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

宋哲宗

北宋第七位皇帝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顼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後朱氏。趙煦早年曆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十歲,由祖母太皇太後高氏(高滔滔)臨朝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複舊法,史稱"元佑更化"。元佑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元符三年(1100年2月23日),趙煦病逝,年僅二十五歲,在位十五年。累谥為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号哲宗,葬于永泰陵。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并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并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 本名:趙煦
  • 别名:趙傭、宋哲宗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東京開封府
  • 主要成就:收取青唐,兩敗西夏
  • 性别:男
  • 谥号: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 廟号:哲宗
  • 陵墓:永泰陵
  • 年号:元祐、紹聖、元符
  • 在位時間: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 重要事件:元祐更化、紹聖紹述、平夏城之戰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趙傭(後改名趙煦)于熙甯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生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為宋神宗趙顼的第六子,其母為宮嫔朱氏(欽成皇後)。曾加檢校太尉、天平軍節度使之銜,封均國公。

元豐五年(1082年),趙傭轉任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

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在集英殿宴請群臣,趙傭侍立在旁,其儀容舉止深得群臣肯定,紛紛向神宗祝賀。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處理朝政。宰相王珪率宰執入見,請求立儲,由皇太後高氏(宣仁聖烈皇後)同聽政。神宗已說不出話,隻是點頭首肯。

當時,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神宗年富力強的兄弟雍王趙颢、曹王趙頵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氏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但高公繪等予以拒絕。蔡确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傭,以奪策立之功。蔡确四處張揚,說自己有策立大功,反誣高氏和王珪有廢立趙傭之意。

不僅朝臣另有打算,趙颢和趙頵也極為關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後,趙颢還徑直去高氏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麼。神宗隻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颢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疾。高氏知道大位更叠在即,一方面命侍衛禁止二王随意出入寝殿,一方面讓宦官梁惟簡的妻子秘密趕制了一件十歲孩童穿的皇袍。

三月一日,高氏垂簾聽政,在王珪等人前來觐見時,高氏當衆誇贊趙傭性格穩重,聰明伶俐,自神宗病後便一直手抄佛經,為神宗祈福,頗是孝順,稱其已能背誦七卷《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她還将趙傭所抄佛經傳給大臣們看,讓他出簾見王珪等。王珪等齊聲稱賀。同日,高氏降制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皇儲之争至此告終。

登基為帝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神宗駕崩,年僅十歲的趙煦即位。高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臨朝聽政。

神宗生前,高太後就不贊成變法改革,在她執政後,便任命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呂公著為尚書左丞,參與朝政。司馬光用"太皇太後以母改子(神宗)"作為廢除新法的理論依據,新法遂漸被廢除。元豐八年(1085年)七月,首先廢罷保甲團教,半年之内,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等相繼被廢。次年(1086年)初,司馬光病重,将廢除新法的任務交給呂公著,并随即提出廢除免役法,不顧舊黨中範純仁、蘇轼、蘇轍等人反對倉促廢除而應進一步考察利弊的意見,仍下诏五日内廢除免役法,恢複差役法。執政蔡确、章惇先後被罷為地方官,年已八十一歲的四朝元老文彥博複出,擔任平章軍國重事。此年八月,罷青苗法。九月,司馬光去世,由呂公著繼續"更化"。

但在此時,舊黨内部因政見、學術見解分歧,加上人事傾軋而互相攻擊,分化為洛陽人程頤為首的洛黨,以四川人蘇轼為首的蜀黨,以及河北人劉摯、梁焘、王岩叟、劉安世等人為首組成的朔黨,三黨皆繼承司馬光廢除新法的遺志,勢力很大,洛、蜀兩黨勢成水火。

元佑三年(1088年),呂公著以年老辭相,呂大防、範純仁分任左、右相。範純仁在司馬光當政之初,即反對完全廢除新法,對于廢除免役法認為尤應慎重緩行,此時任右相,對新黨的章惇、鄧绾和舊黨的蘇轼、韓維等貶官或受攻擊,多所維護,元佑四年(1089年)即因不贊成過分貶逐新黨蔡确,為朔黨所攻擊而被罷相。元佑六年(1091年)朔黨首領劉摯升任右相,同年也以交結變法派蔡确、章惇受到攻擊而罷相。

