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

往生

佛教詞語
在佛教中,往生是指人死後,精神前往極樂世界達到另外一層生的境界的說法,實際上一般就是指已經故去的人(生前行善、善終後才能稱往生)。在佛教中,通常認為人死後,精神不滅,如果生前虔心修佛或者行善,則會根據功業決定将去哪裡。善終的人肉身死了,但人的精神和靈魂實際上又在另外一個世界獲得了永生,所以稱之為往生。[1]
    中文名:往生 性 質:佛教用語 俗 稱:死亡 出 處:《悲華經》《起世經》

解釋

往生——去往理想的新世界佛陀告訴我們虛空是無盡的,在無盡的時空中,有清淨美好的世界,同樣,也有我們現在居住的——充滿苦惱的世界,生命存在輪回,這是大家需要重視的課題,今生結束以後誰不希望去往一個理想的新世界快樂幸福的生活呢。佛陀為我們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和現狀。還有修建那個清淨世界阿彌陀佛的心願,不論是誰隻要向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号,阿彌陀佛都會一視平等的接納,而且當我們将要離開這個世界去逝的時候,阿彌陀佛會親自手中拿着蓮花,來接我們過去。

“南無”是歸命的意思,把我的生命交給您——阿彌陀佛願望到您的淨土去生活。

往生是佛教中指人死後,精神前往極樂世界達到另外一層生的境界的說法,實際上一般就是指已經故去的人(生前行善、善終後才能稱往生)。

在一般佛教中,通常認為人死後,精神不滅,如果生前虔心修佛或者行善,則會根據功業決定将去哪裡。善終的人肉身死了,但人的精神和靈魂實際上又在另外一個世界獲得了永生,所以稱之為往生。

内容摘要

引文

唐韓愈《吊武侍禦所畫佛文》:“極西之方有佛焉,其土大樂,親戚﹝如﹞(姑)能相為圖是佛而禮之,願其往生,莫不如意。”

宋郭彖《睽車志》卷二:“丐為誦《法華經》回向,則可藉以往生。”

明屠隆《昙花記·菩薩降凡》:“再休題人在房栊,裙染胭脂,香薰羅绮,這些時,纔有個往生的消息。”

清錢謙益《黃子羽六十壽序》:“于此時息心克念,浄信往生,東林西土,湧現幾席。”

解析

首先,我覺得這種見解的提法,含義似乎不清。所謂‘散心’不知果何所指?是指初心學人,一時心不能淨,不要妄冀速效,須假持名之功,掃蕩妄念,而漸臻一心呢?(如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等所說,多生妄動積習,非暫時念佛所能掃淨。猶如久病之人,非一、二劑藥能以治療。故念佛須具一片長遠之心,密密穩穩,不懈念去,久久功深,定能見效,而臻一心之境。)還是說我們現在發心念佛,求生西方,亦不妨與無明業習牽合糾纏,将娑婆境緣,粘著于心,似膠如漆,等到老死,自然會往生西方的呢?

假使他們的用意屬于前者,這是鼓勵後學,莫畏艱難,不要怕散心作祟,隻要樹雄心,立壯志,努力上進,定獲一心,決定往生。那麼我們應舉雙手贊成!反是,如果用意屬于後者,我們就覺得非常遺憾!因這是毒害後進的砒鸩,萬萬要不得!我們要生淨土,而這心裡總是戀著娑婆的妻财子祿,古人謂之抱樁搖橹,行動尚且不能,又如何能與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淨土呢?

