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珀警戒

安珀警戒

警戒告知系統
安珀警戒(AMBER Alert),是在美國和加拿大是當國内确認發生兒童綁架案時,透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大衆傳播的一種警戒告知。“AMBER”是“America's Missing: Broadcasting Emergency Response”(直譯為:美國失蹤人口:廣播緊急回應)的縮寫,也是以一名于1996年在美國德州阿靈頓被綁架并殺害的九歲女童安珀·海格曼(Amber Hagerman)命名。在佐治亞州則稱為“Levi's Call”,在某些州也以在當地失蹤的兒童命名的。安珀警戒是使用美國緊急警報系統(EAS)透過商業廣播電台、衛星電台、電視台,以及有線電視向全國發布,并同時會利用電子郵件、電子交通狀況号志,以及無線裝置的短信發布。安珀警戒的發布是由負責調查該綁架案的警察機構決定。對大衆發布的安珀警戒内容通常包含了被綁架者的描述、綁架嫌犯的描述,以及綁匪車輛的描述和車牌号碼。
    中文名:安珀警戒 外文名:AMBER Alert 起源國:美國 電影:《安珀警戒》n 要求:司法機構必須确認綁架實際發生

背景

兒童失蹤案件在美國雖然也很常見,但絕大多數失蹤的孩子都會被找回來。根據美國司法部公布的數據,美國每年接到近80萬宗兒童失蹤或綁架報案,但其中70多萬是由于家長和孩子溝通不暢,或是孩子離家出走造成的,99%的失蹤兒童最後都能活着見到父母。在美國,每年隻有幾千件失蹤案屬于非親屬綁架性質,真正危及兒童人身安全的案件隻有一百件左右。

在美國幾乎沒有發生拐賣兒童的事件,一是因為美國不存在人口販賣的市場;二是因為美國為尋找失蹤兒童投入了巨大的警力資源和社會力量。

早在1909年,美國就在聯邦政府設立了美國兒童局。而英國、瑞典、挪威、台灣、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則在上個世紀就先後出台了兒童福利專門法案,并成立了兒童福利局等專司機構。而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在1985年人均GDP僅僅1000美元時,就成立了婦女與兒童發展司。在美國,一旦發現有街頭乞讨的兒童,就會立即被送到兒童福利機構裡。如果背後有成年人指使,即便是他的父母,也将面臨起訴。

使用方式

一旦确認兒童因為綁架而失蹤,負責調查該綁架案的警察機構決定是否發布“安珀警戒”。警戒是使用美國緊急警報系統通過商業廣播電台、衛星電台、電視台,以及有線電視向全國發布,并同時會利用電子郵件以及無線裝置的短信發布。内容通常包含了被綁架者的描述、綁架嫌犯的描述,以及綁匪車輛的描述和車牌号碼。

服務系統

美國一些大型公共場所加入了名為“考德·亞當”的兒童安全警報系統。如果家長在超市購物時發現孩子不見了,可以馬上求救這一系統。超市會有專人立即開始尋找孩子,如果十分鐘内找不到,即會報案尋求警力支援。美國幾家電信運營商也加入了這一系統,失蹤兒童家長可以通過短信向手機用戶發出求救信息。

同時,美國還設有“全國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開通多種語言全天候的熱線救助服務。失蹤兒童家長可以借助該中心網站制作标準化的尋人布告,也可以請求該中心出動配有警犬的專業搜救小組。美國的郵局内通常都有尋找失蹤兒童的傳單,每張傳單上印有六名兒童的照片和資料。與中國家長張貼的尋人啟事不同,這些傳單是由全國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通過美國郵政署向全國各個郵局網點發布的。

美國國會在1982年就通過了《少年兒童失蹤法》,促使人們的防範意識增強;一旦兒童遭遇傳統誘拐和綁架,FBI立即介入,并發布“安珀警戒”。這樣比起來,比失蹤兒童家長在電線杆上刷小廣告的效率要高得多,也比非政府組織單純的大海撈針式的尋找有效得多,這也是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

對于美國兒童失蹤案件,除了執法的警方之外,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也十分強大,它們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失蹤兒童的家長聯系警方,發動社區的關注以及警方提供更多線索。而随着Facebook的風靡,“安珀警戒”也已經登錄到Facebook上了,非政府組織與熱心公民可登記接收所在地區的“安珀警戒”,協助警方破案,營救被綁架失蹤兒童,早日與家人重聚。

雖然美國非政府組織的力量非常大,但是兒童失蹤這樣的事情也隻能依靠政府解決,私人和社會力量隻能發揮輔助性的作用。

啟用标準

為了避免發出錯誤警報而讓這個系統被當作“狼嚎”而忽略,發布警戒的标準相當嚴格。

每一個州或郡都有自己的安珀警戒發布标準。而美國司法部發行了以下的“指引”,大部分的州都表示将“嚴格遵守”:

司法機構必須确認綁架實際發生

兒童必須有受到重傷或死亡的危險

必須要有被綁架兒童、綁架嫌犯、或綁架嫌犯的車輛詳細描述資料來發布警報

被綁架者必須是17歲以下(包含17歲)的兒童

指引中建議将安珀警戒的即時資料通報聯邦調查局(FBI)的國家犯罪資料中心(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關于兒童綁架情況的文字描述必須輸入通報中,并将案件标示為兒童綁架(child abduction)。