在高太後垂簾的八年中,舊黨不僅控制了整個朝廷,對新黨的打擊和傾軋也始終如一,從未放松過。劉摯等竭力搜尋章惇、蔡确的轶聞,加以穿鑿附會,對其進行诋毀,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車蓋亭詩案。此案是北宋開國以來朋黨之争中以文字打擊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舊黨利用高太後對蔡确等人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新黨進行斬草除根式的清算。蔡确被貶出朝廷,并遭知漢陽軍吳處厚報複而被貶到新州安置。

舊黨将司馬光、範純仁和韓維譽為"三賢",而将蔡确、章惇和韓缜斥為"三奸"。他們将王安石和蔡确親黨名單張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時對元佑元年被司馬光斥逐的新黨人員章惇、韓缜、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貶,又鏟除在朝的新黨,如李德刍、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貶斥。

王夫之認為元佑時期"進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退也;退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進也;行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革也;革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興也",朱熹譏諷這種一切以熙豐劃線的思路,是"閉着門說道理",因而"矯熙豐更張之失,而不知堕入因循"。

元佑更化談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經濟政策上舊黨也毫無積極的建樹,隻是一場情緒化的清算運動。如果說,熙豐變法還是旨在解決國家社會問題,但元佑更化反而使這些國家社會問題治絲而棼。

帝後積怨

趙煦年幼時非常喜歡讀書,涉獵廣泛,尤喜唐人律詩。

高太後聽政時,軍國大事都由她與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趙煦對朝政幾乎沒有發言權。大臣們也以為趙煦年幼,凡事都取決于高太後。朝堂上,趙煦的禦座與高太後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向高太後奏事,背朝趙煦,也不轉身向趙煦禀報。以緻趙煦親政後在談及垂簾時說,他隻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

到了趙煦十七歲時,高太後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聽政。而此時,衆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後,有宣谕必聽太後之言,也不勸太後撤簾。高太後和大臣們的這種态度惹惱了趙煦,使其心中非常怨恨,這也是他親政後大力貶斥元佑大臣的一個原因。

盡管高太後和大臣在垂簾時沒有考慮趙煦的感受,但他們并不放松對趙煦的教育。高太後任呂公著、範純仁、蘇轼和範祖禹等人侍讀,想教育趙煦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義的皇帝,尤其是讓趙煦仰慕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清平盛世的宋仁宗,而不是銳意進取的神宗。

此外,高太後在生活上對趙煦的管教也很嚴格。為避免趙煦耽于女色,高太後派了二十個年長的宮嫔照顧他的起居,又常令趙煦晚上在自己榻前閣樓中就寝,相當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動的空間。

更讓趙煦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後對待其生母朱氏也過于嚴苛。朱氏出身寒微,幼時遭遇極坎坷,入宮後,初為神宗侍女,後來生了趙煦、蔡王趙似和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1084年)才被封為德妃。朱氏溫柔恭順,對高太後和神宗向皇後一向都畢恭畢敬。趙煦即位後,向皇後被尊為皇太後,朱氏卻隻被尊為太妃,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氏問題上,朝中有人想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後;有人主張尊崇朱氏,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後想壓制朱氏,直到元佑三年(1088年)秋,才允許朱氏的輿蓋、儀衛、服冠可與皇後相同。趙煦親政後,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後向氏相同。通過趙煦生母的待遇問題,可以看出其間複雜的政治鬥争背景。

高太後和元佑大臣所做的一切,對于趙煦來說,負面影響非常大。少年老成的趙煦面對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後和元佑大臣,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趙煦和高太後奏報時,趙煦都沉默不語。有次高太後問趙煦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趙煦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麼?"趙煦常使用一個舊桌子,高太後令人換掉,但趙煦又派人搬了回來。高太後問為何,趙煦答:"是父皇(神宗)用過的。"高太後大為悲恸,心中清楚他将來必會對自己的措施不滿。劉摯曾上疏,讓高太後教導趙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後說:"我常與孫兒說這些,但他并不以為然。"高太後由此愈加擔心,當然更不敢放下權力。

随着高太後的衰老和趙煦的成長,不僅舊黨成員,連高太後也感到山雨欲來、新黨複起的政治氣氛。元佑八年(1093年)八月,高太後垂危時,她當着哲宗告誡範純仁和呂大防等人:"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這事官家應該好好記着。老身殁後,必然有很多人來教唆官家,應該不要聽。"

