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校六記

幹校六記

楊绛著散文集
楊绛先生在這裡講述了從要去幹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個人的心情、感受。《幹校六記(精裝)》1981年7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尤其受有幹校經曆的人喜歡,堪稱“幹校”文學中之經典。今天、今後,人們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漸去漸遠的曆史,本書同樣堪為經典。[1]
    書名:幹校六記 别名: 作者:楊绛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數:75 定價:16.00 開本:1/32 裝幀:精裝 ISBN:9787108034571 字數:33000 首版時間:1981年7月

内容梗概

“六記”的首記是“下放記别”,寫下放幹校的别離之情。1969年11月,楊绛本來打算和錢鐘書吃一頓壽面,慶祝錢鐘書的虛歲六十歲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錢鐘書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楊绛也下放幹校。送别錢鐘書,有楊绛和女兒、女婿;楊绛下放時,就隻有女兒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為不能捏造名單害人,已在一個月前含恨自殺。火車開行後,車窗外已不見女兒的背影。楊绛這樣寫:“我又合上眼,讓眼淚流進鼻子,流入肚裡。”

第二記是“鑿井記勞”。楊绛被分配在菜園班,每天早出晚歸,集體勞動,又參與掘井的工作,産生了“合群感”,從而有“我們”和“他們”的分别。“不要臉的馬屁精”、“雨水不淋,太陽不曬的”、“擺足了首長架子的領導”,是“他們”;“我們”則包括各派别、受“我們”看管的人。這種階級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階級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在貧下中農的眼中,“我們”又變成了“他們”,農民對幹校學員都很見外,還常常把他們種的菜和農作物偷去。這種對農民的輕輕諷刺,當然是在文革事過境遷之後才能宣之于口的。

第三記是“學圃記閑”。在幹校的工作其實不太艱苦,就是單調,或者是擔尿挑糞等知識分子從來不會主動接觸的勞動。楊绛專管菜園,菜園距離錢鐘書的宿舍不過十多分鐘的路。

錢鐘書看守工具,楊绛的班長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興沖沖走去走回,借了又還。“錢鐘書的專職是通信員,每天下午要經過菜園到村上的郵電所。“這樣,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于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他們在風和日麗時,就同在渠岸上坐一會兒,曬曬太陽;有時站着說幾句話就走。錢鐘書平日三言兩語,斷續寫就的信,就在這時親自交給楊绛。楊绛陪錢鐘書走一段路,再趕回去守菜園,“目送他的背影漸遠漸小,漸漸消失。”傳統戲曲中的才子佳人相會後花園,在這裡有了新的演繹。

第四記是“小趨記情”。“小趨”是一頭黃色的小母狗,在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互信的日子,與狗倒能發展出一段真摯的感情。這頭瘦弱的小狗,因為得到楊绛和錢鐘書的一丁半點食物救濟,就成為他們忠實的朋友。後來幹校搬家,狗不能帶着走。有人傳話說,他們走後,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處尋找。錢鐘書說,那狗也許“早變成了一堆大糞了”,楊绛則認為,“也許變成一隻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人與狗的境況何其相似?

第五記是“冒險記幸”,記三次冒險的經曆。其中一次,楊绛在滿地爛泥的雨天隻身奔去看錢鐘書。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幾經磨難,冒險過河,總算到了錢鐘書的宿舍門口,錢鐘書大感驚訝,急催楊绛回去,楊绛也隻是逗留一會,又隻身而返,路上的危險也就自不待言了。楊绛這種“私奔”,當中包含了多少情意?這種情意用平常的語調道出,也就更見深厚了。

第六記是“誤傳記妄”。一次錢鐘書聽聞自己将獲遣送返京,結果隻是謠傳。楊绛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問題,便問錢鐘書,當初如果離國,豈不更好,錢鐘書斬釘截鐵的說不,他引柳永的詞自喻,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幸而二人最後還是一起獲準返回北京。

