畫面明靜素雅,筆法樸實粗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濃郁豔麗的網絡,開創了德化窯彩瓷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

晚清以後

随着封建王朝的沒落和外來侵略,中國城鄉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創作的《木蘭從軍》、《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别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許友義師徒為仙遊龍紀寺特制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态各異、行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

新中國成立後

德化瓷業生産獲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全縣有陶瓷企業110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初步形成了傳統瓷雕、西洋工藝瓷、日用瓷三大陶瓷産品體系。也湧出了一批陶瓷名企,如佳美集團、冠福集團、順美集團等等!也使很多大企将分公司設至美國、德國、英國等等國家。

革命遺址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革命遺址位于水口鎮昆坂村。1943年,在國民黨頑固派大肆“圍剿”革命根據地時,為隐蔽積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從閩北轉移到閩中。同年12月,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蕃及遊擊隊20多人來到毛厝、坂裡。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間,省委機關遊擊隊陸續來到坂裡。在坂裡牛寮坑困狗形山上,蓋起了18座竹棚,開了2個操場。

省委機關轉移到坂裡後,在德化大溪、永春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幾個據點,使閩北、閩東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閩中地區的莆仙、晉南惠等根據地聯結起來。這一時期,坂裡村曾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省委機關在這裡召開省委會議進行整風文件學習。省委創辦《頑強鬥争者》刊物。遊擊隊奇襲莆田縣涵江交通銀行所繳獲的僞币,也是帶到坂裡由省委分别發送給閩北、閩東北和福州等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還曾在這裡用電台同中共中央聯系過一次。并組織毛厝、坂裡村的群衆進行抗丁、抗稅的鬥争。省委機關在坂裡住了4個月,于1944年6月,才分3批轉移到仙遊東湖。

岐山堂革命舊址

岐山堂革命舊址位于水口鎮毛厝村。1941年冬至1949年中共閩中地下黨在毛厝開展革命鬥争,岐山堂是毛厝地區的革命據點之一。1945年5至12月,中共閩中特委和司令部領導人率領遊擊隊駐此并于同年7月1日在岐山堂召開紀念建黨24周年的群衆大會,9月又在此召開慶祝抗日戰争勝利的群衆大會。1949年3月,中共仙德工委在岐山堂設立指揮中心,開展“搞槍籌款,武裝隊伍”的活動。嗣後,随着革命工作的需要,建立永德仙人民遊擊隊總指揮部領導永德仙人民遊擊隊,在永德仙邊境地區遊擊鬥争期間,曾在歧山堂設立指揮機構。

戴雲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水源涵養區、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生物安全島嶼,是中國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保護區之一。它成立于1985年,總面積13472.4公頃,森林覆蓋率93.4%,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内有珍稀瀕危或特有植物物種共115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有水松、南方紅豆杉、銀杏3種,Ⅱ級國家保護植物17種,省級保護植物27種。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雲豹、黃腹角雉、蟒蛇3種;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有白腹山雕、虎紋蛙、白鹇等36種。2004年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升格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是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統,重點保護中國大陸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黃山松林、重要的昆蟲、蘭科植物資源及其他瀕危動植物物種。

雲龍谷

國寶雲龍谷景區裡的農業

創意園區原是一片荒田,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完善規劃設計,這裡已被改造成集農業觀光、科普宣傳、花卉苗木培育基地為一體的農業創意園區。雲龍谷農業創意園區占地50畝,香草培育區裡總共種植薰衣草、紫蘇草、迷叠香、薄荷等13種香草。

榮譽稱号

中國陶瓷曆史文化名城

中國陶瓷之鄉

中國小水電之鄉

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财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德化縣在其中 。

中國茶油之鄉

中國瓷都·德化”和“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單位”

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全國文明縣城

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

全國綠化模範縣

全國科普示範縣

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

省級文化先進縣

省級雙擁模範縣

福建省農村土地整治示範縣

福建省首批平安縣

中國百佳産業集群

中國循環經濟模式示範縣

中國最佳生态旅遊縣

福建省優秀旅遊縣

福建最佳旅遊目的地

千年古縣

世界陶瓷之都

福建最适宜人居地

國家園林縣城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7月,榮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号。 

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55。

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31。

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排名40。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态百優榜;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5月29日,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确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1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上一篇:茅姓

下一篇:近畿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