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

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于2016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1]《廊橋遺夢》講述了一段在4天時間裡鑄就的至死不渝、刻骨銘心的中年人的婚外戀情。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價值在于向讀者指出了一種人生的選擇,一種人生理想。《廊橋遺夢》獲得外國文學圖書獎,1994年,該作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書名:廊橋遺夢 别名: 作者:【美】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類别: 原作品: 譯者:資中筠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頁數:142 定價:28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9787544761376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内容簡介

《廊橋遺夢》講述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出了一段塵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絲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為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而來,與居于此地的弗朗西絲卡相遇、相識和相戀。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弗朗西絲卡選擇了後者,而羅伯特則選擇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戀換來了半生的彼此懷念。

《廊橋遺夢》的寫作隻用了短短兩周,這部浪漫之作随後成功打動了全球5000萬讀者,由其改編的同名電影入選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部愛情電影,由其改編的音樂劇獲得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項托尼獎。

“這之中隻有感傷與哀痛,沒有對人性自由的呼喊和對傳統倫理的反抗與譴責。它接受了這個甜蜜的痛苦、開花的血和優美的死亡。”

作家馮骥才此語道出故事中道德倫理相對自然人性的勝出,以及古典的悲劇之美。著名學者,資深翻譯家資中筠女士以詩情譯筆再現出這個隐秘而動人的柔美境界。

作品目錄

開篇

廊橋遺夢

羅伯特•金凱德

弗朗西絲卡

古老的夜晚,遠方的音樂

星期二的橋

又有了能翩翩起舞的天地

大路和遠遊客

灰燼

弗朗西絲卡的信

後記:塔科馬的夜鷹

“夜鷹”•卡明斯談話錄

作者簡介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美國小說家,攝影家,音樂家。曾任北艾奧瓦大學商學院院長,目前定居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座高山農場,閑時寫作,攝影,玩音樂,研究經濟學和數學。多部作品曾跻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廊橋遺夢》是他的代表作。

人物介紹

弗朗西絲卡

弗朗西絲卡在生兒育女、侍奉丈夫和農田工作之餘,總難泯滅那不勒斯少女時代的夢幻。她一直向往那燭光夜宴、美酒交跳、歌新曼妙的都市文明,心境還停留在60年代充滿享樂激情的“美國式天真”夢中,因而帶着一大地現代攝影器材(現代科技的體現)、見多識廣又充滿性感的“城裡人”羅伯特出現在地眼前時,她由此看到了一條追尋自我幸福的“橋”。

羅伯特

對羅伯特來說,後工業文明對人的自由個性的扼殺,“世界太組織化”的壓抑桎梏,使他竭力反抗,四處流浪躲避。甯遊的鄉村圖園,古老奇恃的廊嬌,尤其是質樸健壯、充滿熱情的鄉村農婦,正是他到處尋找的精神寄托的歸宿,巨大的文化價值觀念反差,使兩人都陷入“遙遠的事物才是美”(葉芝語)的幻境,美國社會案尚新鮮、刺激的文化精神,就在小說所塑的兩個主人公形象中被表現出來。

作品鑒賞

作品思想

内心隐秘的欲望

小說原名“麥迪遜鄉的橋”,這個标題寓有作者的深意:“橋”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我們不妨從小說作者漢勒所處的社會狀态去認識。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傳遞瞬間可達,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但高度發達的工業生産導緻更精密的社會分工,生存競争使人們全力以赴地工作而社會活動卻相對缺乏,經濟利益的争鬥使人際關系日益緊張,“他人即地獄”的論斷正是當今世界人們普遍心态的概括。沃勒在小說中希望以麥迪遜的鄉村田園生活(自然人生)和古老文化(廊橋)去救治美國社會的時代病,以充滿生命活力的狂浪激情去點燃現代文明重壓下委頓的人生灰燼。

鄉村田園,古老廊橋,正是通往自然人生“遠在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物種起源之前的世界”的橋,是“異化我”反歸“本真我”的唯一通道。”由于性格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小說男女主人公也是被此通往自己人生目的“橋”。

