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小學語文課文
本文通過描寫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美和品質美,表達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深切懷念之情。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運用了借物抒情,以樹喻人的寫法,借贊美樟樹的可貴之處來贊美宋慶齡的高貴品質。課文第四、五小節分别講了樟樹的特點,抓住樟樹的蓬蓬勃勃,抓住樟樹的可貴之處,由此來說明宋慶齡對于這兩棵樟樹的喜愛之情。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内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在這一課中顯得尤其重要,這一類以物喻人的文章,就要通過對人物的了解,來體會、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1]
    書名: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别名: 作者:茹志鵑 類别:小學教材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數:143 定價:6.18 開本: 裝幀: ISBN:-1

基本内容

上海宋慶齡故居的庭院裡有兩棵樹。

有一次,周恩來同志覺得那房子小了一點,就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她不肯,說:“我舍不得這兩棵樹。”

這是兩棵樟樹。

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幹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别的樹木容易招蟲。從同一棵石榴樹上,可以捉到三四種不同的蟲子。它們還要養兒育女,繁衍後代,子子孫孫都寄生在樹上。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隻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樟樹的高貴之處就在這裡。

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這是兩棵樹蔭很大的樟樹。

别的樹木,容易招蟲。從同一棵石榴樹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種不同的蟲:花花綠綠的;屈體前進的;以葉作僞裝的;密密麻麻,不易發現的。它們自己寄生在樹上,還在那裡養兒育女,繁衍後代,并且教唆後代如何寄生。樹蛀空了,它們也還不死,而且散開去,另去物色寄生體。

樟樹不招蟲。這個特點,在它作為樹的時候,就表現得十分充分。别的樹要噴灑藥水,而它卻不必。其奧秘也可能是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在樹的本身,樹的内裡,就有一種拒蟲的氣味。因為這是一種有益的氣味,人們就稱它為香氣,更難得的是,樟樹将這種拒蟲的香氣,永久保持,至死不變。這一點,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學制作的化妝品,都難以做到的。即使當它枝枯葉謝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的時候,它的香氣也永遠不變,永不消失。隻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樟樹的高就高在這裡,貴也貴在這裡。

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中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就是根據茹志鵑的這篇文章改編的。改編的課文内容如下:

上海宋慶齡故居的庭院裡有兩棵樹。

有一次,周恩來同志覺得那房子小了一點,就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她不肯,說:“我舍不得這兩棵樹。”

這是兩棵樟樹。

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幹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稠密的樹葉綠的發亮。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别的樹木容易招蟲。從同一棵石榴樹上可以捉到三四種不同的蟲子。它們還要養兒育女,繁衍後代,子子孫孫都寄生在樹上。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隻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樟樹的可貴之處就在這裡。

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主要内容n

本文通過描寫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美和品質美,表達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深切懷念之情。

人物簡介

茹志鵑(1925——1998)n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貧困,幼年喪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換錢度日。11歲以後才斷斷續續在一些教會學校、補習學校讀書,初中畢業于浙江武康縣武康中學。1943年随兄參加新四軍,先在蘇中公學讀書,以後一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曆任演員、組長、分隊長、創作組組長等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5年從南京軍區轉業到上海,在《文藝月報》做編輯。

1955年從南京軍區轉業到上海,在《文藝月報》做編輯。1960年起從事專業文學創作,是中國作協會員,又被選為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1977年當選上海七屆人民代表。現為《上海文學》編委。茹志鵑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單純明俠,細節豐富傳神。善于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她的許多作品如《百合花》、《靜靜的産院》、《如願》、《阿舒》、《三走嚴莊》等都受到過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鏡等老一輩作家的好評,一些作品被譯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

新時期以來,茹志鵑又發表了10多篇小說,随着主題的深化,風格亦有所改變,于清峻中隐含鋒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靜靜的産院》(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楊樹》(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等。新時期以來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輯錯了的故事》(《人民文學》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獲》1979年第3期)、《兒女情》(《上海文學》1980年1月)、《家務事》(《北方文學》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彙增刊》1980年第3期)等。

茹志鵑的女兒王安憶也是當代著名女作家。

上一篇:韓式料理

下一篇:創業第一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