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

巴林石

中國印石
巴林石,是種葉蠟石,是中國的主要印石材料之一。産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赤峰山。清代乾隆年間才被發掘,繼而和中國傳統三大印石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并列為中國四大印石。巴林石隸屬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顔色妩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巴林石中雞血石,有“草原瑰寶”之美譽,該石溫潤脆爽,軟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有人稱巴林極品石是集“壽山田黃”之尊,溶“昌化雞血石”之豔,蘊“青田封門青”之雅的印壇奇葩,其評價正可為巴林石之寫照。巴林石的色澤斑斓,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鐘靈毓秀,堪稱精美絕倫。早在800多年前就已發現,并作為貢品進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為年輕,但因品質高,且産量逐年減少,升值潛力巨大,市場價值已經高于其他的傳統印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輩出,為中國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筆。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巴林石 類 别:流紋岩 成 分:鐵,鋁,鈣,鎂等元素 種 類: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美 譽:四大印石之一

主要成分

根據地質學家介紹,巴林石是富含矽、鋁元素的流紋岩,受到火山熱液蝕變作用而發生高嶺石化形成的。巴林石在成礦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礦物質沿高嶺石的裂隙貫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擴大了高嶺石的品種數量。另外,除了矽和鋁,鈣、鎂、硫、鉀、鈉、錳、鐵、钛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上的變化,也造就了巴林石豐富的色彩。如鐵元素較多的會使石頭呈黃、紅色,錳元素的侵入,就出現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現象,鋁元素多了,石材就會呈現灰色和白色。

形态特征

巴林石質細膩,溫潤柔和,透明度較高,硬度卻比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軟,宜于治印或雕刻精細工藝品,為上乘石料,稍顯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夠穩定,比如雞血石,巴林雞血石較易氧化、褪色,尤其是在陽光和紫外線的照射下,汞極易分解,半年後,平均有60%的雞血石都有不同程度的褪色現象。再細看兩者的質地,巴林石多花紋,昌化較純粹。所以也有同行稱贊兩者是“南血北地”(巴林石地子好),各有千秋。

它是藏品中之珍品。多次在國内參展,譽滿南北東西,從港澳地區,到東南亞各國,從歐美到東瀛,幾乎傳遍世界的每個地方,名揚四海。巴林石在出口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來,一直受到世人矚目。1979年在美國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展覽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備受青睐。巴林石作為石文化,内涵豐富,它不僅涵蓋着赤峰地區遠古文明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蘊,而且将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寫下重重的一抹。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采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種類劃分

巴林石分福黃石、雞血石、彩石、凍石、圖案石五大類。有朱紅、橙、黃、紫、白、灰、黑色;有不透明、微透明。巴林石呈塊狀。細膩潤滑,晶瑩如玉,是名貴的石雕材料。巴林石雕最善于塑造鳥羽、馬鬃、牛蹄、羊眼、草坪、花瓣等,是一石一題雕刻而成。巴林石刻出的雞血圖章,被行家們稱作是各類印章中的珍品。

巴林福黃石

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其石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巴林雞血石

是巴林石中的極品,曆來就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說法。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緻,紅光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新近開采大塊雞血石,其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分外奪目。其大小為國内最大,被稱為“中國雞血石王”。

巴林彩石

其彩色圖案以天然見長,色彩豔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美麗奇妙。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内唯巴林盛産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

石質細潤,同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顔色妩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絕非他石之匹敵。

巴林圖案石

巴林石圖案石是指在形成過程中由于地質作用交代不徹底,從而出現了千姿百态的景物圖案奇觀,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凡出現人物、動物、植物、自然景觀等各種圖案,不分質地、顔色,均歸于此類。

巴林石的開采

據傳,清代在旗北沙巴爾台的地方,有個名叫德力格爾的老藝人曾挖掘過巴林石,并将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獻給旗給旗劄薩克烏爾衮。烏爾衮又将此碗貢奉給康熙帝贊不絕口。自此以後,曆代巴林王公每逢進京,都要攜帶巴林石雕做為貢禮。

民國初年,熱河毅軍駐林西鎮守使米振标曾組織開采過,但得石甚微。

日僞統治時期,僞巴林右翼旗公署曾雇傭當地群衆采石探礦,将采得的石料加工成圖章、墨盒之類,流入日本國至今仍被視為珍寶。在日僞《大巴林蒙古情況調查》中記載;大巴林旗公署将葉臘石做為唯一的土特産,并建立開采機構,公布興安西省礦業法令通告,嚴加管理。

