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

漢語漢字
待:dàiㄉㄞˋ,dāiㄉㄞˉ。《說文解字》:“待,竢也。從彳、寺聲”。小步行走的樣子是彳之範式。主持法度的所在是寺範式。彳、寺兩範式疊加。到主持法度的所在等候而有所期望是待之範式。待:dàiㄉㄞˋ。本義:等,等候。如:待到、待旦、拭目以待。衍義:引申指“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如: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衍義:引申指“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如:正待出門,有人來了。衍義:又用作姓。待:dāiㄉㄞˉ。衍義:引申指“停留,逗留,遲延”:你待一會兒再走。
  • 中文名:待
  • 拼音:dài
  • 繁體:
  • 部首:彳
  • 字碼:
  • 五筆:TFFY
  • 倉颉:HOGDI
  • 鄭碼:obd
  • 筆順:332121124
  • 字級:
  • 平水韻:
  • 筆畫:9
  • 注音:ㄉㄞˋㄉㄞ
  • 部外筆畫:6
  • 統一漢字:U+5F85
  • 四角:24241
  • 編碼:CJK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待:dàiㄉㄞˋ。

(1)(形聲。從彳(chì),寺聲。本義:等待,等候)

(2)同本義[wait for]

待,逗也。——《廣雅》

有待而行也。——《易·歸妹》

竊待于下風。——《莊子·漁父》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左傳·隐公元年》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将軍。——《史記·項羽本紀》

與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說新語·方正》

(3)又如:待年(等待長大。指女子待嫁);待賢(等候賢人);待诏(等待任職的诏令);待時(等待時機)

(4)對待[treat;deal with]

此賢君子也,君厚待之。——《韓非子·喻老》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韓愈《原毀》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資治通鑒·漢紀》

榮賊并非推心待慰帥者。——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5)又如:寬待(寬大對待);待見(原諒);待賢(禮遇賢者)

(6)招待[entertain]

相公前廳待客。——元·關漢卿《謝天香》

(7)又如:待東(以主人身分招待);待用(接待而拔用);待慢(招待不周;冷淡)

(8)需要[need]

不待告。——《史記·天官書》。注:“須也。”

(9)又如:自不待言;待教(需要教育)

(10)要[about to;going to]

[金老]便待出門,店小二攔住道:“金公,那裡去?”——《水浒傳》

(11)又如:待說不說;待好(即将);待善(就要;将要)

(12)防備[guard against]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備,不可以待不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3)依靠[depand on]

主待農戰而尊。——《商君書·農戰》

(14)容,讓[let;allow]

兩位頭領到大寨食息,待貧道自去趕他。——《水浒傳》

這也是個彩頭,待我見去。——《灰闌記》

(15)要是,如果[if]

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兒們不學好了;待不收他,又撇不過柳大郎面皮。——《水浒傳》

(16)又用作姓

(17)另見dāi

待:dāiㄉㄞˉ。

(1)暫時停留[stay]。如:在北京隻待了一天

(2)無目的地消磨時間或在某處逗留[hang around]。如:我在家裡待一整天

(3)另見dài

常見詞組

【待承】招待;看待。

【待定系數法】〈數〉對于一個算式,如果已知所求結果具有某種形式,那麼可以引入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數來表示結果,使給定的算式和結果之間建立起恒等式,進而通過對所得到的恒等式的變形或代換,以确定這些系數,從而得到所求的解的解題方法。

【待定】等待做決定。

【待機】等候時機。

【待價而沽】現代意為,等待有了高的價格再出售。典出《論語》,子貢問孔子:“有一塊美玉(喻賢能之人),是找個櫃子藏起來(隐士的做法),還是應該把它賣掉(出仕)?”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賈者也。”孔子當然是支持出仕的,所以連說了兩個“賣了吧”,但是其中的“賈”字解釋有不同意見:賈作商人解,則待賈者即等待識貨之人;價字本作“價”,古“賈”“價”互通,故賈亦可作價格解,這就是代價而沽這個詞的來源。

如果作價格解釋,那麼這個價格應當是售賣與收買雙方談價的成交價格。孔子從政是要談價的,因為他不是商人而是士人。作為士人就需要考慮兩個問題:我的價格對方接受嗎?對方的價格我接受嗎?對于孔子而言,他的出價見《論語·陽貨》篇:“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楊伯峻将這句話譯為:“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假如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在東方複興。”

用白話說就是:要用我可以,你得用我的方法,而我的方法就是文武之道。孔子在出仕時是要講價的,必須行“仁政”,否則免談。這是有證據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不得仕,子貢就提出:“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立刻遭到孔子的批評,士人出仕,人可以受委屈,但是道不能不行。

即便是被孔子經常批評的子路也說(見《論語·微子》篇:“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看起來“仁政”是行不通的了,但是作為士人,之所以要出仕,完全是為了行“義”啊。這個“義”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社會責任感。正因為孔子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士人,所以他講價一定是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而不是現今人們所說的:隻要老闆給的價格高就賣了吧。

現代招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原因是供過于求,回旋餘地少;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現代人已失去“士氣”,沒有士氣當然說起話來就沒有底氣。所以,待價而沽,一定要等那個識貨的人出現,否則就必須将價,講價不成則交易不成。諸葛孔明就是等識貨的,孔子就是講價的。

【待考】暫時存疑,留待查考。

【待理不理】像要答理又不答理,形容對人态度冷漠。

【待命】等候命令:原地~。

【待人接物】對待别人,應接事物。指與别人相處。

【待業】等候就業的簡稱。

【待遇】

①〈古〉接待:齊人亦以此重之,~甚厚。(《南史·王琳傳》)

②對待;看待:平等~、受到冷淡的~。

③享有的權利、物質報酬等:政治~、福利~、~優厚。

【待字】〈書〉指女子尚未定親。(字:許嫁)

【亟待】亟待jídài迫切等待。

例如:“這個低收入家庭突生變故,亟待善心人士的援助。”

通假分析

通“時、持”:

音同形近的通假----六書中的形聲字,有一些字左邊是部首,代表義符,而右邊代表聲符。例如江河二字,左邊水為部首,是義符,右邊為聲符。宋人王聖美稱之為右文,即依字的形體右邊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待、時、持——《易經·下經·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王弼解說:“愆期,遲歸,以待時也。”按“時”當讀為“待”。《書經》言:“歸愆期遲歸有待。”故《傳》申之說:“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釋文》:“有待而行也。”本來“待”作“時”,是傳文“有待”或借“時”為之。愈知經之“有時”為“有待”之假借。按之“時”古音“始”又讀為“是”,而“待”古音“殆”,殆又音“以”。以、始、是三音相近,義亦相通。再者,古無舌上音,齒音亦多作舌頭,時讀如待。(參見章太炎《新方言》第一)由此又得“待”同“持”。

《周禮》:“射則贊張侯,以旌居乏而待獲。”杜子春解說:“待當為持,書亦或為持。”(錢大昕《聲類》卷三)所以時、持、待,自然同音同義。(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7-468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音殆。《說文》竢也。《易·系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又《增韻》遇也。《論語》以季孟之閑待之。

又備禦也。《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雲待之。

又葉直裡切,音峙。《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争先逐進,莫适相待。

又葉時吏切,音侍。《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

又葉徒帝切,音兌。《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

又葉杜兮切,音啼。《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朱注》待,徒奇反。

說文解字

【卷二】【彳部】待

竢也。從彳寺聲。徒在切

說文解字注

(待)竢也。立部曰。竢待也。從彳。寺聲。徒在切。一部。今人易其語曰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