紹聖紹述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後崩逝,趙煦開始親政。趙煦召回神宗變法時的重要人物章惇。次年改元紹聖,以章惇為相,罷範純仁、呂大防、蘇轍等,盡複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表明紹述的思想,追谥王安石為"文",允許其配享神宗廟廷;大力打擊元佑大臣,追貶司馬光,并貶谪蘇轼、蘇轍等舊黨于嶺南(今廣西、廣東、海南一帶),甚至直指高太後"老奸擅國",欲追廢其太後稱号及待遇。

趙煦不滿司馬光的"以母改子",不滿元佑舊臣早年對他的冷落,更不滿高太後對他的種種壓抑,因此,對舊黨的仇恨心理不亞于元佑時被打擊的新黨。紹聖初年舉行郊祀大禮,按例,朝廷要頒布大赦诏令,通常連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請示趙煦,可否赦免貶谪的舊黨官員,趙煦立刻拒絕。紹聖四年(1097年),有人建議讓谪居嶺南的劉摯等"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趙煦卻稱"劉摯等安可徙"。而對于王岩叟,趙煦指責他當初貶蔡确時,實際上是将矛頭對準自己,用心極險惡,也就更加痛恨。趙煦的這些言行相當于宣判了舊黨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趙煦統治時期,他們永無翻身之日。

不過,趙煦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複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他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讨伐,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英年早逝

趙煦的身體一直很糟糕,少年時便有咯血等宿疾。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趙煦寵愛的賢妃劉氏(即昭懷皇後)生下一個兒子趙茂,哲宗大喜,不顧阻力,封劉氏為皇後。九月二十五日,趙茂夭折,趙煦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四天之後,劉氏的小女兒揚國公主也暴病死去,宋哲宗又為之辍朝三日。這些事對趙煦造成不小的打擊,加重了他的病情。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趙煦開始病重,無法上朝。同月十二日(2月23日),趙煦在福甯殿崩逝,年僅二十五歲,在位十五年。四月,谥号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号哲宗。八月,葬于永泰陵。

崇甯三年(1104年)七月,加谥為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政和三年(1113年),改谥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主要影響

政治

趙煦為繼承神宗遺志推行新法,在親政後不久即恢複新黨主将章惇、呂惠卿的階官、職名。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首倡“紹述”的鄧潤甫、李清臣同時任執政。四月,趙煦改年号為紹聖,明确宣示繼承神宗改革事業,反對新法的執政蘇轍被貶出任知州,袒護蘇轍的首相範純仁也被貶出任知府。章惇成為首相,曾布入主樞密院,蔡卞、許将、黃履等先後任執政,林希任同知樞密院事,變法派控制了朝政。

新黨執政後,各項新法先後恢複,并根據神宗時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進,以便于推行;但也采用一些元祐時制定的法規。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章惇進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時,“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以緻趙煦詢問章惇等:“元祐亦有可取乎?”最終“取其(指元祐時法)是者修立”。這反映出章惇為首的改革派,不像元祐時舊黨那樣,對熙甯、元豐時的政令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當時的政治也比較清明,如趙煦親政七年,章惇獨相,“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即使四子接連中舉,也隻有季子章援曾被授為校書郎(從八品),其餘都“随牒東铨仕州縣,迄無顯者”,就是很好的例證。

但在打擊舊黨方面,新黨的做法有過之而無不及。舊黨的重要官員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焘相繼被貶往廣南東路(今廣東)。已被貶為知府的範純仁還曾上奏論救,以緻最終也被貶往永州(今屬湖南)。司馬光、呂公著終于被奪谥毀碑。此外,韓維、蘇轼、程頤等數十人也被相繼貶官。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蹇序辰、安惇請求設“看詳訴理文字所”(訴理所),對元祐初的訴理案件進行複查,這将擴大打擊舊黨成員,章惇聞言,遲疑未應,蔡卞即刻“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默然無言,于是“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這種做法,逞快一時而贻害無窮,誠如《宋史·哲宗紀》所說:“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

在趙煦親政時期,打擊守舊派愈演愈烈,成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進行改革,其情況同守舊派當政的元祐時期相類似,新舊黨争始終未能解決。與此同時,經濟上紹述雖以恢複新法為号召,實質上隻是恢複元豐年間實施的條例,熙甯新法注重發展生産的内容被閹割了,而在抑制兼并勢力等方面,比起元豐來更大為倒退,社會改革的進步性質喪失殆盡。

