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鎮

常平鎮

鎮名
常平鎮常平鎮位于東莞東部,地處廣深經濟走廊中段,全鎮面積108平方公裡,下轄32個村(社區),戶籍人口7.5萬,總人口50馀萬。由于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廣深鐵路在境内交彙,鎮内設有常平站和東莞東站兩個大型火車站,亦有大型公共汽車和港廣地鐵來往香港。2011年,全鎮生産總值182.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00億元,出口總額39.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6億美元,各項稅收總額23.17億元,可支配财政收入10.58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馀額265億元。因其經濟實力名列京九沿線縣(市)前茅,素有“京九第一鎮”之譽,還先後獲“中國電子信息産業名鎮”、“中國最佳物流名鎮”、“中華餐飲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文明鎮”等國字号榮譽,東莞東部中心地位進一步提升。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常平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鎮 所屬地區:廣東東莞 地理位置:東江南部泛洪區,寒溪流域的南段 面積:108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下墟村、崗梓村、橋梓村、袁山貝村、金美村、還珠瀝村等 政府駐地:東莞市常平鎮南環六街5号 電話區号:0769 郵政區碼:523000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隐賢山莊、鐵路公園等 機場:廣州白雲機場 火車站:常平站(原東莞站)、東莞東站、東莞鐵路口岸 車牌代碼:粵S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常平鎮 氣候類型: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 人口:50萬 方言:粵語-莞寶片-東莞話

地理環境

地理概況

常平鎮地理坐标為北緯22°58′38"東經113°59′18",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公裡,總人口近50萬。西北部距莞城33公裡左右、可接廣州,南部靠近深圳、香港,處于珠江三角洲廣深經濟走廊的黃金地段,同時有國家鐵路主幹線京九鐵路及廣梅汕鐵路、廣深鐵路在此交彙,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東與橋頭、謝崗為鄰,南與樟木頭、黃江鎮相接,西與大朗、東坑毗連,北與橫瀝、企石接壤。境内東有石馬河,西有寒溪水。

地貌地質

常平鎮地處東江南部泛洪區,寒溪流域的南段,石馬河北段之西部。東南角連綿起伏的山嶺,形成丘陵地帶;西北部寒溪水穿貫其間,河湧交錯,形成埔田地區。地勢東南高而西北底,西部北側崗地連片。境内石馬河、仁和水、寒溪水跟山勢走向基本一緻,為南北走向。鎮内主要地層分布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羅紀砂頁岩。除東南部山嶺起伏、岩石遍布,屬花崗岩外,其馀均屬砂岩、頁岩。埔田地區是河流沖擊層,耕作層深,屬黏土類,适宜種植水稻;山坑田為沙壤土,鐵鏽水較多;其馀為沙泥适中的坑田和湧邊田;旱地和山地多為紅壤、赤紅壤、黃壤石質土。

氣候條件

常平鎮臨近南海,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夏季盛行南風,冬季盛行東風和北風。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314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全鎮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97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7.6%。

曆史沿革

宋朝初期,大瀝村就有人類在此聚居生息。南宋末年其馀各村落也先後有村民從南雄珠玑巷遷此安居,于元、明、清三代又有小部分村落相繼出現。

清道光(1821年)以前,常平鎮境内先後出現一些小圩市,其後由于河道變遷以及社會環境變化,特别是廣九鐵路建成并設立常平站(今東莞站)之後,除常平圩日趨繁榮外,其馀各圩相繼衰落。

建國之前,常平圩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常平古圩——廣裕圩——常平新圩。常平圩原是寒溪水畔一片荒灘,因水運便利,商業和手工業等在此發展,形成常平古圩。其後為與常平古圩抗衡,在其東端又建廣裕圩,因廣裕圩轄地廣闊,人口衆多,水運便利,發展較常平古圩為快。之後,常平圩為求競争,又建常平新圩。後來,人們把連成一體的常平古圩和常平新圩統稱為常平下圩,而廣裕圩則稱為常平上圩。新中國成立後,常平圩與廣裕圩合并為常平圩(曾先後兩次稱常平鎮),并為曆屆政府機構駐地。1987年,常平撤區建鎮,常平圩被劃分為居民管理區和下圩管理區。

