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部公房

安部公房

日本小說家和劇作家
日本小說家,劇作家。生于東京,在中國沈陽長大。1948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即着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由于長期接受存在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西方現代派影響,,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場面、奇怪的情節、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圖揭露社會的不合理性,并且探求解決問題的出路。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說:“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殊榮非他莫屬,而不會是我。”
    中文名:安部公房 外文名:あべ こぼ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東京大學 職業:小說家,劇作家 主要成就: 出生地:東京 代表作品:《道路盡頭的标志》等

生平簡介

安部公房(1924~1993)日本當代著名文學家。生于東京,在中國沈陽度過小學中學時代。1946年被遣送回日,1948年畢業于東京大學醫科專業;以永不開業為條件拿到醫學士學位。然而此時的他正深深投入文學活動。1947年自費出版《無名詩集》,次年他的小說《道路盡頭的标志》獲商業出版,廣受歡迎。1951年他的短篇小說《牆》榮獲芥川文學獎,奠定他的名聲。1955年安部撰寫首部劇本,開啟和戲劇的不解之緣。

由于長期接受存在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西方現代派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場面、奇怪的情節、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圖揭露社會的不合理性,并且探求解決問題的出路。短篇小說《牆壁》是他獲得芥川獎和确立文壇地位的作品,主旨在于表現人的孤獨感。此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闖入者》、中篇小說《野獸們向往故鄉》。

長篇小說《旁人的臉》,劇本《幽靈在這裡》和《朋友》,評論集《沙漠的思想》等。70年代以後的新作則有《夢的逃亡》和《笑月》等。其處女作《赤繭》、《牆》分别獲得戰後文學獎和芥川文學獎,從而奠定了他在日本當代文學史的地位。

從1950年代之初,安部一直是日本共産黨黨員,但1956年的東歐之行讓他幻想破滅。1958年蘇聯軍隊入侵匈牙利時,他試圖退黨遭拒,最後在1962年被開除黨籍。同年,安部最受歡迎的小說(或許也是寫得最好的一本)《砂丘之女》出版,廣獲好評;這部小說也在1964年被改編成電影,在國際間大放異彩。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他的作品在「鐵幕」内外均常被譯成其他文字,包括《第四間冰期》(1959)、《他人的臉》(1964)、《燃燒的地圖》(1967)、《箱子裡的男人》(1973)、《密會》(1977)、《櫻花号方舟》(1984)、《袋鼠筆記本》(1991)等。1991年出版《曲線之外》(Beyond the Curve),這是一部收錄他不同時期短篇故事的英譯本。

1973年安部成立安部公房劇團。他每年固定為劇團寫一兩部劇本,并擔任導演。他最富盛名的劇作《朋友》(1967)曾在美國和法國演出。不管在戲劇或小說上,他都是前衛和實驗派的代表。《安部公房的三出劇本》(1993)收錄了他最成功的幾部劇本,并被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譯成英文

他與大江健三郎及三島由紀夫鼎足而立,構成了當代日本先鋒文學的獨特風景。其作品在二十多個國家翻譯出版,被譽為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和世界級文學大師。《日本文學史》評述:“安部公房的出現,對于戰後日本文學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名人評價

大江健三郎:“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殊榮非他莫屬,而不會是我。”

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的創造和深刻寓意,對日本現實産生了巨大沖擊和恐怖.........充分展示了其文學天才。”

《日本文學史》評述:“安部公房的出現,對于戰後日本文學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創作生涯

成長經曆

安部公房生于東京泷野川一個醫生的家庭,原籍北海道。公房出生翌年,舉家到了沈陽。小學、中學在沈陽就讀,已經開始閱讀家中收藏的《世界文學全集》、《近代戲劇全集》,對表現主義的作品深感興趣。1940年,公房16歲中學畢業後,獨自回國入東京成城高校,攻讀理科。

不久得了肺病,又回到沈陽的父母身邊,療養了一年。1942年春,再次回國複學。這時東京的戰争氣氛更加濃厚,學校加強軍事訓練,他十分嫌惡。面對時代的不安,他埋頭研讀尼采、雅斯貝斯、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傾倒陀思妥耶夫斯基,涉獵了他的許多文學作品。

1940年回日本升學。1943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醫學系,喜愛搜集昆蟲标本和醉心于裡爾克的《形象詩集》。1944年10月,東京戰局日趨緊張,全國總動員,全面征兵,他估計日本将敗,便僞造診斷書,休學到了沈陽。日本無條件投降的1945年冬上,其父感染斑疹傷寒而亡故。他與作為作家的母親被遣返回到故裡北海道石狩川流域的祖父母家,然後自己隻身上了東京。可以說,他幼少年時代從出生地。成長地、原籍地來回過着遊移不定的生活。他自己也說,寫自傳開頭總是無從下筆,因為他是個沒有故鄉的人。在他感情底部流動着對故鄉的一種憎惡,也許他的文學思想是由于這種背景而來。

