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姜

小黃姜

姜科姜屬植物
小黃姜(GlobbaracemosaSmith)是可食用也可藥用的一種植物。小黃姜主要集中在我國北緯27度附近和山東青州開發區附近種植,于當年"白露"前後采收的姜習慣稱"新姜"、"嫩姜";隔年的姜叫'老姜',藥用此類較好。生姜有小種姜、大種姜、山姜(野姜)等品種,藥用以小種為好,習慣把小種生姜叫"小黃姜",小黃姜切面純黃色,味辛辣濃,肉細嫩,味香,纖維較細。小黃姜也是可食用也可藥用的一種植物。高山姜的品種以小黃姜為主,是小黃姜品種中的佼佼者。500米以上的海拔,環境天然無污染,保證了高山姜良好的品質。 大種生姜則切面色灰黃帶鐵色,纖維較粗,辛辣與香味皆不如小種生姜,藥效也差。還有一種姜是介與大種姜與小種姜之間的品種,質量也比大種生姜好。因地域之差生姜生長也不一樣,但質量的标準是一樣的,以斷面色金黃,味道辛辣芳香、細纖維多為好。
    中文名: 拉丁學名:Globba racemosa Smith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芭蕉目 亞目: 科:姜科 亞科:姜亞科 族:姜族 亞族: 屬:姜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小黃姜

植物學史

n在我國,食用姜的曆史相當悠久,流傳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nn《神農本草經》記載:"幹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下氣,通神明。生山谷。"有種說法,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昏迷,蘇醒後發現躺卧之處有一叢青草。神農順手一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裡嚼。過了不久,肚子裡咕噜咕噜地響,洩瀉過後,身體全好了。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nn孔子活了73歲,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壽。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勞。《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頓都不多吃。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孔子食姜的嗜好進一步作了闡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nn蘇轼任職杭州太守時,有一天,他去淨慈寺遊玩,拜見寺内主持。主持年過八十,鶴發童顔,精神矍爍,面色紅潤,雙目有神。蘇轼感到十分驚奇,問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長壽。主持微笑着說:"老衲每日用連皮嫩姜切片,溫開水送服,已食四十餘年矣。"蘇轼回去之後,特意記載了這件事,并寫了一首詩:"一斤生姜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生容顔都不老。"這首詩被後人收載編著于《蘇沈良方》中,叫做"駐顔不老方",許多養生醫籍均有轉錄,足見生姜對于抗衰老的功效。nn明代徐霞客是旅行家,孤身上路,長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備的一樣東西,就是姜。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習慣。姜能夠促進陽氣的生發,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濕氣侵入,偶感風寒,他就立即"飲姜湯一大碗,重被襲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覺開爽矣"。nn姜還救過皇帝的命。民間傳說,楚漢相争時期,劉邦征戰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當地百姓獻方"生姜蘿蔔湯",劉邦喝後病情大減,再一喝即藥到病除。另一傳說,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喉中長瘡,疼痛不已,膿血不止,到後來,連水都咽不下去了。當時的名醫徐文伯診斷後,認為明帝是中了生半夏之毒,讓明帝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兩(古代16兩為1斤)。果然不久之後就解除毒素恢複健康了。nn其實,不止名人們懂得姜的養生功效,民間早就流傳着許多關于姜的諺語,比如 "早吃三片姜,賽過人參湯"、"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男人不可一日無姜"等等。可見,姜實在是個好東西,一定要常常吃點姜啊。

形态特征

小黃姜切面純黃色,味辛辣濃,肉細嫩,味香,纖維較細。大種生姜則切面色灰黃帶鐵色,纖維較粗,辛辣與香味皆不如小種生姜,藥效也差,适用于炒菜的食材。nn姜以斷面色金黃,味道辛辣芳香、細纖維多為好。而北緯27度附近的小黃姜辣味濃郁、纖維細小、姜油豐富、味道鮮美,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