【曆史沿革大事記】

宋初(太平興國年間,即977年—984年),南雄利隽卿到大瀝建村,是常平地區立村之最早者。

南宋後期(約1265-1278年),我鎮部分村落始祖先後從南雄珠玑巷或其他地方到本鎮各地立村,從此本鎮村落已初具現今之格局。

清順治年間(1644年),常平境内鄉村歸京山司管轄。

道光年間(1821-1865),常平古圩建立。

1950年8月5日,區鄉調整,常平圩為全縣唯一的區轄鎮,常平境内的村莊基本屬一區的常平鄉和廣裕鄉管轄。

1953年春,全縣将原來的九個區劃分十五個區,常平區劃為第五區,共轄區21個鄉。

1954年6月30日,五區常平改為鄉級鎮。

1954年7月1日,縣内區鄉建制又變化,常平圩改為鄉級鎮。五區原所屬的21個鄉縮為十七個鄉鎮。

1955年9月,第五區改稱為“常平區”

1957年12月,全縣撤區設鄉,成立三十七個大鄉,常平區解體,原小鄉合并為常平、土塘、橫瀝、東坑四個大鄉。

1958年3月,土塘大鄉并入常平大鄉,常平境内的村莊基本為常平大鄉所轄。

1958年10月,全縣廢除大鄉制,建立人民公社制,當時常平、橫瀝、橋頭、東坑四個大鄉合并成立常平人民公社。

1959年,橋頭、橫瀝地區劃出常平公社。

1983年11月,撤銷常平公社,成立常平區公所。原公社所轄的各生産大隊亦同時撤銷,改稱鄉人民政府。

1987年4月,常平撤區建鎮。常平區公所解體,成立常平鎮人民政府。原區管所轄下的24個鄉也撤銷,分别建立31個管理區(另外一個居民管理區)。

地理環境

地理概況

常平鎮地理坐标為北緯22°58′38"東經113°59′18",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公裡,總人口近50萬。西北部距莞城33公裡左右、可接廣州,南部靠近深圳、香港,處于珠江三角洲廣深經濟走廊的黃金地段,同時有國家鐵路主幹線京九鐵路及廣梅汕鐵路、廣深鐵路在此交彙,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東與橋頭、謝崗為鄰,南與樟木頭、黃江鎮相接,西與大朗、東坑毗連,北與橫瀝、企石接壤。境内東有石馬河,西有寒溪水。

地貌地質

常平鎮地處東江南部泛洪區,寒溪流域的南段,石馬河北段之西部。東南角連綿起伏的山嶺,形成丘陵地帶;西北部寒溪水穿貫其間,河湧交錯,形成埔田地區。地勢東南高而西北底,西部北側崗地連片。境内石馬河、仁和水、寒溪水跟山勢走向基本一緻,為南北走向。鎮内主要地層分布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羅紀砂頁岩。除東南部山嶺起伏、岩石遍布,屬花崗岩外,其馀均屬砂岩、頁岩。埔田地區是河流沖擊層,耕作層深,屬黏土類,适宜種植水稻;山坑田為沙壤土,鐵鏽水較多;其馀為沙泥适中的坑田和湧邊田;旱地和山地多為紅壤、赤紅壤、黃壤石質土。

氣候條件

常平鎮臨近南海,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夏季盛行南風,冬季盛行東風和北風。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314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全鎮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97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7.6%。

行政區劃

常平鎮鎮域面積108平方公裡,截止2014年7月常平鎮轄31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

