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

古代軍事建築
平海古城,不但是一座古代的軍事建築,被譽為“研究嶺南軍事史的活化石”,而且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1]四門用磚石砌成拱券門,門上為歇山頂門樓,正脊、垂脊、欄杆等處,以灰塑、磚雕、壁畫、陶瓷鑲嵌等工藝裝飾,灰瓦屋面,綠琉璃瓦剪邊,門樓内側兩邊設石步級,造型簡樸、穩重。
    中文名:平海古城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所在地:惠州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

介紹

平海,地處廣東省惠東縣東南部,稔平半島南端,東臨紅海灣,西倚大亞灣,距惠東縣城52公裡,距香港38海裡,距惠州深水港10海裡。全鎮總面積162平方公裡,島嶼19個,海岸線長54.7公裡,下轄18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

平海是一個古老的海濱城鎮,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8年(1385年),曆經六百多年的積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平海人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東、南、西、北4個城門、十字古街、古民居、古寺廟、古文化遺址以及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雄偉的城樓、雄渾的鐘聲、純樸的民風、豪放的漁歌、獨特的方言依然散發着迷人魅力。

古城的自然風光更是引人入勝,彙山、海、泉、島嶼于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199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

平海人民喜歡新時代的生活,也崇尚傳統的民族文化。在他們創造的現代與傳統的文化長廊中,遊人可通過遊覽南門海灣,接受大海的擁抱,以及悅嘗古城門樓,十字古街和榜山古寺,龍泉庵,東嶽庵,城隍廟,覺明洞等景觀中領略平海古城的風采,得到愉悅的藝術享受。古城人創造了曆史,描繪了今天,也開創着未來。古城人所創造的,屬于自己,也屬于民族,也屬于天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人們。

平海古城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現在是惠東縣一個建制鎮,為廣東省曆史文化名城。

平海建城設所後,又設立平海巡檢司署,平海營參将署,平海營中軍守備署,還設有平海倉,為直隸歸善縣屯糧機構。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築有大星山炮台,盤沿港炮台,墩頭港炮台、東缯頭炮台和吉頭炮台、築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

結構

600年滄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門樓、部分城牆、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曆史文物。在城内,還保留着絢麗多姿的民間傳統藝術。到平海古城觀光,可觀賞到衆多的名勝古迹。

古城牆周圍1700多米,高6米,川燒制的磚壘築、有720個城鬥眼。城上有四樓:東樓“晏公爺”,南樓“協天大帝”,西樓“華光大帝”,北樓“玄天大帝”。四廟:東北角“玄檀爺”,東南角“阿廟媽”,兩南角“張飛公”,西北角“包公爺”。四局:火藥局、沖口局、軍賬局和沙尾局,城内四條街正向4個樓和門,并交叉呈十字型。

有二座衙門:守府衙門和大衙門。9個水井以及義學、鹽廠、城隍爺、文章公,東嶽廟、龍泉寺、榜山寺、普照庵、城外有八景,西門外設置軍士練武場。日換星移。古城建築大部分已毀,經過多次修繕,而今,4個樓門仍保存完整。城門建築堅固。各個城門厚10.5—14米,高3—4.2米,外寬2.5米—3.6米,内寬3.2米—3.5米。

墊腳用整齊的石塊,青磚砌牆,磚線整齊劃一。城樓建築精巧,在各殿頂、脊壁、檐口、殿堂,或雕刻,或鑲嵌陶瓷,山水畫玲珑剔透,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見,當時人建築漚心瀝血,既在建築防盜上做文章,以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堂皇。

建立原因

元末明初,盜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間,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禦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門四座。”平海建城設所後,又設立平海巡檢司署,平海營參将署,平海營中軍守備署,還設有平海倉,為直隸歸善縣屯糧機構。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築有大星山炮台,盤沿港炮台,墩頭港炮台、東缯頭炮台和吉頭炮台、築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

氣候

平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産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随平海古城着社會的進步,平海不再是以農、魚為主的單一産業結構,已經變成了農、漁、鹽、工、商、旅全面發展的海濱城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