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草龜

廣東草龜

龜科草龜屬動物
黑頸水龜,又名廣東草龜,栖息于亞熱帶丘陵、山區林地靠近流溪的山區、草地;喜暖怕寒。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
    中文名: 拉丁學名:Chinemys nigrican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無孔亞綱 目:龜鼈目 亞目:曲頸龜亞目 科:龜科 亞科: 族: 屬:草龜屬 亞屬: 種:草龜 亞種:廣東草龜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廣東草龜 别稱:黑頸水龜

黑頸水龜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Chinemys nigricans。中文名稱:黑頸水龜

中文俗名:臭龜又或者廣東草龜

界: 動物界 Animalia

綱:爬行綱

黑頸水龜特征

鑒别特征

體型較大。吻略突出于上喙,向内下側斜切。甲橋寬,棕褐色或黑褐色,與腹甲顔色截然不同。背甲具一縱棱,無側棱。n

形态描述

依據廣西5雌6雄1幼共12号标本描述:背甲長123—257毫米,寬110—192毫米,頭較大,寬30.5—61.5毫米,約為背甲寬的1/4—1/3,個别達1/2。吻呈圓錐狀,略突出于上緣,吻端向内下側斜切;上颚喙緣平直,無細齒;眼大,眶圓,眶間距較狹窄。背甲長橢圓形而平扁。後側緣較前側緣略寬;有一明顯脊棱,無側棱;頸盾1枚,鐘形,小;椎盾5枚,偶有6枚者,第一枚五邊形,第二至第四枚為六邊形,寬大于長;肋盾4對,緣盾12對,偶有11或13對,體前、後端緣盾略向上翻翹;臀盾1對,呈矩形。甲橋寬厚而明顯,具腋盾和胯盾。腹甲平坦,稍短于背甲,前緣平直,後緣凹缺深,呈“∧”形或月牙形;腹盾縫>股盾縫><胸盾縫>肛盾縫>喉盾縫>肱盾縫。四肢略平扁,前肢具若幹排矩形的角質大鱗,後肢在胫蹠骨後部被小鱗;趾間全蹼。尾圓錐形,雌龜尾長約為背甲長的1/4—1/3,雄龜及幼龜尾長約為背甲長的1/2。n頭顱骨有一骨質顴弓;方轭骨與眶後骨、轭骨切接;頂骨前緣呈“M”形,後方的延伸部不達上枕骨之末端;鱗骨後端銳角狀;上枕骨後端平直。上颚咀嚼面寬闊,無中央嵴。骨質内鼻孔位于眼眶後半部的同一平面上。下颚左右齒骨的交角大于或等于90度;冠狀骨高,與下颚長之比為1:2.2。椎闆9枚,呈六邊形,其短邊位于前面;肋闆8—9對;緣闆11—12對。腹甲與背甲以骨縫連接;腹闆具發達的腋柱和胯柱,向上伸展至肋闆外緣;肱胸盾縫于内腹闆後部1/4—1/3處橫切。n背甲一般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些個體每一盾片的中央部色較淺淡。腹甲棕黃色,綴有不規則的棕褐色斑紋。甲橋棕褐色、黑褐色或棕灰色,與腹甲顔色明顯不同。雌性個體的頭、四肢、尾及身體柔軟部分均為黑色或黑灰色;頭腹面色淺,有不規則的黃色斑紋,下颚後緣的斑紋有時呈弧形,咽喉部常有2條黃色的短縱紋,頭側有深色鑲邊的暗黃色條紋,分别由鼓膜上下後伸至頸部;肱、股腹面與身體相連處黃色,尾基腹面亦具黃色的縱紋,四肢前緣的大鱗黑色。雄性個體頭、背栗棕色或棕褐色;上下喙、頸側和頭、頸、肱、股的腹面以及與身體相連處柔軟部均為鮮桔紅色;四肢的兩側和前緣大鱗、蹼的腹面亦為紅色或稍抹紅;緣盾腹面棕褐色和桔紅色交錯成斑,其上覆有绛紅色污斑;頭側有黑色邊緣的淡紅色縱紋,從眼後沿鼓膜上下分别向後延伸;尾背黑色,有3條暗紅色縱紋,尾基腹面鮮紅色,自洩殖腔開口至尾基有一條紅色縱紋。

黑頸水龜養護

由于黑頸水龜經常與鄰近的烏龜發生混淆,雖然與普通烏龜的養護基本相同,但兩者在相似之中确有明顯不同,這一點在幼體上表現的尤為明顯。黑頸水龜原産于越南北部、中國南部以及海南、台灣兩島,由于發現于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它也被稱為廣東烏龜。在野外,它們通常選擇流動緩慢的河流、小溪或水池作為栖息地。與烏龜不同的是,成體雌性黑頸水龜的背甲可以超過10英寸(約20cm),将它飼養在室内會略有困難。黑頸水龜在整體上呈黑棕色,頸部有暗淡條紋,淡色的腹甲上零星布有黑色斑點,具有典型烏龜屬的盒狀背甲,在外形的流線型上遜色于紅耳龜屬或錦龜屬的水龜。最早進口于亞洲食品市場,黑頸水龜在歐洲與美國的衆多地區均有飼養。建議愛好者不要購買野生龜。與強壯、耐寒的人工繁殖品相比,捕捉、管理、與其他品種一起儲存與運輸的過程将給野生的黑頸水龜帶來巨大壓力,一般會導緻它們極度虛弱、購買後需要立即接受獸醫的照顧。幼體時期是黑頸水龜一生的關鍵階段,也是它們通常被購買的時期人工孵化龜苗的養護。

上一篇:

下一篇:河口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