行政村:崗梓、塘角、蘇坑、袁山貝、金美、還珠瀝、朗貝、橋瀝、盧屋、九江水、朗洲、陳屋貝、司馬、霞坑、漱舊、漱新、黃泥塘、元江元、橫江廈、沙湖口、白石崗、松柏塘、上坑、木棆、下墟、闆石、田尾、白花瀝、橋梓、麥元、土塘。

社區:常平、新民。

經濟

概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常平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為本,打基礎,辦實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打下了較為紮實的産業基礎。截止2010年底,全鎮共有制造業企業近5000家,其中外資企業800多家,私營個體企業6000多家。電子信息、電氣機械、毛織、塑料制品是常平的優勢行業。全鎮共有電子信息及其配套企業超過500家,産值近200億元,産品銷售收入和出口總值均占全鎮的70%以上,是“中國電子信息産業名鎮”。電氣機械、毛織、塑料制品等行業企業數量衆多,解決了大量群衆的創業、就業問題。2000年以來這些行業的企業逐步更新生産設備,大量使用電腦織機,與高新技術、資本市場的結合日趨緊密,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高端電子、裝備制造、汽車零配件、節能環保和光機電一體化等新興産業和先進制造業是常平未來發展的主導産業。高端電子方面,鎮内電子信息産業集群争相開展科技研發,努力向産業鍊上遊靠攏;半導體照明産業具備國内領先的生産和研發能力,其中,龍頭企業勤上光電是業内唯一一家LED路燈市場應用超過500公裡的企業。汽車零配件方面,鎮内的湖南大學東莞汽車新材料新技術研究中心具有國内領先的技術水平,其研發的燃氣汽車ECU(電子控制單元,又稱“行車電腦”)和AMT(電子控制機械式自動變速器)均已進入試産階段,具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重大意義,一旦實現産業化将會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2年,全鎮完成生産總值200億元,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億元,增長3%;各項稅收總額26.75億元,增長15.47%;鎮本級可支配财政收入11.65億元,增長10.07%;固定資産投資33.59增長11.56%;人民币存款馀額301億元,增長17.68%。

2013年,全鎮生産總值2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8.28億元,出口總額54.07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34億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40.8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00億美元,各項稅收總額32.4億元,可支配财政收入12.9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馀額331.69億元。

2014年1至6月,全鎮生産總值98.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26億元,出口總額22.43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4億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17.3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4億美元,各項稅收總額17.44億元,可支配财政收入7.06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馀額331.97億元。

第一産業

常平鎮狠抓農業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特色農業,抓好農産品質量安全,抓好示範點建設和農技隊伍素質建設,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持續增産,逐步推進農業産業化。

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完成市下達2500畝的糧食種植任務。2007年,我鎮糧食作物面積為2500畝,畝産為331.6公斤,總産為829噸。其中:冬種春收面積為1550畝,總産為535噸;春種夏收面積為950畝,總産294噸;糧食總産值(現價)102萬元。做好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全鎮統一行動滅鼠1次,投放毒谷14200斤,把病蟲鼠害損失率降低在2.5%以下,為農作物豐收打下基礎。通過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改善農田基本水利設施,提高耕地利用率等措施,切實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我鎮現有水果面積9787.3畝,其中:荔枝8801.1畝、龍眼641.7畝、雜果272畝。水果總産172.7噸,其中:荔枝97噸、龍眼為41.75噸、雜果為33.95噸。水果總産值(現價)為120萬元。

據統計,2007年末全鎮水産養殖面積為3698畝;水産品總産量1882噸,比上年增加332噸;平均畝産508.9公斤;水産品總産值(現價)1080萬元。

2007年,我鎮生豬飼養量為27990頭,存欄量為10000頭,出欄量為17990頭;三鳥飼養量為1705722隻,存欄量為340000隻,出欄量為1365722隻,鴿類出欄量18300羽。畜牧業總産值(現價)4062萬元。