建國後,1958年“大辦工業”時曾開采,但得石甚少,不久“下馬”。1973年建葉臘石礦,開始有計劃地開采,當時有職工24人,1978年輕工部把葉臘石礦列為中國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将葉臘石命名為巴林石,并撥款資助開采。經專家評定,巴林石的成分、色澤可與我國傳統雕刻原料壽山石、青田石齊名,更在南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的葉臘石之上,可與寶石、瑪瑙相媲美,遂引起國内外用戶注意,争相采買礦石與雕件,到1986年巴林石礦為全國17個省市近百家工藝石雕與鑲嵌廠家供應原料。

巴林石為季節性開采。采礦運用立井、斜井、露天等多種方法,實行采探并舉。

巴林石的曆史

購員-曾為清朝攝政王多爾衮的屬地喀啦沁旗錦山的靈悅寺内,供奉着一尊石佛(高14厘米、寬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質屬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雜質。因屬朝産,多年供奉,具體資料已無從考證。觀察石佛,與衆不同,頭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态,帶發罩,露出兩根辮子,服飾為窄袖長袍,衣紋線條流暢,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盤坐在蓮花台上,應該說,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從雕刻手法上看,此佛應是唐宋時期所刻。

有文字記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落的慶功宴上,屬下奉獻一隻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口地稱贊:“騰格裡朝魯!”意思是“天賜之石”。清朝時,石碗成為上奉朝廷的貢品。2007年,在一座古墓中,還發現了殉葬的黃色巴林石碗。在喀啦沁旗博物館裡,珍藏着兩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着“喀啦沁王之寶”,另一方刻着“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隸書,兩方章是在王爺府院内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爺之印。民國初年,礦物學家張守範命名巴林石為“林西石”,日軍侵華時期,曾抓勞工開采過礦石,行動很詭秘,管理森嚴,勞工也不懂采的為何物,雞血紅和彩石礦脈都被開采過。

七十年代初,地質部門前去考察,發現有遺留采坑多處,規模很小。民間流傳曆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駱駝馱走過巴林石。1973年,正規開礦時,發現一個采洞内有點燈用的油碗,一隻陳舊的鹿角,一把不是當地人所用的刀子,一個粗雕成型的佛像,這些現象表明,過去确有南方人前來探險和采石。

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預見到:巴林石“儲量豐富,将來可成名礦”。同年,中國工藝美術公司副總經理林佑女士率金石界專家考察了礦山,确定巴林石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

從巴林石采礦始,當地的三家雕刻廠應運而生,以後,巴林石逐漸被福州、青田、北京、西安和山東等地所用。

同時台灣吳金泉先生還自籌資金,在1995年由方宗矽、吳金泉、門國禮三人編著,通過台灣《印林》雜志社發行的圖集《巴林石譜》,填補了巴林石書籍在台灣出版的空白。這部印石圖集,打破了巴林石文獻冷清、沉寂的局面,圖文并茂。《巴林石譜》對巴林石分類、命名等在當時亟待解決的文化認識問題,進行了可貴、有益的探索,突破了海峽兩岸交流的禁忌,讓巴林石第一次帶着自己的文化印記,從巴林右旗草原走到台灣,走向世界。

爾後,《中國巴林石》、《中國國石巴林石》等權威典籍相繼出版與發行,為巴林石營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圍,巴林石成為寶玉石界的“白天鵝”。這種變化,讓人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意識的覺醒,不僅僅讓人們在更大範圍、更深層面認識了巴林石,并且推動了這個産業,拉動中國印石走向了複興之路。

做僞方法

巴林石中,既有壽山石那樣古樸凝重的石材,也有青田凍石的那種質感,但它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嬌嫩豔麗、千變萬化,成為衆多石材中難得的一個品種。

随着巴林石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仿冒的巴林石随之湧入市場,有的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既損害了巴林石的形象,也使廣大巴林石愛好者蒙受不應有的損失。

