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鸨

小鸨

是鶴形目鸨科的大型鳥類
小鸨(學名:Tetraxtetrax)是鶴形目鸨科的大型鳥類,但體形比大鸨小,全長約450毫米,雄鳥在夏季上體為灰黃褐色,具黑色的細斑。頰部和喉部為石闆灰色,頸部為黑色,但具有一條白色的橫帶和“V”字形的斜帶,斜帶在上,橫帶在下,是它與其他鸨類區别的主要特征之一。[1]
    中文名:小鸨 拉丁學名:Tetraxtetrax 别名:地鵏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鶴形目 亞目: 科:鸨科 亞科: 族: 屬:小鸨屬 亞屬: 種:小鸨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護級别:近危(NT)IUCN标準

形态特征

鑒别

小鸨身長40-45厘米,翼展105-115厘米,雄鳥體重750-1000克,雌鳥體重650-900克。是中型地栖鳥類,外形似雞,但僅具3趾。體健壯,頸長而直,頭小。雄鳥的頭和頸為醒目的灰、黑和白色,上體有沙褐色蟲蠹狀花紋,下體白;雌鳥的頭和頸無醒目的花紋。兩性的翅白色,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端部為黑色。雄鳥的第7枚初級飛羽頂端凹陷,使它在飛行時發出奇特的口哨聲。飛行姿勢像野鴨,兩翅在背的下方煽動。

成鳥

繁殖期的雄鳥上體為淡沙色或紅褐色,有蟲蠹狀花紋和灰、黑色花紋。頰和喉石闆灰色,頸和上胸黑色具V字形白色項圈和白領,下體的其餘部分為白色。飛羽純白色,初級飛羽的端部為黑色。尾羽和背部羽色相同,但尾羽張開時可見到3條明顯的黑色橫斑和白色羽端。非繁殖期的雄鳥面部和頸部無醒目的花紋,從冠到胸部的體羽和上體部顔色更相似,但頸具更粗的斑點和條紋,胸部的條紋更密,兩脅具斑紋但較雌鳥色淡。雌鳥體色與非繁殖期雄鳥相似,但上體具更粗的黑色斑點和條紋,兩脅的黑色條紋更密,尾羽的條紋較細也不明顯。

幼鳥

與雌鳥相似,但初級飛羽和覆羽為皮黃色并具條紋,雄性到第2年夏季長出繁殖羽。在繁殖期的雄鳥雖易辨認,但在越冬期的雌鳥、雄鳥和幼鳥不易區分。

栖息環境

小鸨生活在地勢平坦或雖有起伏但視野廣闊的幹旱和半幹旱地區,不栖息在光裸地區或濕地,典型的栖息地是長有針茅屬植物、蒿屬植物或其他灌木的未經開墾的粗放草原。新疆北部小鸨的栖息環境為長有羽茅屬和艾屬等耐寒植物的荒漠,并常見于棄耕地和農田邊緣。飛行快捷有力,能夠飛到任何所需要的高度。

小鸨的東部種群,即在遠東和土耳其繁殖的小鸨,在繁殖區南部為留鳥或局部擴散;在繁殖區北部繁殖的小鸨大部分為夏候鳥,其越冬地為外高加索,前蘇聯的中亞部分(特别是塔吉克斯坦),伊朗和巴基斯坦,9月中旬開始南遷,高峰在10月的前半個月,3月初開始向北返遷,3月下旬到5月上旬回到繁殖地。在中國新疆的小鸨應屬夏候鳥和旅鳥,在甘肅為夏候鳥,在甯夏似亦應為夏候鳥。

生活習性

在非繁殖季節常聚集成大群,有時可達幾千隻,白天活動。在越冬群内的雄鳥有集體炫耀行為和與其他雄鳥對抗、格鬥行為。性情膽小而機警,發覺有危險時立刻跑開或隐藏起來。

雜食性,主要吃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但以植物為主,包括嫩莖、葉、花、谷粒和嫩草,也吃菜籽和蕪菁的葉和花;無脊椎動物主要有螺、環節動物以及各種昆蟲,如甲蟲、蚱蜢、蟋蟀、蝼蛄、蝗蟲等,脊椎動物食物有小青蛙和田鼠,雛鳥主要吃蚱蜢。

求偶叫聲為幹澀、持久的prrrt聲。飛行時第四枚初級飛羽能出哨音。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中國、克羅地亞、法國、格魯吉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其頓共和國、摩洛哥、巴基斯坦、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叙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

地區滅絕:阿爾及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摩爾多瓦、黑山、波蘭、塞爾維亞、斯洛伐克。

旅鳥:比利時、塞浦路斯、丹麥、芬蘭、愛爾蘭、日本、拉脫維亞、盧森堡、馬耳他、荷蘭、挪威、阿曼、巴勒斯坦、瑞典、瑞士、英國。

不确定分布:約旦、利比亞、羅馬尼亞、阿聯酋、烏茲别克斯坦。

上一篇:五香草

下一篇:醬爆鱿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