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浣熊

小浣熊

食肉目浣熊科動物
浣熊屬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的一種動物。源自北美洲,因其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洗濯,故名浣熊(注:“浣”字普通話拼音為huàn。另外,小浣熊和小熊貓不屬于同種動物,兩者有很大差别。)浣熊屬包括7種動物,模式種浣熊産在北美和中美,食蟹浣熊産在哥斯達黎加至南美洲北部地區,其餘5種産在各個島嶼上。浣熊體長在42-60厘米之間,它們的腳覺發達,經常用前爪捕食和吃食,使用前爪幾乎同猴子一樣靈活。浣熊常常把捕到的食物放在水中洗去泥沙,因而得名“浣熊”。浣熊是雜食性動物,吃魚、蛙和小型陸生動物,也吃野果、堅果、種子、橡樹籽等。
    中文名:小浣熊 拉丁學名:Procyon lotor 别名:食物小偷、幹脆面君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亞目:裂腳亞目 科:浣熊科 族:浣熊族 屬:浣熊屬 種:浣熊 分布區域:大部分分布在美洲

物種簡介

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體小,形似貉,體長約70cm,尾長約25cm。尾部有五六個黑色環紋。四肢粗短。體呈灰色略帶黑色。樹栖,築巢于樹洞。晝眠夜出。雜食性,喜食軟體動物、蟹、蝦和魚類,也食植物。食前有将食物在水中“洗濯”的習性,故名。毛皮極珍貴。分布于北美和中美。

形态特征

浣熊最大的特征是眼睛周圍的黑色區域,與周圍的白色的臉顔色形成鮮明對比。耳朵略圓,上方為白色毛,通常顔色深淺的灰色,也有部分為棕色和黑色、淡黃色,及罕見的白化種。越冬時,皮毛會增長到2-3cm。前後腳有五趾,腳指常分開,能抓住東西,口中原本是裂肉齒,進化成能咬碎東西的牙齒。n

浣熊尾長,有黑白環紋,也有少數為黃白相間,大約5~7個。樹栖的蓬尾浣熊屬和地栖的長鼻浣熊都有尾環,而卷尾浣熊的長尾(超過體長1.5—2.0倍)無環紋,前者的長尾有纏繞性。n

浣熊體長40到70cm,尾長20至40cm,肩膀的高度為23-30cm。成年浣熊的重量因栖息地的差别而差别很大,範圍可以從2到14公斤,但通常是介于3.5至9公斤。曾在佛羅裡達州南部發現了體型極小的浣熊,北部的浣熊體型較大。在冬季的開始,一隻浣熊的重量會因脂肪儲存而變為春天時的2倍。

栖息環境

北美洲浣熊理想的栖息地是緊鄰水域和沼澤地的落葉林。白天它們在空心樹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覺。浣熊喜歡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浣熊還是優秀的“遊泳健将”。

生活習性

喜歡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它們大多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浣熊白天大多在樹上休息,晚上出來活動,經常在樹上活動,巢也築在樹上。白天它們在空心樹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覺,當受到黑熊追蹤時,它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還要躲進樹洞去冬眠。

浣熊是夜行性動物。晚上十二點後出門,加拿大人稱之為“神秘小偷”。

n

雖然是食肉目動物,但浣熊偏于雜食,嗜捕食鳥、老鼠、昆蟲、小魚、蝸牛、小龍蝦和青蛙。它們的食物也包括蛋類、堅果、谷物、水果和橡樹籽等,不傷害人畜。n

浣熊的前肢都長有五個指、趾頭,因此,能捕捉到水中的蝦和螃蟹。當捕捉到這些小動物時,它會先洗去這些動物身上的泥土再吃,而且它在吃其它食物之前,也總是要把食物放在水中洗一洗再吃。甚至有的時候,用來清洗的水比食物還髒,它們也要洗洗再吃。n

分布範圍

浣熊原産于伯利茲,加拿大,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等北美地區。n在奧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盧森堡,荷蘭,俄羅斯,瑞士,烏茲别克斯坦也有發現。n

繁殖方式

浣熊隻在繁殖期才會成對。公浣熊會同時與幾頭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隻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時溫馴安詳的公熊在交配季節常常會互相叫嚷和厮打。春天,母熊通常會在大約九個星期後産下三到五隻幼熊,并且獨自照看它們。幼熊在三個月後成熟。喜食螃蟹。它們會全家在一起生活将近一年,然後幼年浣熊便會離開母親。

浣熊的交配季節為1或2月,在4或5月産下幼子(受天氣影響),一胎4至5個。其一般住在樹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斷奶,然後開始獨立生活。浣熊并不冬眠,但嚴寒的冬季會匿藏起來。n

浣熊一般隻能生活幾年,野生的已知最長壽命為12年。

保護級别

有一段時間浣熊曾因其皮毛而被大量捕殺,但數量現已恢複。n

如果民區有浣熊出沒,晚間時分遛狗要格外小心。小型犬被浣熊襲擊受傷甚至緻死的事件時有發生。n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

上一篇:孜然雞翅

下一篇:江南民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