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

中醫術語
小兒推拿,中醫術語,主要是通過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特定的穴位,從而調節機體的功能,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是在推拿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的一種按摩方式,也稱之為小兒按摩,小兒推拿的治療體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嬰神術按摩經》等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為标志。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狀穴、線狀穴、面狀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強調輕快柔和、平穩着實,注重補瀉手法和操作程序,對常見病、多發病均有較好療效,對消化道病症療效尤佳。
    中文名:小兒推拿 外文名: 就診科室: 英文名:infantile massage 科室:兒科 方式:按摩 别名:小兒按摩

簡介

根據小兒的形體、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點,專用于防治小兒某些病證的推拿方法。又稱小兒按摩。

關于小兒推拿,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這方面的論述 。1973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 《五十二病方》中即有這方面的描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紹了捏脊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兒疾病的方法;宋代《蘇沈良方》記載用掐法治療臍風撮口等證。明清時期,推拿 療法在兒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發展成為小兒推拿專科,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門體系,這一時期出版了近30多種小兒推拿專著,在現存的10餘種著作中,有《針灸大成》等。

特點

①在經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經穴通聯的觀點。

②有适應于推拿特點的穴位,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頭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僅是點狀,也有線狀和面狀。如前臂的三關穴和六腑穴都是線狀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 、心火、肝木、腎水諸穴皆為面狀穴。特定穴位的點、線、面狀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為主的特點。

③診斷中發展了腹診法,治療上很重視歸經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則。

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強調以輕柔着實為主,要求輕快柔和,平穩着實,适達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小兒推拿八法為主的一整套小兒推拿手法和複式操作法。

⑤在臨床操作中,一是強調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三是重視膏摩的應用和使用蔥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質進行推拿,這樣既可保護嬌嫩皮膚不緻擦破,又增強手法的治療作用。

适用範圍

吳師機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小兒推拿的治療法則與内治法基本一樣,謹守病機,以期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廣泛應用于小兒洩瀉、嘔吐、食積、厭食、便秘、腹痛、脫肛、感冒、咳嗽、哮喘、發熱、遺尿、夜啼、肌性斜頸、落枕、驚風等疾病,有較好的效果。 

常用介質

推拿介質是指在推拿施術穴位的皮膚塗敷不同劑型的滑潤劑。介質能發揮推拿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也能滑潤、保護皮膚,使手法更加靈活自如。一般來說,病屬表證,多選用解表藥,如蔥汁、姜汁、薄荷汁等;屬血瘀,宜選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如紅花雞油膏等;屬熱證,則選用寒涼藥物作介質,如薄荷汁、豬膽汁、淡竹葉浸液。

作用

進行小兒推拿的好處可以概括為:平衡陰陽、調和髒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具體表現為:n1、提高小兒機體各項功能n小兒推拿通過按摩小兒身體特定穴位,通過刺激穴位,可以起到一定調整經絡氣血、陰陽平衡的作用。正氣自然充足,正氣存内,則邪不可幹,也就是抵抗力增強,得病的機會相應減少。n2、緩解小兒病痛n小兒推拿的治療範圍很廣,對發熱、感冒、咳嗽、哮喘、滞頤(流口水)、腹痛、腹瀉、便秘、厭食、疳積(營養不良)、夜啼、遺尿、近視、小兒肌性斜頸等多種常見病,都有良好的緩解病痛的好處!n3、未病先防,提高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n小兒推拿對小兒強身防病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n未病先防:通過按摩,小兒氣血調和,經絡通暢、陰陽平衡、正氣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n防病傳變:小兒得病後傳變較快,易發生危急狀态,小兒推拿可以起到預防發病、防止傳變以及發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推拿手法

由于小兒肌膚嬌嫩、神氣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時,特别要注意手法,強調輕柔、滲透,要求輕快柔和,平穩着實。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運法、捏法、擦法、搗法、撚法、刮法、搖法、拍法。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幾百年的臨床實踐中,醫家逐步總結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稱的操作方法,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種手法在一個穴位或幾個穴位上進行,故現稱“複式操作法”,如黃蜂入洞、打馬過天河、運水入土等。

操作順序

推拿時,應按順序依次操作,以免遺漏。應先輕手法,如推、揉、運等,後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頭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後是胸腹腰背。

小兒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據其手法操作可分為直線、旋轉及垂直方向,可根據操作方向來決定補瀉原則。

