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隻斤·鐵木真

孛兒隻斤·鐵木真

蒙古帝國可汗
孛兒隻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遊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争,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号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谥廟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國号“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廟号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谥号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族,孛兒隻斤氏,名鐵木真。但上海複旦大學分子人類學研究課題組根據父系Y染色體基因技術檢測發現,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所在的孛兒隻斤氏黃金家族竟然是漢人血統。也就是說這個家族的祖先是漢族人,而并非過去史書上記載的東胡-蒙兀室韋後裔。[1]
    本名: 别名:成吉思汗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漠北草原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建立蒙古帝國、滅花剌子模 中文名:孛兒隻斤·鐵木真 外文名:Чингис Хаан;Činggis Qaγan(蒙古語) 國籍:大蒙古國 民族:蒙古 職業:大汗,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戰役:蔑兒乞之戰、闊亦田之戰 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 廟号:太祖 谥号: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陵寝:密葬,有争議

人物生平

幼時經曆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隻斤氏,名鐵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劄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顔,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鬥争,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将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鬥目标。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裡,正是這種幾代冤仇導緻了草原内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诃額侖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1161年秋,蒙古乞顔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诃額侖。他在幾位兄弟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诃額侖夫人,于是诃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

第二年,也速該生擒塔塔爾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争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出生的長子取名“鐵木真”。鐵木真9歲時,父親被鐵木真兀格之子劄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後,俺巴孩汗孫泰赤兀部的塔裡忽台乘機興風作浪,煽動蒙古部衆抛棄鐵木真母子,使其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

十三翼戰

鐵木真18歲時,昔日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1184年前後,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顔部可汗。

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劄木合的忌恨,劄木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這是鐵木真一生所經曆60餘場戰争中唯一一次戰敗。

統一部落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斷強大,鐵木真開始向殺害父祖的敵人尋仇。擊敗主兒乞部,殺其首領,部将木華黎父子投誠。後木華黎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将,封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面地經略中原。

草原各部貴族害怕鐵木真的崛起,推舉劄木合為“古兒汗”,即衆汗之汗,誓與鐵木真為敵。他們組建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劄木合率領的烏合之衆經不住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劄木合投降王汗。随後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其首領劄鄰不合服毒自殺,塔塔兒部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頸,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衆向鐵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複滅,鏟除了鐵木真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礙,而其幾員部将如神箭手哲别、納牙阿等卻成為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後來遠征西遼消滅屈出律的是他們,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别和速不台作用最為特殊,追趕摩诃末蘇丹的是他們,活捉秃兒罕太後的是他們,敗羅斯基輔大公的也是他們。

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争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

王汗隻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将當作奸細殺死,其子桑昆身死異鄉。

強大的克烈部被滅,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草原上隻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于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後彙集于乃蠻汗廷,企圖借助太陽汗的支持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乃蠻部被其徹底消滅。

崛起擴張

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但晚清以前,元、明及清中前期的漢文史集中,并無上尊号”成吉思汗“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記載諸王群臣為上尊号“成吉思皇帝”。同時代南宋彭大雅編《黑鞑事略》記載也記載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号者小名曰忒沒真僣号曰成吉思皇帝”),彭是南宋出使蒙古聯絡夾擊金朝的使臣。元代李志常《長春眞人西遊記·卷上》也記載為“诏曰成吉思皇帝敕眞人邱師”。1998年發現的元代銀質鎏金文“鹽山聖旨牌”亦書曰“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

西方的史集中則記載為成吉思汗,并傳入中國,導緻自晚清時始漢文史集中(如《海國圖志》、《蒙兀兒史記》、《蒙古紀事本末》,《新元史》等)出現兩者并用或者獨用成吉思汗的記載。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争。經二十餘年與西夏的戰争,屢創西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争。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缙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于東京(今遼甯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後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借口,乘金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jiǔ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北方諸部族人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為适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納部将建策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後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數萬。随後建工匠軍,設廠冶鐵制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箭速傳騎”,日速數百裡,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于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鋒将領哲别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國殺蒙古商人和使者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财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數年間先後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遊)、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裡海)中小島(後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繼續西進,遠抵克裡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诃末之子劄蘭丁至申河(印度河)。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師返漠北。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臨終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其子窩闊台和拖雷遵此遺策,于窩闊台汗六年(1234)滅金。