蔬菜供應充足,品種多樣,上市均衡,市場較為活躍。2013年,全鎮蔬菜播種面積為15600畝,總産為27343噸。蔬菜的總産值(現價)為6453萬元。

為了有效地預防山火和防止亂砍濫伐行為,改善水庫集雨區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保護現有山地的林相林貌,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封山育林範圍包括九江水焦坑等山地,面積為2824.5畝。

第二産業

建國以前,常平鎮工業基礎薄弱,處于原始發展階段。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開始重視工業,開辦了一些工廠,主要是生産一些簡單的農用和民用産品,工業進入起步階段。進入八十年代,常平鎮成為我國沿海經濟開放地區之一,工業以開辦“三來一補”企業的形式進入大發展時期,其行業主要是毛紡、制衣、玩具、電子、五金制品等,原料由香港運入,在本地加工成産品後運到香港銷往世界各地。

2010年全鎮生産總值169億元,同比增長10.43%;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96億元;出口總額35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億元,增長17.8%;固定資産投資總額29.94億元,增長2.8%;各項稅收總額19.44億元,增長7.18%;可支配财政收入9.46億元,增長6.17%;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馀額229.5億元,增長13.87%。因經濟實力名列京九沿線縣(市)前茅,常平素有“京九第一鎮”之譽。

第三産業

經濟

2007年,常平外經貿工作繼續圍繞完善服務工作、促進現有企業發展等重點内容,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調整,主動作好重點企業跟蹤服務,大項目招商、工業園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促進企業開展内銷、産業轉型升級也有了較大進展,我鎮外源型經濟整體繼續保持了持續、健康的發展态勢,各項指标排在全市前列。按照舊口徑統計(含來料加工項目),按照舊口徑統計(含來料加工項目),1-11月,全鎮新簽外商投資項目33宗,同比減6宗,合同外資金額19115萬美元(含增減資),同比+13.65%,完成2013年任務的69.68%,名列全市第9;實際利用外資(新口徑)金額11759萬美元,同比18.71%,完成任務的105.58%,名列全市第4。對外貿易方面,07年1-10月全鎮外貿出口總值為236304萬美元,同比21.2%,完成07年任務的86.98%,名列全市第8。

2007年1-11月,全鎮三資企業共實現内銷277711萬元,占銷售總值的12%,同比增長了31%。我們确定東莞益新五金有限公司、東莞寶麗美化工有限公司、東泰機械工具(東莞)有限公司為試點企業,其中東莞益新五金有限公司至今内銷6804萬元,占全部銷售的98%。

科技

2014年,常平專利申請及授權量均位列東莞全市前十,總體顯現穩步增長态勢,在傳統大鎮中表現突出。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213件,同比增長了170%,目标完成率全市第四;2013年全鎮規上工業企業R&D(研究與發展)投入總額達3.98億元,同比增長89%,目标完成率全市第四,其中,58家規上工業企業有R&D投入及24家企業R&D投入超過500萬元,兩項數據均是東莞全市之最。

交通

鐵路

常平鐵路樞紐分設東莞站、東莞東站和東莞鐵路口岸。東莞站、東莞東站原為常平站、常平東站,1997年底經國家鐵道部門批準更名為現名;東莞站是廣深線中途的二級大站,設有東莞鐵路口岸,原為東莞常平鐵路客運口岸,是1994年開通的國家一類口岸,1997年底經國務院批準更為現名。東莞站客運口岸每天有56班列車停靠,日均客流量超過1萬多人次,1997年5月19日開通的京九、滬九直通旅客列車在這裡查驗出入境,開通初期每天有一對列車,2002經該口岸出入境的旅客共55萬人次;東莞站貨場設有鐵路貨運口岸,貨運能力250萬噸,國際集裝箱可編組專列,查檢後直接發往香港。東莞鐵路口岸于1996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口岸。

