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親子教育概念詞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在廣義上這樣定義家庭教育,指具有增進家人關系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其範圍如下:(一)親職教育;(二)子職教育;(三)兩性教育;(四)婚姻教育;(五)倫理教育;(六)其他家庭教育事項。
    中文名:家庭教育 外文名:home education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範圍: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等 對象:全體家庭成員

基本概念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确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着一個人人生目标的實現。

家庭教育其他觀點:

一、《辭海》: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裡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不同社會有不同性質的家庭教育。中國古代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獻如司馬光的《家範》,顔之推的《家訓》、班昭的《女誡》等。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洛克、裴斯泰洛齊等闡述了資産階級家庭教育的理論。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任務雖然主要由學校承擔,但也确認家庭是教育後一代的重要陣地。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統一教育影響,使兒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獲得發展。(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頁)

在美國通常稱為家庭生活教育,誇美紐斯稱之為母親膝前的教育。綜觀各國家庭教育概念演變過程,參考名家大師對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結合我們家庭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我們将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傳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彼此相互影響終生的一種的社會活動。

二、趙忠心《家庭教育》指出:按照傳統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裡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這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錄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在家庭裡,不論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還是長者對幼者,幼者對長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

三、鄧佐君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介紹了鄭其龍、趙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觀點,并指出: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标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産生的影響作用。(鄧佐君《家庭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頁)

四、李天燕《家庭教育學》指出:現代家庭教育是指發生在現實家庭生活中,以血親關系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雙向溝通、相互影響的互動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實施的互動教育和訓練;間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環境、家庭氣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長産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現代家庭教育應該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兩個方面。(李天燕《家庭教育學》2011年3月第1版)

五、趙雨林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從廣義上看是全面促進家庭建設與發展的教育活動,是受社會各界共同作用和影響的;從狹義上看是指所有促使對-1~18歲生命品質成長即生命個體增值的教育活動,是通過家庭内部進行交互作用和影響的。

六、台灣學者林淑玲将家庭教育的定義界定為:為健全個人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而透過各種教育形式以增進個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識、态度與能力的教育活動,稱為家庭教育。

七、台灣地區在《家庭教育法》中确立家庭教育的内涵包括:親職教育(增進父母職能)、子女教育(增進子女本分)、兩性教育(增進性别知能)、婚姻教育(增進夫妻關系)、倫理教育(增進家族成員相互尊重及關懷之教育活動)、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增進家庭各類資源運用及管理的教育)等。

教育内容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四個學會”來組織的,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

在我國比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義是三道教育,由趙雨林學者于2008年提出,即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簡稱為“3M”。即:

“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樂)、安全适應(安)等三大方面組成;

“為人之道”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處世修養(交)等三大方面組成;

“為學之道”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由學習品質(學)、綜合素養(素)、自主專長(特)等三大方面組成。

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結果。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巨變,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導緻家長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應該應運而生。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裡與家長們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裡包含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标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于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

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并有意讓他在衆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于思索,善于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于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像人一樣行走,四年内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緻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于白癡,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時随地的教育影響着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末《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缪、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甯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着重要影響。這種情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随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着很大的關系。

(三)家庭教育威吓性

家庭教育的威吓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緻性,都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别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态,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态之中。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21世紀的兒童是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标明确了家長們肩負着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系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緻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财産,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随着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将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醜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采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着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别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别能力,同時還要随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于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雲:“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總之,作為家長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亦為子女成才盡到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錯誤的贊美讓孩子自以為是

忠告1: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優秀

忠告2:多贊美孩子的行為和品行,少贊美孩子的天分和成果

忠告3:不要在别的家長面前過多贊美你的孩子,如果要贊美就去贊美别人的孩子

忠告4:要學會運用鼓勵、激勵代替空洞的贊美

二、物質生活豐厚,讓孩子好逸惡勞

忠告1:再富也要窮孩子

忠告2:别把孩子當豬養

忠告3:不要用金錢、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做事

三、孩子的事,家長替代做,讓孩子懶惰成性、嚴重缺乏自立能力

忠告1:孩子的事,自己做

忠告2:家長的事,孩子幫助做

忠告3:家長在孩子事情上,能懶就懶一點

四、把孩子圈養在眼皮底下,導緻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

忠告1:放養孩子,回歸自然

忠告2:讓孩子交上積極向上的朋友

忠告3:進行付出和挫折等素質教育

忠告4:為社會付出,量大福就大。

五、沒有家風和家規,随意性管理,導緻孩子與家長逆反、對抗

忠告1:用家風樹立正氣

忠告2:用家規監督行為

忠告3:讓家規去懲罰違規者,而不是人來懲罰

六、自己做不到的,偏偏要求孩子做到

忠告1:想讓孩子怎麼做,你就去做什麼

忠告2:麻将可以打,但不能在孩子在家學習時在家打,酒可以喝,但不能經常喝得醉醺醺的回家。架可以吵,也可以打,但找個孩子不在的地方盡情的吵和打

教育原則

平等原則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争辯,不僅是互愛的一促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要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尊重原則

