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徑之上等待友人的到來,而友人不至的情景。詩的前六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栖定。後兩句寫期待故人來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不心焦,不抱怨,足見詩人風度。境緻清新幽靜,語言委婉含蓄。[1]
  • 作品名稱: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孟浩然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别名: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宿來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 朝代:盛唐
  • 格律:五言古詩
  •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⑴

夕陽度西嶺⑵,群壑倏已暝⑶。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⑷。

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⑹。

之子期宿來⑺,孤琴候蘿徑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業師:業禅師的簡稱,法名業的僧人。一作“來公”。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期:一作“待”。丁大:作者友人。名鳳,排行老大,故稱丁大,有才華而不得志。

⑵度:過、落。

⑶壑:山谷。倏:一下子。

⑷滿清聽:滿耳都是清脆的響聲。

⑸樵人:砍柴的人。

⑹煙鳥:霧霭中的歸鳥。

⑺之子:這個人。之,此。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宿來:一作“未來”。

⑻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攜琴”。

白話譯文

夕陽越過了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

月照松林更覺夜晚清涼,風聲泉聲共鳴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盡,煙霭中鳥兒剛歸巢安息。

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撫琴站在山路等你。

創作背景

此詩寫作年代待考,其背景是這樣的:孟浩然住在僧人業師的廟裡,他的朋友丁大(丁鳳)約定晚上來廟裡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還沒有來,孟浩然就出廟等候他,并作此詩記其事。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寫詩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來而友人仍不至時的情景。詩人揮灑自如,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将暮色之時山中景色勾勒得極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詩詩中有畫,盛富美感,蘊藉深微,挹之不盡。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帶黃昏時美麗的自然景色。詩人先後描繪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栖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随着景緻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于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作者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确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态特征,而且融統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後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彰顯了詩人不焦慮不抱怨的儒雅風度,也從側面表露出了詩人閑适的心境和對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

因為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群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來,前六句是寫景,隻有結尾兩句寫候友。其實不然,詩從一開始就在寫候友,不過詩人暗藏在景物中,沒有露面罷了。前六句看起來是無人之境,實際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詩人看到的,“松月生夜涼”是詩人感到的,“風泉滿清聽”是詩人的感覺,“樵人歸欲盡,煙鳥栖初定”也是詩人看到的。這些詩句表明詩人候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待讀到“孤琴候蘿徑”,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與撫琴候友的人叠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全詩色彩不斷變幻,景物描寫十分清幽,語言含蓄委婉卻不失韻味。“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是此詩名句。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此詩愈淡愈濃、景物滿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動,非寂寞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生”、“滿”二字靜中含動,“盡”、“定”二字動中得靜,禅語妙思。伯敬謂“盡”宇不如用“稀”字,那知“盡”字得暮宿真境。

《唐詩摘鈔》:與王右丞《過香積寺》作幾不相上下,但王作調平時較渾,此作調高而語過峭,此處微輸一籌。

《唐賢三昧集箋注》:三、 四使人生塵外之想。幽絕。

《唐詩别裁》:山水清音,悠然自遠,末二句見“不至”意。

《繭齋詩談》:不做作清态,正是天真爛漫。

《唐賢清雅集》:清秀徹骨,是襄陽獨得處。

《王闿運手批唐詩選》:常語清妙。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終身。曾隐居鹿門山。

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曆東南各地。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6] 

上一篇:other

下一篇:決勝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