生長環境

姜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不耐低溫霜凍,16℃以上開始萌芽,幼苗生長适溫20~25℃,莖葉生長适溫25~28℃,15℃以下停上生長。n中國北緯27度處于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穿過西藏、雲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南、江西、浙江等地。該區域地形以丘陵為主,年平均氣溫介于13℃~25℃之間,平均年降水一般在800mm~1600mm,光、熱、水資源十分豐富。

分布範圍

北緯27度地帶氣候對小黃姜的生長非常适宜,産量也相對較高。北緯27度是公認天然的優質小黃姜産業帶,擁有無可複制的自然環境。

繁殖方法

黃姜無性繁殖也叫根莖繁殖,其方法和步驟如下:nn選地黃姜是收獲地下根狀莖的植物,它不僅需要從土壤中吸收供給地上部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而且根狀莖本身生于土壤中,要在土壤中增生膨大。因此,選好地是奪取優質高産的前提。n大田人工栽培,最好選擇土質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排水良好,坡度在30度以内,pH值在6-8之間的沙質壤土或小黃土為宜。過于粘重的土壤不宜栽培。n整地選用耕地栽培黃姜,如秋末冬初種植。

栽培技術

(一)栽培制度及季節:生姜可以淨種,也可間套種,龍慶黃姜一般在清明前後,蠶桑樹地裡播種。間套種可利用高杆搭架作物如瓜、豆架下種植,也可以在包谷行間間作,起到遮陰作用。nn(二)選地,整地及施肥:姜忌連作,愚好與水稻、蔥蒜類及瓜、豆類作物輪作,并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姜畏強光,應選适當陰蔽的地方栽種。姜生長期長,産量高,需肥量大,每畝農肥不少于3000千克,并施人硫酸鉀20千克或複合肥30千克作底肥,以充分滿足姜對營養的需求,畦面一般作成高畦。nn(三)選種,播種:播種前要精選姜種,剔除黴變,腐爛,幹癟的病弱姜塊。種姜要選擇50-100克有1-2個壯芽的姜塊為好,太大的姜塊也可播種但需種量大,成本高,可以用刀切或用手擗開,但傷口應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後再播。播種前最好用藥劑浸種催芽,方法将種姜攤開晾曬1-2天然後用1:l:120的波爾多液浸種10分鐘,然後将種姜撈出後,用潮砂子将其層層堆碼好用薄膜覆蓋,厚度約30-40厘米,使溫度保持在20-30℃,8-10天即可出芽,報據芽子的大小、強弱分級播種。每畝用種量300-500千克。一般排姜多用打溝條播,行距35-40厘米,株距26-30厘米,溝深10-12厘米。打塘播可按株行距33厘米,塘深7-8厘米。溝、塘打好後,将姜種斜放,芽朝一個方向排列,排好後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或土雜肥覆蓋,厚度6-8厘米,肥上再蓋少量土壤即可。nn(四)田間管理:姜排好後如土壤濕潤不需澆水即可出苗,如果土壤幹燥應澆一次水,但不宜過多,出苗後視土壤墒情及植株長相适時澆灌,高溫期應提倡早澆,晚澆,雨季要注意排澇。nn姜在生長期中要進行多次中耕松土及迫肥培土工作,當苗高15厘米左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追肥以人糞尿為主,培土3厘米。随着分蘖的增加,每出一苗再迫一次肥培一次土,培土厚度以不埋沒苗尖為度,總汁培土3-4次,使原來的種植溝變成埂。培土可以抑制過多的分蘖,使姜塊肥大。姜怕強光,可在行間套種包谷或上架豆類,也可搭蔭棚或插樹枝、蒿杆遮陰。nn(五)病蟲防治:蟲害有玉米螟,病害主要是姜腐敗病即姜瘟,主要為害葉及根莖部,以高溫期發病重,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姜,防治病田水流入灌溉,藥劑可用50%代森鋅800倍,7-10天一次。

物種分類

生姜有小種姜、大種姜等品種,藥用以小種為好,習慣把小種生姜叫"小黃姜",小黃姜切面純黃色,味辛辣濃,肉細嫩,味香,纖維較細。大種生姜則切面色灰黃帶鐵色,纖維較粗,辛辣與香味皆不如小種生姜,藥效也差,适用于炒菜的食材。nn姜以斷面色金黃,味道辛辣芳香、細纖維多為好。