在加拿大,皇家騎警的要求和上述類似,隻是将通報對象聯邦調查局改為皇家騎警。若有理由懷疑綁匪可能會穿越國境時,其中一方将會向另一方通報。

錯誤警報

關心失蹤兒童的人士擔心警方并未嚴格遵守美國司法部的規範來發布安珀警戒,造成大量的錯誤警報,而使社會大衆對安珀警戒系統失去信心。

美國 Scripps 公司觀察了在2004年期間于美國發布的233件安珀警戒,發現大部分的警戒并未達到司法部的發布标準。其中有50%(117件警戒)被“國家失蹤及被剝削兒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 Exploited Children)歸類為“家庭綁架”(family abductions),通常是父母争奪監護權所緻。其中有48起警戒的對象是完全未被綁架的兒童,這些兒童僅是逃家、失蹤,或牽扯到家庭誤會(例如有兩起案件僅是兒童在祖父母家中),也有因惡作劇造成的錯誤警報。其他23件警報是警察不知道據傳遭綁架的兒童姓名,通常是因為報案的目擊者誤會所緻。

在2004年發布的233件警戒中,僅有70件(占30%)是兒童被陌生人帶走,并且和合法監護人以外的成人違法行動。

電子郵件的惡作劇

有大量的惡作劇電子郵件僞裝成安珀警戒的通報郵件。其中一個特别的例子是潘妮·布朗(Penny Brown),關于潘妮被綁架的惡作劇警戒郵件在網絡上流傳許久,使得安珀警戒網站必須貼出澄清,告知大衆從來沒有發布這樣的警戒,也沒有叫做這個名字的小孩被綁架。

英國兒童救援警戒系統

英國研發了一套兒童救援警戒系統(Child Rescue Alert),與北美州的安珀警戒類似。

在英國,漢普郡、萊斯特郡、薩裡郡、薩塞克斯郡、格洛斯特郡、劍橋郡、貝德福德郡、諾福克郡、德比郡、薩福克郡、威爾特郡和薩默塞特郡各郡,以及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采用了一套稱為“兒童救援警戒系統”(Child Rescue Alert system)的類似計劃。薩塞克斯郡在2002年11月14日導入這項系統,是第一個使用該系統的行政區。這套系統與美國的系統規範相似。

英國的兒童救援警戒系統在發布前須達到四項關鍵标準:

對象兒童年齡須低于18歲。

必須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兒童确實遭綁架。

必須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兒童有立即性的重傷或生命危險,并且必須要有顯著的資訊讓社會大衆能協助警方找到該名兒童。

社會大衆将注意任何可能幫助警方找到被綁架兒童的任何資訊。若是看到相關線索應撥打緊急電話999通知警方。

美國紀念郵票

美國郵政總局發行的安珀警戒紀念郵票美國郵政總局在2006年5月發行了一張安珀警戒的紀念郵票。這張39美分的郵票上的圖案是由藝術家薇薇安·費列雪(Vivienne Flesher)用粉彩繪制的,畫中是一對重聚的母子,票面下方并印有“AMBER ALERT saves missing children”(安珀警戒拯救失蹤的孩子)的字樣。這張郵票的發行是“國家失蹤兒童日”(National Missing Children's Day)的紀念活動之一。

中國延續發展

中國版“安珀警戒”Chinese-style AMBER Alertn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上線。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在接到兒童失蹤報警後,通過這一平台及時上報信息,相關信息會在第一時間通過“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官方微博等新媒體、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對公衆發布,同時通過相應渠道自動推送到兒童失蹤地周邊的相關人群,收到推送的用戶可撥打110或者信息中的打拐民警電話提供線索。

中國體制完善意義

助力尋親尋人的動作,指向了對中國版“安珀警戒”機制的健全完善。安珀警戒的要義就是拉響警報,通過各種渠道動員公共機構和社會力量去搜尋。全國救助尋親網和“團圓系統”,都很注重在動員社會力量上發力:前者成了民政部與公益組織、新聞媒體、企業等開展尋親合作的常用渠道,後者也注重警企媒合作……到頭來,這織密織牢了救助尋親網絡。如果說,完善“安珀警戒”着眼的是機制性補漏,那“向技術要準度”立足的則是效率提升。充分借助現代技術,也能讓“安珀警戒”的效用最大化。n當下移動互聯網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别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務)技術和Push(消息推送)功能的廣泛應用,為尋親打破對警方排查、貼尋人啟事、靠大V幫忙等傳統路徑的依賴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也能為“安珀警戒”快速奏效提供技術支撐。應用了“識臉尋人”技術。截至2019年7月7日,頭條尋人成功尋回10000人。技術賦能尋人,作用可見一斑。将這跟“安珀警戒”結合,效果隻會愈發明顯。助力尋親,要靠“安珀警戒”也要靠技術賦能,畢竟充分發揮“安珀警戒”的作用也需技術加持。本質上,這靠的就是制度和科技的向善。“知善緻善,是為上善”,當看似堅硬的機制和技術都裹上了人文油彩,這勢必會在尋親尋人等諸多社會公益領域,釋放出更強勁的勢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