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症

平足症

由慢性勞損引起的足痛病
扁平足(flat foot)又稱為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或消失的一種足部畸形。本病的發生跟發育異常以及慢性勞損等因素有關,患者主要表現為足部易疲勞和疼痛。本病若不及時治療,患者足部可能會形成固定的畸形。[1]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稱為足弓塌陷。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于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療。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症狀時,就被稱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療。其實,平足的人很常見,而平足症并不常見。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兒童平足沒有症狀,也不需要治療,隻有少部分兒童平足可能會逐漸引起整個身體體态的變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
    中醫病名:平足症 外文名: 别名:扁平足、足弓塌陷 就診科室:外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英文名:pes planus 傳染病:否 疫苗預防:否

病因

總述n人足部有内側縱弓、外側縱弓和前足橫弓,正常人行走時足縱弓會保持一定的高度,并有很好的彈性,能夠在人負重行走時緩沖體重對人體的沖擊,吸收震蕩,保護足部。而扁平足患者在足着地時足内側縱弓消失,導緻足弓的彈性減少或消失。引起這種足弓變化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後天性因素等,先天性因素主要為發育異常,後天性因素有過度勞損、肌肉萎縮等因素。臨床上将本病的病因分為四類因素:

(1)遺傳因素。

(2)先天性足骨畸形。

(3)足部外傷或慢性勞損。

(4)足内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痙攣。

病理

根據軟組織的病理改變,分為易變性(flexible flatfoot)即姿态性平足症;僵硬性(rigid flatfoot)即痙攣性平足症。易變性平足症,比較常見,軟組織雖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彈性,負重時足扁平,除去承受重力,足可立即恢複正常,長期治療效果滿意。僵硬性平足症多數由于骨聯合(包括軟骨性及纖維性聯合)所緻,手法不易扳正。足跗關節間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雙側跟腱呈八字形,距骨頭内移,呈半脫位,距骨内側突出,有時合并腓骨長、短肌及第3腓骨肌痙攣。嚴重的先天性平足症,距骨極度下垂,縱軸幾乎與胫骨縱軸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頭上。足前部背伸,跟骰關節外側皮膚松弛,足外側形成皮膚皺褶。

症狀

一、症狀表現:

臨床上分為姿勢性平足症、和痙攣性平足症(或者分為可逆性平足與僵硬性平足)。

1.姿勢性平足症(可逆性平足):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内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僵硬性平足):好發于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态。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内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髋膝關節疼痛。

臨床上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還可以将本病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

1、輕型:足縱弓降低。

2、中型:足縱弓消失。

3、重型:足縱弓消失,并有足内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内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二、診斷依據: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傷史。

2.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結節處腫脹和壓痛,休息可減輕或消失。晚期為痙攣性平足,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亦難改善。

檢查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

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于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并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若病變或韌帶松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并在足跖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跖側1/4處,如果韌帶松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于第一楔骨的跖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于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松弛。

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跖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

③距舟背跖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内側角稱距舟背跖角。正常值為60°到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治療

本病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并沒有矯形作用。隻能減輕局部不适和疼痛。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采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緻的小腿及足部不适。穿鞋底後内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内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适,但無矯形作用。

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齡>10歲者,則是手術治療的适應證。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但是,單純軟組織手術。單個跗間關節融合術因療效不好,已被擯棄。目前多傾向于軟組織和骨性手術聯合應用,其療效則明顯提高。

通常依據X線片測量确定,足縱弓下降的部位後,選擇手術方法。Giannesstras手術是舟楔關節融合,跟舟跖側韌帶緊縮及胫前、胫後肌腱移位,适用于舟楔關節韌帶松弛所緻的扁平足其療效較好,其手術要點是:

①經足内側縱切口,顯露距、舟、楔骨和胫前胫後肌腱。

②從其點處切斷胫前、胫後肌腱,跟舟跖側韌帶,并在距、舟、楔骨的内側,掀起一條由前向後的關節囊,韌帶瓣,注意在該瓣深面保留一薄層骨片(圖30)。

③切除舟、楔關節軟骨,從舟、楔的跖側向背側分别鑽一骨孔,兩者在背側的深面相彙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腸線或尼龍線固定舟楔關節在矯正的位置上(圖31);④緊縮縫合關節囊、韌帶瓣及跖舟跖側韌帶後、再把胫前、胫後肌腱斷端編織縫合在一起,從舟骨所預制骨孔的跖側把胫前胫後肌腱向背側牽拉,并縫合固定到足背側的骨膜上(圖32);⑤術後用石膏管型固定8到12周術。後初期可有過度矯正的現象,但負重行走3到4周可逐漸消失。

用藥安全

1、本病重在預防,而治療的目的則是針對站立和行走的改善。有遺傳傾向或經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緣着地練習行走,避免足部長期處于一種姿勢,防止疲勞。

2、早期采用體療法也能奏效,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運動。

3、可穿用平足鞋墊或平足矯形鞋,将鞋跟内側墊高,使負重線向外移,以此預防和減輕腳的疲勞。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内側楔形墊高(0.3~0.5cm),目的是使後腳内翻。

4、可以在足縱弓墊以氈、皮革或橡膠等支持墊(0.9cm)。如果畸形嚴重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采用各種外科手術治療。

5、理療、按摩、加強足内、外肌鍛煉,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

并發症

平足症早期症狀為踝關節前内側疼痛,長時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減輕,疼痛關節外民腫脹,以足舟骨結節處為甚步履艱難,雙足跟腱呈八字形。白粉染紙及足印檢查證明,足印縱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變寬,有時是跟部亦變寬,X線檢查,足弓消失,跟骨縱軸與距骨縱軸角大,12歲以後顯示骨橋形成。

扁平足的并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發生的。由于體重和活動量的急遽增加,使得足部的軟組織反複地受到過量的負荷,因而産生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尤其是後胫肌的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跖痛等并發症。嚴重者還會引起骨性關節炎。

上一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下一篇:壞死性淋巴結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