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山

岡仁波齊山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岡仁波齊山位于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山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與護佑。佛陀曾在此轉法輪,現在仍有五百羅漢常住于此,是最殊勝的佛山道場,也是佛經中所說的德斯雪山。)
    中文名:岡仁波齊山 外文名:Kangrinboqe 别名:須彌山 所屬山系:岡底斯山脈 地理位置:岡仁波齊峰 走向: 長度: 寬度: 起點: 終點: 主峰: 海拔: 最高峰海拔:6638 坐标:東經81.3°,北緯31°

簡介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并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隻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着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歎。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裡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遊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紮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于内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傳說故事,并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名稱來曆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于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于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遊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遊為恒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遊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遊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

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刹獲得解脫的地方。

傳說

據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濕婆大神的殿堂,耆教和苯教都有圍繞象征純潔與仁慈的岡仁波齊轉山可以洗去罪孽的傳說,人們多以為它隻不過是一處虛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現實的山。

《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座“大雪山”,這就是綿延千裡的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藏族傳統生肖觀受漢族相應觀點影響較多,其生肖屬相大小的具體排列也和漢族相一緻,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也有作烏鴉的)、狗、豬。

藏曆結合陰陽及五行等學說,在具體年代節氣等方面和漢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區别)屬馬。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在神山周圍,時值馬年,因此,馬年便成為岡仁波齊的本命年。

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于常年的十三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

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令人感慨的永動流。神山已深深地寓于西藏的宗教曆史文化之中,她神奇誘人,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

在佛教盛行的年代裡,當地及印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佛教徒,把它當成祈天求神的聖地。至今在“神山”腳下還殘存着持有不同國度風格的古刹。當時那些虔誠的佛教徒,不遠千裡,不辭辛苦來到這脫離塵世的“仙境”求取“神靈”,表達他們的“誠心”。他們要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宿願。要是在朝拜中死去,那便是福高德重,從聖地升天;要是朝拜回歸,便得到當地居民無限的崇敬,因為到過“聖地”,且取得“聖水”、撮得“神土”而回,堪稱功德高深。

上一篇:後宮秘史

下一篇:法國奶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