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懸案
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着進化論等學術界。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内出現了。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衆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
    中文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外文名:Cambrian Explosion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時間:寒武紀 代表:雲南澄江生物群 性質: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 起源:埃迪卡拉動物群

簡介

地球誕生于46億年前,寒武紀距今約5.42億年—4.85億年。地球曆史的前40億年中,生命一直以簡單和微體的形式存在,演化緩慢,幾乎沒有留下肉眼可見的痕迹。到了5.4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大家熟悉的、複雜多樣的動物各種門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環節動物和原始的脊椎動物等)突然在2000萬年間大量湧現,奠定了顯生宙動物世界的基礎。科學家們将這一變化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依照傳統和經典的生物學理論,即達爾文生物進化認為,生物進化經曆了從水生到陸地、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兩個車輪的緩慢滾動逐漸實現的,中國的科學家通過古化石研究向這一權威理論提出了挑戰。

在國際上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就為探索“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奧秘開啟了一扇寶貴的科學之窗。1984年7月1日,“澄江動物群”在雲南省澄江縣首次被發現,這一多門類動物化石群動物類型衆多,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動物軟體構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遠古海洋生命的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征,以豐富的生物學信息為“寒武紀大爆發”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在有關“寒武紀大爆發"的古生物學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取得了領先地位。不久前,從事“澄江動物群”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研究員、雲南大學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學舒德幹教授共同領銜的“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因在早期生命演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遠古的化石群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了生物的礦化骨骼,還保存了大量軟體組織印痕,如:表皮、感覺器、纖毛、眼睛、腸、胃、消化腺、口腔和神經等,甚至有的動物好像在臨死前還飽餐一頓,消化道裡充滿着的食物仍可辨認。

中國的科學家們對“澄江動物群”的不斷挖掘發現和深入系統研究,探索了脊椎動物、真節肢、螯肢和甲殼等動物的起源,證實了現生動物門和亞門以及複雜生态體系起源于寒武紀早期,挑戰了自下而上倒錐形進化理論模型,為自上而下的爆發式理論模型提供了化石證據。現已描述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共120餘種,分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鰓曳動物、葉足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脊索動物等十多個動物門以及一些分類位置不明的奇異類群,此外,還有多種共生的海藻。

通過研究豐富的化石信息,科學家們為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的謎團提出了種種假說。陳均遠研究員提出寒武紀生物突變具有極明顯的自發性進化行為的設想;舒德幹教授提出“寒武紀暖水與冷水兩大古生物地理分區"的假說等。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證據确鑿、令人信服的解釋,科學家們也在繼續緻力于實地考察和研究,以求早日完全解開“寒武紀大爆發”的謎底。

起源

埃迪卡拉(Ediacaran)動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的龐德砂岩層中首先發現的。最初人們未能确定這一動物群的時代,後來終于确定為前寒武紀,年齡為6.7億年。埃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三個門,19個屬,24種低等無脊椎動物。三個門是: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水母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多保存為印痕化石,盡管它們的形态、結構都很原始,但它們被認為是20世紀古生物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這一發現使科學界擯棄了長期以來認為在寒武紀之前不可能出現後生動物化石的傳統觀念。所謂後生動物即是指相對于原生動物的各種多細胞動物

艾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了多種形态奇特的動物化石:身體巨大而扁平、多呈橢圓形或條帶形,具有平滑的有機質膜,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最有說服力的生物證據。按Seilacher的觀點,艾迪卡拉動物群可分為輻射狀生長、兩極生長和單極生長3種類型。除輻射狀生長的類型中可能有與腔腸動物有關系的類群外,其他兩類與寒武紀以後出現的生物門類無親源關系。

盡管有關艾迪卡拉(型)動物群的性質還有許多争議,但其奇怪的形态令許多學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動物群是後生動物出現後的第一次适應輻射,它們采取的不同于現代大多數動物采取的形體結構變化方式。不增加内部結構的複雜性,隻改變軀體的基本形态,變得非常薄,成條帶狀或薄餅狀,使體内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沒有内部器官的情況下進行呼吸和攝取營養。

如現代大型寄生動物滌蟲現代大多數動物采取的是保持渾圓或球形的外部形态的同時,進化出複雜的内部器官來擴大相應的表面積(如肺、消化道),從化石上可以看出,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組織和器官,說明它們已不是最原始的類型。它們代表了後生動物出現以後的第一次輻射演化因此,可以認為艾迪卡拉(型)動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氣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後生動物大規模占領淺海的一次嘗試,結果失敗了,而導緻絕滅。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後生動物采取了第二種方式,使内部的器官複雜化和物種多樣化的發展,即生物系統演化。