領戶分封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兵就有權,兵強則國固。在以征服戰争為職業的曆史階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戰争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先後任命了一批千戶官、萬戶官和宗室諸王,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于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成吉思汗把占領區的人戶編為95個千戶,分封給開國功臣和貴戚們,分别進行統治。

《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舉了這些千戶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經曆以及各千戶的組成情況,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馬,有3位驸馬共領有10千戶,因此當時實際分封的隻有88人,這就是蒙古汗國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戶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後瓦解。這是一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制度,是蒙古汗國統治體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建立特殊功勳的那顔,還被授予種種特權,那顔階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蒙古人民的支柱。這實際上是用戰争打敗了原來各部的奴隸主和氏族貴族,又重新培植了一個新的奴隸主階層,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為主、各級功臣為輔的新的奴隸主階層。

福神般的怯薛軍成吉思汗分封完千戶、萬戶之後,馬上着手擴建中軍護衛怯薛軍。由于怯薛軍分四班輪番入值,習慣上稱為四怯薛。其中的護衛人員稱怯薛歹,偶數作怯薛丹。正在執行任務的護衛人員叫怯薛者,從事宮廷服役的怯薛歹稱為怯薛執事。怯薛歹是從萬戶官、千戶官、百戶官、十戶官及自由民的兒子中挑選,這說明成吉思汗十分注意保障這支隊伍的可靠性。成吉思汗規定,怯薛軍的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護衛大汗的金帳;二是“戰時在前為勇士”,充當大汗親自統率的作戰部隊;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因此可以說,成吉思汗建立的怯薛軍既是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備武裝,又是一個分管中央日常事務的行政組織,它已發展成為蒙古汗國中樞龐大的統治機構。

成吉思汗給了他們優越的地位:怯薛者的地位高于在外的千戶官;怯薛者的從者,地位在百戶官、十戶官之上。成吉思汗建立這樣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對維護汗權、鞏固新生的統一國家、防止氏族貴族的複活和重新發生内戰,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它也是成吉思汗對外進行征服戰争的有力工具。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诃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這成為成吉思汗西征的導火線。

如何看待成吉思汗西征,古今中外一直有不少争議。蒙古族是個馬上民族,他們在馬背上降生,在馬背上成長,甚至在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是個馬上皇帝,他跨馬揮刀統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将馬蹄所到之處視為自己的領土,掠奪人口和财物,為自己的子孫經營一片理想的領地,這确實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出師前分歧

出師之前,成吉思汗諸子之間發生了一場察合台關于術赤的出身與汗位繼承問題的争吵:術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并非當時争論的焦點,其關鍵在于究竟由誰繼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業發揚光大,是成吉思汗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在這場沖突中,成吉思汗确定三子窩闊台為汗位繼承人,主要就是從政治穩定和個人才能方面考慮的。同時它說明當時蒙古汗位的繼承還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制,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會末期推舉制的痕迹:從嫡子的“賢者”中選拔繼位者,最後由庫裡台大會予以确認。正是這種汗位繼承制度,導緻了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皇族的皇位之争。

術赤是長子,當時關于他是不是成吉思汗親兒子的争論,使成吉思汗不想讓術赤繼承汗位而導緻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察合台是孛兒帖生的二兒子,打起仗來不失為一個勇士,有不服輸的性格。不過他魯莽、好鬥、殘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材料。窩闊台是老三,論戰功和勇敢他都不如兩個哥哥。可是他比兩個哥哥聰明,能體察成吉思汗的心思,為人也随和,不參與兄弟之間的争鬥,從不對繼承汗位表現出任何熱衷。正是這一點,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賴,并把汗位傳給了他。

掃清邊界中間突破

成吉思汗對花剌子模的進攻采取了“掃清邊界,中間突破”的戰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馬爾罕在不花剌以東,舊都玉龍傑赤在不花剌西北。國王駐新都,母後秃兒罕駐舊都。成吉思汗首戰的目标是攻取訛答剌等邊界城市,同時親率中軍進攻不花剌,目的在于避實擊虛,從中間突破,切斷花剌子模新舊二都之間的聯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場戰争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訛答剌城,海兒汗最後被活捉。成吉思汗為了給被殺的商隊和使臣報仇,融化了銀液灌在他的眼睛裡。