尊重是相互的;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家長。

交流原則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尴尬。

自由原則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統一原則

家庭教育要和學校統一,否則孩子無所适從。

榜樣原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做好表率。

信任原則

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寬容原則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正常的。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做好引導工作。

鼓勵原則

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不懂得鼓勵,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可能是随意的一兩句話帶過了。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齡的增大而不斷改變。

中國問題

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于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孩子想跑、想玩時,有的父母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父母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并不是行為上的幹預。過分的幹預會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

過分寵愛

過分寵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煉,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分析認為家長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關心,要依據孩子的性格特征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簡單粗暴”又要防止“過度溺愛”。應及早發現問題并尋求專業幫助,及時解決,不要讓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最終影響子女的終生幸福。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于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父母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于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能力發展。

揠苗助長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他提早學站、學走路、學寫字……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失衡,導緻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與人和諧相處。

過分專制

經常以高聲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于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隻懂唯唯諾諾,并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外,為了發洩不滿,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洩回父母身上。

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隻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啬贊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贊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贊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限制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别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緻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并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說話,嚴重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利于日後的社會交際。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咛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唠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複地說,那麼就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将唠叨的語氣改為提醒。唠叨讓人厭煩,易招緻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孩子會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挂在嘴邊,說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腳”“沒用”等,甚至在别人面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孩子感到丢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來恢複,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會對父母産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父母,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複。

亂發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發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發脾氣。

低估孩子

父母質疑孩子潛能,處處要求孩子跟随自己意願行事。使得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變得習慣于依賴、習慣于被命令,變得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過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頑強、目标遠大、百折不撓。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優勢或潛在的優勢。因此,作為父母,應客觀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于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以偏赅全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并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别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緻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系變得疏離,甚至使孩子變得反叛。

漠不關心

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孩子為了引起父母注意,會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這些行為有可能讓孩子不幸誤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他,對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絕路。

教育禁區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通過一項調查,總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容易踏入以下七個不益孩子成長的禁區:

居高臨下

“你這麼做就得挨揍”、“我在你這個年齡時早就……”、“你不聽也得聽”等等。

要害分析

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最後事倍功半。

冷嘲熱諷

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

兒童心理治療專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熱諷。他們很難理解,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怎會說出這種表面是表揚而實質是貶損的“雙關話”,即使你說這些話時還帶有些許幽默感。

絕對否定

禁忌語言

“你從來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你總是撒謊”等等。

要害分析

批評孩子是對的,但如果把話說“絕”,反過來可能引發孩子的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緻最後拒絕接受批評教育。

言過其實

禁忌語言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你話中含有水分,于是長大成人後,對他人的評語或稱贊也會将信将疑。此外,聽慣父母誇大其詞的贊揚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往往隻能聽好話而聽不進反面意見,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人身攻擊

禁忌語言

“你胖得像頭豬”、“你蠢得像頭驢”等等。

要害分析

智力再愚鈍的孩子也能體會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自尊自信。

威脅恐吓

禁忌語言

“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關你禁閉”、“你不乖就讓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

這類虛張聲勢的威吓和言過其實的表揚一樣,同樣會讓孩子喪失對父母的親熱和信任。

冷若冰霜

禁忌語言

“你沒看到我正忙着嗎”、“待會兒再說”等等。

要害分析

孩子從這些話中聽到的“潛台詞”是:大人們對我幹的事毫無興趣,他們并不把我當作他們的心肝寶貝。

主要内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終身教育思想。

家長教育的主要任務、首要任務應該是從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學做人。試想,一個不懂得應該怎樣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學習志向嗎?一個沒有毅力的孩子,能夠刻苦攻讀嗎?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孩子,能按時認真學習嗎?一個沒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強,少給父母添麻煩嗎?

愛國主義培養

愛國主義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責任心、義務感

這既是家庭美德的内容,又是社會公德的内容。從小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義務感,無論做家事,還是做公事,都能認真負責,盡自己應盡的義務。

勤勞節儉的教育

勤勞節儉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勞的人是沒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勤勞節儉,相輔相成,不勤勞的人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珍惜勞動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勞。

生活能力的培養

1、自我判斷、解決問題。遇到問題要讓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分析有幾種解決方法,判斷哪種方法是最合适的,經過自己的優選去做。

2、自我規劃。引導孩子通過獨立思考和探索,發現、篩選和确立适合自己的年齡、興趣和性格的種種目标。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獨立規劃以下的事情:怎樣安排每天的時間,自己定一個作息時間表;怎樣聽課,怎樣預習、複習功課;參加什麼課外活動;做點什麼家務;做什麼運動、玩什麼遊戲以及在家裡、在學校做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等。

3、自我管理。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的大事小事都過問、照顧,應該引導和鼓勵孩子按照自己定的規劃來管理自己的思維、言行、作息、衛生、物品等。例如,學習時,自己把握自己的注意力不溜号;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自己洗澡、剪指甲;大人有病,主動倒水、端飯。