代表

寒武爆發的典型代表是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的中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帶殼後生動物群。

該動物群是中國青年古生物學家侯先光1984年在雲南澄江縣帽天山首先發現的。這是一個内容十分豐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約5.7億年的化石群,其成員包括水母狀生物、三葉蟲、具附肢的非三葉的節肢動物、金臂蟲、蠕形動物、海綿動物、内肛動物、環節動物、無絞綱腕足動物、軟舌螺類、開腔骨類,以及藻類等,甚至還有屬于低等脊索動物或半索動物(如著名的雲南蟲)等。由于許多動物的軟組織保存完好,為研究早期無脊椎動物的形态結構、生活方式、生态環境等提供了極好的材料,同時也成為了探索地球上大殼後生動物爆發事件的重要窗口。

意義

雲南澄江動物群的發現,使得人們對在前寒武紀晚期到寒武紀早期生命的進化發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它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兩點:

首先,該動物群的發現,再次證實了“生命大爆發”的存在,成為“寒武爆發”理論的重要支柱。同時,它還是聯系前寒武紀晚期到寒武紀早期生命進化過程的重要環節。

在該動物群被發現之前的本世紀内就有過兩次激動人心的古生物學發現。一次是1910年在北美發現的距今約5.3億年中寒武紀的“布爾吉斯動物群”,另一次是1947年在澳大利亞南部發現的距今6.8億~6億年之間的“埃迪卡拉動物群”。雲南澄江動物群成了聯系布爾吉斯動物群和埃迪卡拉動物群之間的重要環節,随着對澄江動物群研究的深入,埃迪卡拉-澄江-布爾吉斯3個動物群之間的演化關系會更加清楚。

其次,澄江動物群的發現為“間斷平衡”理論提供了新的事實依據,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再次造成沖擊。“間斷平衡”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不像達爾文及新達爾文主義者所強調的那樣是一個緩慢的連續漸變積累過程,而是長期的穩定(甚至不變)與短暫的劇變交替的過程,從而在地質記錄中留下許多空缺。澄江動物群的發現說明了生物的進化并非總是漸進的,而是漸進與躍進并存的過程。

原因探讨

寒武爆發吸引了無數的古生物學家和進化論者去尋找證據探讨其起因。100多年以來的證據産生出解釋寒武爆發的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寒武爆發是一種假象,這是某些達爾文或新達爾主義者所持的觀點。由于進化是漸進的,所謂的“爆發”隻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記錄中發現了早在前寒武紀就已經廣泛存在并發展的生物,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則可能由于地質記錄的不完全而“缺檔”,造成這種“缺檔”的原因是前寒武紀地層經曆着熱與壓力,其中的化石被銷毀了。

由于發現前寒武紀化石沉積層中存在大量象細菌和藍藻這樣簡單的原核生物,因而這一解釋不再有說服力。另一種觀點認為,寒武爆發代表了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真實事件,科學家從物理環境和生态環境的變化兩個方面來解釋這一現象。

1965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寒武爆發是由于地球大氣的氧水平這個物理因素造成的。他們認為,在早期地球的大氣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沒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紀藻類植物光合作用的産物并逐漸積累形成的。後生動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還以臭氧的形式在大氣中吸收大量有害的紫外線,使後生動物免于有害輻射的損傷。

生物學家則從生物本身的生态關系來探讨這一問題,因為地質學的證據否定了這種氧理論的觀點。大約在距今10億年至20億年之間廣泛沉積層中含有大量嚴重氧化的岩石,這說明在這一時期内已經存在足夠生命爆發的氧條件。因而生物學家從兩個重要事件的出現來探索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即有性生殖的産生和生物收割者的出現。

從化石資料來看,真核藻類大約在9億年前出現了有性生殖,實際上,有性生殖出現得更早。有性生殖的發生在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有着極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遺傳變異性,從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是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說是美國生态學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種解釋寒武爆發的生态學理論,即收割原則。斯坦利認為,在前寒武紀的25億年的多數時間裡,海洋是一個以原核藍藻這樣簡單的初級生産者所組成的生态系統。這一系統内的群落在生态學上屬于單一不變的群落,營養級也是簡單唯一的。由于物理空間被這種種類少但數量大的生物群落頑強地占據着,所以這種群落的進化非常緩慢,從未有過豐富的多樣性。

