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滅人欲

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
“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人欲佛教講的三毒。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該句意在強調”反對貪欲,嚴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養“。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複禮’,《中庸》所謂‘緻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隻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朱子語類》卷十三第二十二條)(當然,他說的隻是他自己的意見,其當世、後世之人亦可有自己的觀點,不必由其禁锢。
    中文名:存天理滅人欲 外文名:The existence of justice and the destruction of human desire 别名:

簡介

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欲”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僞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欲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二程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這裡所謂“滅私欲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複禮’,《中庸》所謂‘緻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隻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

名言的由來

“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發明。

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欲”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

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僞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欲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

二程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這裡所謂“滅私欲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

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複禮’,《中庸》所謂‘緻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隻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

朱熹說:“聖人千言萬語隻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為學”(《朱子語類》卷四)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語類》卷十三第二十二條)(當然,他說的隻是他自己的意見,其當世、後世之人亦可有自己的觀點,不必由其禁锢。)

辯解意見

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複其性,以盡其倫。”(卷七)

簡單的說,朱熹主張的是明理見性,人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孟子提出了“盡心”、“存心”、“養心”之學,“盡心”就是要在認識上達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養心”,即是養性知天,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習染性情就變的很複雜多樣了,孟子在這個問題上認為人的“真我”是一樣的,為什麼不同哪?主要是因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實現“真我”,這也就是他發揮孔子思想的一個方面,也是他給宋明理學家留下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樣是從“理”上來的。

上一篇:保值儲蓄

下一篇:棉蘭老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