創作曆程

《幹校六記》的書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慶年間沈複的《浮生六記》。《浮生六記》記述作者的日常生活瑣事,以及與其妻芸娘的鳒鲽情深,其中《閨房記樂》和《閑情記趣》兩章,均為世人樂道。錢锺書在書前小引說:“‘記勞’,‘記閑’,記這,記那,那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如何以小點綴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說出大故事,這也是閱讀本書的趣味所在。

在政治的最上層,這是一場奪權的運動,彌漫全國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報告,乃至于文攻武鬥的一種局面。在這場運動中,人性的尊嚴不但盡失,也受到了極大的扭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一頁血淚史。但我們讀《幹校六記》,卻讀不到對這種不合理現象的強烈控訴和譴責,字裡行間隻是平和的語調,或頂多是一點點淡淡的無奈和婉轉的諷刺。隻是,在仔細咀嚼後,也許會嘗出一點辛辣的諷刺意味。

點評鑒賞

這部作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學“怨而不怒”的宗旨。楊绛和錢锺書的遭遇,雖然比不少受批鬥的知識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一種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費,楊绛談到這段經曆,并沒有激情的呐喊。雖然說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裡行間,還是對人性的醜惡有所諷刺,每多言外之音。

如“小趨記情”一章,隐然處處以狗和人相對照,人不如狗的婉諷躍然欲出。那種亂世中人與狗互相依傍的情意,也令人感動。又如“鑿井記勞”一章,對農民似有所不滿,但如果認為這就是對農民或“農民性”的鄙視,無異落入“唯階級論”的窠臼。作者想說的,其實是人的賢愚好壞,并不應由其出身階級等先天因素來決定。

此外,書中寫夫婦之情十分細膩,這種情,也是在字裡行間表達,而沒有那麼激情的愛的宣言。在這六記中,楊绛處處顯出對錢锺書的關懷和了解,在“冒險記幸”中,為了見錢锺書一面,楊绛便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險,在回憶中這些險境都寫得稀松平常,但如果設身處地,回到當時境況,命懸一線的險狀,其實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簡介

楊绛(1911-),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生于7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丈夫錢锺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

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并認識錢锺書,二人結成夫婦。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鐘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媛(1937-1997)。1938年,楊绛随錢锺書帶着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劇本有《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于小說》;散文集《将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癞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诃德》,楊绛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诃德》翻譯得更準确,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并最終在文革中将書稿保護下來。楊绛《堂吉诃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

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隐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着作《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锺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遊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

寫于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绛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隐于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幹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绛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主要内容

《幹校六記》包括《下放記别》、《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事》、《誤傳記妄》六篇,記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在幹校的一段生活,十分真實地展示了在毀滅性的肉本與精神的折磨、摧殘下,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始終如一的對祖國的癡情和高尚的節操。

作品以輕盈空靈的筆調,剛柔相濟、熱中見冷的情思,漫不經意卻渾成一體的結構,平淡樸素而又耐人尋味的語言,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懷,從而也為散文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樣式。

《學圃記閑》記寫作者在幹校學種菜的經曆。作品中展示了“文革”中種種不人道的荒誕的現實:德高望重的老知識分子們必須每天去做力不能勝的體力勞動;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卻隻能借機互緻問候;幹校菜園外不斷新添的屈死者的墳墓;辛辛苦苦種的菜收回廚房後也沒什麼用……然而,作者卻以一種平淡的叙述筆調映照出其中的“哀”與“愁”,隐喻着那個時代的“慘”與“痛”,折射出深厚的曆史内涵。在作者不動聲色的描寫裡,流露出鮮明的愛憎,盡管是三言兩語、一個細節、幾句對話,都勾勒出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前言

《幹校六記》一九八一年五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一九八六年北京出版了第二版,香港亦已再版。常時有人向我求索此書,說是買不到。我手邊早已沒有存書,隻好道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要求重印此書,我很感激,特地訂正錯甯,并補上一兩句話。整理校本時承多位同志協助,并此緻謝。