沃勒所虛構的這個美國當代情愛神話是令人種往的,偶然邂逅卻一見鐘情,短短四天就達到靈與肉、愛情與情欲的全面滿足;實實在在的狂很縱情與刻骨銘心的精神愛戀完美結合。它不必事業上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這種“愛的快嚼”方式,對處于高速運轉社會中的美國人來說,真是太省錢省力了,這正是美國文化“快餐“的一種典型表現。況且,情愛既得到實現,婚姻和家庭仍得到尊嚴,何樂而不為?沃勒虛構的這個神話夢,正是相當一部分美國人價值心理的典型代表,這恰如其筆下的理查德一樣庸俗可笑。

法蘭克學派對這種社會心理概括得極為準确:在工業化社會中,個人受到摧殘的表現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正因為有社會對人的摧殘,便普遍存在着烏托邦式的沖動,以及烏托邦式的對整個世界的幻想性改變。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夢是願望的達成”,文學創作就本質上說,隻是作家被文明社會規範壓抑的潛意識的“白日夢”表現。可以說,一部《廊橋遺夢》幾乎同時在東西方社會暢銷,不僅透射出美國民衆的普遍心态及難以言說的内在隐秘被望,同時也映照出衆多熱心中國讀者那潛伏的躁動焦灼心理。

存在主義

《廊橋遺夢》是美國現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說,它不僅以簡約而婉轉的故事情節以作者出入場的方式訴說人性、自由、道德、家庭與責任等主題。而且還通過主人公會凱的鏡頭折射出豐厚的哲學底蘊。金凱的人生軌迹和心路曆程,體現了對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映射了沃勒的存在主義哲學。

在《廊橋遺夢》這部小說裡,金凱是個藝術家,主要從事攝影藝術的創造活動,他用豐富的想象力,通過鏡頭透視世界,感悟人的存在。他的藝術生涯與他兩次入伍緊密聯系。第一次為了糊口和養活母親,在軍隊裡呆了四年,而這四年改變了他的一生。給戰地記者作助手使攝影成為他此後謀生的職業,攝影藝術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次,他被征召入伍,操持相機,成為去記錄戰争中的人———個個為他存在的自我。人在戰争中隻會被逼到兩種現實:生或死。真實記錄了恐懼,這因為害怕死亡而書寫在身體上的為我性存在的恐懼。在金凱看來,人的存在隻是在路上,在從生到死的路上,戰争平面化的藝術一同虛無化。

洪堡說到,在文學中,首要的乃是詩和哲學。一切詩即是思。意象是文學、藝術和生存的共物。夜幕降臨時分,塔科馬夜露的老号對‘弗朗西斯卡’曲的鳴咽,羅斯曼橋在圖像中.主人公卻都已成為虛無。弗朗酉斯卡為一次“完整”堅守“羅斯曼橋”最後在灰飛姻滅中與金凱會合。金凱探索存在之意義的路徑折射出其自我意識思想發展軌迹,以藝術、詩歌和音樂,訴說在工業文明語境下,人詩意的生存哲學。

該書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從相逢、相戀到相别的全過程。這是一段婚外戀情,一個被作家用“真實性”、“悲劇性”和“死亡”包裝過的浪漫的婚外情故事。對于婚外戀,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都受法律限制和道德輿論的譴責,被視為情感的禁區。婚外戀向來都是非常敏感,十分引人注意的話題,文學作品中正面反映婚外戀的也不多見。沃勒以婚外戀為切入口,展示人們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視角大膽獨特。

藝術特色

沃勒的成功在于他沒有讓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的戀情有悖于讀者的道德判斷。作者讓弗朗西絲卡在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選了後者——責任。并非常謹慎地“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别以惆怅,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

作者非常聰明地隻給他們四天的時間相愛,其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适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于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産生認同。總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婚外戀的隐秘的情感天地,使人們從足以引起指責的越軌和羞恥的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作品影響

1992年出版的《廊嬌遺夢》,又名《麥迪遜縣的橋》,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力作,自問世以來便獲得廣泛好評,已經有了25種語言的譯本,世界發行量超過1200萬冊,并已由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搬上銀幕。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這位作家的成名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震驚了世界文壇。

《廊橋遺夢》于1994年引進國内,當時的中國出版市場,暢銷書的概念尚屬發轫期,很少有人想到書這種精神産品還需要“運作”、“炒作”。然而就是這麼一本不起眼的小書,不經意間一炮而紅,可以說,它帶動了中國暢銷書市場的形成,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出版史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

上一篇:九體書法實用字典

下一篇:寶寶輔食食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