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殼螂

屎殼螂

鞘翅目金龜甲科動物
屎殼螂的學名蜣螂,屬鞘翅目金龜總科。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号。體為黑色或黑褐色,是大中型昆蟲。屎殼螂能夠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屎殼螂具有一定的趨光性。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 目:鞘翅目 亞目: 科:金龜總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蜣螂 中文别名:屎克螂、推丸,推車客、黑牛兒,鐵甲将軍、夜遊将軍

個體形态

屎殼螂全體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8厘米,雌蟲略小。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後方之兩側有複眼,複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前胸背闆密布勻稱的小圓突,中部有橫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鈍角狀,兩側端各有齒狀角突1枚,在齒突前下方有一淺凹,其底部光滑無小圓突,淺凹外側有一較深的凹,底部小圓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見;前翅為鞘翅,相當隆起,滿布緻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易辨的縱線;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雌蟲外形與雄蟲很相似,惟頭部中央不呈角狀突而為後面平、前面扁圓形的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前胸背闆橫形隆脊近似直線,兩側端不呈齒狀突角,且隻有外側的深凹,明顯可見。

習性

有夜間撲燈趨光的習性。栖息在牛糞堆、人屎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

分布

世界上有2萬多種屎殼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最著名的屎殼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長。世界上最大的屎殼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

食物

大多數屎殼螂,以動物糞便為食,它常将糞便制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再慢慢吃掉。一隻屎殼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

繁殖

處于繁殖期的雌屎殼螂則會将糞球做成梨狀,并在其中産卵。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屎殼螂才破土而出。植食性屎殼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屎殼螂把卵産在腐葉土裡,約10天後,幼蟲便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約20天後變為成蟲。

藥性

化學成分

含有毒成分約1%。有效物質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

毒素

注射于小白鼠後表現不安,數十分鐘後因痙攣發作緻死;靜脈注射于家兔後,血壓一時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頻率加快;對蟾蜍離體心髒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後肢血管,有暫時的擴張作用;對家兔腸管及子宮有抑制作用,對蟾蜍的神經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性味

鹹,寒,有毒。

《本經》:味鹹,寒。

《别錄》:有毒。

《湯液本草》:氣寒,味酸,有毒。

功效

定驚,破瘀,通便,攻毒。

治驚痫,癫狂,癥瘕,噎膈反胃,腹脹便結,淋病,疳積,血痢,痔漏,疔腫,惡瘡。

《本經》:主小兒驚痫瘈疭,腹脹寒熱,大人癫疾狂易。

《别錄》:主手足端寒,肢滿,奔豚。

《藥性論》:治小兒疳蟲蝕。

《本草拾遺》:治蜂瘘,燒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日華子本草》:能堕胎,治疰忤;和幹姜敷惡瘡,出箭頭。

《本草權度》:去大腸風熱。

《本草求原》:治小兒積滞,土包燒食。

用法與用量

内服:煎湯,3-8分;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宜忌

孕婦忌服。

《本草經集注》:畏羊角、石膏。

《藥對》:畏羊肉。

《品彙精要》:妊娠不可用之。

上一篇:雪鹀

下一篇:手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