東莞東站于1997年1月18日開通客運業務,于1997年4月開始發江西九江直快旅客列車。從東莞東站可以直達北京、南京、成都、南昌、阜陽、衡陽、長沙、嶽陽、汕頭等大中城市。2002年每天有43班次,日經客流量2萬多人次,2007年春運從2月3日至3月14日,共40天,節前公路客運疏送返鄉旅客90063人次,鐵路疏送返鄉旅客502338人次,節後疏散火車東站回流旅客1477030人次。

2014年初常平鎮大力加強樞紐的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建成東莞站火車站綜合大樓,樓高16層,總建設面積32000平方米,總投資8000多萬元。其中二樓是國内列車售票廳、候車室,面積5200平方米;三樓作鐵路口岸聯檢場地之用。此外還投資3800萬元興建第三站台、兩條隧道和站台聯接聯檢大樓的跨線橋。2000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東莞東站新客運大樓,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中候車室面積10000平方米,可容納和分流6000多名旅客;東莞東站的綜合貨運場于1998年開始投入運營,共建有三條鐵路專用線,貨運能力200萬噸。

口岸運輸

常平是我國南方新型的鐵路樞紐城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廣深鐵路交彙于此,她是我國鐵路上唯一同時擁有大型鐵路口岸,鐵路客運口岸的城市,“鐵龍三路樞會常平”是對常平鐵路交通優勢的生動描述。常平每天有140多班次列車在常平停靠,年接送旅客1500多萬人次,口岸出入境人數60多萬人次。現已初步發展成為京九沿線各類物資彙集,中轉,交易,倉儲和出口的重鎮。常平鎮圍繞打造客流中心,積極支持協助鐵路口岸部門認真抓好兩站建設。随着常虎高速、東部快速路的建成通車及莞惠、莞從、環莞快速等高速路的規劃建設并在常平與鐵路交彙,常平的輻射範圍和集聚能力不斷擴大,作為珠三角多條鐵路和多條高速路交彙的交通樞紐地位正在進一步凸顯。

旅遊

隐賢山莊

隐賢山莊景區布局優美雅緻,景點渾然而成,在碧波之畔,青山之颠坐落着我國最大的,以二千噸天然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普慈觀音聖像(29米高),氣勢宏偉,香火鼎盛的隐賢寺以每日的晨鐘暮鼓迎送八方的信善者前來上香拜佛,最具代表性的晚翠居(即李覺斯紀念館)向人們再現了這位明末賢臣的人生軌迹。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大肚彌勒佛,大清宮,月華泉,獨腳天蟾,佛香塔,仙人床等集中反映了我國儒、佛、道各家傅統文化的寓意内涵。

沿湖而造的湖濱燒烤場、網球場及湖濱别墅、飄雪樂園、兒童樂園等現代化遊樂設施及隐賢湖水上樂園令您領略湖光山色之中現代遊樂生活的浪漫情調。山莊内的“宋街”成功地再造了宋代街市:茶鋪、染坊、當鋪、生果、米店、雜貨一應俱全,遊至宋街您會感受到别有一番情趣。每年一度的荔枝節吸引了國内處上百萬的遊客,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為當地建設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間,隐賢山莊将是您口嘗荔枝,休閑度假的理想選擇地。

鐵路公園

常平鎮居民休閑娛樂新去處,鎮内首個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大型公園-常平鐵路公園。常平鐵路公園總面積約600畝,位于闆石、橫江廈和霞坑三村交彙處,公園充分利用廣深高速鐵路和京九鐵路圍合的地形,以鐵路為主要景觀之一,依勢造型,營造景觀。

放眼看公園,到處都洋溢着具有常平特色的藝術、文化氣息,充滿着生機與活力。山水相映,樓閣、小橋、流水、噴泉動靜相宜。偶爾,火車呼嘯而過,更令人心神俱馳。由入口廣場區、集會廣場區、運動健身區、濱水遊樂區、榕樹園區和鐵路遊賞帶這五區一帶組成,主要有集會廣場、彙泉湖、榕樹公園三大景點。在主入口廣場處,由扇形花壇和結合高架鐵路橋設計的大門構成入口景觀,緊鄰廣場的湖泊遵循“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古典造園宗旨,利用現有比較低窪的地面改造而成,并保留了原有的兩個土堆,将其建成荔馨島和湖心島,與廣場渾然一體,形成岸線優美、錯落有緻的濱水景觀空間。島與岸之間設九區橋相連,更添無窮樂趣。

