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之聲

寂靜之聲

美國歌曲
《寂靜之聲》旋律飄緩低迷,歌詞充滿了一種幻覺般的意境。細細聽來,仿佛在訴說着年輕無助的一種宣洩。眼前似乎看到一個懵懂無知的女孩,獨自一人行走在鋪着鵝卵石的狹窄、清冷的小巷裡,喧嚣的人群在她身後漸漸遠去,前面是沒有盡頭的黑夜……歌曲如果說是屬于民謠的話似乎太深邃,如果說随着強勁的樂曲而震蕩的節奏是搖滾的話,卻太細膩,音樂上它造就了類的中和體,這應該是它成功的最大原因。
    中文名: 外文名: 所屬專輯:《sounds of silence》 歌曲時長:3:05 歌曲原唱:Paul Simon ,Grafunkel 填詞:保羅·西蒙 譜曲: 編曲: 音樂風格:民謠,搖滾 歌曲語言:英語 中文名稱:寂靜之聲 外文名稱:The Sound of Silence 發行時間:1965年9月 專輯發行時間:1966年1月17日

歌曲簡介

這首歌保羅·西蒙和加奮克爾唱得溫柔,懷舊,凄美,輕盈,色彩濃郁。他們用沉思在努力回憶起一件舊事,并且從容述說。背景裡有森林、花草、墳墓上的露珠、發亮的槍管。據說,這是一個在戰争中死去的青年,他的靈魂面對世界的輕訴。緩慢悠閑的低八度旋律,隻靠單吉它的細碎伴奏,早晨般清純自然的聲線,如一阕初秋的小令,精緻、散逸。更如一聲聲輕柔、舒長、真切的歎息,沁透着淡淡的憂愁,淺淺的感傷。

小小心心吐着詞,抒着情,仿佛一不小心便會碰壞了什麼。真輕啊,輕得沒有重量,隻有質量,輕得像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在1967年作為美國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歌,非常受歡迎。本來是1964年,莎爾蒙和卡爾方灌制的曲子,迪夫-古魯吉把這首曲子巧妙地電影音樂化了。出自1968年奧斯卡特級經典電影,影帝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畢業生》,是60、70年代美國年輕人最喜愛看的電影之一。

對于中國的80年代到90年代間的大學生說,這部電影幾乎是他們接觸西方文明和青年生活的窗口。自然這部電影優美而質樸的音樂也是令他們着迷的原因之一。《畢業生》電影原聲專輯是由美國著名的民謠組合保羅·西蒙與加芬克爾負責制作的。這張專輯也使保羅·西蒙與加芬克爾成為了大牌明星。

在2013年的電影《激戰》中的插曲是姚斯婷唱的《寂靜之聲》。

歌曲歌詞

英中對照: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嘿,黑夜啊。我的老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我又來找你聊天了。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因為有個幻影輕輕爬進來。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趁我熟睡時暗暗播下了種子。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使這個幻影深植入我腦海中。

Still remains.萦繞盤旋不去。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在寂靜無聲的此刻!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在無數不平靜的夢中我茕茕獨行。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 stone.行走在鵝卵石鋪成狹窄街道上。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頭頂上街燈的光暈将我籠罩。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我豎起衣領以抗禦這濕冷的夜。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當我的眼睛為刺眼的霓虹燈閃爍所迷時。

That split the night.霓虹燈的閃爍也劃破了夜空。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打破了黑夜的沉靜。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在無遮燈照耀下我看到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人頭攢動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有的人在說着無聊的話語。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有的人在漫不經心的聽着别人說。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有的人在寫着那些從不會被傳唱的歌。

And no one dare.但沒有人敢于去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打破這份靜默。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我說道:愚蠢的人啊,你們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靜默會像癌細胞那樣擴散。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聽我的話,我才能教導你。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抓緊我的手,我才能救你。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但是我的話卻如寂靜無聲的雨點落下。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徒然回響在沉靜的井裡。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人們仍然頂禮膜拜着。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自己塑造的霓虹燈神(文明)。

