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漢語漢字
彭(拼音:péng)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彭的古字形左部像鼓,旁邊的“彡”表示鼓聲,本義即鼓聲。後用鼓聲比喻強壯有力的馬蹄聲、人的腳步聲,并引申為人馬強壯有力的行進狀态,這一意義也讀páng。現代漢語“彭”主要用作姓氏,讀péng。
  • 中文名:彭
  • 拼音:péng;páng、bāng
  • 繁體:
  • 部首:彡
  • 字碼:
  • 五筆:FKUE
  • 倉颉:GTHHH
  • 鄭碼:
  • 筆順:
  • 字級:一級(2524)
  • 平水韻:下平八庚;下平七陽
  • 注音字母:ㄆㄥˊ;ㄆㄤˊ、ㄅㄤ
  • 筆畫數:3+9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5F6D
  • 四角碼:42122

字源演變

會意字。甲骨文(圖1-5)右邊部分是“壴”字,是“鼓”的象形初文,其字形像鼓:下部像承鼓的鼓架,中部像能敲打發聲的鼓面,上部像鼓身上安插的花穗一類的裝飾品。鼓(“壴”)旁邊的三點(上古“三”也表示多的意思),則是表示敲鼓時發出的“嘭嘭”的聲音,就像現代圖畫中的表聲手法,因此“彭”的本義便是鼓聲。這幾點可以在鼓(“壴”)左部,也可以在鼓右部。無論從字形還是字音上分析,“彭”的含義都與鼓聲非常符合。

“彭”從甲骨文發展到周代初期的金文(圖6、7、8),表示鼓聲的幾點一般作“彡”形,而且幾乎都位居右側,偶見寫成兩畫的。至戰國時代,常見把“彡”粘連到“壴”下豎筆上(如圖10、11、12)的形式,由此導緻秦漢篆書(圖14)或把“彡”置于“壴”形延長的底線上,西漢及東漢隸書(圖15-16)多從這種寫法。後世楷書又本《說文解字》小篆(圖13),“壴”下底線回縮,“壴”與“彡”左右分立。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péngㄆㄥˊ

姓。

bāngㄅㄤˉ

〔彭彭〕a.衆多的樣子,如“行人彭彭”;b.雄壯有力的樣子,如“四牡彭彭”。

詳細字義

彭péng

〈象〉

(會意。從壴(zhù),從彡。“壴”在古文字中象鼓形。彡(shān),毛飾形。本義:鼓聲)同本義[the sound of a drum]

彭,鼓聲也。——《說文》。朱駿聲按:從鼓省,從彡。會意。彡即三也,擊鼓以三通為率。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彭Péng

〈名〉

(1)古國名[Peng state]。在今四川省彭山縣

(2)古水名[Peng River]

(3)在湖北省房縣

(4)在河南省魯山縣東南

(5)[a surname]姓。如:彭祖(傳說中壽命最長的人,至殷末已活到767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莊子·逍遙遊》

(6);彭澤先生(東晉大詩人陶潛。因曾任彭澤令,故名“彭澤先生”)

(7)通“旁”。側,邊[side]

九四,匪其彭。——《易·大有》

若彭有水濁非常者。——《墨子·備穴》

彭Péng

〈動〉

通“澎”。水流聲[(waves) clapping]

彭濞湧溢。——《殽阬君神祠碑》

常用詞組

彭郎、彭蠡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壴部】薄庚切(péng)

鼓聲也。從壴,彡聲。

說文解字注

鼓聲也。

段注:《詩》之言鼓聲者,惟鼉鼓逢逢。毛曰:逢逢,和也。逢逢埤蒼,《廣雅》作韸韸。高注《淮南呂覽》、郭注《山海經》引《詩》皆作韸韸。許無韸字,彭即韸也。東、陽合韻也。《毛詩》:出車彭彭,又四牡彭彭,又驷騵彭彭,又以車彭彭。凡言彭彭皆謂馬。即《鄭風》驷旁旁之異文。彭旁皆假借,其正字則馬部之騯也。言馬而假鼓聲之字者,其壯盛相似也。《齊風》:行人彭彭。傳曰:多皃。亦盛意。

從壴。

段注:鼓省。

從彡。

段注:從彡各本作彡聲,今正。從彡猶從三也,指之列多略不過三,故毛飾畫文之字作彡。彭亦從彡也。大司馬冬狩言三鼓者四,言鼓三阕者一。《左傳》曹刿亦言三鼓。雖未知每鼓若幹聲,而從彡之意可見矣。薄庚切。古音在十部。同旁。 [10] 

廣韻

薄庚切,平庚竝‖彭聲陽部(péng)

彭行也。道也。盛也。《說文》曰:“鼓聲也。”又姓,大彭之後,《左傳》楚有令尹彭仲爽,漢有大司空彭宣。薄庚切。十七。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彡部】彭·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9

《唐韻》《集韻》薄庚切。《韻會》《正韻》蒲庚切,竝音棚。《說文》鼓聲也。

又軍器。《釋名》:彭排,軍器也。彭,旁也,在旁排禦敵攻也。

又水名。《左傳·桓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注:彭水,在新昌衛縣。

又國名。《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傳:盧、彭,在西北。

又地名。《詩·鄭風》:清人在彭。傳:衛之河上,鄭之郊也。《春秋·文二年》: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注: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衙城。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彭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又彭盛,縣名。《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都彭城。正義:徐州縣。《後漢·郡國志》:彭城國,彭城縣,古大彭邑。

又彭亡,聚名。《後漢·郡國志》:武陽有彭亡聚。

又《岑彭傳》:彭至武陽,所營地名彭亡。

又彭蠡,湖名。《書·禹貢》:彭蠡旣豬。《前漢·地理志》:豫章郡彭澤縣,彭蠡澤在西。

又彭門,山名。《後漢·郡國志》:蜀郡湔氐道縣前有兩石,對如阙,号曰彭門。

又姓。《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六子,三曰彭祖。注:虞翻曰:名剪,為彭姓,封於大彭。《鄭語》:彭姓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廣韻》:《左傳》楚有彭仲爽,漢有大司空彭宣。

又《韻會》逋旁切。《正韻》博旁切,竝榜平聲。《玉篇》:多貌。《詩·齊風》:行人彭彭。《釋文》:彭,必旁反。

又《玉篇》:盛也。《韻會》:壯也。《詩·大雅》:驷騵彭彭。《集韻》:強盛貌。

又《廣韻》:行也。《詩·小雅》:四牡彭彭。傳:彭彭,不得息也。

又《廣韻》:道也。

又《集韻》晡橫切,音閍。衆車聲也。

又《韻會》《正韻》竝蒲光切,音旁。《韻會》:近也。《正韻》: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無咎。疏:彭,旁也。

又《類篇》:彭亨,驕滿貌。韓愈《城南聯句》:苦開腹彭亨。

又《詩·魯頌》:有骊有黃,以車彭彭。劉歆《遂初賦》:求仁得仁,固其常兮。守信保己,比老彭兮。

又與鲂通。《公羊傳·成十八年》:晉侯使士彭來乞師。注:二傳士彭作士鲂。

上一篇:涉外

下一篇:株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