下面介紹幾種制僞方法,以供參考防範。

冒充法:即有其它印材石冒充巴林石。

鑲嵌法:将雞血石或将雞血石薄件,貼在沒有血的石頭上面等。鑒别方法是仔細觀察雞血部分的質地鑲嵌的雞血石的血色和紋理極不協調。

描繪法:即在沒有血或血很少的巴林石上塗以紅漆或硫化汞。鑒别方法是描繪的雞血石紋理不清,血色呆闆。

煨色法:即把純淨少裂的巴林石用糠火煨鍛,使其色質發生變化。鑒别方法是火煨的巴林石石性變的脆硬,用刀一刻便知其真僞。

添補法:即根據雕件設計的需要,在某個部位用膠水添補上雞血石或凍石、彩石等。要仔細檢查質地、顔色明顯差異的部位。貼接處用刻刀刻劃,可感覺到明顯差别。

鑒别方法

鑒别方法有摸、刻、看和辨四種方法:

摸:即通過觸摸石表面來體會手的感覺,感覺石的潤滑程度。

刻:即用器物對石頭進行刻劃來測試石的硬度及石性。

看:即用目測和鏡測來鑒定石的結構和紋理。

辨:即相互對比辨别好壞和真僞。

鑒别内容

質地鑒别:主要鑒别質地的純淨細膩程度和完整性。

光澤鑒别:主要鑒别石的光潤程度,觀察其肌理、光澤、溫潤和清晰程度。

顔色鑒别:主要鑒别顔色純正程度,色澤自然性和層次的分明程度。

意蘊分析:觀看石畫面,分析意境,品評石中蘊藏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雞血石品等與鑒定

雞血石品質高低,以地子、血色區分。地子,即質地,有凍石、普通石、煉石(灰白軟石或硬石)數類,以凍石最佳。其色有白、粉、黃、灰、綠、黑等顔色,以白如玉的羊脂凍地為上,烏凍次之,綠地最下。血色以米砂的多少、形态、鮮豔度而分。色有鮮紅、正紅、深紅、紫紅等,形有片紅、條紅、斑紅、霞紅等。一般以血多、色鮮、形美者為佳。而血質浮薄飄散者則往往是易退色之下品。

雞血石的好壞,首觀雞血顔色是否紅,質地透明的程度,缺陷的多寡,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進行鑒定的方法。

血色鑒定

1、顔色:雞血顔色大類可分為鮮紅、大紅和暗紅。鮮紅為上品,大紅次之,暗紅最差。

2、血形:雞血血形依次可分為塊血、條血、雲霧血及點血等。時有兩種以上血形自然結合在一起,此時則依以那一種血形為主,而定其血形。如血形有獨特的地方,則常因其獨特而使價值倍增。

3、血量:指雞血部分與成品石質的百分比。大于30%者即為高檔品,大于50%者為珍品,大于70%者則為絕品,但如血色不美,或底質不佳,則其檔次仍要大幅下跌。而如為印石者,除血售量多少外,又依含血面而分成六面血至一面血六種,以六面血為上品,而以四五面血者為正品,三面血、二面血者為中品,一面血者則為最次。這是鑒定印章品等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

4、濃度:指依雞血本身之聚散程度,而分為濃、清、散三級,以濃血為貴,散血則如雞血水稀釋,而影響檔次。

區别

昌化凍石有細紛霧點團,巴林石地無;巴林石色浮鮮,昌化石色沉着。巴林石與青田石之區别,巴林石質地不純一,青田石幹淨、清秀。青田石質松而緊,巴林石多粉,片狀而膩。巴林幾乎可說是中國各色石種之集大成者。因為壽山、昌化、青田各石之紋、色(除封門青外)均可在巴林石中覓得。

市場潛力

近些年,市場逐漸升溫,各種各樣的石頭都有着自身獨特的個性和不同的升值空間。被業内稱為“黑馬”的巴林石究竟有着其獨特之處呢,巴林石有其自身的亮點:品種豐富、色彩多變,每一種巴林石都有其獨特之處,比如巴林福黃石溫潤通透;巴林雞血石質地淨色豔。

沉寂了多年的巴林石,近些年來逐漸進入大衆的視野,受到投資、收藏愛好者的青睐,使其成為經濟低迷時期的熱銷品,這與巴林石雕刻家的辛勞密不可分。

由于巴林石是不可再生資源,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引起了業内專家的關注。随着人們對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升華會導緻巴林石需求持續上漲,名石收藏機構、國外熱錢的介入,更引發了投資機構對巴林石的長線價值投資。從2009年開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家陸續進入市場。

上一篇:青田石

下一篇:非洲之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