摩诃末國王之死花剌子模在當時相當強大,國王摩诃末蘇丹号稱世界征服者。中東地區和相鄰的歐洲諸國都十分懼怕他,連斡羅思的不少公國,也常常被他們襲擾,以緻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羅思人被拍賣。摩诃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對母後有所忌憚之外,将西遼人、乃蠻人全不放在眼裡。對于蒙古人,開始他知之甚少,太後的兄弟海兒汗貪财害死了蒙古商隊,他并不贊成,也不知情,但因為太後支持國舅,他也隻得以強硬的态度對待蒙古的使團。當時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蠻的異教徒,騎着像兔子一樣矮小的馬,根本不堪一擊。他第一次在西遼邊境同哲别率領的蒙古小股部隊遭遇的時候,才領略了蒙古人的戰鬥力。

面對着蒙古大軍的進攻,摩诃末國王拒絕了集中兵力決戰的建議,分兵把關、城個自為戰,導緻被動挨打。而當蒙古大軍日益逼近時,他又放棄都城和天險,率衆逃跑,從未組織過一次像樣的抵抗。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哲别、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诃末。成吉思汗要求他們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兒罕王後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島的摩诃末也悲慘地死去。

摩诃末死後,哲别、速不台又揮軍北上,進入欽察草原與斡羅思地區。因術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台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滅了,欽察騎兵和斡羅思諸公國也一敗塗地,古印度河、伏爾加河一帶成為激烈争奪的戰場。花剌子模的王子劄蘭丁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3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勢己去,劄蘭丁被成吉思汗圍困在申河邊上,最後突圍逃往印度。

長春真人

回軍路上接見長春真人——在西征回軍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見中國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領長春真人丘處機,日本學者稱之為是為西征送去的一股清風。丘處機是道教全真龍門派掌教,成吉思汗待他也如師友。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相會時間不長,但是在成吉思汗人生道路上起的作用卻相當大,使其性格也發生了不小變化。

丘處機清楚地告訴他,人是不能長生不老的,隻能養生。還告訴他一條治國之道,勸他要清靜無為,不要濫殺無辜等。

逝世

回軍滅西夏(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

他雖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滅亡西夏,卻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滅夏、滅金的方略。

廟号谥号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号為元太祖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谥廟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為聖武皇帝。

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廟号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谥号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人物評價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曆史人物,同時又是最有争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成吉思汗。

曆代評價

明太祖評價

曩者,天棄金、宋,曆數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國與民為主,傳及百年,至于殿下。

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内外,殊方異類,盡為土強,亘古所無。

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指元太祖)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

孫中山評價

“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占領,遠比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更強大了”。

毛澤東評價

衆所周知,這詩中所提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特别是“一代天驕”均存反諷意味,并不是正面稱贊之意。(《沁園春·雪》)

柏楊評價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給予成吉思汗極高度的評價:“鐵木真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組織家暨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光輝成就,在二十世紀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鐵木真胸襟開闊,氣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統禦他那每天都在膨脹的帝國,高度智慧使他發揮出高度的才能。”

蒙古評價

1921年,蒙古人民黨在蘇俄的協助下趕走中國,獲得獨立。1924年成立社會主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後的蒙古是處于蘇聯的影響和控制之下,民族主義是政治之大忌,所以不但沒有視成吉思汗為民族英雄,還對其給予否定評價,棄如敝屣。那時候,蒙古人民共和國禁止崇拜和祭祀成吉思汗,任何場所都不得懸挂成吉思汗畫像。所有官方的教科書上都不得稱成吉思汗為民族英雄,“即隻有明确地咒罵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的侵略,揭露蒙古統治階級對中亞、伊朗及東歐各國的‘毀滅與破壞’的作品才是好的”。有違此禁,即遭肅清的命運。

布裡亞特蒙古學者紮姆查蘭諾(Ts.J. Jamtsarano)于1936年出版的《十七世紀蒙古編年史》中頌揚蒙古文化,并且認為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時期是蒙古史上“政治與精神上欣欣向榮的時代”,便被關進古拉格。蒙古人民革命黨元老、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阿瑪爾(A. Amar),便因為公開肯定成吉思汗的曆史地位而遭清算。1962年成吉思汗誕辰800周年之際,蒙古中央宣傳部長鐵木爾·奧其爾(Tomor Ochir)舉辦了成吉思汗紀念活動。

此事惹得蘇聯大發雷霆,正在莫斯科的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一書記澤登巴爾(Y. Tsedenbal)聞訊趕緊緻函人民革命黨中央:“成吉思汗是一個恐怖主義分子,不是民族英雄”,特木爾·奧其爾以下大批人被處死、流放。除了将成吉思汗視為野蠻殘忍的侵略者以外,蒙古人民共和國還長期諱言成吉思汗,1949年10月27日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作出的《關于學校中蒙古曆史、文學課教授情況》的規定中明确指出:“不許歌頌和贊揚成吉思汗”。