軍事

元祐年間舊黨回朝,摒棄了新黨開邊政策。為鞏固邊防,宋廷采用折衷路線,退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企圖向西夏示好。但西夏後族梁氏執意通過軍事勝利來鞏固權力,求和的意願不甚明顯。故而,宋廷開始重新思考如何設定邊防戰略。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環慶路戰區主帥章楶獲除提出“淺攻之計”。他認為“大抵戰兵在外,守軍乃敢堅壁”,主張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帥府應即下令各将兵馬出城,“擇利駐劄,高險遠望,即不聚一處。賊馬追逐,又令引避”。那樣,敵軍有後顧之憂,便不能從事持續的攻堅或抄掠。西夏若敢長軀深入,則宋軍可扼其退路伏擊。

在這種思想的指揮下,章楶等人開展了一系列戰事:

洪德城戰役: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梁太後率領号稱數十萬的大軍親征,沿馬嶺水(今環江)發動強大攻勢,圍環州(今環縣)及烏蘭、肅遠、洪德、永和等寨。章楶先派皇城使折可适等部約一萬移師馬嶺,與慶州方面分頭控扼,另派人在環州近城百裡的水源下毒。後又派兵五千赴援環州,準備對西夏的反擊。折可适探得西夏退兵後,便領軍前往洪德城。在西夏主力從環州撤圍時,在撤退路旁設伏,待西夏“前軍已遠,中寨方來”時發兵出擊,截斷西夏軍,使西夏大敗,梁太後僅以身免。此役,宋軍斬得首級千餘,墜崖及被毒死者無法統計,繳獲馬六百餘匹、駝九百餘匹。

第一次平夏城之戰:元祐八年(1093年)到紹聖二年(1095年),宋廷重新調動陝西前沿的人事任命。新黨強硬派呂惠卿當上鄜延路經略使,孫路繼任河東路經略使;武将王文郁成為熙河路經略使,章楶出任泾原路經略使;開封方面,朝廷重建了戰時政府和戰區指揮體系。紹聖三年(1096年),呂惠卿在五十日内組織了十四次小規模的出擊行動,激起夏人反撲。在同年末的延安府一役,西夏集結五十萬大軍,分兵三路,意圖擊潰鄜延路的軍事力量。呂惠卿成功保衛延安府,使夏軍轉而攻陷金明寨,殺死近三千名宋軍。是役以西夏的戰術勝利而結束。但以五十萬人殺死不到三千名宋軍,戰果微不足道。正當西夏集中兵力攻擊鄜延路時,熙河路經略司便趁機構築女遮谷的防禦工事,保護貫通通遠軍到蘭州的路線。紹聖四年(1097年)初,章楶一面派軍築城,一面命各路佯攻,分散西夏軍注意力。西夏與獲得支援的泾原路宋軍在近天都山的石門口交戰,但被擊敗。宋軍在建築石門城和好水河的二十二天工程中,能進一步控制附近有利地帶。竣工後,這兩座城名為平夏城和靈平寨。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由于西夏軍的敗退,陝西五路收複自元豐八年(1085年)後失去的堡寨,并在西夏境内構築一系列防禦工事,建立數道防線,以逐步推進的方式,蠶食西夏土地,甚至威脅到西夏的農耕地。元符元年(1098年),梁太後統領聲稱超過百萬(實際上隻稍多于三十萬)西夏的軍,向“視諸壘最大,郭成最知兵”的平夏城展開猛烈的攻勢。六路統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平夏城,西壽監軍司妹勒都逋則奉命攔截宋方援軍。在他們的指揮下,西夏軍隊同時包圍六座新近建成的宋軍堡寨。不過,西夏圍攻平夏城長達十三天,始終不能攻克,隻得連夜撤退,被宋軍伏兵重創。章楶派騎兵滲入天都山,擒獲包括嵬名阿埋、司妹勒都逋在内的三千餘人,繳獲牛羊十萬頭(隻)。同時,宋軍蕃将李忠傑也組織騎兵滲入剡子山,襲擊卓羅監軍司的大本營,統軍仁多保忠僅以身免。在遼朝的調停下,趙煦允許西夏的求和,宋方則在前線加緊修築了橫山和天都山的防禦工事,沿橫山綿延超過三百裡,将黨項人驅趕到沙漠地帶。至元符二年(1099年)秋,泾原和熙河兩路完成會州及其餘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确認從蘭州經黃河到會州,再沿天都山北巒穿過沒煙峽,最後抵達平夏城的領土。同年底,雙方和平,宋夏新疆界确立。