玉琳國師雲:‘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若能厭惡三界,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靠定聖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執持名号,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之所為也。若于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與往生法門未易深信。既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

憨山祖師雲:‘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徒然。’這不是明明說散心念佛徒勞無功嗎?難道這些大祖師,教理不及你們透徹,說的話不真實嗎?或者有人說這是禅宗祖師的話,與淨土宗稍有不同。那麼不妨再舉蓮池大師的“普勸念佛之三”的一段文章來作佐證。

大師說:‘或問人,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足見生西者不是多數。)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須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弟兄相愛,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殺害生命,不淩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成佛。

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注意!注意!)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觀照。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才是念佛的人,才能往生西方。(下略)’

還有“淨土十要”中的徹悟禅師語錄,有‘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以攝心專注,為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亂為歸宿,以往生瑞相為驗證’的淨土修持旨要,這不亦是淨宗祖師不提倡散心念佛嗎?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們要進一步把它搞清楚。否則,人雲亦雲,囫囵吞棗,莫明其所以然,終成迷障。用起功來,亦必疲軟無力,不能克敵緻果,安望生西成道!今不厭其詳,再行研讨如下:

如衆所周知,一切衆生,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本不生滅。隻因無始無明妄動,認假作真,起惑造業,随業受報,才于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脫生死,如不将這當下起惑造業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将它念退,把妄心轉換成佛心—即全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颠倒攀緣,執著妄動,如何不為業境所牽纏而沉淪于六道?又如何能于臨命終時,打退這業識幻影而往生西方?

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随其心淨,即佛土淨。’故欲生西方淨土,必須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淨其心地而後可。經雲:‘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亂穢染,與淨域絕不相應,到頭來隻能生在穢土,此無可奈何之事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憑他力—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門,靠自力成道。答曰:他力不離自力,離開自力,絕無他力!此理在世間法上,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無情草木叢林之間,自己無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絕無是處,此種例證多不勝舉。

出世間法更不例外,如阿難與佛同時發心,因修持不力,于佛圓寂後方始證道,離成佛還不知多遠!羅侯羅因父是佛,自不修持,為佛所呵等,在在說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力,任何事都不能成辦的。至于說阿彌陀佛的宏願接引,乃感應道交,于行人心淨,淨業成熟時,現于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來拉到西方去!這點請諸位淨業行人千萬别錯會!隻看經文上都是‘佛與聖衆現在其前’,而非佛‘來’其前,即是明證。

‘來’與‘現’二子之差,含義大相徑庭,豈可混為一談!關于此點永明禅師與印光大師皆有确切說明:‘念佛一心不亂,感應道交,彼佛現前猶如水淨月現。如水混濁,月雖在天而影不彰。念佛人心猶水也,佛猶月也,心水混濁,佛月不能現前。’可見他力之外,還須自力,沒有自力,他力也無著處!所以淨土法門,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單靠他力,沒有自力,結果莫不慘遭敗績!不然者,為什麼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要‘以深信願,持佛名号’,要‘如救頭燃’呢?

現時有些淨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臨命終時,不見佛現,慌了手腳,以為佛法不靈而誤解佛是虛願,殊不知自己心水不淨,佛親現其前,亦不自見。猶如生盲,以未見日,而诟日不臨其前,不也冤乎?!這都是因地不正,貪圖便宜,上了一般盲師的當,以為散心念佛,隻要依靠彌陀願力,即可往生。哪知結果非但不能往生,還落個謗佛毀法大罪,來生還得受重苦報,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或曰: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曆九品四土說”的一文中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先導,願為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呢?為什麼又在後面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呢?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嗎?

我們現在隻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邊地疑城,于願已足,因為得生淨土,即獲不退,正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艱辛!所以現在隻須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遙放蕩,樂得快活,臨終又能下品往生極樂,最後同樣成佛,又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定要銷盡妄情,滅卻貪染,孜孜兀兀執持一句佛号,枯寂無味,而自讨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師的話,大須仔細,請勿滑口讀過,不注意全文,而隻在‘散心念佛’四字上著眼。以為大師提倡散心念佛,有懶可偷,有便宜可得,正中下懷,而樂得在娑婆鬼混一下,等臨命終還有西方可生,大樂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盤打錯,等到臨命終時,隻見生前黑業牽纏,哪見佛來授手!雖悔恨交加,已是噬臍莫及了!

上一篇:問号

下一篇:上海古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