1990年以後,蒙古國脫離蘇聯控制,放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民主化。自此以後,成吉思汗崇拜在蒙古複活,對成吉思汗的評價也陡然上升,成為蒙古人心目中無可取代的民族英雄。1990年3月1日,當時的蒙古總理索德諾姆(D. Sodnom)在記者會上表示:“多年來,隻從單方面來看成吉思汗,将他視為一個侵略者……蒙古正修訂曆史……準備重新評估成吉思汗在曆史上的好壞各方面的角色”。

其後成吉思汗的形象在蒙古國全面重塑,蒙古各地開始興建成吉思汗銅像和紀念碑,歌頌成吉思汗豐功偉績的電影、小說、舞台劇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以成吉思汗命名的蒙古企業和産品更是層出不窮,以至于蒙古政府不得不立法限制。蒙古國政府更于成吉思汗開國800周年的2006年舉行國際性慶典,将蒙古的成吉思汗崇拜推向頂峰。如今,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無限敬仰,成吉思汗亦成為蒙古國的象征。

亞洲評價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曆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并不靠兵馬之衆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他非常贊成勒·加特的說法:“蒙古人所進行的征戰,就其規模和藝術、突然性和靈活性、包圍的戰略和戰術而言,是史無前例的。”,“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偉大的統帥,無疑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

1999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說:“有人認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卻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同樣,我也贊成一些人的評價,網絡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卻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系,建立了國際往來關系。”

《世界征服者史》作者波斯人志費尼說:亞曆山大在世也會将成吉思汗尊為自己的老師。他認為,全能的真主使成吉思汗才智出衆,使他思想之敏捷、權力之無限為世上諸王之冠。所以,史書雖然記載了古代偉大的庫薩和的實施,以及法老恺撒的法令律文,但是成吉思汗卻憑借自己的腦子創造出來了類似的東西,既沒有勞神去查閱文獻,也沒有費力去遵循傳統。征服他國的方略、消滅敵軍、擢升部署等措施,也全是他自己領悟的結果。說實話,倘若那善于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做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的方法莫如盲目地跟着成吉思汗走。

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是個成吉思汗迷。日本政府在一項實習訓練中,調查了520名新任公務員,問他們心目中最敬佩的老闆是誰,結果79人選成吉思汗。這是1991年起進行類似調查以來,第一個榮登榜首的非日本人。人事院官員說,許多新任命的公務員認為成吉思汗是“一個有組織能力的領袖,而不僅是一個征服者”。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僅得了8票,排名第九。不過他本人對此不太在意,因為他也是個成吉思汗迷。橋本最喜愛的書就是日本有關成吉思汗及其家庭的小說。

尼赫魯:成吉思汗在占領朝鮮、唐古特之後,本想停止擴張,他并沒有打算攻占西方諸國,而是想要同花剌子模沙阿和平相處。但是沙阿的一個督統殺了蒙古商人,在這種情況下,成吉思汗仍然是希望和平相處,派使團要求處理殺死蒙古商人的督統。沙阿不但沒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反而殺死了使團團長,其餘的成員被剃光胡須押出國境。成吉思汗當然不能忍讓這種無理行徑,做好準備後于1219年進攻并且摧毀了花剌子模。布哈拉城的多處宮殿和他們的百萬市民被洗劫一空,首都撒麻耳幹被徹底摧毀,隻剩下50萬人。多年來中亞繁榮昌盛的文化、文明以及手工業全部毀盡。

伊朗、中亞的文明似乎消失。成吉思汗馬蹄所到之處幾無人煙。人們把成吉思汗描寫的非常殘忍,可是與同時代的其他征服者相比較,也就沒有什麼兩樣了。當時來過印度的阿富汗人也很殘忍,隻是他們占領的範圍不同而已。阿富汗人于1150年占領嘎資尼,凡是男人一個不留,全部殺盡,女人都成了俘虜。穆罕默德聞名于世的宮殿、建築物全部被毀。阿富汗占領時期在印度發生的一系列破壞行為同成吉思汗在伊朗、中亞造成的破壞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别。沙阿殺了成吉思汗的使者,這是血仇,所以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報了仇。成吉思汗在其他地方也進行過大規模破壞,但是破壞的程度比中亞略輕一些。

