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張旭

唐朝中期書法家
張旭(公元685年-公元759年)字伯高,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唐朝中期的知名書法家。喜歡飲酒,世稱“張颠”,與懷素并稱“颠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并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唐朝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于書法,有“草聖”之稱。在書法方面,張旭勤于觀察客觀事物,善于将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并加以創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1]大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逝世,享年大約七十五歲。
    本名:張旭 别名: 字:伯高 号: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主要作品:《古詩四帖》、《肚痛帖》等 主要成就:其草書為唐文宗诏定“三絕”之一 出生日期:約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或稍前,有争議) 逝世日期: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有争議)

人物生平

唐代大書家張旭,字伯高,吳縣人。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據《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落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着墨汁疾書,酒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态,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内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着一條“醉尉街”。舊時,城内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内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酒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聖”,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懷素都曾師法于他。我國古代書法評論家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顔真卿、柳公權諸大家都有微詞,隻有張旭,無人道其短。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贊張旭書法為:“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于書。”韓愈的贊辭說到了張旭書法得益于藥物刺激引起的藝術靈感。除此之外,張旭善于向别人學習借鑒,集納各家之所長,也是其書法臻于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張固《幽閑鼓吹》中記述過的一則關于張旭任常熟縣尉時從一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

這則故事說: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内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麼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迹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迹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成了冠絕當時的一代書法大家。

個人作品

書法作品

張旭傳世的書法真迹很少,北宋米芾《寶章待訪錄》著錄有張旭的《前發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須帖》、《清鑒等帖》和“千文帖”(《斷千字文》,殘缺舊拓本,上海博物館藏)。《宣和書譜》稱北宋末年内府藏有張旭的草書二十四帖:《奇怪書》、《醉墨書》、《孔君帖》、《皇甫帖》、《大弟帖》、《諸舍帖》、《久不得書帖》、《德信帖》、《定行帖》、《自覺帖》、《平安帖》、《承告帖》、“洛陽帖”(《殘秋入洛陽帖》)、《永嘉帖》、《清鑒等帖》、《缣素帖》、《華陽帖》、《大草帖》、《春草帖》、《秋深帖》、“王粲評詩”、《長安帖》、《酒船帖》和“千文”(《斷千字文》)。其中,《春草帖》為張旭自書所作詩一首;《缣素帖》為張旭自書所作詩四首,據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七》所引,《缣素帖》所書者為四首五言絕句,即《雜詠》、《見遠亭》、《晚過水北》和《三橋》,陳尚君遂作張旭詩而收入《全唐詩續拾·卷十一》。南宋嶽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錄張旭《春草帖》和《秋深帖》。明代張醜《清河書畫舫·卷四上》錄有張旭的《春草帖》、《秋深帖》、《宛陵帖》、《酒德頌帖》。明代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三》錄張旭《濯煙帖》,即《柳》一詩。

此外,《郎官廳壁記》(亦作《郎官石柱記》),唐代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在陝西西安,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立,是傳世最為可靠的張旭書作,原石久佚,傳世僅有明代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肚痛帖》,北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一說為張旭所書,一說為宋僧彥修所書,但曆來多沿承張旭說;《古詩四帖》,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共40行,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傳為張旭所書,原迹現藏遼甯省博物館;草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草書心經》),單刻帖,無款,在陝西西安碑林,與《肚痛帖》,《千字文》刻在一處,有人認為是王羲之所書,也有人認為是張旭所書,明代王世貞認為是鄭萬鈞所書,皆無确據;還有《大槟堂法帖》、《李清蓮序》、《疾痛帖》、《自言帖》等保存較好的碑帖均傳為張旭所書。

詩文作品

張旭的詩作,《全唐詩》收有《清溪泛舟》、《桃花溪》、《山行留客》、《春遊值雨》、《春草》和《柳》,《全唐詩續拾》收有《雜詠》、《見遠亭》、《晚過水北》和《三橋》,《水浒傳》收有《醉歌行》一詩,《水浒傳》作者稱是唐代張旭所作,但張旭現存詩目并無該詩。

據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砺鋒等學者考證,《桃花溪》、《山行留客》和《春遊值雨》三首詩應該是北宋蔡襄所作的《度南澗》、《入天竺山留客》和《十二日晚》,對此,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定廣等學者持反對意見而認為這三首詩是張旭所作。同時,據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淩郁之等學者考證,《雜詠》、《見遠亭》、《晚過水北》和《三橋》四首詩與宋代人物的詩作重出,基本可以斷定非張旭所作,餘下三首詩也在疑似之間。

轶事典故

乘醉草書

據《國史補》記載,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後傳給了崔邈、顔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聽說公主與挑夫争着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每次飲酒,張旭在喝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将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颠”。酒醒後,張旭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後人評論書法名家,對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或許有不同的意見,對于張旭則都沒有異議。

判狀得教

據《幽閑鼓吹》記載,某年,張旭開始擔任蘇州常熟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遞上狀紙告狀,張旭在狀紙上批示判去。過了幾天,這位老人又來了。張旭氣憤地責備老人說:“你竟敢用閑事來屢次騷擾公堂?”老人說:“我實際上不是到你這裡理論事情來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狀紙的字筆迹奇妙,可以像珍寶一樣放在箧笥中收藏起來。”張旭聽後感到驚異,問老人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回答說:“先父學過書法,還有作品留在這世上。”張旭讓他取來一看,相信了老人的父親确實是擅長書法的人,并從中悟到筆法的妙處,堪稱一時之冠。

