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氣

寒氣

漢語詞語
寒氣是現代社會極少使用的一個名詞,感冒及其所帶來的痛苦感受則為每一個人熟知。寒氣是感冒的真正罪魁禍首之一,看似毫不起眼,然而贻害無窮,為許多疾病理下了伏筆。寒客肌表,郁遏衛陽者,稱為“傷寒”;寒邪直中于裡,傷及髒腑陽氣者,稱為“中寒”。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滞之意。一旦陰寒之邪侵犯,陽氣受損,失其溫煦,易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甚或凝結阻滞不通,不通則痛。”縮蜷、绌急,即為寒邪所傷,經絡、血脈收引而緻。
    中文名:寒氣 外文名:cold air 拼音:hánqì

釋義

寒冷之氣。

出處

《禮記·月令》n

例句

寒冷之氣。n《禮記·月令》:“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國有大恐。”n唐劉長卿《感懷》詩:“水近偏逢寒氣早,山深長見日光遲。”n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這亭子雖然如此軒敞,卻不見一點寒氣襲人。”n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讓你奶奶去也吃一杯搪搪寒氣n老舍《駱駝祥子》二:“夜裡的寒氣可還不是一件單衫所能擋得住的。”

詞語分解

hánqì

[cold]∶低溫狀況;寒性

寒氣太重

[cold air]∶寒冷的氣;冷的氣流

寒氣透心涼

寒氣乃七氣之一。見《諸病源候論·七氣候》。指為寒氣所傷而産生的惡心嘔吐。“寒氣”指的是人體受寒時所産生的東西。

基本概念

寒氣是現代社會極少使用的一個名詞,感冒及其所帶來的痛苦感受則為每一個人熟知。寒氣是感冒的真正罪魁禍首之一,看似毫不起眼,然而贻害無窮,為許多疾病理下了伏筆。古往今來,真正的名老中醫都非常重視寒氣的防治,著名的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雖然包羅世間疾病,卻以“傷寒雜病”統之、就走這個原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保持人體健康,就得從排寒扶陽入手,寒氣是萬病的根子。

凡緻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氣。若寒冷太過,傷人緻病則為寒邪。寒邪常見于冬季,當水冰地坼之時,傷于寒者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為病也可見于其他季節,如氣溫驟降、涉水淋雨、汗出當風、空調過涼,亦常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緻病症,稱為外寒病症。寒客肌表,郁遏衛陽者,稱為“傷寒”;寒邪直中于裡,傷及髒腑陽氣者,稱為“中寒”。

緻病特征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故稱為陰邪。寒邪侵人後,機體的陽氣奮起抵抗。陽氣本可制陰祛寒,但若寒邪過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寒邪傷陽,可緻寒遏衛陽的實寒證,或陽氣衰退的虛寒證。如外寒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于少陰,則可見惡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結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滞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暢行不息,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侵犯,陽氣受損,失其溫煦,易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甚或凝結阻滞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緻病的重要臨床表現。因寒而痛,一則有明顯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溫則減,遇寒增劇。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現多種疼痛症狀。如寒客肌表經絡,氣血凝滞不通,則頭身肢體關節疼痛,痹症中若以關節冷痛為主者,稱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腸,則脘腹劇痛;寒客肝脈,可見少腹或陰部冷痛等。正如《素問·痹論》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說。若寒遏陽氣,溫煦蒸化失司,則津液凝結而為痰飲。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縮牽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入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郁不得宣洩,可見惡寒、發熱、無汗等;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滞,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克經絡關節,則經脈收縮拘急,甚則攣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绌急,绌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縮蜷、绌急,即為寒邪所傷,經絡、血脈收引而緻。

(4)寒氣聚于皮膚便形成粉刺,嚴重則郁結成痤瘡。

上一篇:飲鸩止渴

下一篇:鬥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