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漢語漢字
左(拼音:zuǒ)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表方位的“左”初文作“”,最早見于甲骨文中,其字形像左手。“左”約産生于西周,本是佐助、輔佐的意思,是“佐”的古字。後來“”的意義被“左”字取代。由左手義引申出左方、左邊的事物、向左方、偏頗等義。至于在地理方位的表示上,古人習慣用“左“來表示東方,這是由于人面向南方時的感覺造成的表達習慣。按古代禮俗習慣,很多場合以右邊為尊貴位置,因此,“左”引申為卑下,再引申為貶谪、降等級,“左遷”即降職。現代常用“左”表示進步、革命或激進的政治思想傾向,這是受近代歐洲政治文化的影響才出現的。
  • 中文名:左
  • 拼音:zuǒ
  • 部首:工
  • 五筆:DAF
  • 倉颉:KM
  • 鄭碼:GDBI
  • 字級:一級(編号0214)
  • 平水韻:上聲二十哿、去聲二十一個
  • 名稱:左
  • 英文:assist
  • 注音字母:ㄗㄨㄛˇ
  • 總筆畫:3 2
  • 統一碼:U 5DE6
  • 四角号碼:4010
  • 造字法:形聲字、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字源演變

“左方”之“左”的初文作“”,其甲骨文(圖A)取象自人的左手的形象,因為文字往往是現實生活的簡化,所以它看上去隻有3個手指。因為“”字多義,自西周早期已開始增加義符以求區别。從“”字中區别出來的“左”字在西周早期本不從“工”,而是從“口”(圖1),或從“言”(圖2)。西周中期之後,主流寫法改從“工”(圖3)。從“工”,示操作工具之義。做工幹活時,人們都以右手為主,以左手為輔,左手是協助右手做工的;所以便以“又”下從“工”來構成“左”字,“左”的本義便是“輔助”“相幫”。先秦又用“左”字書寫其古字“”的意義,并最終取代了“”字,因此“左”早已有左手義。到了漢代時便另造了個以“亻”表意、以“左”表音的形聲字“佐”,以表示“輔助”之義。在戰國楚系文字(圖5)中,占優勢地位的寫法是承襲西周早期從“口”的形式;或從圖B,是從“工”的變異。戰國秦系文字(圖6)承西周中期以來從“工”的形式,為小篆和漢隸所繼承。西漢初期馬王堆漢墓中文字已經有把聲符“”中表示手指形的弧筆寫成直橫的形式(圖10),但直到東漢才最終定型,全字寫作“左”。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左

zuǒㄗㄨㄛˇ

面向南時,東的一邊,與“右”相對:~手。~方。~右。~膀右臂。

地理上指東方:山~。江~。

指政治思想上進步或超過現實條件許可的過頭思想和行動:~派。~翼。~傾。

斜,偏,差錯:~脾氣。~嗓子。

降低官職:~遷。

古同“佐”,佐證。

姓。

詳細釋義

◎左zuǒ

〈動〉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手的象形。本義:輔佐,從旁幫助。後作“佐”)

同本義[assist]

左,手相左助也。——《說文》。俗字作“佐”。

以左右民。——《易·象上傳》

予欲左右有民。——《虞書》

實左右商王。——《詩·商頌·長發》

以左右刑罰。——《周禮·士師》

左右就養無方。——《禮記·檀弓》。注:“謂扶持之。”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易·泰》

朕且繼禮左助聽政。——《後漢書·殇帝紀》

貶谪,從朝廷下放到地方為官[banishfromthecourt]

左,谪官為左遷。自漢起至唐,亦謂去朝廷為州縣曰左遷。——《增韻》

又如:左除(降級授職);左降(貶官);左退(降官;貶職);左宦(降官;貶職);左授(降官;貶職);左轉(降官;貶職);左黜(降官;貶職);左遷(降官;貶職);左官(降官;貶職)

見外,把某人當外人看待[regardsb.asanoutsider]

今居分之土而官之,是左之也。——《國語》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左】

『說文解字』手相左助也。從、工。凡左之屬皆從左。則箇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佐。(左)手相左也。各本俱誤。今正。左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者、今之左字。部曰。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從工。工者、左助之意。則箇切。十七部。凡左之屬皆從左。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工部】左·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唐韻》《正韻》臧可切。《集韻》《韻會》子我切,并音?。《增韻》:左右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為尊。《禮·王制》:男子由右,婦人由左。《史記·文帝紀》:左賢右戚。注:韋昭曰:左猶高,右猶下也。

又《增韻》:手足便右,以左為僻,故凡幽猥,皆曰僻左。《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注: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佐諸侯為左官也。《韻會》:策畫不适事宜曰左計。

徠垍又頭筿《正韻》:左,戾也。

又乘車尚左。《禮·曲禮》:祥車曠左。疏:曠,空也。車上貴左,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

又吉尚左。《禮·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注:喪尚右,右,隂也。吉尚左,左,陽也。

又不助也。《左傳·襄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疏: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

又證也。《前漢·楊恽傳》:左驗明白。注:左,證左也。言當時在其左右,見此事者也。

又姓。《廣韻》: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後因氏焉。

又漢複姓二氏,左傳公子目夷為左師,其後為氏。秦有左師觸讋。晉先蔑為左行,其後為氏。漢有禦史左行恢。

又《唐韻》則箇切。《集韻》《韻會》《正韻》子賀切,并音佐《說文》:手相左助也。《爾雅·釋诂》:诏亮,左右相導也,诏相導,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疏:皆謂佐助,反覆相訓,以盡其義。《易·泰卦》:以左右民。疏:左右,助也。《書·畢命》:周公左右先王。

又葉總古切,音祖。王逸《九思》:逢流星兮問路,顧我指兮從左。俓娵觜兮直馳,禦者迷兮失軌。軌音矩。

又葉祖戈切,挫平聲。《詩·小雅》: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宜葉牛何反。

上一篇:

下一篇:行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