楊绛

一九九一年十月

其他

作品序言

楊绛寫完《幹校六記》,把稿子給我看了一遍。我覺得她漏寫了一篇,篇名不妨暫定為《運動記愧》。

學部在幹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搞運動,清查“五一六分子”。幹校兩年多的生活是在這個批判鬥争的氣氛中度過的;按照農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運動的節奏一會子加緊,一會子放松,但仿佛間虐,疾病始終纏住身體。“記勞”,“記閑”,記這,記那,那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

現在事過境遷,也可以說水落石出。在這次運動裡,如同在曆次運動裡,不少不了有三類人。假如要寫回憶的話,當時在運動裡受冤枉、挨批鬥的同志們也許會來一篇《記屈》或《記憤》。至于一般群衆呢。回憶時大約都得寫《記愧》:或者慚愧自己是糊塗蟲,沒看清“假案”、“錯案”,一味随着大夥兒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慚愧自己是懦怯鬼,覺得這裡面有冤屈,卻沒有膽氣出頭抗議,至多隻敢對運動不很積極參加。也有一種人,他們明知道這是一團亂蓬蓬的葛藤帳,但依然充當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蘆案”。

按道理說,這類人最應當“記愧”。不過,他們很可能既不記憶在心,也無愧作于心。他們的忘記也許正由于他們感到慚愧,也許更由于他們不覺慚愧。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丢臉的事總是不願記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裡走漏得一幹二淨。慚愧也使人畏縮、遲疑,耽誤了急劇的生存競争;内疚抱愧的人會一時上退卻以至于一輩子落伍。所以,慚愧是該被淘汰而不是該被培養的感情;古來經典上相傳的“七情”裡就沒有列上它。在日益緊張的近代社會生活裡,這種心理狀态看來不但無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覺到它也罷,落得個身心輕松愉快。

《浮生六記》——一部我不很喜歡的書——事實上隻存四記,《幹校六記》理論上該有七記。在收藏家、古董販和專家學者通力合作的今天,發現大小作家們并未寫過的未刊稿已成為文學研究裡發展特快的新行業了。誰知道沒有那麼一天,這兩部書缺掉的篇章會被陸續發現,補足填滿,稍微減少了人世間的缺陷。

錢锺書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

台灣書評

“讀楊绛散文猶如品茗,還魂回甘,越讀興味越佳。《幹校六記》寫下放幹校的生活紀實,不自憐自怨反小趣叢生,文字雅潔,讀過難忘。《将飲茶》寫(楊绛)父親、姑母、丈夫,寫中國社會舊時教養,更寫出一個獨特的人格者所經曆的不凡時。”

請容我就這麼抄寫封底的文字起首吧,實在是沒有更貼切簡潔的話語可以取代了!讀罷如此一本舉重若輕的散文書,難免叫人自慚形穢、恨不得登下戮力簡省精練、不再語多浪費。幾年前楊绛以九二高齡寫下《我們仨》一書,追憶生死兩茫茫的親人。含蓄節制卻令人動容。

尤其封底那句清淺地歎息:“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硬是惹得我淚眼汪汪不能止。通篇彌漫着舊時代文人的溫潤豐厚,一時洛陽紙貴這裡就暫且不表了。這次台灣時報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幹校六記》其實是從一九八一年北京出版過的《幹校六記》和晚些出版的《将飲茶》兩本集子兜上幾篇零星的散文揉出來的,但楊绛“舉重若輕的散文之筆,舒緩從容、含蓄内蘊的文風,細膩傳神、幽默生動的人物描繪,寫生命也寫生活。”

不僅僅是在文采上展現舊時代文人的豐厚和氣度,在美學上也符合了華人的價值觀,升華過的苦難要“悲而不傷”。深深的哀痛隐身淡然的辭句,他沒說的比說得多。

許多人形容楊绛的文字雅潔,溫潤如一方美玉。以如此秀麗的文字記趣自然是生動寫意,但更難得是當這潤澤之筆描寫的對象文化大革命時,他不枝不蔓的冷靜,遠較聲淚俱下的控訴産生更巨大的張力,發人深省。