創作經曆

安部在東京,繼續學業,同時開始寫詩,自費出版了《無名詩集》。戰後初期他生活貧困,營養不良,半工半讀,靠賣鹹菜和煤球為生。但通過這段艱苦的生活和奮鬥,培養了樂天而又孤獨的性格,激發了他的文學創作熱情,也給他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文學素材。東大醫學系畢業後棄醫從文,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終道标》寫就後,有的學者說“寫出《終道标》的安部公房的出現,對戰後文學來說,是劃時代的事件”。可見他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安部公房在戰後走上文壇,就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陸續發表小說《闖入者》、《夢的士兵》、《異端者的告發》等,很快成為戰後最有影響的文學雜志《近代文學》的同人。他無固定職業,過着窮困的生活,為工廠職工組織文學小組而奔走,同時先後發表 了《牆——卡爾瑪氏的犯罪》、《赤繭》,分别獲得了芥川獎和戰後文學獎,一舉成名,正式登上文壇。

在他的文學生涯中,寫下了在日本現代文學史占有地位的《砂女》、《箱男》、《他人的臉》、《石眼》、《燃燒的地圖》,以及短篇集《饑餓的皮膚》、《闖入者》等。此外,他還寫了許多劇本和文藝評論,其中劇本《幽靈在這兒》、《夏本武揚》、《朋友們》分别獲岸田演劇獎、藝術節獎和谷崎潤一郎獎等。他的作品在歐洲有廣泛的影響,《砂女》獲法國的最優秀外國文學獎。

作品風格

前期

安部走上文壇的50年代,正是日本戰後時代的終結。日本社會開始擺脫戰後的混亂、貧困和戰争的陰影,經濟進入複蘇與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相對穩定,但又面臨新的矛盾和危機。這時期,日本存在主義作家将目光關注着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狀況和人的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并表現出一種悲觀與絕望的情緒,隻相信自我的完善,而不相信民衆的變革力量。他們雖也不乏對政治、社會的關心者,但大多陷入追求個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的矛盾中去。

中期

從此他就在作品中、努力打破共同體的束縛,在都市的孤獨中,尋找和創造存在的新路。他的《砂女》描寫一個昆蟲學者在現實不斷侵蝕自己的生活的威脅下,作出自己的選擇,進入一個砂洞裡,在不斷地與侵蝕而來的砂搏鬥中,絕望地發現了現實世界的一個新側面。作者着力表現主人公與砂搏鬥的精神運動,寓喻人在混亂的社會的孤獨中,通過努力才能創造人的存在的客觀條件,才會尋找到存在的可能性。《砂女》作為存在主義代表作。更具典型的意義。

可以說,安部公房的作品大多是描寫人與現代社會的疏遠,陷入孤獨和絕望的生活,于是設定奇異的幻想,比如設定在一個“物體”内,自在地轉換形象和構建非現實的世界。來追求人的内在性。他的《牆——卡爾瑪氏的犯罪》設定在“牆内”,《砂女》設定在““砂洞内”,暗喻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人與人、人與社會互不溝通,處在一種絕對孤獨的抽象世界裡。

安部公房無論是設定在“牆内”、“砂洞内”,還是設定在”箱内”、“繭内”,但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反地他窺視這些東西的内裡,盡管内裡黑暗也要探個究竟。一他在(牆》裡就說:主人公撞上了“牆”,盡管他無法把目光從牆上移開,但他卻被牆内的黑暗所吸引,盯住牆想把牆内看個仔細,它成為主人公采取行動的契機。

安部公房在現實中發現了超現實,又努力捕捉超現實的現實。他塑造的人物無論變身、變形的形象是“繭人”、“牆人”還是“砂人”、“箱人”等.都作為構成現實的總體,構成“物”的世界與“實存”的世界,即外部的現實與内部的現實的雙重異化。但他們雖然被雙重地閉鎖在現實的秩序和自我意識的内部,還是頑強地掙紮着表現自己的精神。所以說,安部的文學世界豈止沒有脫離,而且深深而牢固地植根于日本的今日和明日的現實。在他的絕望内裡,回響着希望之音。

電影《砂女》

1964年《電影旬報》年度最佳,20世紀日本百佳電影。同時,它也是塔爾科夫斯基最喜愛的十部電影之一。在這個充滿隐喻感的故事裡,攝影完美展現了荒漠、砂丘與人物的微妙關系,而配樂則不時地營造着詭秘、壓抑的氣氛。無盡的荒漠,幽閉的砂丘,背後隐藏着人性欲望的無窮張力。作品将存在的無奈和畏懼推向了一個藝術表現的高峰。那徒勞的西緒福斯式的反抗和最終無法逃逸的環境,莫不就是人類生存的終級象征。