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霓虹燈(文明)以它閃爍的文字顯出其預兆。

In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文明)警告的話語漸漸成型。

And the sign said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預兆顯示:先知的話語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and tenement halls.已被寫在地鐵的牆上以及出租公寓的走廊上。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s of silence.也在無聲的靜默中被輕聲傳誦。

經典文言文版意譯:

寂靜吾友,君可安然。

又會君面,默語而談。

浮光掠影,清夢彷徨。

幽幽往昔,慰我心房。

寂靜之聲,孤獨過往。

迢迢陋巷,回聲輾轉。

薄襟何耐,子夜燈涼。

憂傷流布,寂寞聲殘。

忽而望之,燈下熙攘。

無聲而言,無事而忙。

愚者何知,寂靜如傷。

且相攜手,聽我衷腸。

寂靜雨珠,連落難斷。

造神祈禱,正經虔然。

警語宣誡,且莫失忘。

萬千心語,誰知其詳?

唯爾寂靜,輕聲永傳。

歌曲賞析

這首歌創作于60年代,60年代對美國而言是個多事之秋,曆經了一連串的動蕩與不安。對内,反種族歧視民權意識高漲;對外背負着“越戰”沉重的包袱。内憂外患之際,美國人的精神領袖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總統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達拉斯遇刺身亡,舉世震驚,全國悲恸。

由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領導的反暴力反種族歧視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國内反越戰的聲音也日益壯大。美國人民的夢在肯尼迪總統倒下的一刻,也跟着粉碎了!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的民謠歌手保羅·西蒙(Paul Simon)創作了這首家喻戶曉、發人深省的歌曲:寂靜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獻給了動蕩的60年代。隻

可惜這樣一首針砭時弊的好歌,于1964年發行時,卻得不到青睐,人們依舊是聽而不聞(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若非一位DJ特别鐘愛這首歌,增加這首歌在電台播放的頻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也不會考慮将這首歌重新編曲,以單曲發行。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才華洋溢如保羅西蒙是不該被時代埋沒的。于是史上最優美的二重唱西蒙與加芬克爾(Simon & Garfunkel)便在這首重新編曲的“寂靜之聲”中浴火重生。

且詳細探讨這首發人省醒的“抗議歌曲(song of protest)”吧。在探讨這首歌時,你也許會有個疑問,到底這首歌是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s of silence ?The sounds of silence?如果是西蒙一個人唱,就是The sound of silence,如果是賽葛兩人一起唱就是The sounds of silence。有沒有定冠詞The?第二張專輯的曲目為Sounds of silence,并沒有The。所以這要看你買的是哪張專輯,不過大部分的音樂書刊都印為The sound of silence。正确的曲名應是如此。

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絕妙的詩,結構嚴謹,翻譯時要形、音、義兼顧面面俱到,實在很難,所以筆者隻好舍去音韻的部分,盡力在文字轉換的過程中保留原詩的形與義(内容與結構),待來日翻譯的技巧精進時再重翻一次。現就這首歌的涵義,以逐段探讨的方式來挖掘它的深層意義。

這首歌共分為五段,段與段之間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首段叙述主述者(The speaker)又來找黑暗這位老朋友談天,把黑暗當作老朋友來傾吐心事,可見他向來孤獨,而他在黑暗中獨語或沉思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此次要向黑暗老友說的是一個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幻影(vision)。把vision譯成幻影是因為它時常在主述者的夢中出現,雖是那麼虛幻卻又那麼真實。

次段道出了幻影的實境。在夢中主述者總是忐忑不安,獨自一人走在鵝卵石鋪設的街道上,由Neath thehalo of a street lamp與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and damp這兩句來看,那一定是個又濕又冷的夜。就在這樣孤寂濕冷的夜,他被突如其來的霓紅燈光芒刺醒了,而體驗到真正的“寂靜”。“light”原帶有文明、希望、啟蒙(enlightenment)等正面的意義,在此,保羅·西蒙逆轉了這個形象。

第三段進入了幻影中的高潮。naked意為赤裸的,naked sight為肉眼,而naked light則是沒有燈罩所發出來的光,因為直接所以很強烈。在如此強烈的燈光下,他看見了成千上萬的人。