《宋史》編修者評說:“夏自平夏之敗,不複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寝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足以标志着趙煦一朝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就。

河湟之役

趙煦親政之後,決定重啟河湟之役,對青唐唃厮啰政權出兵。綜合陳均《九朝編年備要》等史籍記述,及趙煦親政後的情況判斷,王贍、王厚因青唐吐蕃内部出現分裂,利用宋廷“紹述”的有利時機“同獻議複故地”,并得到宰相章惇的全力支持,才使宋廷決定重新出師。

北宋在河湟地區的軍事活動從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展開,至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廷政局再變,诏棄鄯州、湟州“以畀吐蕃”,曆時近十個月。宋方從一開始攻城掠地即比較順利,基本上占據主動地位。邈川“部屬繁庶,形勢險要,南拒河州,東拒蘭州,皆二百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宋軍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出師。七月,副将王贍領軍率先渡過黃河,先下隴朱黑城,順利攻取邈川。八月,吐蕃首領瞎征自青唐脫身來降。吐蕃“宗哥酋舍欽腳求内附,贍遣禆将王詠率五千騎赴之。既入,而諸羌變,詠馳書告急,王厚使高永年救之,乃免”。王厚的有力配合确保了整個戰役的順利進行。九月,王贍占領青唐,宋以青唐為鄯州,以邈川為湟州。但宋軍占領河湟後,遭遇吐蕃反抗,後方供應不繼,于次年(1100年)開始撤出河湟。

文化

元祐更化時期,舊黨恢複熙甯變法時期廢止的“詩賦取士”,定制以詩賦、經義兩類取進士。到趙煦親政後,完全恢複新法,“诏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廷對仍試策”。在科舉中更以策論試題明确表示朝廷的主張,以應試者是否斥責元祐主政者司馬光等來定棄取,開了黨争直接幹預科舉的先河。

趙煦在位期間,頒布高麗所獻《黃帝針經》,向高麗輸送《冊府元龜》,進行文化科技交流。

外交

遼朝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崩逝;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後逝世,宋方皆遵循成例,告哀于遼朝,遼方亦遣使吊祭。并曾遣使祝賀趙煦即位。

在元祐、紹聖時期,宋夏頻生摩擦。第二次平夏城戰後,西夏請求遼朝軍事介入,遼使促請停戰。遼廷的有關決策被認為學者曾瑞龍認為是一個三重政策:第一,遼朝為促使和平實現,密謀對付西夏強硬派。據說,遼道宗不單拒絕西夏軍事介入的要求,還派使者毒死被視為戰争發動者的梁太後。結果,李乾順恢複親政。第二,遼朝催促宋朝放棄并歸還所有占領的土地、堡寨和州軍予西夏,休退兵馬,還複疆土,以突出遼朝在兩國之上的優越地位。第三,遼道宗似乎運用了武裝規勸政策。他在接近宋境代州的地方巡狩。宋朝情報指,遼營距雁門關以北隻有五至七裡。最終宋方同意議和。

西夏

元豐八年(1085年),西夏遣使進助神宗山陵馬;宋方因“夏國主母卒”,遣使吊祭。元祐元年(1086年),夏人遣使祝賀趙煦即位。夏惠宗李秉常死後,夏人遣使告哀,宋廷亦遣使往吊,并于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封李秉常子李乾順為“夏國主”。但自該年初起,西夏開始對宋發動小規模進攻,宋廷亦認為“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逆命”,于是诏令諸路帥臣嚴兵守備。朝臣同意将西北的浮屠、安強、葭蘆、米脂等四寨放棄給西夏,以試探西夏方面的和平意願,但夏人仍屢次犯邊。趙煦親政後,采取強硬姿态,主動發動攻勢,夏人被迫謝罪,但宋廷“卻其使不納”。經遼朝調停後,趙煦下诏允許西夏“自新”,不過宋逼澄清遼夏關系有别于宋夏關系,堅持宋是西夏的宗主國,最終使西夏重新臣服。