常平鐵路公園的落成開放,為市民提供了城市必須具備的活動休閑場所,是推進鎮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對進一步增強我鎮的文化底蘊,提升常平城市的新形象,改善城市環境,美化城市景觀,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展示現代化常平特色和風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銀坑森林公園

銀坑森林公園充分利用和依托森林優越的生态環境和自然條件,在園内開設以修養,觀光,度假,保健,探險,考察等為主要目的的遊憩活動。銀坑森林公園的興建進一步豐富了我鎮旅遊事業的内容,并使得我鎮的森林面積大幅贈加,大大提高了森林用地和森林複蓋率.同時也為我鎮市民回歸大自然搭建理想平台

教育

基礎教育

我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标已提前實現。我鎮現有公辦學校20所,初級中學2所、高級中學、職業中學各1所,小學16所;民辦學校10所,鎮村兩級幼兒園16所,民辦幼兒園13所,在校學生38220萬多人。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100%;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100%;初等教育完成率達100%,升學率達97%;2006年普高就讀率57.76%。

被評為教育強鎮後,我鎮中小學開展了較大面積的升級工作。我鎮20所中小學中,常平中學已于2007年通過了“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初評,将于2008年5月進行終評,黃水職業中學已于2007年升格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常平初級中學、振興中學為省一級學校;16所小學中,等級學校有12所,其中中心小學、第一小學為省一級學校,其馀為市一級學校;市一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市一級幼兒園2所。

随着小學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2007年兩級辦學之後,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聯合辦學,各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合格率等級學校96%以上,其馀學校90%以上,達到了省規定的标準。此外,藝術成為常平小學教育的特色,在東莞市第六屆少兒藝術花會比賽中,獲得“一金、兩銀、兩銅”的好成績,學生節目在全國小學生藝術比賽中,獲得金獎等等。

初中方面成績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我鎮初中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到2007年增加了8個班。常平中學高中部獨立後,初中辦學條件比較優越,作為省一級學校的常平初級中學和振興中學,教育質量逐年上升。近幾年初中升學率均超過95%,其中常平初級中學2006年、2007年中考分别超過市平均分18分、16分;全鎮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57.76%,比2002年高出近一倍;近幾年初中畢業生均有100多人考入市屬中學,比2003年高出近一倍。常中2013年高中招生分數線是565分,在東莞市鎮一級學校中錄取分數線排在前列,由于學校聲譽不斷提高,擇校生超過了500人。

高考成績一年一個新台階,常中2006年高考上大專A線155人,比2002年增長31.4%,增長人數居全市八大校第二位;2004年高考上大專A線181人,比2003年增長16.8%,2004年上本科線143人,錄取人數324人,錄取率達96%;2005年高考考生錄取人數308人,其中大專A線154人,本科78人,重點本科18人。常中被評上“省一級學校”後,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品牌逐漸樹立起來了。

成人教育

鎮政府提出要把學校建設成東莞東部的職教中心、專業技能培訓與考核中心、信息技術應用推廣中心。黃水職業中學自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職業中學”之後,又于2007年升格為“國家重點職業中學”,吸納了周邊多個鎮區的生源,對周邊鎮區起到了較大的輻射和影響作用。該校已形成了以會計、計算機及應用為骨幹專業,以物業管理、物流管理為特色專業的專業體系,2006年又開辟了工科校區,增加了汽車維修、模具等工科專業,其中會計、物業管理、物流管理、汽車維修等幾個專業是東莞市中職學校重點建設專業。職業技能培訓與考核是我鎮職業教育的重頭戲,設有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等專業技能考試考點,我鎮已逐步成為我市東部地區技能培訓與考核中心。我鎮職中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等級考試以及參加職教類高考,成績連年大幅度提高,處與東莞市高職類學校前列。