正如錢锺書在書前小引所說“‘記勞’,‘記閑’,記這,記那,都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當年的受害者如今寫來總是不忍卒睹;當年的加害者寫來似乎又多為己贖罪,反省惕勵的成份究竟多些。台灣的讀者想要透過文學之筆來體會這場運動,要不反胃但又能說到痛處的,的确不好找。

該如何勾勒一個時代利用人性的情感以為鬥争的武器、工具,以至于人人噤若寒蟬、莫敢相依?楊绛先寫那狗對待人的熱烈,歡呼、跳躍、打滾,欣喜之情不言而喻。卻繼而自陳“但也有人以為狗隻是資産階級夫人小姐的玩物。所以我待小趨(狗名)向來隻是淡淡的,從不愛撫他。”這是出自寬容體恤的刻意淡漠,對彼此的保護膜。連隻狗、一本書你都不能顯露出珍愛之意,否則将是更加倍凄厲的羞辱折磨,如此運動不是大悲劇還能是什麼呢?

《幹校六記》以整個時代背景的惴栗荒謬烘托出人們如蜉蝣、蝼蟻的無助和渺小,但楊绛又以之記情,點滴可見錢鐘書與楊绛兩人的鹣鲽情深,仿佛這悲劇裡還能滋長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溫情仿佛黑暗中的微光,讓人不至于過度絕望。

過街老鼠般的日子決計忘不了的吧?他卻說,每朵烏雲都有道銀邊。末了,他許了個願,就要一件仙家法寶,卑微的隐身衣。身處卑微人家就視而不見,視若無睹。存在成了最無奈的悲哀。

欸,他們是這般這般的卑微,直低到塵埃裡去了,末了卻從那塵埃裡,開出最動人的花兒。

坦然生活

《幹校六記》是一本紀實散文集,一共六篇。楊绛記錄了她在文革下放幹校期間的一些瑣事。楊绛說“回京已八年,瑣事曆曆,猶如在目前,這一段生活是難得的經驗,因此作六記。”

初識《幹校六記》,因為知道它是反應文革期間的一些事,總以為該是充滿火藥味的,滿是憤怒、不滿或是埋怨。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小引中寫的:“學部在幹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搞運動,清查‘五一六分子’。幹校兩年多的生活是在這個批判鬥争的氣氛中度過的;按照農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運動的節奏一會子加緊,一會子放松,但仿佛間歇瘧疾病,始終纏住身體。”在這樣一場受折磨的運動之後,會不怨恨有所抱怨嗎?然而,讀完之後才發現,《幹校六記》透露出來的是楊绛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态坦然的面對生活的責難,不偏不倚。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史無前例的大運動,期間有多少大事,《幹校六記》中不管是《下放記别》、《鑿井記勞》、《學圃記閑》,還是《“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都隻是這場大運動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些瑣事。“‘記勞’,‘記閑’,記這,記那都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然而,楊绛女士記錄下這些瑣事,“那番往事,畢竟是我一生難忘的親身經曆,也是應該讓大家知道的一段曆史,别人的傳說都不詳、不盡、不實。我應該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這段往事公之于衆,我說的話可有我負責。”

《幹校六記》正是切實的記錄。透過這些瑣事更透露出楊绛那份平靜平和的心态,面對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經曆種種苦難和欺辱,事過之後,還能不怨不恨,不自憐不自憫,也不申冤訴苦,以平和心态面對,坦然生活。楊绛的心中的那份“靜”是讓人敬佩的。

楊绛在《我們仨》裡寫有這樣一段話:“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态炎涼,我們夫婦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楊绛在幹校就是以這種心态生活吧,她是把在幹校裡的點滴都當作美酒品嘗了。正是這樣,才更加坦然:樸素單純,與事無求,與人無争。

不管白紙上的黑點或是黑紙上的白點,這隻是一個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心态問題。楊绛很厲害,她選擇了坦然,讓生活在她的視野下呈現出與别人的不同。

上一篇:我是還珠格格

下一篇:德州扒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