河湟吐蕃

元豐八年(1085年),加青唐(今青海西甯)唃厮啰首領董氈(董氈已死,實為其養子阿裡骨掌權)為檢校太尉,不久後又承認阿裡骨的地位,命他襲任河西軍節度使、邈川(今青海樂都)首領。随後,阿裡骨開始觊觎熙河土地。元祐二年(1087年),河湟首領結咓龊入熙河,以圖收複故土,被擊敗。宋将種誼收複洮州,擒獲青唐大将鬼章青宜結。阿裡骨被迫奉表認罪,并再次入貢,得到赦免。元祐五年(1090年)至紹聖二年(1095年),他數次遣使入貢。紹聖四年(1097年),宋廷冊封阿裡骨之子瞎征為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元符元年(1098年),瞎征遣使入貢。次年(1099年),宋将王贍攻取邈川、青唐,招降瞎征。

西南蕃

元祐二年(1087年)、元祐三年(1088年),“西南蕃”兩次遣使進貢。西南五蕃(龍蕃、張蕃、程蕃、羅蕃、韋蕃)頻繁遣使入貢。

高麗

元豐八年(1085年)、元祐五年至七年(1090年—1092年),高麗國王王運四次遣使進貢,宋廷亦曾回賜器物。元祐八年(1093年)正月,宋廷将高麗所獻的《黃帝針經》頒行天下。

元符元年(1098年),高麗國王王颙遣使進貢。元符二年(1099年),宋廷“诏許高麗國王遣士賓貢”。

西域(含中西亞)

喀喇汗王朝(即中國史籍所稱的于阗、黑汗)與宋廷一直保持着友好關系,往來不絕,在趙煦在位期間,雙方往來頻繁:元豐八年(1085年),黑汗進貢獅子,被宋廷婉拒。次年(1086年),宋廷回賜器物。年底,黑汗再次進貢。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加賜其金帶、錦袍、器币等。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四年(1089年),黑汗兩次入貢。元祐四年(1089年),邈黎國(一說即西亞木剌夷國)使者攜“于阗國黑汗王”等入貢。紹聖三年(1096年),黑汗與龜茲國一同來貢。紹聖四年(1097年),黑汗王自稱進攻西夏三州,派其子入貢奏禀。

元豐八年(1085年)、紹聖三年(1096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大食(應指阿拉伯帝國)遣使“入貢”。元祐三年(1088年),位于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麻離拔國遣使入貢。

拜占庭帝國

據稱,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拜占庭帝國(中國史籍稱拂箖)遣使到訪。

東南亞

元豐八年(1085年),加交趾國王李乾德為同平章事。元祐二年(1087年),李乾德遣使進貢。三個月後,宋廷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元祐六年(1091年),宋廷賜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并加實封食邑,李乾德亦再遣使進貢。紹聖二年(1095年),李乾德遣使進貢。

元祐元年(1086年)、元祐七年(1092年),占城兩次遣使進貢。

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五年(1090年)、元祐六年(1091年)及紹聖元年(1094年)、紹聖二年(1095年),室利佛逝四次遣使入貢。

曆史評價

章惇:①憺威四夷,拓土千裡。功斯須而告就,事振古以少倫。恭惟皇帝陛下,乾剛而離明,海涵而地載,内陶镕於九有,外綱紀於八荒。懷柔以文,震疊有武。乃睠河湟之近境,是惟關隴之舊區。自天寶之不綱,召纥兵而赴難。坐緻異類,盜據諸州。唐室欲收複而無從,先帝将經營而未暇。雖加厚撫,每持兩端,會其乖離,因以招納。種落魚爛、皆壺漿以迎我師,将士鷹揚,不血刃而舉其國。極太蒙之地際、震大宋之天聲。悉俘戎王,來獻魏阙。三百馀年陷沒之故郡,俄複冠裳,數十萬衆強梗之生羌,涵濡膏澤。一新辮發之俗,舉為右衽之民。包載千戈,敉甯華夏,自此始矣,可謂盛哉。臣等猥以非才,叨居近列,仰奉至神之略,莫效涓塵,護觀不世之功,惟知鼓舞。(《耆舊續聞》引)②唐室不綱,吐蕃肆虐,緻隴右、河西之陷,在乾元、至德之間,不守者逾二十州,迨今茲越三百歲。曆代莫思於攻取,先朝嘗議於經營。有所未遑,克開厥後。恭惟陛下與天廣覆,如日大明。運至神於眇默之中,成萬務於緒馀之末。憫憐冠帶之倫,久陷要荒之域。拯溺居懷,乘機必發。适兇渠之内潰,命偏将以招攜。部族有壺漿之迎,王師無血刃之事。指揮已收於舊地,禮樂丕變於華風。功遠過於古先,期不淹於旬浃。臣等叨陪國政,無補聖謀,欣逢文德之誕敷,坐緻遠人之來格。惟與蒼黔之衆,共纾鼓舞之誠。(《耆舊續聞》引)

