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不能等待

孝心不能等待

孝心日記集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俗話說的好啊,百善孝為先,我們人活一輩子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能以後有出息了,然後孝敬父母嗎。在古代那些個詩人都知道孝敬父母,他們知道先孝敬父母,我們為什麼不知道呢,先孝敬,孝心不能等待啊,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就要開始孝敬父母,不能等發達了才開始孝敬,到那時候或許已經晚了,孝心不能等啊,年輕人們!
    書名:孝心不能等待 别名: 作者:何慶良 類别:人文社科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頁數:246 頁 定價:30元 開本:16 裝幀:平裝 ISBN:7536696760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語種:簡體中文

内容簡介

《孝心不能等待》這本書是用日記體的方式寫成的,其中滲透着對母親深恩的追思。書中的這位母親在“婚後的58年裡贍養和撫育了五輩人”,是深入骨髓的敬老愛親的傳統教養,使這位母親,以柔弱之軀和禮讓、寬容的情懷,維系了一個由五輩人組成的和睦家庭。她以“淡定的人生”,向周邊的鄰裡親朋,昭示着愛心的偉力。作者面對遠去、且永不回返的母親,受到了“死别”之痛的巨大震撼,使他的思想走向了人生的終極目标,産生了無盡的追悔,并升華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衆多的讀者又由此開始了對孝心的“自省與自責”……這部書的出版與傳播,在我們面前呈現了一條由孝道傳遞愛心的心路曆程。

編輯推薦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夜闌人靜時分一種稚心的痛悔。我相信,這種由衷的情感絕不為我個人所有,而是千千萬萬作兒女或者晚輩相通的情感與遺憾。

我覺得這本日記是為那些未能盡孝和未能表達遺憾心情的天下兒女們代言,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對母親的深情。減如作家大仲馬所說:“母子之情是世上最神聖的情感。”“母愛勝于萬愛(莎士比亞語)。”我要把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崇敬與追念抒發出來,要把母親對兒女的慈愛和奉獻記錄下來。

作者題記

目錄

真情有淚孝心無疆--寫在再版之際

序言孝心為何不能等待

第一部守護篇

傷心之旅

(2007年4月20日)

媽媽,你為什麼不說話

(2007年4月20日)

期待生命的奇迹

(2007年4月21日)

勝于任何ICU的護理

(2007年4月21日)

春日的祈禱

(2007年4月22日)

希望的曙光

(2007年4月22日)

媽媽的長夢

(2007年4月23日)

真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2007年4月24日)

媽媽的淚花

(2007年4月25日)

媽媽無法感受的情誼

(2007年4月26日)

無歡的團聚

(2007年4月27日)

痛苦的守護

(2007年4月28日)

今夜無眠

(2007年4月29日)

走出黑色的四月

(2007年4月30日)

節日的祝福

(2007年5月1日)

收拾殘局

(2007年5月2日)

春眠何時曉?

(2007年5月3日)

誠摯的情誼

(2007年5月4日)

再現危機

(2007年5月5日)

生命的通牒

(2007年5月5日)

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2007年5月6日)

生命的存在與意志的強弱

(2007年5月6日)

醫藥與護理的效用

(2007年5月7日)

喬山墓園

(2007年5月8日)

禍不單行

(2007年5月9日)

情深誼重

(2007年5月10日)

每況愈下

(2007年5月11日)

為了母愛而醉

(2007年5月11日)

把敬意獻給白衣天使

(2007年5月11日)

寫在母親臨終的時刻

(2007年5月12日)

來自空中的祝福

(2007年5月13日)

媽媽過上母親節

(2007年5月13日)

邁人死亡境地的雙腳又回來了

(2007年5月13日)

第二部祭奠篇

媽媽孤獨地走了

(2007年5月14日)

給媽媽送行

(2007年5月14日)

陰陽冷暖怎相知?

(2007年5月14日)

哀思綿綿

(2007年5月14日)

淚飛頓作傾盆雨

(2007年5月15日)

發自心底的祭文

(2007年5月16日)

媽媽,來世您還做我們的母親

(2007年5月16日)

人生的結晶

(2007年5月16日)

紙錢花圈照天燒

(2007年5月16日)

相見時難别亦難

(2007年5月16日)

天人感應

(2007年5月17日)

長天雲海思母恩

(2007年5月18日)

第三部追思篇

後記一本寫給天下兒女的日記

序言

孝心為何不能等待

這是一本用真情和淚水寫出的日記。

它是一個兒子為懷念母親寫下的心路曆程,卻道出了天下已經失去了母親的兒女們的心聲。

我堅信,許多失去了母親的兒女都有這樣的願望--為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的母親留下一點什麼。