寒武爆發的關鍵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現和進化,即食用原核細胞(藍藻)的原生動物的出現和進化。收割者為生産者有更大的多樣性制造了空間,而這種生産者多樣性的增加又導緻了更特異的收割者的進化。營養級金字塔按兩個方向迅速發展:較底層次的生産者增加了許多新物種,豐富了物種多樣性,在頂端又增加了新的“收割者”,豐富了營養級的多樣性。從而使得整個生态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最終導緻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産生。

對于“收割理論”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其正确性,然而,一些間接的證據支持了這一理論。間接證據之一來自于前寒武紀疊層石,這些由藻類組成的疊層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紀最豐富的生産者群落。

今天,疊層石僅盛産于缺少後生動物收割者的貧瘠環境中,如超鹽量的鹹水湖中。藻類在前寒武紀地層中的大量存在,大概反映了當時收割者的貧乏。另外,生态學野外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間接的證據,研究表明,在一個人工池塘中,放進捕食性魚,會增加浮遊生物的多樣性;從多樣的藻類群落中去掉海膽,會使某一藻類在該群落中占統治地位而多樣性下降。

人們需要一個非常長久的能源,因為地球上的生命存在了将近40億年,而太陽一定要比這個時間更長地存在,至少在沒有找到另一個宇宙生命模式之前,人們無法證明這個進化的時間能夠縮短。不過,人們卻發現,整個的進化史似乎被耽誤了很多的時間,真正的大型生命的進化曆程實際上隻有5億年左右,而大部分生命史都是在海洋中以微牛物的形态消磨時光。這時間居然有30多億年。人們發現生命的大型化和多元化全部集中在5億4千萬年前的寒武紀的地層裡,而且它們似乎是突然的出現,非常整齊地站在了同一條進化的起跑線上,這就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炸。

寒武紀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而中國雲南澄江地區的帽天山更是這個時代的聖地,因為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寒武紀多細胞動物的化石。

大爆炸是生物學家們感到困惑的地方,因為動物的大型化和多元化來得十分突然,而進化的複雜性似乎被寒武紀蘊藏的神奇力量給簡化了。究竟是什麼力量突然把微生物變成了大型的多細胞的動物呢。

在古老的年代,土壤中的含氧量很少,而寒武紀地層中的含氧量,随着年代的走近而豐度增高。也許,正是這種氣體引發了地球生命的輝煌。

現在,地球的大氣中充滿氧氣,但是它們在天地之間一刻不停地循環,氧氣是最活躍的氣體,它總是很快地和其它物質氧化,因此氧氣隻能是保持流水作業。如果地球上的植物現在停止制造氧氣,那麼地球上的氧氣很快就會枯竭,正因為氧氣的這種活性,它才能貫穿在大型生命的體内,從而産生劇烈的體能和高級神經的活動。

不過,陸生植物制造氧氣的曆史非常短,隻有幾億年,它們對地球氧氣的貢獻是錦上添花,而真正從零起步制造氧氣的,是寄居于海洋中的藻類,它們通過一種叫做葉綠素的細胞間複雜的分子的運動,逐漸地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轉換成了氧氣,地球上的氧氣全部都是從綠色毛孔中分泌出來的。這種分泌持續了幾十億年,才讓地球充滿了自由氧。這個過程如此漫長,是因為地球上存在着巨大氧消耗,大量的無機物都在被氧化,至今海洋中還蘊藏着大量的氧化鐵礦脈。相信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海洋都被鐵鏽染成了紅色,那是鐵元素在呼吸。

很可能,寒武紀是一個收獲氧氣的時代,因為這個時候的氧氣一定是生産大于消耗。當海洋充滿氧氣并持續穩定到一定的時間,使用氧氣的大型動物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改變自己的形态,去充分地利用更好的能源。這種能源使得一部分動物身體結構擴大并且功能增多,就好像有了汽油才有汽車一樣,可以說,有氧才有生命的運動。

運動是寒武紀生命的重要進步,就像新司機剛剛上路,寒武紀的祖先們動作都很慢,它們小心翼翼,笨拙但絕對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大爆炸到現在大約5億年,在這之後生命進化的效率應該是很高的,因此一個星球的生命能否縮短它進化的曆程,關鍵是看多細包生命誕生的時間表。當然,寒武紀的地層還隐藏着許多的秘密需要去思考,但首先人們應該感謝它,因為如果某種現在還不知道的因素再推遲生物大爆炸的啟動,那麼,人們的命運也許是另一個樣子。

寒武爆發作為地史上的第二大懸案一直為人們所關注。随着化石的不斷發現及新理論的建立,這一謎團最終将大白于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