呂惠卿:然自有國以來,用兵西方,而能所為必成,所伐必克,使天威遠暢,醜氐震疊,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者也。(《續資治通鑒長編》引)

趙佶:哲宗皇帝聰明睿知,天性夙成。嗣服之初,遵養淵默,洎總威柄,發揮強剛,黜除奸回,修複法度。熙豐之政,燦然再新。十有六年,底于至治。(《哲宗加谥十六字诏》)

王稱:哲宗皇帝爰自沖年,嗣膺大曆。是時,宣仁共政,登進忠賢,以安天下。故元佑緻治之盛,庶幾仁宗。及紹聖親政,起熙豐舊人而用之,元佑政事,一切務以相反。嗚乎,哲宗之英毅開敏,有能緻之資,惜乎大臣不以忠厚而事其上也。(《東都事略》)

脫脫:哲宗以沖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複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佑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蘖複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複善良,馴緻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籲,可惜哉!(《宋史》)

陶宗儀:元佑之治為盛。(《書史會要》)

愛新覺羅·昭梿:宋哲宗天資聰粹,實有為之主,天不(阙)宋,乃早崩隕,緻使徽、欽嗣之,隕喪厥基。(《嘯亭雜錄》)

蔡東藩:但吾觀宣仁彌留時,乃對呂、範二大臣,丁甯嗚咽,勸以宜早引退,并謂明年社飯,應思念老身,意者其豫料哲宗之不明,必有蔑棄老成,更張新政之舉耶?且哲宗甫經親政,奸黨即陸續進用,是必其少年心性,已多昧,宣仁當日,有難言之隐,不過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尚足為無形之防閑;至老病彌留,不忍明言,又不忍不言,丁甯嗚咽之時,蓋其心已不堪酸楚矣。宣仁固仁,而哲宗不哲,呂、範退,章、蔡進,宋室興衰之關鍵,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宋史演義》)

轶事典故

追念神宗

大臣張舜民在上朝應對時曾對趙煦說:"臣之前到潭州就任時,讓臣的兒子上奏陳述了先帝患病的原由。"趙煦感念父親,因而失聲痛哭。

少年老成

趙煦即位時,年僅九歲,由高太後(高滔滔)執政。有一天,按照禮儀應由他接見遼朝使者。大臣蔡确擔心年幼的趙煦見了遼人的容貌、服飾奇異後會受驚吓,有損國威,就先一日對他仔細地介紹遼使的容貌和服飾,請他不要驚奇,還重複講了幾十遍。趙煦聽後不做聲,等蔡确說完,他忽然嚴肅地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蔡确回答說:"當然是人,不過是夷狄罷了。"趙煦說:"既然是人,我怎麼會怕他呢?"蔡确沒想到趙煦竟有如此主見,隻得惶惶退下。

是非分明

宰相蘇頌在執政時,見趙煦年紀小,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取決于高太後。偶爾趙煦有話要說,有時無人應對,隻有蘇頌在奏報太後後,必定再禀告趙煦。趙煦凡有要事宣讀,蘇頌必定告訴群臣,讓他們俯首聽命。趙煦親政後,元佑年間的舊臣都遭貶職,禦史周秩想一并彈劾蘇頌,趙煦說:"蘇頌素明君臣之義,不要輕率議論這位國家的元老。"

屍骨暴露

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太常少卿方庭碩奉命出使金朝,途中拜谒北宋諸帝的陵寝。而宋帝諸陵都遭破壞。趙煦所在的永泰陵受害尤為嚴重,他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方庭碩也隻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

廢後風波

趙煦即位之初,太皇太後高氏為他安排了眉州防禦使兼兵馬都虞侯孟元的孫女孟氏立為皇後(即昭慈聖獻皇後)。但趙煦更加喜愛姿色過人、多才多藝的禦侍劉氏(即昭懷皇後),劉氏由美人進封婕妤。

