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弈

學弈

《孟子·告子上》中的文言文
《學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過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專心緻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會一事無成。[1]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Learning to play chess
  • 作品别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孟子·告子》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中文名:學弈
  • 作 者: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
  • 啟 示:做事應專心緻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告子》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緻志,隻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着,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注釋

弈:下棋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通國:全國。之:的。善:善于,擅長。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使:讓。誨:教導。其:其中。惟弈秋之為聽:隻聽弈秋的教導。雖:雖然。之:指弈秋的教導。鴻鹄:天鵝。n援:引,拉。繳:本課指帶有絲繩的箭。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之:他,指前一個人。俱:一起。弗若:不如。學弈

矣:了。

為:謂,說。

與:嗎。

曰:說。

非:不是。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其:他,指後一個人。

然:這樣。

啟示

本文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緻志,不能三心二意。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之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很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緻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着也許就有大雁飛來,想着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世稱“亞聖”,後世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争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說魏、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書立說。有《孟子》(現存7篇)一書傳世。《孟子》善于用比喻說理,書中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于《孟子》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弟子觀察孟子言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但考諸《孟子》,孟轲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南宋時朱熹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内容。《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

孟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甯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後人尊稱“亞聖”

關于教學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讀課文時的基調:用懷着一種愉快的追求知識的感覺去讀。

孟子格言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鮮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隻好舍棄魚而取得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隻好犧牲生命而選取仁義。

擴展—關于弈秋

弈秋是第一個史上有記載的圍棋專業棋手,也是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從事教育的圍棋名人。關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學者焦循《孟子正義》裡作有說明:古之以技傳者,每稱之為名,如醫和、蔔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為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圍棋手,也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圍棋見于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曆史了。弈秋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于他的記載,最早見于《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已相當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這樣的國手不隻一人。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并成為象征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與國手相當。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由于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隻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鹄(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卻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着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緻志是做事的先決條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上一篇:騰雲駕霧

下一篇:串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