我深知,作為兒女,誰都不能忘記那段生死離别的日子,誰都想把母親的養育之恩記錄在人生的記憶裡。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想做的人太多太多,而踐行這個願望的人卻極為鮮見。迄今為止,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沒有人出過一本日記來表達對母親的追憶。

堅持把這本日記寫完,既是對毅力的考驗,也是對孝心的檢驗。由于工作的原因隻要稍有放松,就可能因為疲勞和繁忙而放棄,但那将是讓自己永遠不能解脫的自責。

“孝心不能等待“已是一種追悔,放棄對追悔的補償,情何以堪?!

用一種追悔的心情去反思遺憾,不僅是我個人的心理感受,而是許多人的同感。在我熟識的友人中每當提及未能盡孝的話題,失去了母親的人都會有共同的遺憾:因為工作勞碌,因為撫養孩子,忘了去關愛孤寂的母親,沒有抽出時間去孝順老媽媽。含辛茹苦的母親走得太早,我們的盡孝來得太遲!

每個有孝心的兒女都有一個心願:當我們功成名就,當我們擁有汽車别墅的時候,我們會給老媽媽更多的金錢和物質上的富有,讓老人好好享受一把,頤養天年!

然而,垂垂老矣的雙親的生命是有限的。孝心不能等待。一位友人告訴我,多少年來,他夢想給父親買一套房子,裝修好,然後接老人與自己住在同一個城市。當夢想實現的時候,他興緻勃勃地趕回老家接父親,恰好就在這一天,父親溘然長逝。他追悔不已,因為這份孝心他努力了十多年。父親卻沒有享用一天!那扇孝敬的大門被永遠地關閉了。留給他的是永遠的悲思與遺憾。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于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君不見,“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歎先賢的聰慧與睿智。

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着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别是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标準:“居則緻其敬,養則緻其樂,病則緻其憂,喪則緻其哀,祭則緻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父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道德之本(“父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在《聖經》中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盡管如此,《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延襲,并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範本。

随着時代的進步,其中的糟粕自然要被舍棄,但傳統孝文化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新聞記者焦波用鏡頭表達了他的赤子孝心。《俺爹俺娘》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打動了每個參觀者的心。有人感懷,有人流淚,有人随即買票回家看爹媽。孝心是人的精神家園中的一塊淨土。

毛澤東非常敬重自己的母親,至誠侍奉。1919年,老人去世後,他寫下了一篇盛贊母親一生及其嘉德品格的《祭母文》(1923)。

全文如下: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隻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複載。恺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裡。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獲。

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欤?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赉。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從秉悃忱,則效不違。緻于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晖朝霭。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若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觞。後有言陳,與日俱長。尚飨!

這篇感人肺腑的《祭母文》,不僅有對母親五種美德的盛贊,更有對母親養育深恩“有志未伸,有求未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的恨悔。

二零零七年,在人們的記憶中,走了諸多的名人和明星:毛岸青、孫道臨、侯耀文,高秀敏,陳曉旭、文興宇、葉凡、陳思思、……還有簡·懷曼、世界男高音帕瓦羅蒂、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我的母親也去了。她僅僅是一個極為平凡的女性,但她崇高的品性并不會因為她的默默無聞而被埋沒,所有的親朋好友都為她的離去而惋惜,而我最大的心痛就是未能報答母親的深恩大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夜闌人靜時分一種椎心的痛悔。我相信,這種由衷情感絕不為我個人所有,而是千千萬萬作兒女或者晚輩相通的情感與遺憾。

母親走了,可以盡孝的大門關上了。每天清晨和夜晚當我走出家門前和打開房門後都要為母親的遺像點燃一拄香,對着母親慈祥的遺容道一聲别,報一聲到。然而,這種精神的自慰卻無法撫平自己未能及時行孝的痛悔。

我經常凝望着母親的遺像忏悔那些無知的決定和作為,入伍後連續十二年沒有回家過春節,要麼發揚風格讓别人回家,為了得到一番口頭表揚;要麼埋頭于書堆,去尋章摘句做筆記;要麼查閱資料複習備考,寫論文……

我不是沒有孝心的兒子,但總想先奮鬥再行孝,讓孝敬留在心中,讓孝心留在等待中……

如今,當我認識到“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的時候,母親已經走了,留存在心中的是永遠不能彌補的遺憾。

為了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也是為了告誡那些徒有報效宏願的兒女,我寫下了這本日記,旨在醒示願意盡孝的人們:

别“忘了時間的殘酷”

别“忘了人生的短暫,”

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

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畢淑敏語)

否則,你将永遠無以盡孝,孝心不能等待!