西方評價

《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成吉思汗是一個雄才大略,以聰明善良、公正謙和赢得百姓擁護的統治者。啟蒙運動之後盡管不斷有哲學家、文學家批評成吉思汗的殘暴,攻擊蒙古人或黃種人,但多數知識分子對蒙元時代仍懷有優美的想象,如柯勒律治(S.Coleridge,1772~1834)的殘詩《忽必烈汗》。十八世紀之後,西方社會對成吉思汗和蒙元帝國的認識有了巨大的變化,蒙古人已成為邪惡勢力的象征。威澤弗德讨論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時指出,哲學家和文學家們的批評不算什麼,最惡毒的攻擊來自那些從啟蒙運動中形成的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科學家,他們從分類學和進化論入手,把世界人種劃分成歐洲、非洲和亞洲三類,以歐洲白種人為進化的最高等級。

而将亞洲人都歸于與猩猩等靈長類接近的“蒙古人種”之下,如果歐洲兒童出現了智障和遺傳性疾病,那就是蒙古人入侵歐洲強奸白人婦女後出現的返祖現象。甚至歐洲人的反猶主義,也是因為他們認為猶太人和蒙古人通婚,他們身上有蒙古人的影響。在科學家和政客的合力之下,蒙元帝國落後野蠻的形象已深入西方社會,糾正這種偏見的工作多半費力不讨好,威澤弗德不但有勇氣重新塑造成吉思汗的形象,而且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角度,把成吉思汗定位為近現代文明和全球化體系的開拓者。

成吉思汗在征服中的殺戮和毀滅城市是一個明顯的事實,但這不是種族仇恨産物,與現代社會出現的種族屠殺不能相提并論。成吉思汗在征服過程中從來都是和平手段無效後才采取武力。格魯塞雖認為蒙古人把屠殺作為制度,但也不是生性殘忍,他們隻是出于困惑,“不知道更好的處置方式。”(《草原帝國》,第294頁)從文獻的記載來看,令人驚訝的是蒙古人沒有采取那個時代的慣例對敵人實施酷刑。

威澤弗德寫到,幾乎可以肯定蒙古人是把死亡當作一種政策,但是它與同時代的文明軍隊相比,蒙古人并不是靠殘忍的行為制造恐怖,而是靠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以及他們似乎完全不在乎當地精英和富人的生命而引起恐怖。(第125頁)在曆史上所有的征服中,隻有成吉思汗不在乎富人性命這一點才真正讓人印象深刻。威澤弗德指出,對蒙古人所征服的城市毀滅的情況進行校驗後顯示,很少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傷亡。成吉思汗更準确地說應該是城市的毀滅者,而非屠殺者(第125頁),這個觀點是正确的。

波斯史家拉施特(Rashid ed-Din,1247~1318)對成吉思汗的性格有很經典的刻畫:成吉思汗曾問不兒古赤(《元史》稱博爾術),人生何者最樂?不兒古赤以春日走馬飛鷹出獵為最樂作答。成吉思汗則說,不然,戰勝敵人,奪其所有,見其親人流淚,納其妻女才是人生之最樂。(《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362頁)威澤弗德指出,成吉思汗并不認為這種誇張的描寫就是對他的貶損,這是他通過文人之筆傳播恐懼的有效方法,蒙古人是在利用恐怖宣傳來加速征服。

作為把戰争當作生産的遊牧民族來說,成吉思汗把搶劫和毀滅作為國策,出于森林遊獵民族視天下财物如同獵物的天性。威澤弗德強調了在長期的征服過程中,成吉思汗的目标也由早先的搶劫發生變化,逐漸形成了建立世界統一帝國的使命感。成吉思汗告訴其子孫,他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戰勝一支軍隊不等于征服一個國家,你隻能通過赢得民心的方式來征服。(第131頁)換言之,在威氏的筆下,成吉思汗最終認可了文明世界的價值體系,忽必烈在元朝建立了一套比宋律“更溫和、更人道”的刑法體系就是其結果。

馬克思在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偬,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後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一書中,馬克思寫道,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軍隊,他“依靠這支軍隊征服了東蒙與華北,然後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與呼羅珊,還征服了突厥族地區,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還侵入印度。他的帝國的疆土從裡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後這個帝國分為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統治;最後一部為帝國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統治”。