這些人在談話,但是談話的内容空洞,言之無物,所以是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受話的一方則是左耳聽右耳出,心不在焉,所以是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能把talk、speak、hear、listen這麼常用簡單的字彙作巧妙的并列而達到藝術效果,真不愧是民謠界的高手。這些人除了言談空洞、心不在焉,更有人寫歌來唱時,卻唱得言不由衷,把歌唱得毫無情感可言,They do’nt mean the words they’re singing.寫歌是一回事,唱的又是另一回事。

people的歌聲(voices),無法與自己寫的歌(songs)産生共鳴(share)。雖然如此,但是卻沒有人敢正視這個問題,膽敢驚擾這樣的沉默。

因此,主述者心急如焚,氣憤的告誡他們“寂靜”的可怕,因為寂靜就像癌症會不斷的蔓延擴散,直到把每個人都吞噬掉。他要每個人用心聽聽他的話,他才能拉他們一把,然而,卻無人理會他。他的話就像無聲的雨滴落在沉默的井底,激不起一絲漣漪。

就這樣人人依然故我,對着自己塑造的霓虹神(Neon God)膜拜、祈禱。這裡的霓虹神與第二段的霓虹燈光互為關聯,标志(sign)的意義呼之欲出。直到此段第五行的subway walls 與第六行的tenement halls,真正的意思終于顯現。地鐵(subway walls)常是流浪漢(hobo)的歸宿,而廉價出租公寓(tenement)頂多是比貧民窟(ghetto)好些。霓虹燈與之對照,形成強烈的對比,它代表資本主義的文明也代表其糜爛的物質享受。

在第二段時,保羅西蒙就用了一個隐喻(metaphor)來逆轉light所代表的正面意義,使之變為眩惑人心的淵薮,因為霓虹燈光刺得(stabbing)讓人看不清楚方向,也因為人們貪戀物質享受而忽略了周遭該關心的事物,因此,霓虹神乃拜金主義之标志。就在主述者力圖撥亂反正卻徒勞無功時,霓虹标語閃出了警訊,标語寫着:“先知的話寫在地鐵的牆上與公寓的廳堂”。先知(prophets)并不是宗教裡所提的能預知未來的人物,而是那些流浪漢與貧民。

他們常把心裡的怨言與不滿,寫在地鐵的牆上與公寓的廳堂,然而這些心聲就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淹沒了。

行文至此,可發現這首歌基本上含蓋了兩個主題,一為抨擊資本主義的拜金主義,二為人際之間的疏離(alienation)與冷漠(apathy)造成了人類喪失了溝通的能力,其實這兩個主題是互為因果的。自從“寂靜的大衆”這個名詞出現以來“寂靜”幾乎與“冷漠”劃下了等号,下一段話摘錄自加豐科(Art Garfunkel)為西蒙第一張專所寫的注解,從對“寂靜之聲”這首歌的注解,可以略窺一二:

“寂靜之聲是首主要的作品(major work)。當時正在尋找一首主題涵蓋範圍廣的歌,而誰也沒想到,這首歌的主題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1月時,保羅已經有了這首歌的主題與旋律,但是這首歌的誕生仍然需要曆經三個月的努力,努力的過程中有時常令人沮喪。1964年2月19日,這首歌就這樣不催自生了(write itself)。

它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man’s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man),作者看見了人溝通的範圍僅止于表面與商業交易的層面(其中霓虹标志可為代表)。因為沒有慎重其事的溝通(serious communication),所以也就沒有慎重其事的了解(serious understanding)---“人人言不及義(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聽而不聞(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誰也不敢冒險伸手出去。

(抓住我的臂膀我才能伸向你們)驚擾這寂靜之聲。詩人的努力也徒勞無功(---但是我的話就像雨點無聲無息的飄落無數口沉默的井裡)。結局令人費解。這是筆者對這首歌的理解,但就像其他好的作品一樣,應該由每個人親自來诠釋最佳。歌裡告訴大家當有意義的溝通失敗時,所剩的聲音就隻有沉默。”