2007年11月24日

文摘

2007年4月20日周五晴30℃重慶15℃大連1900-2130H

傷心之旅

乘飛機的次數早已難以計數。從第一次的緊張到此後的淡然,但心情都是愉快的,無論公務、出差、學習或探親乘機,大都如此。

惟有今天的旅途心情難以平靜,雖說是全程的VIP服務,卻沒有一絲“要客”的感覺和心情。

從重慶起飛,破霧穿雲,九天之上的舷窗外,滿目灰白色的雲朵,蒼蒼茫茫,我的心情也如同蒼茫暮色中的雲海,一片茫然。

沒有任何興趣去觀看機上電視裡的大片《夜宴》,隻想盡可能睡上一會兒,換來精神,為不知已經如何的媽媽守夜。

閉上雙眼,母親的音容笑貌浮現眼前……

去年此時,父母和姑姑、姑父相聚在重慶,皆享巴渝風情,談天說地,叙舊暢懷,好不開心……

每天徜徉在春光和花海中,漾溢其間的是老人們的歡聲笑語。雖然母親摔傷未愈行走困難,但她支撐着同大家一起出行。逛南山,去大足,一路上走走停停,時而要在座椅上躺下休息……

今天想來,不免心頭充滿了懊悔!

睜開眼睛,舷窗外已是漆黑的夜空。此刻,母親仿佛要孤單地進入這黑暗的世界。想到此,我的淚水不禁如同泉湧一般奪眶而出……

另外一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一說是地獄;一說是天堂。像母親這樣的好人,肯定是要上天堂的!因為她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他人奉獻的。當她即将燃盡生命火焰的時候,定會踏上步入天堂的道路。遺憾的是,她要獨自遠行。

飛機的航向是向北飛行,而我卻感到是向西飛行。我試圖調整方向感的誤差,卻總也改變不了這種錯覺。傳說天堂在西方的天邊,那裡是極樂世界!

機艙裡播音說,20分鐘後将到達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稍頃,飛機在下降中卻劇烈地颠簸起來。從前遇到這種情況,或多或少還有一絲驚懼。今天,我卻出奇的鎮定,居然閃過一絲念頭--失事--即使那樣,我也會平靜去面對!因為,我可以去天堂的大門迎接母親,陪她同去。

悲歡生死,本是人生的尋常事,但能平靜地面對,卻是需要勇氣的。

母親一生不流淚,相信她也會平靜地面對生死。但生死離别就要來臨的時候,怎麼忍心母親孤獨地離開這個就要團聚的家庭?!

淚水一次又一次順着臉頰流淌下來,空姐大概是注意到這個細節,反複地從我身邊走過,但又不便開口詢問,目光中充滿了疑惑。美麗的天使,你們如何能夠理解,對于你們來說這次普通的航程,卻是我一生的傷心之旅。

媽媽,您為什麼不說話

金海親自

後記

一本寫給天下兒女的日記

這幾十篇日記是在三種心境下完成的。

第一部分,是在守護母親的25個不眠之夜寫成的。為了看護生命垂危的母親,我要随時關注她的反應,不斷地為她做各種護理。稍有片刻的時間,我就在工作筆記本上記下此時此地的心情與感受。那時,我是抱着極大的希望與恐懼,希望媽媽能康複,起死複生,恐懼的是媽媽真的要走。

第二部分,是在媽媽治喪期間分分秒秒地搶記下來的。從母親離去至火化的四十多個小時裡,我的神經和身體沒有片刻的停歇。即使這樣,我強制自己把當時的場景用鋼筆和相機記錄下來。那時,毅力與堅強是支撐我繼續寫下去的力量,是悲痛産生的力量。

第三部分,是在對母親的追思與祭奠中完成的。痛定思痛,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創深劇痛。每天深夜,不論多麼疲倦我都坐在媽媽的遺像旁,續寫着這本日記。那時,追悔的淚水常常伴随筆下的文字一起湧流,對媽媽的祭奠化為了對她一生令人敬佩的品行的追憶。

寫下這本日記的初衷是留給我自己的。我擔心往事如煙,會淡忘這些不堪回首的日子與情感,想把自己對母親的懷念永久地留存下來。

作者簡介

何慶良,博士,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志社社長。

上一篇:秋刀魚

下一篇:元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