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曆書

崇祯曆書

明代崇祯年間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
中國明代崇祯年間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它從多方面引進了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全書共46種﹑137 卷(内有星圖一折和恒星屏障一架)。編撰工作由專設的曆局負責。全書主編是徐光啟(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主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月成立曆局,開始編撰。到崇祯七年十一月全書完成。參加翻譯歐洲天文學知識的有耶稣會士湯若望(日耳曼人)﹑羅雅谷(葡萄牙人)。在他們之前還有鄧玉函(瑞士人)﹑龍華民(意大利人)等參加過短期編制。
    書名:崇祯曆書 别名: 作者:徐光啟主編 類别:明代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46種﹑137 卷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成書時間:明代崇祯年間 後期主編:李天經

書籍曆史

修書緣由

明朝《大統曆》實際上是襲用了元代的《授時曆》,并作了一些不太恰當的修改,而從元代頒行算起,這一曆法已經行用了三百多年,對二十四節氣和日月食的測定,與實際情況常有很大差距,已不符應用。因此當時就有欽天監官員周子愚奏聞:“大西洋歸化遠臣龐迪我、熊三拔等攜有彼國曆法,多中國典籍所未備者,乞視洪武中譯西域曆法例,取知曆儒臣率同監官将諸書盡譯,以補典籍之缺。”

編纂過程

在編纂過程中,曆局聘請來華耶稣會的龍華民(意大利人,參與短期編制)、羅雅谷(葡萄牙人)、鄧玉函(瑞士人,參與短期編制)、湯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參與譯書,編譯或節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開普勒等著名歐洲天文學家的着作。從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陸續編成書。

頒行應用

《崇祯曆書》在1634年編完之後并沒有立即頒行新曆。新曆的優劣之争一直持續了10年。在《明史·曆志》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最後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并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頒布新曆的決心,但頒行《崇祯曆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朝就已滅亡。之後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湯若望删改《崇祯曆書》至103卷,并由順治帝将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曆書》被收入《四庫全書》,但因避乾隆(弘曆)諱,易名為《西洋新法算書》。

内容

《 崇祯曆書》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天文表﹑必需的數學知識(主要是平面及球面三角學和幾何學)﹑天文儀器以及傳統方法與西法的 度量單位換算表五類。由于主編徐光啟強調把曆法計算建立在了解天文現象原理的基礎上,因此,理論部分共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崇祯曆書》采用第谷創立的天體系統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其優點是﹕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關的改正計算方法。它還采用了一些西方通行的度量單位﹕一周天分為360°﹔一晝夜分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采用60進位制等。

崇祯曆書共46種,137卷,其内容可以大緻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西方天文學的理論,稱為“基本五目”,分别為法原(天文學基礎理論)、 法數(天文用表)、 法算(天文計算必備的平面、 球面三角學、 幾何學等數學知識)、法器(天文儀器及使用方法)和會通(中西度量單位換算表)。這部分有40餘卷,約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根據這些理論推算得到的天文表,稱為“節次六目”,分别為日躔、恒星、 月離、日月交合、五緯星和五星淩犯。

由于當時哥白尼體系在理論上、實測上都還不很成功,所以崇祯曆書采用的是第谷的宇宙體系(這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體系之間的一種調和性體系),但書中對哥白尼的學說做了介紹并大量引用其在《天體運行論》中的章節,還認為哥白尼是歐洲曆史上最偉大的四個天文學家之一。

上一篇:世界是平的

下一篇:蒼溪紅心猕猴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