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戰

宋楚泓之戰

宋國和楚國泓水邊發生的戰争
《宋楚泓之戰》,節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本篇内容記述了春秋時期宋國同楚國争霸的曆史,充分描寫了宋襄公固守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結果導緻宋軍在泓之戰中慘敗的曆史過程。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争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争。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争。
  • 名稱:宋楚泓之戰
  • 地點:泓水邊
  • 參戰方:宋國、楚國
  • 時間:公元前638年
  • 選自:《左傳》

要點導引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争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争。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争。當時楚強宋弱,但戰争開始時,形式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條,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确意見,以緻殆誤戰機,慘遭失敗。

宋襄公的固守教條,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為固守中國人的貴族精神。

著作介紹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風格與其他不符,并無任何史料佐證,隻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曆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并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僅據宋人陳骙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谏、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于《左傳》。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節選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記宋楚泓之戰的文字(今選本皆作《子魚論戰》,摘錄如下:“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今河南柘城縣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陣)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n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耆,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

譯文

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着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

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鬥中,隻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發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借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爺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們發動進攻,不也可以嗎?還怕不能取勝!當前的具有很強戰鬥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于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麼值得憐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麼是恥辱來鼓舞鬥志,奮勇作戰,為的是消滅敵人。

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就等于沒有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等于屈服于敵人。軍隊憑着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鬥,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作戰要抓住有利的戰機,那麼敵人處于困境時,正好可以利用。既然聲勢壯大,充分鼓舞起士兵鬥志,那麼,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

閱讀指南

文章節選部分記叙的是戰争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宋襄公與楚軍的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而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這時候對于宋國而言是最佳的攻擊機會。可是宋襄公卻認為不可,還提出一堆大道理。從這個過程看,宋襄公的迂腐暴露無遺。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寫戰争的過程,因為宋襄公的迂腐而導緻戰敗。第二段因為國人責怪國君,宋襄公為自己辯護,提出了戰争道德論。和《曹刿論戰》一樣,作者介紹史實也帶着感情傾向,對于宋襄公的做法,《左傳》的作者持否定态度。

相關古詩

偶閱左傳宋楚泓之戰事因題

弘曆〔清代〕

阻隘鼓儳雖失正,

徇名昧義讵非癡。

經書明鑒傳千古,

識務通權用者誰。

原文節錄

(僖公)二十一年,春,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曰:“小國争盟,禍也。宋其亡也!幸而後敗。”······

秋,諸侯會宋公于盂。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執宋公以伐宋。懂,會于薄以釋之。子魚曰:“禍猶未也,為足以懲君。”······

二十二年,······三月,鄭伯如楚。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楚人伐宋以就鄭。宋公将戰,大司馬固谏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将與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今河南柘城縣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陣)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就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耆,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軍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緻志,鼓儳可也。”······

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缗,以讨其不與盟于齊也。夏,五月,宋襄公卒,傷于泓故也

左傳介紹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錄春秋曆史的著名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學家左丘明所撰。其内容是按魯國十三個君主的順序編寫的,上起魯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魯悼公十四年(前454),共計二百六十九年。

編年體史書在我國出現很早,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的記錄加以整理而成的《春秋》。由于《春秋》後來被尊為“經”,後世儒家各派對它的解釋便稱作“傳”。在漢代,《春秋》傳有五種,但後來流傳下來的隻有《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三種,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谷梁傳》曆來被視為孔門後學解釋《春秋》的專著,屬于“今文經學”。

《左氏傳》是到西漢末才在宮廷藏書中被發現,古文經學派認為它也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屬于“古文經學”,但今文經學派斥之為西漢末劉歆的僞作。據近人研究,《左傳》應當是完成于戰國初期的作品,出自魯國史官的手筆,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從内容上看,《左傳》重視交代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記錄各種曆史人物的政治主張、曆史見解和宗教觀點,而尤其注重戰争活動的記錄。因此,《左傳》并不是漢朝人僞造的《春秋》“傳”,而是體裁比較完備的古代編年體史書,當視為研究先秦曆史的重要資料。

現存通行的《左傳》注釋本,是西晉杜預作注的《春秋經傳集解》,簡稱“杜注”,它将《春秋》經文拆開分别編入每年傳文之前;唐代孔穎達又在杜注的基礎上作疏,撰成《春秋左傳正義》,簡稱“孔疏”。

《宋楚泓之戰》,節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本篇内容記述了春秋時期宋國同楚國争霸的曆史,充分描寫了宋襄公固守那種仁義道德,十分迂腐,結果導緻宋軍在泓之戰中慘敗的曆史過程。

重點字解釋

宋公:宋襄公。名茲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已經。

及:等到。

濟:渡過。

既濟:已經渡河。

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指子魚。

陳:同“陣”,這裡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股:大腿。

門官:國軍的衛士。

重:再次。

禽:通“擒”。

二毛:頭發斑白的人。

鼓:擊鼓(進軍)。

贊:助。

胡苟:很老的人。

服:向敵人屈服。

用:施用,這裡指作戰。

金:金屬響器。

聲氣:振作士氣。

鼓:擊鼓進軍。

上一篇:九二海戰

下一篇:俄土戰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