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

川楝

落葉喬木
川楝,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有縱溝紋,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可用于庭院的庭蔭樹、行道樹。川楝的果實川楝子性寒,味苦,有毒可入藥,有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的功能。而且還是制作高效無殘毒無污染的新型植物類農藥的重要原料。
    中文名:川楝 拉丁學名: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芸香目 亞目:芸香亞目 科:楝科(Meliaceae) 亞科:楝亞科(Melioideae Harms) 族:楝族(Melieae Harms) 亞族: 屬:楝屬(Melia Linn.) 亞屬: 組: 亞組: 種:川楝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分布于中國中部至西南部,華東。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葉2回單數羽狀複葉,長約35厘米;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厘米,黃色或栗棕色,内果皮為堅硬木質,有稜,6至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

繁殖培育

播種繁殖

播種前首先要對種子進行挑選,種子選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播種能否成功。最好是選用當年采收的種子。種子保存的時間越長,其發芽率越低。選用籽粒飽滿、沒有殘缺或畸形、沒有病蟲害的種子。消毒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指對種子進行消毒,另一個是指對播種用基質進行消毒。家庭對種子消毒常用60℃左右的熱水浸種一刻鐘,然後再用溫熱水催芽12~24小時。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裡炒熱,什麼病蟲都能燙死。用溫熱水(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把種子浸泡12~24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對于很常見的容易發芽的種子,這項工作可以不做。對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簽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公分厚,然後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對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5公分的間距點播。播後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後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後當盆土略幹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沖起來;

播種後的管理:在深秋、早春季或冬季播種後,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把薄膜揭開,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後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後,需要适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後就可以移栽。

扡插

常于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枝條進行嫩枝扡插,或于早春用去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扡插。進行嫩枝扡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後,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扡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後,選取去年的健壯枝條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3~4個節,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扡插。

扡插後應注意以下的管理:

溫度

插穗生根的最适溫度為20℃~30℃,低于20℃,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于30℃,插穗的上、下兩個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扡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扡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扡插後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

扡插後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插穗生根的基本要求是,在插穗未生根之前,一定要保證插穗鮮嫩能進行光合作用以制造生根物質。但沒有生根的插穗是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來維持其體内的水分平衡的,因此,必須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在有遮蔭的條件下,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

扡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因為插穗還要繼續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分和生根的物質來供給其生根的需要。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内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扡插後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後,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壓條繁殖

選取健壯的枝條,從頂梢以下大約15~30公分處把樹皮剝掉一圈,剝後的傷口寬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一塊長10~20公分、寬5~8公分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濕的園土,象裹傷口一樣把環剝的部位包紮起來,薄膜的上下兩端紮緊,中間鼓起。約四到六周後生根。生根後,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

移栽

小苗裝盆或養了幾年的大株轉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質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薄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後,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日常管理

濕度

喜歡略微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

溫度

喜歡溫暖氣候,但夏季高溫、悶熱(35℃以上,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的環境不利于它的生長;對冬季溫度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10℃以下停止生長,在霜凍出現時不能安全越冬。

光照

喜陽光,在秋、冬、春三季可以給予充足的陽光。放在室内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卧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内養護一段時間後(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

肥水

對于盆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時添加有機肥料外,在平時的養護過程中,還要進行适當地肥水管理。

(1)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花寶”——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2)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3~7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對于地栽的植株,春夏兩季根據幹旱情況,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頸部以外30~100公分開一圈小溝(植株越大,則離根頸部越遠),溝寬、深都為20公分。溝内撒進25~50斤有機肥,或者1~5兩顆粒複合肥(化肥),然後澆上透水。入冬以後開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澆水。

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核果呈類圓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皺縮,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校,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顆。氣特異,味酸、苦。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鑒别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細胞類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中果皮主為薄壁細胞,内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16μm;分泌細胞圓形或橢圓形,長85~197μm,寬40~127μm;内側散布有細小維管束。内果皮主要為纖維,亦分布有石細胞,靠近中果皮的纖維多縱向排列,内側的纖維多橫向排列;晶纖維的含晶細胞,壁呈不均勻增厚,常數個相聯,胞腔内含草酸鈣棱晶,少數含簇晶。

粉末特征:黃棕色。

①内果皮纖維及晶纖維成束,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排列不整齊。纖維長短不一,稍彎曲,末端鈍圓,直徑9~36μm,壁極厚,有的不規則縱裂成須束狀,孔溝不明顯,有的胞腔含黃棕色顆粒狀物;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數含簇晶。

②果皮石細胞不規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彎曲呈S形,有的石細胞類圓形、類長圓形,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溝較稀而短,胞腔細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狀;也有石細胞壁稍厚,胞腔充滿棕色物。

③果皮孔紋細胞類長多角形或長條形,壁稍厚,彎曲,具圓紋孔或斜紋孔,常可見數個紋孔集成紋孔域。

④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斷面觀細胞扁平,壁厚,有縱紋孔;表面觀多角形,有較密顆粒狀紋理。

⑤種皮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内充滿淡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物,并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細胞、種皮色素細胞、種皮内表皮細胞、草酸鈣方晶及簇晶。

藥理作用

驅蟲作用

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緻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後使蟲體不能附着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

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

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隻,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隻)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刹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

川楝的提取物川楝素對緻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後6小時内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後24小時治療,可治愈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川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用途

苦楝樹的果實稱練實,也稱“苦練子”,除了藥用,古人記載,禾灰及子可浣衣,故稱為“練”,後從“木”旁而為“楝”,可見,楝樹的名字來源于古人對它的利用。《爾雅翼》中記載:“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

川楝子性寒,味苦,有毒。歸肝、胃、小腸經。有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的功能。用于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等。

國外科學家正研究從植物中大力尋找高效、無殘毒、無污染的天然農藥取代化學農藥,在長期研究中發現中藥川楝子在殺滅害蟲方面有獨特作用,實驗證明川楝子的毒副作用能夠高效殺滅200多種昆蟲,相反,對哺乳動物、鳥類和益蟲無害,是制作高效無殘毒無污染的新型植物類農藥的重要原料。

在印度、緬甸和非洲一些國家已經用川楝子制成農藥,廣泛使用,效果良好,深受消費者歡迎。川楝子在中國南方普遍分布,資源豐富,大力開發利用,制作高效植物性農藥,其效益可觀,前景廣闊,市場看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