緻簡獲富

據《書林紀事·卷二》等記載,張旭的書法為世所重之後,有一個貧困人家便選擇張旭作為鄰居,後多次寫信給張旭,獲得了張旭的回信,然後就拿到集市上賣,然後獲得了富足。

近現代論著中的版本則基本如下:當時人們隻要得到張旭的片紙隻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珍藏。據說,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隻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将信将疑,照着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搶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向張旭緻以萬分的感謝。

性格特點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說道:您隻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

鄰人将信照着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并向張旭緻萬分的感謝。當時,人們把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詞,斐旻的劍舞合稱“三絕”。

他的傳世書迹除楷書《郎官石柱記》外,草書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較為著名。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潇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邺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顔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

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癫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着的真實寫照。

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顔、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歎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傳世書迹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主要詩作《桃花溪》: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缤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裡,但卻暗用其意境。

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隐隐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缭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隐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裡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這裡,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挂一道輕紗帏幔。隔着這帏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胧美。

“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矶);那飄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矶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态。詩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态。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随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

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隐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怅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

詩人的畫筆,玲珑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主要影響

書法特色

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于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于自己時代的書法家。

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内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着一條沉“醉尉街”。舊時,城内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内的一副楹聯—“書道入神,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

書法作品

肚痛帖

肚痛帖,無款,傳為唐張旭書。草書6行,共30字。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從刻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産生“神虬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郎官石拄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陝西西安。《郎官石拄記》書,原石久佚,傳世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古今法書苑》謂:“張颠草書見于世者,其縱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于自然。書一藝耳,至于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見于世則此序尤為可貴也。”明趙涵《石墨镌華》謂此記“筆法出歐陽率更,兼永興,河南,雖骨力不遞,而法度森嚴。”有贊雲:“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态自足,号稱神逸”,“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此石宋時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古詩四貼

傳為張旭所書。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共40行。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原迹現藏遼甯省博物館。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将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張旭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學家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所雲:“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從草書焉發之。”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盤,無纖巧浮華之筆。

終年帖

唐蔡希綜《法書論》雲:“乘興之後,方肆其筆,或施于壁,或劄于屏,則群象自由,有若飛動,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之再出。”由此可見,他的草書迥異于“不激不厲”的大王書風,而取法于“縱逸不羁”的王獻之。其駭目驚心的壁書和屏書,今已蕩然無存,草書作品《終年帖》等尚可從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為張旭的作品是公認的。如此難得的墨迹,留給後世的是那如駿馬奔馳,倏忽千裡,如雲煙缭繞,變幻多姿的藝術形象。

十五日帖

唐代韓愈曾贊道:“往時旭善草書,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華實,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這是曆代書論中指出書法寫神達情的最精彩的論述。他仿佛告訴人們,正因為有了張旭的狂草,中國書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擴展。《文論》嘗雲:“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以此論欣賞張旭草書,會發現書論和書作是如此合拍。

曆史評價

他的書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于創造,那麼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

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于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于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布局大開大合,大收大放,在強烈的跌宕起伏中,突現了雄肆宏偉的勢态。此帖行文酣暢淋漓,似赤骥白,一駕千裡頗有咄咄逼人之勢。

其字形變幻無常,缥渺無定,時而若狂風大作,萬馬奔騰;時而似低昂迥翔,翻轉奔逐,充滿着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的變化,這是藝術家豁達潇灑、真誠率意的品格特征的直接映現。在用筆上,此帖圓轉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洩,筆緻似有節奏地忽重忽輕,線條或凝煉渾厚,或飄灑縱逸,濃墨處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質感,枯筆處澀凝而極具錐劃沙般的張力,點畫與線條的合諧組合,構成了一幅自然生動、雄偉壯闊的畫卷。是狂草書法藝術中的一件撼人心魂的經典作品,而且也是浪漫主義藝術風格中的一曲蕩氣迥腸的交響樂。

張旭的草書以雄渾奔放的氣概、縱橫捭阖的筆姿和恣肆浪漫的勢态而為世人看重。唐呂總《續書評》雲:張旭草書,立性颠逸,超絕古今。宋蘇轼《東坡題跋》載: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态自足,号為神逸。宋米芾《海嶽書評》石:張旭如神糾騰霄,夏雲出岫,逸勢奇狀,莫可窮測。明項穆《書法雅言》:其真書絕有繩墨,草宇奇幻百出不逾規矩,乃伯英之亞,懷素豈能及哉。

楚人每道張旭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随。(《猛虎行》)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飲中八仙歌》)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于邺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颠。白發老閑事,青雲在目前。(《醉後贈張九旭》)

人際關系

母親:陸氏,陸彥遠堂姐或堂妹,生平不詳。

堂舅:陸彥遠,張旭之師。

兄弟:據顔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等,張旭在家族中排行第九,但張旭的兄弟未見載于史籍。

上一篇:李靜

下一篇:孫中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