美國五星上将麥克阿瑟說:“如果有關戰争的記載都從曆史上抹掉,隻留下成吉思汗戰鬥情況的詳細記載,且被保存得很好,那麼軍人将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财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得有用的知識,塑造一支用于未來戰争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曆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渡江河、翻高山,攻克城池,滅亡國家,摧毀整個文明。在戰場上,他的部隊運用得如此迅速和巧妙,橫掃千軍如卷席,無數次打敗了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敵人”。“雖然他毀滅一切,殘酷無情,野蠻兇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戰争的種種不變的要求”。

有人曾統計過,成吉思汗一生共進行60多次戰争,除十三翼之戰因實力懸殊主動撤退外,無一失敗。因此中國學者劉樂土在其《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争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将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他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硝煙漫卷到了俄羅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廣袤的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已經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對手無不聞風喪膽,屈服于腳下”。“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戰神?惟有成吉思汗!”

俄國将軍以葛那吉夫說:“橫覽宇内,曆年之少,而開拓疆土之廣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嘗見也。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戶數約一萬三千而已(約3萬),其後征服民族之數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語信仰,大抵異類。其子孫蒙業開拓,所奄有之全版圖,包括今之清朝大半,印度的北部,朝鮮半島全部,中亞細亞的全域,俄羅斯帝國大半,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間之南部,兵刃之所斬刈,馬足之所蹂躏,由東達西,成一直線,徑長六千英裡(約當中國1萬6千裡),其間列國數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此最大蓋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

俄國軍事家柯列金也說:“通觀世界曆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說12萬,小林高四郎說20萬),在很短時間内(1207年到1227年共20年),攻略廣大土地(歐亞兩洲的大部),統治衆多人口(中小路彰說6億人口,我認為有些誇大),除成吉思汗時代的鞑靼人和帖木兒時代的中亞細亞人之外,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

法國學者格魯塞在《蒙古帝國史》中說:“蒙古人幾乎将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繪畫和波斯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從蒙古人的傳播文化這點說,差不多和羅馬人傳播文化一樣有利。對于世界的貢獻,隻有好望角的發現和美洲的發現,才能夠在這一點與之相似”。

加拿大史學家斯塔夫裡·阿塔斯說:“由于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往來于這條大道的商人們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國的路上行走,是絕對安全的”。這條“橫穿中亞的商路”,對于當時東西方商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國作家哈羅蘭姆将成吉思汗稱為“人類帝王”,他在着作中說:“雖然成吉思汗從未接受過物質文明的熏染,竟能為50多個民族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典章,維持大半個世界的和平與秩序”;“信使可以縱橫50個經度,一個少女懷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遊這個廣大的帝國”。使得東西交流為之暢通、歐亞文化為之交流,“這是人類之間最廣大而開放的一次握手”。

拿破侖說: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為蒙古大軍入侵歐洲是亞洲散沙在盲目移動,這個遊牧民族有嚴格的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他們要比自己的對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個虎子都争為其父效力,我沒有這種好運。

黑格爾談及成吉思汗時說,蒙古人用馬乳做飲料,所以馬匹是他們作戰的利器,也是他們營養的食品。他們長期的生活方式雖然如此,但是他們時常集合為大群人馬,在任何一種沖動之下,便激發為對外的活動。他們先前雖然傾向和平,可是這時卻如洪水一般,泛濫到文明的國土上,一場大亂的結果,隻是滿目瘡痍。這樣的騷動,當這些部落由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做領袖時,就曾經發生過:他們從高原橫沖到低谷,摧毀了當前的一切,又象一道爆發的山洪那樣退得無影無蹤——絕對沒有什麼固有的生存原則。

英國史學家韋爾斯在他的《世界史綱》中說:“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實是全部曆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亞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範圍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擴大人們的思想以及刺激他們的想象力上,他所起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民族,作為知識和方法的傳播者,他們對曆史的影響是很大的”。

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同樣強調蒙古的侵略“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相互影響”,書中舉了不少事例,最後說:“由這種相互影響提供的機會,又被正在歐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這一點具有深遠的意義,直到現在,仍對世界曆史的進程産生影響”七八百年過去了,成吉思汗的影響并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黯淡。對整個世界來講,他去世以後的影響遠比生前更大,而且滲透到了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出現了世界的成吉思汗熱。