我鎮現有鎮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校址設在職業中學内。我鎮職教、成教相互銜接溝通,資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了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功能,構建起複蓋全鎮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絡,自2010年來,舉辦了近1000學員的9個大專函授班,舉辦了達11000人次的崗位培訓班65期,文化技術培訓達30000馀人次,培養了大批初中級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2005年,被評為“東莞市示範性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師資力量

我鎮中小學教師人數已發展至1069人,民辦教師687人。通過學曆進修、骨幹培訓,業務學習、教學比賽等形式,多渠道地提升教師整體水平。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鎮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為骨幹,學曆、職稱達标,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小學、初中、普高、職高專任教師學曆達标均為100%。研究生畢業的有2人,獲得碩士學位的有20人,在讀的有28人。截止2013年,全鎮已有20人和4人分别參加市的名教師、名校長培訓,4人參加國家、省的名教師、名校長培訓。有6名英語教師參加教育局組織的赴英國培訓。在2007年“東莞市學科帶頭人”評選中,我鎮有8位教師入選,占全市近十分之一。在校長、教導主任隊伍建設方面,2003年、2004年、2007年,通過四次公選,分别選出了16名年輕優秀、綜合素質較高的中小學校長、副校長和4名小學教導主任,優化了學校幹部隊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任領導

黃慶輝:鎮委書記,鎮人大主席,負責鎮委、鎮人大全面工作。

朱默河:鎮委副書記,鎮長,負責鎮政府全面工作。

周少華:鎮委副書記兼任鎮社會工作委員會主任,分管黨群、政法、農村、精神文明、維穩、綜治工作,聯系袁山貝。

陳偉國:挂任鎮委副書記。

孫捷:鎮委委員,鎮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工會、共青團、審計工作,聯系土塘、盧屋村。

黃景鵬:鎮委委員,鎮人大副主席兼任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主任,分管人大工作、城市綜合管理、城市綜合執法、愛國衛生工作,聯系橋瀝、還珠瀝村。

周錫英:鎮委委員兼任鎮武裝部部長,分管武裝、民兵工作,聯系白石崗、沙湖口村。

任紹平:鎮委委員,分管國土、規劃、“三舊”改造、土地儲備、交通、火車站及鐵路軌道建設工作,聯系朗貝、闆石村。

趙東閩:鎮委委員,組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司法、關工委、企業工委工作,聯系元江元、霞坑村。

劉學新:鎮委委員,宣傳委員,分管宣傳、文化、體育、教育、旅遊工作,聯系田尾、白花瀝村。

袁兆桂:鎮委委員兼任婦聯主席,分管人口計生、婦聯、醫療、社衛、食品藥品監督工作,聯系下墟村、居民社區。

袁派瑜:鎮委委員,統戰委員,分管外經貿、打私、外事、統戰工作,聯系口岸單位,聯系漱新、黃泥塘村。

莫偉光:鎮委委員,公安分局局長,分管公安、交警、新莞人服務管理工作,并協助周少華同志分管維穩、綜治工作,并聯系蘇坑村。

周國柱:鎮委委員兼任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分管消防工作、環保工作,聯系崗梓、橋梓村。

黃冠煊:鎮委委員,分管黨政人大辦、機關事務辦、信訪辦、檔案、法制、應急、統計、接待,聯系麥元、陳屋貝村工作。

政策

3月17日,東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重點通報和研究了東莞建設廣東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下稱“實驗區”)有關事宜。東莞提出,将以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作為東莞建設改革創新實驗區的頭号工程推進,為東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騰出必要的空間。為了鼓勵基層改革創新,東莞還将推動一功能區三鎮創建基層改革創新實驗區。

上一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

下一篇:無錫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