4、自我改進。父母應該改變批評多、贊揚少,總是斥責孩子,甚至恨鐵不成鋼、施之以棍棒的做法,引導孩子自我改進。這樣,孩子不僅會發現和認識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不斷改進,還會把自己最新的成績和進步作為起點,不斷去超越自我。

5、人生價值教育

6、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7、讓孩子學會自我安排時間

8、向孩子傳授正确的溝通技巧

9、正确引導孩子與異性交朋友

10、愛學習

11、有毅力

自控能力與情商

1、讓孩子知道控制自我是成熟的标志:能夠很容易就控制自我、阻止自己犯錯誤的人才是一個成熟的人,孔子認為“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2、讓孩子學會着眼于遠大的目标。

3、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要讓孩子堅定正确的立場,學會抵制外界的誘惑,不要在花花世界裡失去自我。

4、培養孩子溫和的性格:教會孩子做事不要隻想自己,要從他人的角度考慮自己做得是否适當,溫和地對待周圍的人。

5、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評價自己:讓孩子用那些教給他的“可、否”觀念來評判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自覺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6、讓孩子學會忍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主要的表現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激動、發怒會給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損傷自己的人際關系。

7、讓孩子學會冷靜分析: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要讓他學會先分析各個方面絲絲縷縷的利害關系,再做出自己的決定,讓孩子保持冷靜的狀态,遇事不要慌慌張張。

圖書介紹

《家庭教育100個怎麼辦?》、《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3歲叛逆期,媽媽怎麼辦》、《好媽媽不寵不嬌教育女孩100招》、《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媽媽怎麼辦?》《父母規》、《富母之路》、《家長突圍》、《喚醒巨人》、《家庭教育手冊》、《學會跟孩子說話》、《赢在父母》(解密好孩子成長規律)、《培育男孩》、《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好習慣讓孩子終生受益》、《不聽話的孩子怎麼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蒙台梭利教育法》、《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放手,讓孩子去做》、《影響男孩一生的100個成功榜樣》、《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孩子向前沖》《一生的保證》:《中國家庭教育缺什麼?》、《好孩子是怎樣培養的》、《男孩為何要“窮”着養》、《女孩為何要“富”着養》、“名師工程·大師講壇系列”(《大師談教育心理》、《大師談啟蒙教育》、《大師談兒童習慣培養》、《大師談兒童能力培養》、《大師談兒童情感教育》、《大師談兒童人格塑造》、《大師談教育管理》、《大師談教育溝通》、《大師談教育激勵》、《大師談早戀與性教育》)、“台灣教養系列”江蘇教育出版社(《發揮創意教孩子》、《教育的大愛》、《身教》;《理應外合》、《知書達理》、《通情達理》;《教孩子發揮潛能》、《用“新”教孩子》、《歡喜學習》)、《從天津到牛津——好孩子是培養出來的》、“從小培養系列”(《培養孩子正确的經濟觀》、《讓孩子成為理财高手》、《培養孩子正确的價值觀》)、《引導的智慧》、《“說話”對孩子有多重要》、《讓我們輕松做父母》、《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孩子的心看得見嗎?》、《父母做對才不累》、《好父母要對孩子說的100金句·不要對孩子說的100禁句大合集》等。

心理誤區

當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終于得到社會的認可。盡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轉化為教育行為。導緻這種局面,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誤區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一、極端期待心理引發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誘發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展的實際,産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為了滿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盲目的“選擇”一些打着科學旗号的“快速學習方案”、“神童培養計劃”。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發“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提前學習;本着“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所以過度學習。一切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發“無個性化”的教育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作為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随意選擇評價标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為順從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為叛逆的“壞豺狼”。

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與教育理念的偏失。當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誤區必須從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與開展親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而言,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必須以家庭為單位,優化家庭精神生活環境,淨化家庭教育氛圍,減輕家庭教育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淨化教育市場,端正教育輿論導向,傳播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将家長的教育熱情視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并且轉化為理智的教育行為,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就親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強親情教育,利用血緣與親情為紐帶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親職教育,樹立家長的職業教育意識與職業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長的天職”,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的自覺追求。

父母責任

孩子不是媽媽的專利,爸爸也應該多陪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四、五歲的時候,爸爸對孩子的肯定和贊美以及他的榜樣力量,可以讓男孩子明白自己長大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讓女孩子明白自己将來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丈夫。青春期以後,爸爸和男孩子經常在一起,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有力量的支持,減少許多困惑;女孩子和爸爸的互動,可以讓她更好地了解男性,滿足她對異性好奇和依戀的渴望。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爸爸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1、家長應該充分相信孩子,隻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放開手腳去做他認為喜歡的事情,而且在這樣的信任之中,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2、家長的假設太多,便擔心太多。事實上,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誰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去走向未來呢。

3、孩子要自己長大,許多事情得自己經曆了才會明白是怎麼回事,所以,家長不妨放手。

4、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超過自己,不過事事聽大人話的孩子很難超越。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超越自己,家長要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話,并鼓勵孩子大膽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