德國嘉桑大學教授費朗索兒·馮·額爾多滿稱成吉思汗為“不屈之王鐵木真”,在他所着《不屈之王鐵木真》中寫道:“在歐羅巴也與西部亞細亞同樣,不重新樹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樣無論在歐洲和亞洲,使他們從沉睡狀态中蘇醒過來,需要一隻強有力的手去搖動他們是迫切必要的。這樣搖醒他們的強有力的手出現了,這就是不屈之王鐵木真及其後裔。那樣,他們是完成支配世界的至上命運後不久撤離了曆史舞台的。俄羅斯人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歐諸國民,能夠達到現在這樣強大和文明無疑是蒙古人和蒙古軍征服的刺激和賜物。”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說:類似一體化在人類曆史上,隻有成吉思汗等人的時代出現過。

《國際先驅導報》駐柏林記者鄭漢根曾經在一篇報道中寫道:“……但是另一方面,歐洲過去上千年的曆史也是一部出現的危機,之後危機又得到解除的曆史,目前歐洲一體化面臨的危機也将得到解除。所以,也可能在50年之後出現能力的歐盟。那麼這将是人類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成就。這種輝煌成就相當于亞洲國家成為一個聯盟。類似這樣的一體化在人類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隻是在一些征服者的時代出現過,比如成吉思汗、亞曆山大以及拿破侖等,但是自願形成的聯合還沒有出現。所以這種聯合是很難得,即使可能形成,那麼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也不會活那麼長,所以也就不去做預測了。”

普希金筆下的成吉思汗:俄羅斯人民掩護了西歐,使西歐免受蒙古人壓迫的災禍。鞑靼人不像摩爾人,他們征服俄羅斯後,既沒有給予它代表,也沒有給予它亞裡士多德。崇高的使命落到了俄羅斯身上;他那一望無際的平原吞噬了蒙古人的力量,使他們的侵略停止在歐洲的邊緣。

前蘇聯著名藏學家尼古拉·列裡赫說:亘古開天辟地以來沒有一個民族如此強大。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高度贊揚《蒙古人的曆史》。蒙古學學家傑裡邁·柯廷(1835~1906年)曾經寫了3本大部頭的有關蒙古學的着作。第一部《蒙古人的曆史》,于1908年在倫敦出版。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優雅的文辭為該書寫了長達7頁的前言,高度贊揚該書的出版。此書共19章426頁,結構緊湊。開頭部分,首先概述俄文、漢文、波斯文中關于蒙古人的起源、發展的傳說和故事,鐵木真的成長和他的業績,其次分别論述了花子模之戰、成吉思汗之死、成吉思汗死後的波斯、旭烈兀的統治、對金戰争、窩闊台之死、忽必烈汗和宋朝、妥歡帖睦兒和蒙古人被逐出中原。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談到成吉思汗時說:“遊牧民族的文化是全人類偉大的文化。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舉世無雙的龐大的蒙古帝國。他所建立的政權和法律,至今對世界各國和地區仍然有積極意義。我早就有個願望,很想到具有悠久曆史的成吉思汗家鄉去看看。”

相關疑點

出生之謎

成吉思汗的出生地,蒙古國史學家推測不一:

在肯特省達達勒蘇木境内巴拉吉河南岸的“德倫寶立德格山”;

賓德爾蘇木境内鄂嫩河西岸的“德倫寶立德格山。”

俄羅斯學者也提出鐵木真·成吉思汗誕生地是在俄羅斯境内距察蘇材村五公裡的德倫寶立德格山的地方。但認同的學者不多,隻是“一家之言”。達達勒蘇木和賓德爾蘇木都在争“成吉思汗出生地”的殊榮,都說‘我們這裡是成吉思汗誕生地’。”

于是,孟松林多次去斡難河流域考察,幾乎走遍了鄂嫩河上遊的森林、草原、河流、小溪,并五次橫穿豁兒豁納黑川,多次往返于鄂嫩河上下流域,甚至是俄羅斯赤塔州境内的鄂嫩河。在查閱了大量史料,通過反複的實地考察和對比後,他認為賓德爾蘇木斡難河(鄂嫩河)邊的叠裡溫·孛勒答黑山(德倫寶立德格山)才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真正出生地!因為“隻有賓德爾蘇木的德倫寶立德格山附近的豁兒豁納黑川原野,才具備承載千軍萬馬的遼闊,隻有那裡才具備牧放幾十萬隻牛羊的草原。而達達勒蘇木的德倫寶立德格山周圍是一個山區,地域狹小,森林密布,而且,距斡難河26公裡,它不具備成為當時已是蒙古乞顔部頭領也速該·把阿秃兒統領萬衆人馬的領地”。從而他令人信服地佐證了蒙古史學家蘇和老師的觀點。