主要價值

據《中藥大辭典》載:姜,性辛溫,含有呢啶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甘氨酸等多種氨基酸。有散寒、止嘔、開痰、治療感冒風寒、喘咳、腹瀉、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内毒等諸多藥用功效。nn這隻是姜的一方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姜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居家佐餐,食館廚房,無姜不能成席,缺姜不能開宴。炒肉、炖雞、烹魚,姜是必備佐料,腌制鹹菜,姜更是必不可少。nn以小黃姜制作的幹姜塊、姜粉的烹饪配料,味道鮮美,嘗之難忘。小黃姜還可單獨為菜,涼拌姜絲和涼拌姜芽是必備菜,香中帶辣、辣裡藏鮮的味道讓每位食客贊不絕口。

保護現狀

2013年雲南羅平縣大水井鄉小黃姜種植面積達8000畝左右,産量高,一般畝産1000-1250公斤,純收益在2000元左右,最高畝産可達2000公斤。由于小黃姜産量高,經濟效益大,農民大面積種植,但在中缺乏種植經驗,對後期的田間管理技術掌握不是很深。

植物文化

在我國,食用姜的曆史相當悠久,流傳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nn《神農本草經》記載:"幹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下氣,通神明。生山谷。"有種說法,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昏迷,蘇醒後發現躺卧之處有一叢青草。神農順手一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裡嚼。過了不久,肚子裡咕噜咕噜地響,洩瀉過後,身體全好了。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nn孔子活了73歲,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壽。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勞。《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頓都不多吃。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孔子食姜的嗜好進一步作了闡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nn蘇轼任職杭州太守時,有一天,他去淨慈寺遊玩,拜見寺内主持。主持年過八十,鶴發童顔,精神矍铄,面色紅潤,雙目有神。蘇轼感到十分驚奇,問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長壽。主持微笑着說:"老衲每日用連皮嫩姜切片,溫開水送服,已食四十餘年矣。"蘇轼回去之後,特意記載了這件事,并寫了一首詩:"一斤生姜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生容顔都不老。"這首詩被後人收載編著于《蘇沈良方》中,叫做"駐顔不老方",許多養生醫籍均有轉錄,足見生姜對于抗衰老的功效。nn明代徐霞客是旅行家,孤身上路,長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備的一樣東西,就是姜。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習慣。姜能夠促進陽氣的生發,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濕氣侵入,偶感風寒,他就立即"飲姜湯一大碗,重被襲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覺開爽矣"。nn姜還救過皇帝的命。民間傳說,楚漢相争時期,劉邦征戰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當地百姓獻方"生姜蘿蔔湯",劉邦喝後病情大減,再一喝即藥到病除。另一傳說,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喉中長瘡,疼痛不已,膿血不止,到後來,連水都咽不下去了。當時的名醫徐文伯診斷後,認為明帝是中了生半夏之毒,讓明帝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兩(古代16兩為1斤)。果然不久之後就解除毒素恢複健康了。nn其實,不止名人們懂得姜的養生功效,民間早就流傳着許多關于姜的諺語,比如 "早吃三片姜,賽過人參湯"、"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男人不可一日無姜"等等。可見,姜實在是個好東西,一定要常常吃點姜啊。nn折疊

物種區别

生姜有小種姜、大種姜、山姜(野姜)等品種,藥用以小種為好,習慣把小種生姜叫"小黃姜",小黃姜切面純黃色,味辛辣濃,肉細嫩,味香,纖維較細(見附圖)。大種生姜則切面色灰黃帶鐵色,纖維較粗,辛辣與香味皆不如小種生姜,藥效也差。還有一種姜是介與大種姜與小種姜之間的品種,質量也比大種生姜好。因地域之差生姜生長也不一樣,但質量的标準是一樣的,以斷面色金黃,味道辛辣芳香、細纖維多為好。

上一篇:老抽

下一篇:熟男熟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