在現今科技發達網路暢行無阻的年代,西蒙的『寂靜之聲』格外具有其劃時代的意義,西蒙的歌聲似乎在告訴大家:“茫茫人海裡,人群跟着人群,大家無時無刻不感到孤寂。停下來讓大家好好溝通吧,否則人類的關系将日形惡化,淪為新世紀科技的犧牲品。”

也談對本歌的理解(南極冰釣)

1.silence有一個意思:靜默。

2.Darkness--有一層意思:黑暗勢力。

3.a vision--(某人或物的)虛影。

4cobblestone--鵝卵石,是與上一句尾的alone押韻,并無特别意思。歌中多處,兩兩壓尾韻。lamp-damp,light-night,know-grows...等等。

5.Naked light--沒有遮蔽直接發出的光,燭光符合這一要求。

6.talking-speaking,hearing-listening,人們不說但在交談,人們沒在聽但聽到了。speaking和listening是指具體的說與聽的行為,而talking和hearing是指感官的感受,人接收到的信息。talking--交流。hearing--聽到。例句:I’m listening but heard nothing--我在聽但什麼也沒聽到。

7.voices never share--(出于某種原因)從沒嗓子分享。

8.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像癌症一樣生長。

9.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我可能對你有教益的話你要聽。下一句類似。

10.wells--這個詞有一個意思:源泉。井是因為有泉。

11.neon god--霓虹神。霓虹有虛幻,消失很快的意思。

12.tenement--基本意思:地産,和土地密切相關的一個詞。

歌手簡介

保羅·西蒙(Paul Simon)1941年10月13日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從小崇拜歌星普萊斯利,十一、二歲時開始學習唱歌和彈吉它,16歲時與中學同窗好友阿特·加芬克爾(Art Garfunkel)組成男聲二重唱。成立于1960年的雙人組合結識于參與舞台劇《愛麗絲夢遊仙鏡》的演出。

1964年才于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首張專輯《Wednesday Morning,3A.M.》未有太大反響,其中包括後來的蓋世名曲“The Sounds Of Silence”,1966年他們為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電影《畢業生》創作原聲帶,主題曲“Mrs.Robinson”與原聲帶雙雙奪冠,獲得年度唱片和最佳流行唱片兩座格萊美獎。

1970年專輯《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以及專輯同名曲再次獲得排行榜冠軍,同時獲得格萊美年度專輯、年度唱片、年度歌曲、最佳流行歌曲、最佳重唱歌曲編曲、最佳錄音6項榮譽。1970年夏天舉辦演唱會後因兩人不和而分手,後各自獨立發展。留下了包括“Scarborough Fair”“El Condor Pasa”等經典歌曲,被人傳唱不朽後兩人多次在音樂會上攜手演唱多次。西蒙的嗓音松弛自然,加芬克爾音色輕柔高潔,兩人的和聲如詩如夢一般豐富多彩,令人魂牽夢繞。以至于今天在他們分手十多年後人們仍然習慣地把他們當作一個人挂在嘴邊。

Simon和Garfunkel是現代曆史上最重要的民謠先驅之一。他們清新純淨的民謠作品将長久的在喜愛的人中閃光。

他們重唱的成就有目共睹:

1966年,他們合作的第二張專輯《寂靜之聲》,同名單曲在美國排行榜上獲得冠軍;

1969年為影片《畢業生》所配的插曲《斯卡布羅集市》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插曲獎;《羅賓遜太太》同時獲格萊美最佳錄音獎;

1970年推出的《憂愁河上的金橋》(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獲得極大成功,在英美兩國排行榜上均名列第一唱片銷售量超過900萬張,這首歌囊括了當年格萊美最佳專輯、最佳單曲等六項大獎。

還有其它多個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回鄉之旅》、《凱西之歌》、《拳擊手》、《美國尋夢》等等,皆出自這兩位黃金搭擋的合作。他們的演唱配合得天衣無縫,表現手法變化多端,保羅·西蒙優美的詩一般的歌詞,以及定于戲劇色彩的吉它演奏,與加芬克爾對聲音細膩的處理完美結合,确立了他們二人的重唱在音樂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七十年代初,保羅·西蒙與加芬克爾各自去獨立開創事業。

上一篇:需要仙女

下一篇:國風講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