名字之謎

成吉思汗還是成吉思合罕,有關前四汗史的一種最詳細、最重要的史源《元朝秘史》,之所以把元太祖的稱号寫作“成吉思合罕”,伯希和在他的遺着《馬可波羅注》裡提出,今日所見《元朝秘史》,實乃元代某個時期的抄本;正是這個抄寫者,按他那個時代對元朝皇帝的蒙古語習稱,将原來文本裡的“成吉思汗”改寫作“成吉思合罕”。

另外關于學者理解《蒙古秘史》開篇的首行就寫有"成吉思合罕讷忽劄兀兒"的一句話,一般認為:一、為《蒙古秘史》的原書題名;二、為《蒙古秘史》某些章節的題名;三、為獨立的曆史文獻之題名;四、屬于下一個句子的一個句子成分(主語)。人們之所以提出以上幾種意見的主要原因,是與《蒙古秘史》的原書題名究竟是什麼這一重大問題有關。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流傳至今的《蒙古秘史》的《元朝秘史》一名乃是漢字音譯者給起的題名,在其下方并列兩行所書的"忙豁侖紐察脫"蔔"察安"是為漢文題名之蒙譯,無論哪一個也都不是《蒙古秘史》的原書題名。由此,将對人們理解”成吉思合罕讷忽劄兀兒“這句話變得複雜化起來。

死因傳說

在正史記載中成吉思汗為病死。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政敵的抹黑等等,成吉思汗的真實死因已不可考,這裡列出一些說法以供參考。

1、西夏王妃咬死說。《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據成吉思汗的要求獻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對成吉思汗深惡痛絕,在成吉思汗猥亵她時,一口将成吉思汗的下體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當日殒命。

2、被雷劈死說。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電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親生氣導緻母親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别害怕雷電,1227年夏,成吉思汗誤入雷區,被雷電擊中緻死。

3、被馬踩死說。蒙古人撰編的《蒙古秘史·卷十四》記載,“成吉思既住過冬,欲征唐兀。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于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墜馬之後,被後面的馬踩中而死。

4、中箭說。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戰時膝部中了毒箭,最終緻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自己的遺着中認為:成吉思汗死于箭傷。《聖武親征錄》說,成吉思汗受箭傷有三次:1202年闊奕壇之戰、1212年攻西京之戰、1226年攻西夏時膝部中箭。估計最後一次箭傷對其身體影響較大。《世界侵略者傳略》、《史集》、《元史譯文》、《綱目譯文》等國外、國内書籍都說“汗病八日死”。

5、中毒說。民間另有傳說,“中毒說”這種說法,來源于《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是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達中國。其時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間,在元朝有過17年的交往。其在遊記中記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時,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結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間另有傳說,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對窩闊台越來越不滿意,想改立拖雷為儲汗,窩闊台為維護自己的汗位,與成吉思汗喝酒時,下藥将成吉思汗毒死。

下葬地點

對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緻有四種說法:

一是位于蒙古國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

二是位于内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

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

四是位于甯夏境内的六盤山。7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随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裡。”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西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裡。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将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墓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據将在後文中詳細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着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甯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時,攻打西夏時死于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内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中部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頭市185公裡。陵園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陵園分作正殿、寝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六個部分。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富濃厚的蒙古民族藝術風格。

影視形象

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台《射雕英雄傳》:淩汗飾成吉思汗;

1983年香港無線電視台《射雕英雄傳》:秦沛飾成吉思汗;

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成吉思汗》:劉永飾成吉思汗;

1987年香港無線電視《成吉思汗》:萬梓良飾成吉思汗;

1988年台灣中視版《射雕英雄傳》:李志堅飾成吉思汗;

1994年香港無線電視《射雕英雄傳》:劉江飾成吉思汗;

199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塗們飾成吉思汗;

2000年《成吉思汗》:巴森、科爾沁畢少格、錫林滿達、達楞照日格後依次三人飾演16歲、12歲、9歲時的鐵木真;

2003年内地版《射雕英雄傳》:巴森飾成吉思汗;

2005年謝爾蓋·波德羅夫執導電影《蒙古王》:淺野忠信飾成吉思汗;

2007年日本拍攝《蒼狼》:反町隆史飾成吉思汗;

2008年内地版《射雕英雄傳》:巴音飾成吉思汗;

2013年《建元風雲》:唐國強飾成吉思汗;

2013年華語電影《止殺令》塗們飾成吉思汗。

上一篇:紅色男爵

下一篇:啟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