1.直線方向

主要是應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線狀穴位。總的補瀉原則為:向心方向推為補法,離心方向推為瀉法,來回推為平補平瀉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經絡線上,它們共同的補瀉原則是:順經方向推為補,逆經方向推為瀉,來回推為平補平瀉。

2.旋轉方向

多用于揉、運、摩等手法,施于面、點狀穴位。總的補瀉原則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為補,逆時針方向旋轉為瀉,雙向旋轉為平補平瀉。如果是左右對稱的兩個穴位時,其補瀉原則為:向内旋轉為補,向外旋轉為瀉,雙向旋轉為平補平瀉。

3.垂直方向

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點狀穴位。其補瀉原則以手法的輕重定補瀉,重手法為瀉法,輕手法為補法,不輕不重為平補平瀉。

此外,還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為特定的,不受以上補瀉原則約束,例如推三關、清天河水等。

辯證實施

小兒疾病的常見症狀為洩瀉、嘔吐、厭食、發熱、咳嗽等,可四診合參,按照中醫兒科學辨證。

現以小兒洩瀉為例,試述推拿選穴。可根據病史及大便性狀初步判斷證型。

洩瀉的基本推拿處方為:推脾經、推大腸、揉臍、摩腹以調和脾胃,助運化濕;運内八卦以調中理氣,并加強其他手法;推上七節骨,揉龜尾以調中止瀉。

1.傷食瀉

證見洩瀉前有傷食病史,大便量多,氣味酸臭,常夾不消化食物殘渣,伴口臭、腹脹,多為傷食瀉。

治則健脾消食,調腑止瀉。

推拿推脾經用補法,推大腸用清法。

加揉闆門,揉中脘,揉天樞。

2.寒濕瀉

證見大便稀薄多沫,甚如水樣,色淡臭味小,苔薄白或白膩,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症,多為寒濕瀉。

治則健脾化濕,溫中止瀉。

推拿推脾經及推大腸均用補法。

加推三關,揉外勞宮。

3.濕熱瀉

證見大便水樣或蛋花樣,瀉下急迫,大便臭穢,量多次頻,或夾黏液,伴發熱、煩躁口渴等症,多為濕熱瀉。

治則清熱化濕,調腑止瀉。

推拿推脾經及推大腸均用瀉法。

加清小腸,推六腑,揉天樞。

4.脾虛瀉

證見洩瀉日久不愈,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夾不消化食物殘渣,多于食後作瀉,伴形體消瘦、乏力等,多為脾虛瀉。

治則健脾益氣,固腸止瀉。

推拿推脾經及推大腸均用補法。

加推三關,捏脊,按揉足三裡。

5.脾腎陽虛瀉

證見洩瀉日久不愈,或五更瀉明顯,伴畏寒肢冷等陽虛表現,多為脾腎陽虛瀉。

治則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推拿推脾經及推大腸均用補法。

加揉二馬,補腎經。

注意事項

1、小兒推拿調理前,必須有明确的診斷。如果家長不能肯定,請先送醫院就診。n2、給小兒推拿時,應選擇避風、避強光、噪音小的地方;室内應保持清靜、整潔,空氣清新、溫度适宜。推拿後注意避風,忌食生冷。n3、推拿時家長要保持雙手清潔,摘去戒指、手镯等飾物。指甲要常修剪,剛剪過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锉锉平。冬季推拿時雙手宜暖。n4、小兒皮膚嬌嫩,按摩時切勿抓破小兒皮膚。家庭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質,以防推拿時皮膚破損。n5、小兒過饑或過飽,均不利于按摩療效的發揮。在小兒哭鬧之時,要先安撫好小兒的情緒,再進行推拿。n6、一般情況下,小兒推拿一次總的時間為20—30分鐘。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兒年齡的不同,在推拿次數和時間上也有一定的差别。n7、小兒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勻、柔和、輕快、持久。n8、在施行手法時要注意小兒的體位姿勢,原則上以使小兒舒适為宜,并能消除其恐懼感,同時還要便于操作。n9、如果有骨折、創傷性出血、皮膚破損、皮膚潰瘍、燒傷、燙傷、急性、烈性傳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症狀者不宜進行推拿。n11、每次給孩子推拿最好隻針對一個毛病,如果保健和調理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雜,會影響最終效果。

上一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下一篇:溫水擦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