劉氏仗着趙煦的恩寵,在宮中驕橫跋扈,對孟皇後也不放在眼裡。一次冬至朝會,後妃們按不同等級坐在形制不同的座位上,而劉氏卻别出心裁,把自己的座位裝飾的同孟皇後的一樣。大家對她很不滿意。這時不知誰高喊:"皇太後駕到!"衆後妃連忙起身,但等了好長時間,也沒見太後身影,衆人紛紛坐下,可是不知誰搞得惡作劇,把劉氏的座椅偷偷抽走了。劉氏往下一坐,摔到了地上,引起了哄堂大笑。她認為是孟皇後指使人幹的,便向趙煦哭訴。之後正逢孟皇後牽涉到了宮中巫蠱一案,趙煦令宦官嚴查,最終決意廢了孟皇後,命其出居瑤華宮,号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關于孟皇後巫蠱案,《宋史》認為與劉氏有關,《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則有整段關于孟皇後及親屬行巫蠱的細節)。

随後劉氏接連誕下一女一子,接連進封為賢妃、皇後。

人際關系

輩分

關系

姓名

簡介

家世

父親

趙顼

北宋第六位皇帝,廟号神宗,谥号英文烈武聖孝皇帝。

嫡母

向氏

宋神宗時被立為皇後。宋哲宗時被尊為皇太後,後扶立宋徽宗即位。谥号欽聖憲肅皇後。

生母

朱氏

宋神宗時累晉為德妃。宋哲宗時被尊為皇太妃。谥号欽成皇後。

後妃

皇後

孟氏

宋哲宗、徽宗時兩度被廢,被尊為元祐皇後、太後。宋高宗時尊為隆佑太後。谥号昭慈聖獻皇後。

劉氏

受趙煦寵愛,元符末年被立為皇後,稱元符皇後。宋徽宗時加号崇恩宮皇太後。谥号昭懷皇後。

妃嫔

張氏

封婕妤。

胡氏

封婕妤。

章氏

封美人。

韓氏

封美人。

慕容氏

封美人。

魏氏

封美人。

高氏

封美人。

劉氏

封才人。

子輩

兒子

趙茂

昭懷皇後劉氏為賢妃時所生,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谥号沖獻太子,後改谥獻愍。

長女

——

鄧國公主,原封福慶公主,兩歲殇。生母孟皇後。

次女

——

陳國公主,始封德康公主,下嫁石端禮,累封淑和帝姬。

三女

——

秦國康懿長公主,始封懿康公主,宋孝宗時進封秦國大長公主。

幼女

——

揚國公主,初封懿甯公主,早殇。

人物争議

關于趙煦的死因,難有定論,本詞條僅提供兩種說法:

《宋大诏令集》卷7的《元符遺制》稱:“故冬以來,數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彌留。”即認為趙煦因傷風感冒而死;

根據《曾公遺錄》,宰相曾布認為趙煦死于性生理疾病。他在日記中記載趙煦的症狀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洩”,是緻命的。其病因則是極度性放縱。

後世紀念

永泰陵為宋哲宗趙煦的陵墓,位于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鎮八陵村西南一裡許,東北500米為永裕陵。永泰陵在南宋初年屢遭破壞。至元朝初年,此陵再次遭劫,現今隻剩下一座土丘。

陵園座北朝南,南北長740米,東西寬330米。由上宮、下宮和昭懷劉皇後陵組成。其建築布局與其它帝陵相同。上宮官城位于乳台以北約134米處,邊長約為240米。陵園北有一段神牆,高4到5米,是北宋諸皇陵中僅存的一段神牆。陵台位于宮城中部,呈方形覆鬥狀,底部南北長60米,東西寬57米,高17米。台頂平坦,南北長16米,東西寬14米。該陵現存石雕造像56件,缺馴象人1件和宮人3件。

永泰陵下宮位于昭懷劉皇後陵北部偏西,平面大緻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35米,由于平整土地,現表面已無任何行迹可尋。據當地村民說,當年平整土地時兩個南門石獅被埋入地下。

史料索引

《東都事略》卷9

《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史全文》卷13

《宋史》卷17、卷18

《宋史紀事本末》卷10

上一篇:劉峥嵘

下一篇:董學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