主人公,某學校教員仁木順平,利用休假日外出采集昆蟲标本,住宿砂穴民家。穴中隻住有一位年輕女人。第二天“他”醒來發現,通往地面的繩梯已被人撤去,始知自己受了欺騙。這處砂的村落由那位把“他”引往砂穴中的“年長者”控制着。

雖有糧水煙茶平均按時供給,卻無行動自由。“他”幾次勸導年輕的女人放棄這種無視自我存在的、為了苟活而終日挖砂不止的活動,卻遭到女人絕念而平靜的拒絕:不可能。在與女人的肉體生活中,“他“獲得過短暫的快樂,但逃跑的心不死。然而幾次行動都慘遭失敗。後來在送已有身孕的女人去醫院時,“他”得到了通往地上的繩梯,卻已無心逃出。

西緒弗斯的神話

加缪在《西緒弗斯的神話》中寫道,西西弗斯因為背叛宙斯,死後被罰每天要将一塊沉重的石頭,從平地搬往山頂。西西弗斯每日推石頭上山,每當石頭推到山頂就滾下來,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頭往山頂推,如此不休。

西西弗斯是一個人,他的不幸代表的是人類永恒的不幸。萬能的神從創世起就賦予了人類永無止息的悲苦、挫折、災難,那些橫亘在人類面前的巨石就是上帝對人類最嚴厲最殘酷的懲罰,注定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推動巨石的過程。

社會評價

名人評價

據說,大江健三郎獲獎後曾有如下表示:“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生,這個殊榮非他莫屬,而不會是我。”這也許不完全是一番謙辭。作為戰後随着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一道成長起來的作家,安部的創作仿佛是一代日本人的心靈史,那種由于物化現實而導緻的人與環境、人與自身的“間離”感、“疏隔”感,充斥于他的作品;

而作家對于這種現實,無論就思考的深度或表現手法的成熟而言,都直逼卡夫卡,如稱之為“日本的卡夫卡”,我以為是不為過的。和卡夫卡一樣,安部的作品風格冷峻,意念性很強,叙述偏于抽象。他從來都是撇開現實的外部,直接描寫它的内在結構——比如說,他極少完全地描寫人物的經曆的事件,而是直接表現人物的存在狀态,這使得我們很難看到故事的發生,很難尋求情節的演進,目光永遠被引向人的處境,并思考這樣的處境。

其他

安部筆下的後工業社會空間,具有一種混凝土式的冰涼、堅硬、冷漠的基調,它是隔斷、難以溝通的,大抵正如(他人的臉)所形容的那棟S公寓:“被那堵和藹的牆壁嚴嚴遮擋着,以至于我一直處于徹底的孤獨之中”。與此同時,他筆下又一再出現逃離的意象(如《野獸跑向故鄉》、《砂女)、(箱男》)。

不可逃離的堅硬堅實與反複的逃離沖動,構成了他作品中一個主要而奇怪的矛盾;其結果,人的擺脫混凝土般物化現實的努力,隻能以鑽進“紙箱”、“砂洞”、一空繭”,藏在“他人的臉”之後這一類方式而告終,雖然是對現實的某種擺脫和遺忘,實質上卻不得不陷于更深刻的孤獨。這些可驚訝的超現實的筆觸,貌似荒謬,其實卻是後工業社會中人們普遍的心理感受。在物的擠壓之下,想要逃離而又無可逃離,渴念自我、渴念個性化空間而又懼怕孤獨,諸如此類的兩難境地,日益構成全球性的精神苦悶。

獲獎

1950年-《紅繭》(赤い繭)獲戰後文學獎

1951-小說《牆──S‧卡爾瑪氏的犯罪》(壁-S・カルマ氏の犯罪)獲第25屆芥川龍之介獎

1958年-戲曲《幽靈在此》(幽霊はここにいる)獲岸田演劇獎

1963年-小說《沙丘之女》(砂の女)獲第14屆讀賣文學獎(隔年、改編之電影獲法國戛納影展大獎)

1967年-戲曲《朋友》(友達)獲谷崎潤一郎獎

1968年-《沙丘之女》獲法國最優秀外國文學獎

1974年-戲曲《綠色絲襪》(綠色のストッキング)獲讀賣文學獎

1975年-5月13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人文科學名譽博士稱号

1977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名譽會員

1986年-發明之簡易裝卸型汽車防滑鍊條獲“第10屆國際發明家EXPO'86”銅牌獎

上一篇:蔣兆和

下一篇:智銀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